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669914.html,/article/2007/1030/article_2607.html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图)

——写在第八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

心颖

来源:中国测绘报

编者按:自2000年把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以来,我们将迎来第八个中国记者节。为此,本报特发表此文,以飨读者。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一曲脍炙人口的《延安颂》,传唱出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延安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城,由于历史长河曾在这里绽开过绚丽的浪花,因而被世人所瞩目和敬仰。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战斗和生活的地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是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活动,在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完整地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一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确立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培育并逐渐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延安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清凉山则在同一时期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

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出版人才。陈毅将军有诗称赞:“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在延安全城,遍布着百余处革命旧居、旧址和纪念馆。今年春上,当我有机会到延安学习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延安新闻纪念馆便成为我最希望参观的纪念馆之一。

延安新闻纪念馆最初成立于1986年10月24日。当时的馆址位于清凉山上,隶属于延安日报社,馆名由陆定一同志题写。2003年,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筹资,在延安城区清凉山南麓建设新馆,馆名由穆青同志题写。2004年9月30日,新馆建成对外开放。

展厅布设:似身临其境触摸历史

新建成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外型就像依山而建的一片上下三层的窑洞,整个建筑的色调是浓淡相间的土黄色。一眼望去,既分得出这是一座现代的新建筑,同时又与它身后依偎着的清凉山浑然一体,那是只有西北黄土高原才特有的颜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自然体现出一种意寓: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图①)。

纪念馆为上下三层,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80平方米。陈列共分“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延安时期的新华通讯社、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延安时期的党报与报人、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五个单元,分别在四个展厅展出。

观众步入纪念馆,首先面对的是展馆序厅。序厅天顶的中央有五角星图案,五角星外圆环绕的区域内为天蓝色,周围是淡黄色,其间有一个个天蓝色线条勾成的圆围绕着中央,一圈圈向外延展开去,布满序厅天顶。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就像有一组组清晰的无线电波,从五角星中央发出,传播到整个天穹,这意寓着党的声音通过新闻机构传向全中国。序厅正中是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巨石上面,一簿摊开的本册上,一支硕大的老式钢笔决然而立。这种被设计者做成古铜色雕塑的本册和钢笔,给观众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仿佛向人们昭示,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党的新闻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序厅正面的墙以黑色为底色,上面布满了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延安时期主要报刊的报样图案;左右两侧的墙上是延安宝塔山、清凉山等陕北地形的浮雕。序厅就像一个独具特征的引导者,把观众带入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在延安的初创时期(图②)。

整个展厅共展出文物180余件,珍贵历史照片、文献和各类图表资料400余幅。与通常展览不同的是,除了展板、图表、照片和陈列实物外,展馆充分运用场景复原和景象合成技术,把当年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延安窑洞中的工作、生活场景逼真地再现出来。最典型的是在展厅二楼北侧,设计者复原了当年清凉山上唐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石窑遗址(图③),在其中重现了新华社收发报室、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图④)、中央印刷厂排字车间、印刷车间、解放日报编辑室和职工宿舍六大场景。以真人大小塑造的延安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蜡像在这些石窑工作室里栩栩如生,观众行至此处,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放轻脚步,屏气凝神,生怕打扰了“他们”紧张的工作。

复原当年的场景确实能够帮助今天的观众感受和理解延安时期新闻出版工作的艰辛。如果参观者从所复原的“潮湿阴暗的石窑”里出来,再来读一读展板上当年那些奋斗者留下的文字,体会将会更深刻——

1939年任新华社社长的向仲华同志说:“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新华社工作人员的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小时以上。尤其是处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华社分社的同志们,不仅要学会宣传战线上斗争的本领,而且要学会对敌作武装斗争的本领,不但要会写文章,还要会打仗。”

条件尽管艰苦,但吓不倒胸怀远大理想的延安新闻人。时任新华社翻译科副科长的印尼归侨陈龙这样描述一天的生活:“天刚蒙蒙亮,大家就集合起来向山上进发了。到了山上,大家一字排开,抡起镢头就向大自然开战,山岭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晚上劳动回来,马上又拿起笔来工作,因为当天的电讯不译出来是不行的。”

陈龙的妻子刘秀兰是新华社最早的中文译电员之一,她回忆说:“1941年5月,新华社返回清凉山。冬天,向仲华同志调走了,博古同志兼任社长,吴文焘调来任副社长。这次搬家是二上清凉山,与上次不一样了,最大的变化是业务发展了,人员增多了。大庙、石洞住不下了,于是拐了一个弯,顺着山角向东发展,打了好几排窑洞,一层一层的,到了夜晚,有人说那景色像重庆山城,也有人说像香港夜景。那时,新闻台也搬到清凉山来,开办了口语广播,创办了英文对外广播,抄收到了更多外国通讯社的电讯。许多根据地都有了分社,有的还建立了总分社。为了加强领导,统一对外宣传,中央做出决定,业务上由新华社统一指挥,统一发布消息,新华社的工作是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展馆里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珍贵展品:毛泽东的新闻手书作品和批示、解放日报社大门石刻、中央印刷厂里的印刷机、延安电影团使用过的“独眼龙”摄影机等等。

展览内容:温红色经典谨记职责

作为新闻工作者,观看这座全国唯一的新闻出版事业专题纪念馆的展览,除了浏览珍贵

展品外,对其内容会看得更仔细。

“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延安时期的新华通讯社、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延安时期的党报和报人、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五个单元的展出内容依次从一楼排到三楼,那个年代里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经典事件通过展览得到了回放。这里仅举几例——新华社的初创和发展:新华社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中社。红中社发新闻的呼号为CSR,即Chinese Soviet Re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和Chinese Soviet Republi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缩写,这一呼号被新华社一直沿用到1956年9月。1937年1月,红中社由保安迁往延安,改名为新华社。新华社初到延安时,与新中华报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39年2月,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立,成为独立机构。新华社先是在延安城区的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住址办公,1938年3月移至清凉山,1939年4月移往杨家岭,1941年5月返回清凉山。1947年3月,新华社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其中范长江率新华社小分队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廖承志率总社大部分人员转移到太行山解放区。1948年6月,两路人马在西柏坡会合。1949年3月,新华社随中央机关进驻北平。展览中用大幅地图标注显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华社已有7个地方总分社、4个军队总分社、37个地方分社、17个军队分社,还有布拉格、伦敦、香港3个海外分社。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1940年春,根据中央指示,组成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负责领导筹建广播电台。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设备器材的缺乏,周恩来千方百计从苏联带回了广播发射机,但在试播中因带动发电机的引擎马力不足而失败。后来,大家群策群力、土洋结合,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发动汽车引擎,再用它来带动发电机,这就是发电机房里要装汽车头和木炭炉的缘故。发射天线的铁塔是用几根木杆子连接起来的“木塔”,播音室就是一孔普通的窑洞。当年播音室外常挂着一块灰色的羊毛军毯,算是隔音设备。播音开始时没有唱片作音乐,就由播音员唱支歌。毛主席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一些唱片送给了电台。最早的播音员是两位苏州姑娘,其中一个叫徐瑞璋,她来到延安后改名麦风,周恩来开玩笑地叫她“中国人民的第一个麦克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试播音,呼号XNCR。从此,清凉山上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发挥了特有的政治宣传作用,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国民党对延安新华

广播电台十分害怕,曾密令其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每日指定专员收听”,逐日俱报广播内容,并指令“就近干扰”,甚至派特务搞破坏活动,但始终未能成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组成部分,对内先后称广播科、口头广播组、语言广播部。展览中有一封194 6年11月周恩来给当时新华社负责人廖承志、余光生的信,信中对广播新闻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带综合性报道各地战况,要具体生动,但重要捷报,又必须成为头条独立新闻。

二、带综合性报道各地动员参战实况,更要生动具体,但也不取消个别典型故事,毋宁说更重要。三、报道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和建设情况,尤其在事实的描写。四、后方不易得或不被注意的国际消息,但非每天都有,这与对解放区广播不同。五、解放社论、评论乃至发言人谈话或记者评论,甚重要。六、每周或半月军事、政治、国际述评甚为重要,须指人撰述。七、军事上的各种统计,每月需有几次,可与尚昆同志定发,要他指定童陆生

局长编制。”

中央出版机构的筹建:1937年6月,党中央在清凉山筹建出版发行部,9月中央出版发行局正式成立,设印刷、出版、发行、秘书、总务等处,迁址延安北城门外。1941年12月改组为中央出版局,迁回清凉山,统管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1946年中央出版局并入中宣部,迁往杨家岭,但发行科仍留在清凉山上。中央印刷厂成立后,先后出版印刷了《解放》周刊、《解放日报》等数十种报刊,以及数百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还有大量政治理论书籍和政府文件、干部读物、中小学课本。这些印刷品对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边区人民的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展馆一角有当时中央印刷厂曾使用的泛黄的马兰纸,这种纸是用野生的马兰草打浆制成的,它虽然粗糙,但从根本上解决了边区缺纸的状况,为中央印刷厂坚持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当时延安出版的书籍报刊,绝大部分都是用马兰纸印刷的。谢觉哉为此曾做诗称:“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

佛洞,印刷很安全。”

解放日报的创办和改版:1941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一张大型日报,即《解放日报》。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创办于1 937年的四开四版,每周二、五出版的《新中华报》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在国统

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出版发行也遇到了重大困难。二是皖南事变后,由于形势的骤变,党内“左”的思想有所抬头,在一些根据地的宣传媒体上,出现了报道偏离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倾向。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统一全党宣传舆论口径,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决定创办《解放日报》。毛泽东在为中央书记处起草的《关于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重要文章除报刊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内的教育材料。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清凉山创刊,毛泽东为报纸题写了报头,撰写了发刊词。《解放日报》出版到1947年3月27日停刊,共出213 0期。1942年4月,《解放日报》在出刊10个月后改版。改版的原因是,任报社社长的博古虽然提出了要把《解放日报》办成战斗的党的机关报,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日益出现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倾向,对配合当时的延安整风运动也不甚得力,毛泽东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解放日报》只在三版右下角发了一个消息。鉴于此,中央决定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1942年2月1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报纸要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这正是表现一种党性。现在《解放日报》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我们的党性,主要表现是报纸的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内外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散布他们的影响,而我党政策与群众的活动的传播,则非常之少,或者放在不重要的位置。《解放日报》应把注意力放在中国抗战、我党活动和根据地建设上面,要反映群众活动,充实下层消息。3月16日,中宣部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指出,党报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把党报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27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说:“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级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能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4月1日,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与读者见面,其中一版是要闻,头条发表了边区参议会减轻征收公粮公草的决议;二版是边区和国内新闻;三版是国际新闻;四版是副刊。这期报纸在一版发表了“致读者”的社论,内容是根据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要把报纸办成“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以后的党报宣传中发挥出了积极作

用。《解放日报》的改版,在党的新闻事业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报纸工作的精辟论述,仍然对我们今天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时光荏苒,延安时代已离我们远去60多年了,但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建立,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再现了一段光荣的历史。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肩负的责任依然重大。前不久在党的十七大闭幕时,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因众记者等候采访多时,亲切地道了一声“非常对不起大家”,这不禁令记者们怦然心动。一声“对不起”,即体现了党的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关怀,更蕴含着对大家的期望和嘱托。作为新闻人,我们应当发扬延安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创造新的光荣!

延安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延安参观心得体会 单位组织我们到延安参观学习,6月18日-6月20日,这难忘的3 天旅程,感慨多多,深有体会。 怀着崇敬的心情,首先参观了延安纪念馆,随后到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个落后、贫穷的地方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这次活动我们还参观了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九曲黄河,万里泥沙,浩浩荡荡,想我中华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都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历史上多少英雄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中国。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这也激励着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 延安之行,使我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虽然那里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党的方针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奋斗目标,也正是这样,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蒋家王朝。新的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

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广大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延安之行归来,使我深深认识到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党的一些基础理论,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新的事务,与时俱进,用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3篇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3篇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1 7月9日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局在延安市委党校举办的干部培训班, 通过现场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抗大等革命旧址,现场聆听延安市委党校老师的详细讲解和专题讲课,在革命烈士张思德塑像前集体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参观延安新区建设和梁家河村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我深受教育,受益匪浅,我对革命圣地延安对中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励我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自觉用延安精神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 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没有在延安的十三年,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 就不会有新中国。 在延安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延安革命纪念馆里展示着这样一段话:“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的时代精神,它的原生形态就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 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 劳模精神等,每个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都有它特有的科学含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进行研究、提炼和归纳,把延安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各个原生形态精神的升华; 各个原生形态精神又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延安精神永远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反复研读这段话,我不仅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同时又联想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浦东精神、航天精神等许 许多多党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每一种精神都有它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毛主席说:延

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延安因为与中国现代史的诸多大事结缘而名声大噪,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具魅力和最为神奇的地方。宝塔山、枣园、杨家岭,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遗址,都勾起人们无限的追忆。2019年5月27日,利用工作间隙,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了久已向往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接受了革命传统,特别是延安精神的教育。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周围繁花似锦。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 在参观革命纪念馆的过程中,两万五千里长征和小河会议议址备受关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

游革命圣地延安有感

游革命圣地延安有感2010年5月11日,我们医院党支委,团支委一行24人,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感受延安精神。短短一天的时间,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早就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想探寻先辈的足迹,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这次来到延安感受伟人留下的延安精神,使我心灵得到了深深地震撼。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它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它本是一块平凡的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改写了延安的历史。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曾经居住过缔造了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窑洞内那些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始终让人难以忘怀。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间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陈旧的木头做的,窑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窑洞外面的院子里有棵树,树下有个石凳,还有架纺线的纺车。这间窑洞的旁边和下面,是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等人的窑洞,这些窑洞无论外观还是内设都

是一样的。以致蒋介石到延安时感到十分震惊,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并且能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也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不利方面,而且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负荷。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成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最终用血肉之躯,驱动了中国工农革命的隆隆战车。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弘扬沂蒙精神奉献鲁阳事业 滔滔沂河,巍巍蒙山,沂蒙精神,永世流传。6月28日,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二周年,身为公司党员一份子,有幸来到沂南和蒙阴两片红色的沃土,参加鲁阳公司统一组织的红色之旅活动。天气虽热,但心中的激情更加火热。一天时间,我同其他党员一道,先后参观了沂南县马牧池乡红色教育基地、竹泉村、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参拜了革命英烈,重温了入党誓词。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村落遗址和真实的场景,沂蒙红嫂和革命先烈的身影似乎浮现在眼前,我的内心深处受到强烈震撼,感觉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 首先参观了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的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气氛。据解说员介绍,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红嫂革命纪念馆所在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的历史风貌。一座座房屋,一件件工具,谱写着沂蒙军民鱼水之情,也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这是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在探望沂蒙红嫂明德英时的亲笔题词。历史的丰碑记载着这位红嫂的英勇和感人事迹,也深深的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和参观者。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同行人员交流讨论,要将沂蒙精神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带回到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通过自身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学习这种坚韧和不屈、大忠和大爱的沂蒙精神,不断发扬沂蒙精神,传承沂蒙精神,将沂蒙精神与鲁阳精神相结合,融会贯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岗敬业、无

私奉献、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和磨炼,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沂蒙精神却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在红色影视基地看到的一切不仅仅是战争时期遗留下的旧址,更是沂蒙精神的历史见证。数十年来,沂蒙精神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山东儿女和中华儿女,激励他们不断向前。 感悟沂蒙精神,激发工作干劲。弘扬沂蒙精神,奉献鲁阳事业。鲁阳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我们每一位鲁阳人艰苦奋斗,主动践行沂蒙精神和鲁阳精神,让弘扬沂蒙精神不再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将沂蒙精神和鲁阳精神扎根于个人灵魂,融入到个人品质,展现到工作行动,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工作业绩,推动鲁阳事业向前高速发展。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天的红色之旅很快接近尾声,参观人员依依不舍的踏上了返回的汽车。尽管这次红色之旅结束了,但是,新的红色征程才刚刚开始。返回的路上,脑海中不断浮现着沂蒙红嫂和革命先烈的身影,心中体味着她们的英雄事迹。那一刻顿悟,沂蒙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和鲁阳精神一起,必将对公司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鲁阳新的发展史上书写出壮丽辉煌的篇章。 轻质耐火砖分厂 张宽心 2013年7月4日

参观革命纪念馆旧址有感

参观革命纪念馆旧址有感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周围繁花似锦。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 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纪念馆里,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用过的一些用具——简陋而粗糙,使人想到当时生活的艰苦,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在馆内,我们仔细的观看展出的珍贵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和资料,认真的聆听讲解员讲解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图片上挑着扁担、推着小车艰难行进的支前大军、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班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线标注的作战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碾子骑过的白马、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刘志丹穿过的棉衣……这些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为我们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真实情景。 在参观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时,当解说员讲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大家被一幅巨大的照片吸引住,在看什么?在找什么?啊,看见了,看见了我们的第一任老院长任虹!当年任虹老院长参加了座谈会,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同志们非常激动,纷纷在照片前合影留念。 回顾历史,曾在这里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今天的世界强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使人心里充满敬畏。感受着片孕育新中国的土地,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这次红色之旅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对灵魂的净化。 通过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当年革命的了解,感悟到了一种延安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包涵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始终追求和坚持的。 无数革命青年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共产党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外援和资金,却依然很快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这种延安革命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它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延安革命旧址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当年革命的艰辛,但真正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还是"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伟大。 同样,延安革命精神在今天也具有极为深远和现实的意义。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心浮躁,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现象泛滥。此时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革命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

游竹沟革命纪念馆心得体会

游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心得体会 ——庆贺党90岁生日6月17日,在党90岁生日到来之际,公司领导为更好的让我们过一个有意 义的节日,组织大家到有“小延安”之称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及嵖岈山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和活动,我深刻认识到现在和平岁月的可贵和先烈为我们付出的牺牲和努力的艰辛,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并为祖国现在的强盛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走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内,崇敬之情悠然而生,目睹那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当时所使用的实物,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血雨腥风、炮火连天的岁月。据馆内讲解员介绍,早在1926年,在竹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27年4月,为了配合北华军进军豫南,在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下,杨靖宇、张家铎等同志带领确山5万民众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当时竹沟的党员李畔林、赵子乐率竹沟一带3000民众参加这次暴动,并在石滚河赵子乐家建立了竹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主力长征后,组建豫鄂边省委,创建红军游击队,开辟以竹沟为中心的桐柏山区根据地,成为南方八省十四处游击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竹沟逐渐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193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设立,刘少奇、李先念等从延安来到竹沟,领导豫、鄂、皖、苏地区党的工作,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是中原地区革命的摇篮,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朱理治、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在竹沟创刊的我党著名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 宣传了党中央、毛泽东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少奇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中原局、河南省委还在竹沟举办教导队和党训班等, 培育党政军干部1400 余人。竹沟又是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的发祥地和三师、七师部分骨干力量的出发地,竹沟被誉为“小延安”。 参观完展厅后,我又到革命旧址实地行进的体验,手摸着经历岁月的磨砺的老式建筑,目睹这里的一草一木,它仿佛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我将永远铭记党的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用自己鲜血绘就了新中国的版图,使我又一次受到心灵的震撼冲击和洗礼。 在参观竹沟革命纪念馆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到达了嵖岈山,在党旗的引领下,在青山秀水间大家你追我赶,相互帮助,经过三个多小时努力攀登,终于完成了从嵖岈山南门到东门的行程,虽然累得热汗直淌,但大家心情是舒畅的,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不遵守约定的集合时间,真正体现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通过这次有意义的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我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即将成为党员的我更要坚定政治立场,为目标的实现努力奋进,争取早日成为共产党员得一份子。 张鹏 2011-6-24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阳光明媚的五月,晴空万里,苍山县财政局组织我们前往红色之旅瞻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旧址。一路上大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特殊的活动。 经过几天的参观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感出最深,体会如下几点: 一、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时期,又是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国革命必胜如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险阻,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随后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延安,在中国来说,实属弹丸之地,却经受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军事包围如经济封锁。当时的中共中央就凭着必胜的信心,号召全体军民,团结一致,开展生产自救,垦荒种地,纺纱织布,一边生产,一边练兵,既保卫了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又“把一个处处是荒山野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正是那个年代,全国各地许多爱国青年和有志之士,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而向往着延安,千方百计地、千辛万苦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奔赴延安,其目的是寻找对祖国的信心和希望。当时人们把那种挑着地追求,称之为“朝圣”,延安早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

二、此次红色旅游,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昔日建党初期,我们党走过的艰难旅程及无数先烈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倍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深感来之不易。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继续保持党的青春活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党只有处处为广大群众、为广大劳苦人民服务,才能不被人民所唾弃。苏联共产党的解体、印度同人党和墨西哥人民党退出执政党的地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三、最后我们来到宝塔区后家构村观感学习,重点是“学习延安精神,学会做人”他们民风淳朴,村民个个朴实无华。在后家构村,我们参观了苹果园,这片果园由原先区区几亩十地发展成现在的448亩。由原来每户年收入几千元发展到每户年收入20万元,他们村干部带头生产,靠着上上下下,万众一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富强。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为了明天,沿着先烈们开创的道路,克服各种困难,接受新的挑战,为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作出新的贡献。

延安红色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延安红色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第 1 页共9 页

延安红色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7月1日,在局党委的组织到达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学习,我的心情格外的激动,一种说不清是亢奋、敬重还是虔诚的情绪充满了我的心扉,当一切都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时,厚重的黄土高坡,一下子使我感受到革命圣地凝重的气息。我们一行先后参观了黄帝陵、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宝塔山、清凉山、黄河文化壶口瀑布等,现场聆听了解说员翔实而生动的讲解,我才知道以前从书本和电视上得到的对延安的认识是多么的粗浅和简单,延安的历史和精神是那么的丰饶和厚重。也就是在这样狭孝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个落后、贫穷的地方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 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延安时 第 2 页共 9 页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09-11-04 14:04:18 点击: 2547次 【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座北国边塞之城,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经典。延安因为与中国现代史的诸多大事结缘而名声大噪,成为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具魅力和最为神奇的地方。宝塔山、枣园、杨家岭,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遗址,都勾起人们无限的追忆。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周围繁花似锦。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 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在杨家岭,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我们在这里重温了党的光荣历史,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 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在这里又修建了新的建筑,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环境幽美,身处其中,就像漫步在山城园林。如今的枣园已经被建设的比较现代化,为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参观中我们见到了惜日的纺车,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 当时,为了战胜解放区财政和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有名的南泥湾等地,被大生产运动洗礼的良田富饶,粮食达到了自己有余,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工业也在运动中发展迅速,能自己炼铁、炼油、修造机器等,轻工业也取得长足发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大生产运动的口号,这是一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大运动改变了当时解放区的面貌,克服了根据地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为将来积累了经验。

延安革命英烈纪念馆项目建议书

延安革命英烈纪念馆工程项目 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设单位:延安市文物局 编制日期:二零一二年三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三、市场需求预测 四、项目选址 五、建设规模 六、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七、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八、社会效益 九、结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延安革命英烈纪念馆 (二)建设单位简介 延安市文物局 (三)编制依据 1、延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2、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3、延安革命纪念地旧址总体保护规划 4、延安市旅游“十二五”专项规划 二、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SWOT分析) (一)项目背景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又是开展武装斗争较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神秘而神圣沃土上,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开辟了这块土地革命仅存和红军长征的落脚地,以热血浇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强基础,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因此,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时段,涵盖陕北籍的、外籍在陕北牺牲的、在延安工作过牺牲在外地的革命英烈,据不完全统计有3万余人。

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是我们延安人的骄傲,他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延安市作为红色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 项目位于延安北大门户高速公路出口约1公里处,与四·八烈士陵遥相呼应,交通便捷,同时位于延安市西北旅游线路中段,在枣园革命旧址和杨家岭革命旧址中间又增加一个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延安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取了现在幸福的生活,但延安目前还没有大型纪念革命先烈的场馆,急需修建供人们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馆。 2、劣势分析 革命英烈纪念馆作为后人瞻仰和祭奠的场所,目前用地紧促,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 该项目与四八烈士陵园被延靖公路相隔,被分为两个部分。3、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了战略层次,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应当把握机遇,拓展文化产业。 随着延安十大景区规划实施,延安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事业将会呈快速发展趋势。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座北国边塞之城,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经典。延安因为与中国现代史的诸多大事结缘而名声大噪,成为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具魅力和最为神奇的地方。宝塔山、枣园、杨家岭,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遗址,都勾起人们无限的追忆。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周围繁花似锦。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 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

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在杨家岭,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我们在这里重温了党的光荣历史,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 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在这里又修建了新的建筑,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环境幽美,身处其中,就像漫步在山城园林。如今的枣园已经被建设的比较现代化,为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参观中我们见到了惜日的纺车,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 当时,为了战胜解放区财政和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有名的南泥湾等地,被大生产运动洗礼的良田富饶,粮食达到了自己有余,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工业也在运动中发展迅速,能自己炼铁、炼油、修造机器等,

参观革命纪念馆实践报告

参观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 暑假期间,为培养学生与社会更好地接触,学校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为响应学校号召,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去参观秦皇岛革命烈士陵园。因为在如今和平的年代,人们感觉不到先烈对我们的作用,或许他们早被我们遗忘。此次去参观革命陵园有助于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也是缅怀革命先烈,感恩祖国。 秦皇岛烈士陵园坐落于山海关区孟姜镇吕家沟村,从很远处就能看到它的轮廓。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巍燕山埋忠骨,滔滔渤海慰英灵”,足以说明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进入陵园便看见巨大浮雕和远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这里两边分别陈列着诸多英雄人物雕刻,譬如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参谋长的李运昌和曾克林,曾组建秦皇岛第一个党组织的王尽美、八路军团长马骥、“爆炸英雄”邵洪生等。另外两侧亭子毛主席、朱德、张学良、李运昌等字迹仍非常清晰,“忠魂永驻”、“英烈长存”八个大字仍很震撼。再往后面便是罗盛教同志的雕像(在山海关求学朝鲜儿童立)存放着秦皇岛数以万计革命烈士尸体的巨大坟冢,上面的名字还是那样清晰。整个烈士陵园虽很简单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但当我们参观时由于陵园方面负责人不在,最终只能以我们请吕家沟村村长来给我们盖章留言而结束。 这次参观虽然很简单,但我却通过本次游览了解了很多。不仅是众多英雄烈士和他们的历史,而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

看着一个个英雄的英勇事迹和墙壁上那铿锵有力的字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的,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年代以及那些以前前辈们为了我们能有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若没他们,何来我们如今生活。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即使已经经过了无数岁月,我们更要铭记。这不仅是为了不能遗忘他们,更是为了使那段历史不再重演。毛泽东主席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与江泽民主席的“丹心常在,浩气永存”题词更是让我心潮澎湃,为国家奉献自己的血和热的理念会一直伴随在我左右。 这次参观除了让我对历史、对生活有所感悟外,还有对陵园的看法。那就是陵园人流量不大,我想这应该是宣传不利的结果。现如今陵园都已经免费开放,要想吸引参观者就必须做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来,例如多弄些革命时代的遗物等来避免陵园荒芜,我希望陵园的负责人仔细想想。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其教育价值毋庸置疑,能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到爱国主义价值理念应作为陵园的首要任务来做。 马上就到新中国63岁生日了,这次通过对秦皇岛烈士陵园的参观我对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尽管陵园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我们接收到的教育是无价的。这次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其深远意义已被烙刻在我心中。我也相信这一次绝不是最后一次!!!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669914.html,/article/2007/1030/article_2607.html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图) ——写在第八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 心颖 来源:中国测绘报 编者按:自2000年把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以来,我们将迎来第八个中国记者节。为此,本报特发表此文,以飨读者。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一曲脍炙人口的《延安颂》,传唱出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延安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城,由于历史长河曾在这里绽开过绚丽的浪花,因而被世人所瞩目和敬仰。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战斗和生活的地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是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活动,在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完整地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一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确立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培育并逐渐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延安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清凉山则在同一时期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

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活动策划书

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追忆延安革命历史丰碑, 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以及观看相关延安革命英雄人物资料增强团员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 进一步激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帮助构建优秀团支部,提高我院团支部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 二、活动主题 “红色凝聚力量,党团引领成长” 三、主办单位: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团支部 四、负责人: 总负责人: 各支部负责人: 五、活动时间: 2016.3. 六、活动地点: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七、活动对象: 外国语学院团支部全体团干及团员代表 八、所需物品:

院旗一面、团旗一面、相机 九、活动安排: 1)2016年3月日于延大一大门门口集合,乘坐已定好的车前往省博物馆。 2)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口整理队形,于革命纪念碑前,向革命烈士默哀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 3)集体进入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全体同学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4)全体团员宣誓、于革命纪念馆门口合影留念。(组织委员注意全程维持活动秩序,负责相关事宜) 十、活动注意事项 1) 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做好准备。 2) 在过马路及坐车途中要注意安全,严守交通规则。 3) 参观过程中要严各遵守博物馆的相关规定。不许大声喧哗、注意着装得当合体。要按工作人员的要求游览。在参观完毕后随队安全回校,杜绝单独行动。 4)注意保护周围环境。 十一、活动后期 1)就活动及时出新闻稿,连同图片一起编辑后上传支部微博、微信平台。(宣传委员负责) 2)各位团员参观后进行总结,院内各班团支部各出一篇心得体会,后

延安红色教育心得体会2篇

延安红色教育心得体会2篇 按照联社红色教育活动安排,我们一行34人于2010年7月23日乘车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参观学习。此行目的旨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我们在延安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中央大会堂(旧址)、杨家岭、延安革命博物馆,宝塔山、枣园等。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和工作过地方,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丰富的人物模型、沧桑的历史图片、生动具体的文字介绍,给同志们再现了革命延安的生产、生活、战争、文体情况、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看到了当时保卫人员用的步枪、干粮袋、背包等,还有当时为了打破日军及国民党政府对延安经济封锁,我党为了生产自救开展生产运动时用的棉花纺车、农具等。大家伫立在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炮前,仿佛追溯着历史的足迹,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听到了当年的战火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情景和革命先辈们当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革命和生产的高昂革命斗志。面对一张张图片和一件件历史文物呈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和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参观者们久久肃立,思绪万千。

结合我们工作实际,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要把这次学习作为新起点,要学有所用,最重要的要在工作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提高学以致用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和高昂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二是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作为基层信用社的一名员工,结合自己岗位的实际,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埋头苦干,带头坚持和发扬时代需要的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践之于行。三是要摆正位置,努力在实践中体现党的宗旨,把心思谋在农信社的发展上,本领用到农信社事业的本职工作中,以自己实际行动实践延安精神。四是要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勤政廉政,艰苦奋斗。做到办事求严,讲话求真、汇报求实,文风求正。要谨言慎行,远离诱,慎交友,重自省,严律己。确保任何时候都不为名利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人情所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的尊严地位,为农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延安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2011年10月28日,我跟随城郊联社党员们开始赴延安红色教育之旅。亲眼见到传说中的杨家岭、宝塔等革命圣地,亲身感受延安精神的内涵,接受一场红色的心灵洗礼。

西安、延安观后感

《西安、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三月四日早上我们来到了据有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 西安。那天也刚好是星期五,刚下火车,看到一个个团队,在地接导游的引导下,坐上了不同大巴车,前往同一个方 向行驶,据导游讲,声势浩大的千年历史的秦始皇兵马俑 也是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两公里的地段。我们也理所当然 前往只有在电影、电视剧、图书才看到过的兵马俑了,我 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 大约行车多长时间?我也记不太清了,只觉得很快,我 们就来到了兵马俑这里,天下着蒙蒙的小雨。在“兵马俑”讲 解员的解说下,我们第一个看见的是两个青铜铸造的大雁——浮雕。听导游说,我们这次十分幸运,这两只浮雁对 外开放时间很短。浮雁后面一幅图,这幅图就是浮雁的出 产地——临潼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一幅图加上浮雁身体上 的细小纹条状物,就显得更加栩栩如生了。看了这两只浮 雁就仿佛真的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兵马俑”门口,导游说:“进去之后按着顺序前进,不要说话,出门说一句我回来了”。

让后我们开始前进,进入展厅,一个个冷峻的武士,一件 件古老的兵器,仿佛要立刻把我带入那战国时期秦王一扫 六国的战场一般,它们让我感受到秦国的战争与生活。前方,跪射俑单腿撑地,另一条腿膝盖向上,眉宇间透出警觉,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步兵俑面目清秀,身材矫健, 身上的盔甲制作精细,是秦军中的主力军;骑兵俑神情稳重,一手握住牵马的缰绳;而将军俑则显得异常魁伟,特 别是它们的铠甲甲片小而细,前胸还系着彩色花结,足可 看出他们的身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秦俑身上的每一 个细节,比如说头上的发髻,每个陶俑都截然不同。普通 的兵士都戴着软帽,而高级军官则戴着制作精细的头冠。 在陶俑中,找不到一个相同的面容,每一个陶俑都神形具备,毫无呆板之感。 秦俑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先要用泥捏塑出陶俑的头、手、足等部分,身体则用泥条一圈一圈盘筑而成;接着将 身体各部分拼接好以后,在表面进行雕刻、拼贴、对细微 处进行修改,才将这些半成品放入炉中,用1000摄氏度上 下的温度烧制成俑。最后,还要在陶俑上添加丰富的颜色,使陶俑更加生动。(其实,原来所有的陶俑都是有颜色的,

延安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延安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范文一】 7月9日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局在××市委党校举办的干部培训班,通过现场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抗大等革命旧址,现场聆听××市委党校老师的详细讲解和专题讲课,在革命烈士张思德塑像前集体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参观延安新区建设和梁家河村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我深受教育,受益匪浅,我对革命圣地延安对中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励我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自觉用延安精神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 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没有在延安的十三年,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新中国。 在延安学习期间的收获莫过于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延安革命纪念馆里展示着这样一段话:“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的时代精神,它的原生形态就

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每个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都有它特有的科学含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进行研究、提炼和归纳,把延安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各个原生形态精神的升华;各个原生形态精神又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延安精神永远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反复研读这段话,我不仅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同时又联想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浦东精神、航天精神等许许多多党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每一种精神都有它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毛主席说: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当前,中国共产党正领导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要以这次在延安接受教育为契机,做一名延安精神的传承人,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足岗位,努力工作,担当为,不辱使命。 【范文二】 本期“延安精神再教育”专题培训,使我对延安有了更进一步的亲切感,对延安精神有了一种真实的厚重感,必将在我今后的做人干事、工作生活中发挥强大而持续的“砥砺”和“警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