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风雷1.背景(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2)英、美等国操纵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经过取得初步胜利。

(1)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2)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3)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中央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1)条件: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北伐战争(1)条件:①国共合作的实现;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政府的成立。

②国民革命军的整编;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3)进程:①北伐军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②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4课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4课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五四风雷1.1919年,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跑马场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是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1919年”“爱国运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因此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2.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还我青岛”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答案:D解析:从图片上“商”“学”“劳动”(即工人阶级)用拳头打倒“陆”“章”“曹”可以看出,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其性质为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B、C三项只能反映其反帝性质,只有D项完整反映了其反帝反封建两方面的性质。

3.下面是20世纪初的一幅时政漫画,以下对其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该漫画反映的事件促使五四运动爆发B.对漫画再现的情境最愤慨的是学生C.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政府的不满D.描绘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答案:B解析:由“20世纪初”及漫画中“山东省”“公道待遇”及右边人物身着和服等信息可知,这与巴黎和会上把山东特权转交给日本有关;再由“玩弄于股掌之上”可知作者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感到非常愤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青年学生,但漫画体现不出学生是最愤慨的,故答案为B项。

4.1919年6月23日创刊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不仅及时报道了江苏及全国各地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而且大力宣传了民主主义,介绍了各种新思潮。

通过材料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B.当时斗争的主力军仍然是学生C.五四运动已经波及全国各地D.该刊重点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快速发展,但不能得出它是否取得了初步的胜利,A项错误,排除;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B项错误,排除;由材料中“南京、江苏及全国各地”等可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该刊物宣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D项错误,排除。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选择题1.导致下表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革命的兴起B.外来势力的干涉C.国共两党的分裂D.学员质量的下降【答案】C2.美国学者德里克认为,一九二七年统一战线内部因党际与党内的分野而爆发了革命策略冲突。

这一冲突首先表现为A.北伐战争B.四·一二政变C.七·一五政变D.南昌起义【答案】B3.民国十二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国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

此后国共两党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4.“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根据上述表述推断,该时期指的是A.五四运动时期B.国民大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B5.中共“一大”制定的远大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任务没有给予解决。

这说明当时中共A.是工农联盟的政党B.明确了革命任务C.建立了自己的武装D.还没有认清国情【答案】D6.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

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

”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7.(2018年4月浙江选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A.北京B.南京C.上海D.武汉【答案】C8.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精选: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精选: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近代中国最早把这两个梦想真正结合起来的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2.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历史现象发生于()A.五四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对峙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3.“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这一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五四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4.毛泽东说:“当资产阶级追随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

”最能说明这一论断的是()A.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B.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D.反围剿失利和红军长征5.定义“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主要是因为()A.新的思想潮流B.新的领导阶级C.新的精神面貌D.新的觉醒6.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7.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

高中历史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习题[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习题[新人教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位学者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

”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鸦片战争2.有学者根据史料“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

’”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有学者根据史料“夏明钢的描述‘匡济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

’”得出匡济最先进入曹宅结论。

对上述两个结论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B.无论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材料,必须提供更客观的材料C.两段材料都不是客观史料,不具有说服力D.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3.中共成立前夕的上海“一市三治”,处于中国政权控制的边缘地带。

租界事实上成为“国中之国”,无论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无法对租界实施直接的管辖权。

这表明在上海建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A.便于与列强接触 B.自由的空间较大C.深受苏俄的影响 D.便于国共的合作4.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

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

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

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B.中华民国成立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国共合作正式实现5.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A.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通过大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6.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单选题1.《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该运动()A、发生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际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D、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战开始这十年,是中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此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恩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⑤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②③④⑤3.美国学者德里克认为,1927年统一战线内部因党际与党内的分野而爆发了革命策略冲突。

这一冲突首先表现为()A.北伐战争 B.四·一二政变C.七·一五政变 D.南昌起义4.4.“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A. 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 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5.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

”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

”在这里,胡适强调()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C.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6.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A. “废除二十一条”B.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 “还我青岛”D.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7.1923 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选择题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五四运动ﻩB、国民革命C。

红军长征ﻩD、重庆谈判解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2。

下图中德国人沮丧、日本人得意,那么中国人的反应是( )A、窃喜B、愤怒C。

麻木D。

同情解析通过图片能够看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这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故选B项。

答案 B3、下图主要反映了( )A。

中华民国的人事任免是向社会公开的B。

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C、北洋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的决心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皆因此三人外交活动不力解析题干图片讲述的是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这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期胜利的成果之一、答案B4。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不管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这说明五四运动最直截了当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各个阶层的觉醒解析据材料“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C项正确、答案C5、李长春同志指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

运动中提出了完全地反帝反封建的口号B、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C、工人、商人、学生都积极参与D、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答案D6、五四运动是多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列各项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无关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C、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D、新文化运动开展,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答案A7。

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

通过研读卡片,他们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 )A、以学生为主力B。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附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附答案)

第四单元第14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B.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北京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完全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A项是阶级基础;B项是阶级矛盾尖锐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D项学生是发起者,不是原因。

答案:C2.(2016·石家庄高一检测)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解析:从人们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生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B项。

答案:B3.(2016·怀化高一检测)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作者在此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从对民主革命所起作用的角度对五四运动作出地肯定和高度评价,答案选D项。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D4.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③五四运动的推动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案为A项。

答案:A5.(2016·沈阳高一检测)“中国最初的共产主义支部是于1920年5月在上海和北京组织起来的”,材料表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筹备工人阶级政党D.工农运动蓬勃开展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共产主义支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应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作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

下列主题词符合1927~1937年阶段特征的是()A.五四风雷,星星之火 B.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C.国共合作,战胜日寇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3.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

”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
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4.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

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

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

”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南昌起义
D.土地革命
5.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

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 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6.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
A、《八一宣言》发表
B、一二·九运动爆发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7.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

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

这表明()
A.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
B.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
D.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8.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

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

”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战争的性质
B. 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 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 民族立场
9.“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是农民)最大的痛苦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段话最早可能出自()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民报》发刊词
D.国民党一大
10.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
11.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
一个指标。

”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A.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 B.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2.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对外政策方面放弃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制定了区别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准备“同一切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相对的国家、党派、甚至个人,进行必要的谅解、妥协,建立国交,订立同盟条约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调整()
A.旨在通过改善国际关系对付因民党
B.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表明国共两党由对峙开始走向合作
D.是对日本全面侵华作出的及时反应
13.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14.“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

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5.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到:“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这一路线被写入党章是在( )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建国初期
16.下列史实中,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
A.同盟会党员证
B.“红军临时借谷证”
C.“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商店”照片
D.建国35周年国庆游行照片
17.路透社1938年4月9日电:“英国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道的
A.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成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18.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

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A.展开战略反攻
B.实施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发起渡江战役
19.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

”这意味着()
A.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
C.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
20.中共经过抗战八年,从最初的两、三万人发展到甚至具备夺取政权的能力。

而国民党恰恰相反,经过八年抗战,蒋介石的威望、国民政府的威望、整个国民政府的统治消失殆尽。

这说明抗战胜利后()
A.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C.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北伐军誓词材料二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

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材料三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
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
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

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
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
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

——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1)据材料一,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意义。

答案
1.D
2.B.
3.D
4.D
5.C
6.C
7.D
8.D
9.B10.B11.C12.B13.A14.A15.B16.B17.A18.D19.C20.B 21.(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军阀。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问题:照搬苏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农民。

解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3)根本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

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