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

合集下载

列宁 新经济政策 述评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列宁 新经济政策 述评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社会危机的产物,它始于粮食税,继而发展为对自由贸易和市场的新认识,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对农业合作社的认识,逐步形成了有机联系的体系。

列宁思想围绕的核心是怎么样看待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

列宁认为,必须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生产力,同时必须限制小农和市场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列宁的思想探索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道路,同时也由于时代限制,仍然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对市场认识仍然不足。

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市场;国家资本主义;合作制1921年春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列宁晚年,为什么要实施经济政策,怎么样通过新经济政策推动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直是列宁最关心的问题。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重温这段重要的历史,对更好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军事、政治和经济危机,俄共(布)实施余粮征集制,对工商企业进行广泛的国有化,消灭商品货币,代以实物交换和分配,实施强制义务劳动等,史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有效的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在战争中能够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

然而,战争威胁减轻后,俄共(布)却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希望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国内战争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被提上日程。

1920年4月,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了首先从工业入手,从而恢复国民经济[1]。

1920年12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2] 。

但在战时共产主义强化的条件下,经济与政治形式却日益恶化。

到1921年春天,苏俄政权面临的危机,竟然较内战时更为严重。

1921年5月,列宁回顾说,“1920年秋季和冬季……没有完全有保证的和足够的粮食储备,国家就根本无法全神贯注地有步骤地进行恢复大工业的工作。

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意义、成效及其启示

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意义、成效及其启示

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意义、成效及其启示作者:余斌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2期摘要: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从1921年起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与俄国当时的国情和世界的世情有很大的关系,是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苏维埃俄国现实问题的成果。

十月革命完成了推翻资产阶级的任务,但是,俄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否定小私有制的历史任务。

这个历史任务落到了俄国工人阶级的肩上,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但是,由于今天中国的国情与当年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既不能用当年的新经济政策来指导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不能随便借鉴当年的新经济政策。

不过,我们可以向列宁学习,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来应对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苏维埃俄国;列宁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1.02.001文章编号:2096-9864(2021)02-0001-15“新经济政策是指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从1921年起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广泛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立大工业和小农经济之间的联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商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允许私人经营企业,支持个体小工业企业的发展;以租让制、租赁制等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国营企业中坚持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发展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由于新经济政策含有市场经济的内容,很多人常常用新经济政策来说明中国搞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但是,列宁采用新经济政策与俄国当时的国情和世界的世情有很大的关系,该政策是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苏维埃俄国具体现实问题的成果,新经济政策在苏联也没有能够持续很长时间。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上述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措施,大多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下,全国许多地区“筹议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

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甲午战后的几年中国资本主义确实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特别是商办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

16208, 78%4704, 22%1872~1894工矿企业资本总额(千元)官办商办4062, 17%20265, 83%1895~1900工矿企业资本总额(千元)官办商办2、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较洋务运动时期有所改善。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丧失主权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外国资本实力雄厚,享有一系列特权,民族资本则十分稚弱,难以与外国资本抗衡,如果再得不到国家的扶植和支持,缺乏地方官府的保护,更是步履维艰。

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改变,虽不能说官压商的情况不复存在,但清政府意识到沟通官商联系的重要性,并一再敕令各级官吏务必要联络工商,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这对于改善官商之间紧张状况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工商业发展的先例,其先驱示范效应不应抹煞。

1898年戊戌变法后,包括发展工商实业在内的变法措施几近废除。

但在慈禧太后再次听政后,废除了许多新法,但对发展工商业仍加以鼓励。

1900年左右因八国联军侵略,清政府一度放松振兴实业,但20世纪初清末新政,则进一步实施振兴商务。

慈禧强调“商务为当今要图”,要求“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

以植富强之机”。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可分为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1、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①缺乏专业的制度制定体系,制度研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清朝于1903年设立了商部,出任商部尚书者,系并无管理工商实业经验的王公贵族,即当时担任贝子振国将军的庆亲王长子载振。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孙旭东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

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

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新经济政策(NEP)是列宁在1921年引入苏联的一项政策,目的是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及对中国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列宁引入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俄国沦为内战与外敌入侵的混乱时期。

战争与革命严重摧毁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对粮食、原材料等生存必需品的供应也严重短缺。

在这一背景下,列宁意识到苏联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经济政策来恢复经济,维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取消强制的粮食征集制度,鼓励农民增加粮食产量并自由买卖农产品;在城市恢复市场经济,容许小规模的私营企业以及个体户的经营;对外宣传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经济矛盾,推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NEP的最大启示在于:在推进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实施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

中国在建国初期就面临着与当时的苏联类似的困境,需要在社会主义事业起步的同时恢复战争和革命摧毁的经济基础。

因此,借鉴NEP的经验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苏关系紧张加剧,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几乎中断。

中国需要自主地恢复经济,NEP给出了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的解决方案。

1953年,中国领导层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采取了一系列进行探索和实验的经济政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8年提出的"大跃进"运动,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和工业化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计划过于冒进,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导致了大饥荒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通过对NEP的研究,中国逐渐理解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在深圳特区被提出,这是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综述新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综述新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综述摘要: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一些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关键词:苏俄;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The summary of academia circles about why the The newSovietUnion economic policy failed since 21centuryAbstract: The newSovietUnion economic policy planned byLenin is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mbuild-ing theory o fMarx and Engels and is a correctway of building socialism for the countrieswhich are backward in economyand culture. SovietUnion should have walked along the road directed by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found away suit-able for itself to build socialism. But the neweconomic policy came to its end soon because of some reasonsKey words: SovietUnion;the new economic policy;end;reasons 自 21 世纪以来, 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心理分析,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方法或理论运用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和学术批评中。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领导人列宁在1921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在苏联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苏联政府在经济建设上逐渐摆脱了“战时共产主义”模式,转向了一种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经济模式。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危机的背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其意义三个方面来对新经济政策进行探讨。

一、苏联经济危机背景1917年的十月革命将俄罗斯帝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国有化和集体化提供了条件。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严重受到破坏,战争使得生产力和经济活动受到极大破坏,资源紧缺、物资匮乏。

随后,内战的爆发更是加剧了苏联经济的困境,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意识到原有的国有化和集体化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来应对苏联的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1. 回归市场机制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回归市场机制,恢复农民对农产品的自由交易权,并允许私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这种政策使得农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销售农产品,并且给予了私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经营的空间,为农业和轻工业的复兴提供了动力。

2. 税收政策的调整新经济政策对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原先的过高的纳税额,改为按照税收百分比的方式征税。

这种方式使得私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有了更多的盈利,激励了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3. 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国有企业也进行了改革,通过引入合资企业和外资,促进了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和发展。

这一举措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对外贸易的调整新经济政策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允许进出口贸易自由化,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结果,并且是列宁对十月革命后经济建设的一种尝试。

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苏联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高中历史: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高中历史: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高中历史: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1 页共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摘要: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改革,尽管这次改革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它的“昙花一现”的瞬间中,我们仍然可以闻到它残留的清香,并从它的成与败中得到极有价值的借鉴之意。

文章分三章分别综述列宁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成与败,新经济政策的启示意义,其中着重论述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和新经济政策的启示意义。

综述部分学者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解读以及提出的启示意义,再加上笔者自身的一些看法,力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政治历史修养。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列宁社会主义前言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的第一次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的发展。

有些学者不以为然,认为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复辟,嘲笑当时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人。

在我看来这是片面的,纯属不满共产党人而借此发起攻击的行为。

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经过了长期曲折的发展才确立的,如今仍有着封建主义社会的残留,如君主。

但是我们并未因此而嘲笑那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自欧洲封建社会脱胎而来,不可能完全与过去彻底决断,社会主义自然也一样,要达到理想的纯社会主义那是需要高度雄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的。

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当然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的方法。

新经济政策便是社会主义初期所需要的资本主义经济方法,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流于失败。

本文将通过对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取得的成果、为什么被停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等方面的综述,呈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借鉴。

第一章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公元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取得了俄罗斯的统治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知道建国后不久,这个新生的新制度的国家便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剿”,十四个国家再次组成“反法同盟”,但是此时的俄国毕竟不同于100多年前的法国,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用战时共产主义迅速的打破了“反法同盟”和国内反动势力。

然后呢?战争的胜利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战时共产主义“反围剿”固然厉害,但是它的弊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却是相当严重的,民族国家矛盾解决了,国内矛盾自然上升为主要矛盾了,喀琅施塔得暴乱了,列宁开始沉思了,于是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施了。

战时共产主义产生的让农民苦不堪言的弊端,是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工农军的动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原因,列宁个人的“力挽狂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全盘的计划经济制度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是行不通的。

农业商业工业是彼此联系的经济活动,而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等政策在战后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大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一个源头被弄坏了,自然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竟然影响到军队,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严重。

幸好“反法同盟”无暇顾及苏俄,否则真乃大事不妙矣!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自然行不通了,然而尽管形势严峻,不得不改革,但是仍然有不少的人反对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反对理由莫过于这是一种“倒退”。

列宁高瞻远瞩,从严峻的形势中察觉出不得不“倒退”的进行改革,于是在他的相续发表了《论粮食税》、《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十月革命四周年》、《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等大量著作和报告,向党内外人士充分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尽管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表露出视之为“退让”“迂回”的意思,但他后来在《论合作社》中提到到“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农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从而坚定的执行新经济政策。

同时面对反动言论的围攻,列宁一直硬着头皮贯彻新经济政策,为苏俄初期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巩固了俄共(布)苏维埃政权。

“攻守之势必异”乃是战时和治时必须遵守的,正如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不同的形势自然需要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经济基础当然也只能搭配不同的政治制度才能行得通,众所周知,正如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因为他们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各国的政治制度也是有所不同的。

此乃是新生苏俄改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另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新生的苏俄完全没有任何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当马克思、恩格斯预想的方法被实践证明不行之后,他们不可能凭空创新出一种全新制度来,所以退而只能借用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方法。

这便是新经济政策其实并不“新”的原因。

顺便提一下,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提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上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毫无一点经验借鉴的。

不过从后来苏联竟然能成为“超级大国”的成就来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确很高,只是,如果在经济基础并不好的国家实行,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苏联最终还是崩溃了。

第二章新经济政策成败的探究2.1新经济政策成功的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趋于和谐稳定,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好的效果?其实不难理解,来看看新经济政策的各项措施。

在农业方面,先后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土地劳动使用法》、《土地法典》。

取消了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余粮,交换生活用品,允许农民自由使用或出租土地,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商人有东西转卖,工厂有原料生产,经济自然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在商业方面,国家允许自由贸易,1921年5月颁布了《关于交换的法令》,私商得到迅速发展。

私商零售额在第二年便高达到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不过很快便被国营压了一压。

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人民生活逐渐多彩起来。

在工业方面,早在1920年11月就颁布了《租让法令》,这是共产党向来重视工业的体现,就算无新经济政策,工业方面自然会得到优待。

在新经济政策的浪潮中,颁布了《租借条列》和《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的决定》,“俄外合资”企业和许多中小企业得到不错的发展。

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在苏俄展开,大有改革开放之象啊。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便在于它是和当时俄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民能吃饱了。

经济落后自然要首先发展经济,经济搞不好,饭吃不饱,衣穿不暖,人民就会不满,就会动乱,谁不能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就要推翻谁。

曾有学者提出,若甘薯和玉米在明末就实现了广泛种植,明代就不会在崇祯那一代灭亡了。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更多的在于一列宁为首的支持新经济政策的领导人的坚持,因为从后来斯大林的政策来看,还是有不少人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包括托洛茨基等人也反对,至于为什么反对,待到下文论述。

列宁为新经济政策的坚持便是他对当时的苏俄人民的贡献。

列宁的“政治遗嘱”反应了他对“反对者”的担忧。

正是在新经济政策的沐浴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苏联)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了。

2.2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终年54岁,遗体至今安放在莫斯科红场西侧。

也许是出于“守丧”的缘故吧,以斯大林为首的领导人并没有急于取消新经济政策。

但是,取消新经济政策的行动已经悄然的提上了日程。

新经济政策的取消,有着多种解释,下文展开逐一综述。

政策不成熟说:张玲玲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很快被中止?》一文中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时间过短,思想不成熟,是在危急情况下的不得已选择。

薛汉伟、孙代饶在《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命运》中还指出新经济政策期间,粮食收购问题有困难,工人生活改善不大,对私营经济没有做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等。

指出从客观上完全可以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停止。

列宁认识不足说:高放在《列宁预计新经济政策要实行多久》中认为列宁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估计过短,后来意识到要长期实行,但是那时他的话已引不起重视了。

王千慧在《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比较》中提出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的认识不足,没有对社会主义做明确的阶段分析,和各阶段的建设任务。

同时王千慧还指出列宁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不足,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没有像邓小平那样看成是一种“工具”,建设社会主义同样可以使用。

列宁甚至还作出了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论断,我想这句话对斯大林的“重工”思想影响很大。

反危机说:阎咏萍在《新经济政策研究综述》中提到史学界对新经济政策的两种不同的目的说,即反危机纲领说和建设社会主义说,本人比较倾向反危机纲领说,因为确实起到了巩固政权的大作用,而且列宁本人在毫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思路是受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影响的,尽管公开强调无需怕“资本主义复辟”,但同时他的一些言论和具体政策也透露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放心,其常说的“迂回”“退让”本身就有这样的意味。

尽管他在弥留之际察觉到应该长期执行,但是其他人仍视新经济政策为“权宜之计”。

如托洛茨基就曾在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上新经济政策是权宜之计。

所以当危机解除,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之后,新经济政策自然将面临取消。

国际形势说:该说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国内形势大好,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国外形势的恶劣变化,使苏共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威胁,致使苏共放弃新经济政策,将建设重心放在重工业和国防上。

就连在中国,也掀起了“嘲笑”新经济政策的风波。

梁启超在1925年《复刘勉己书论对俄问题》中就“新经济政策”严词批判苏联,并大骂共产主义青年是傻子!言词之尖刻,实不忍引用于此。

国家主义派在《醒狮周报》、《国闻周报》上,王雨桐在《俄国共产之失败与新经济政策之实施》上都表示了这种看法。

国民党之同意联俄联共亦和苏俄实施此政策有很大关系,孙中山曾表示新经济政策与其民生主义并无二致!斯大林说:此说颇有将全部责任推给斯大林的意味,笔者自然不赞同这种说法。

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强大到仅凭他一人就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作为领导核心,他只是负第一责任,而绝不是负全部责任!斯大林固然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为什么要终止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这需要研究斯大林的生平事迹,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条件。

因为大人物几乎都是满世界“到处乱跑”的人,见多识广,思想复杂深邃。

不广泛深入的研究,将难窥其全面。

第三章新经济政策的启示意义新经济政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第一次改革,它的成与败对同样没有什么经验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遇到了当初西欧资本主义革命遭王朝复辟的相似道路,复辟为资本主义国家了。

如今仅剩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如何才能避免亡党亡国,被复辟为资本主义国家呢?话虽耸人,但请读者莫要惊慌,竖起盾牌。

笔者认为用传统的“闭关锁国”或硬碰硬的斗争来避免复辟是被证明适得其反的,得不偿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