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历隋唐至五代,前后七百余年。
医学理论与技术,随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该书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提昌寸口脉法,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描绘了数、促、弦、紧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推动了于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集魏晋以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对后世针灸的发展贡献很大。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寸白虫(绦虫)病是吃不熟的牛肉造成,“漆疮”的发生与体质有关,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并有“转相染易”的特点等。
唐·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两书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的时期。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医学也有长足的进步。
宋代及金元时期,医学发展迅速,且流派纷呈,建树较多,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南宋陈言(字无择)据张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论点,进一步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与《内经》有关论述,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简称《因方》)全书共18卷,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中医在不同朝代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何变化

中医在不同朝代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何变化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瑰宝,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在不同的朝代,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在远古时期,中医的雏形已经开始萌芽。
人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简单的医疗经验和方法,如用草药治疗伤痛、用砭石放血等。
但此时的中医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中医开始有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周礼》中记载了当时的医事制度,已经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不同的医学分科。
这一时期,中医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活跃。
中医也在这一氛围中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
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中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此时,中医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受到了一些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重视。
秦汉时期,中医迎来了第一次发展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重视医学的发展,设立了太医令等官职。
西汉时期,淳于意的“诊籍”开创了病历记录的先河。
而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这一时期,中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也开始传播到周边国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仍有不少医家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研究和实践,如王叔和的《脉经》,丰富了中医的诊断方法。
这一时期,中医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发展。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医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政府设立了太医署,专门培养医学人才。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前代医学之大成。
这一时期,中医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还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了海外,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中医药的发展特点

宋代中医药的发展特点
宋代中医药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2. 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3. 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
目前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医典籍都是当时校订和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4. 医学研究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学术化的道路。
5. 宋代各流派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局部治疗流派。
该流派源于《伤寒杂病论》,是依据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治疗流派,它强调通过药物治疗来促进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
该流派代表性医家有张仲景、李时中等。
* 内服药治疗流派。
该流派以治疗内科疾病为主要特点,通过药物内服对全身进行治疗。
该流派代表性医家有朱震亨、朱熹等。
* 兼用药物、针灸疗法流派。
该流派强调医学实践中的针灸和
药物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药物和针灸是可以配合使用的。
其代表性医家为仲景弟子华佗。
总之,宋代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政府重视、教学方法改进、医学研究规范化、各流派医学发展等特点,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时期中医养生学发展特点分析

宋金元时期中医养生学发展特点分析
张玉辉;杜松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9)008
【摘要】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此时期中医养生学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理学思想被宋以后医家普遍接受,对中医养生学渗透和影响较大,二是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中医养生学迅速发展;三是养生流派成为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坚实力量.
【总页数】2页(P861-862)
【作者】张玉辉;杜松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宋金元时期少林拳的历史发展 [J], 曹瑞化;张鹏海
2.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的发展 [J], 陈华;王秋琴
3.浅谈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仿烧工艺的发展——以峰峰临水三工区窑址、彭城盐店窑址为例 [J], 乔登云
4.宋金元时期少林拳的历史发展 [J], 曹瑞化;张鹏海
5.自然因素对宋金元时期温病理论发展的影响 [J], 陈磊;李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宋⾦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李 成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提要宋⾦元时期政府对医药的关注、战争及社会的需求、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术环境宽松、运⽓学说及理学的影响、《局⽅》盛⾏、开放式的医药交流等是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理学、运⽓学说、儒医、辨证论治、滥⽤⾹燥药与《局⽅》、战争等。
此期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
关键词宋⾦元时期 医学发展 后世影响宋⾦元(公元960~1368年)不同时期国家重视医学,建⽴较为完善的医疗卫⽣机构,组织编纂本草及⽅书,⼤量校勘古医籍,发展医学教育,提⾼医⽣的地位,并造就了许多儒医兼备者,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病机学说有了长⾜的发展与进步,⽕热论,脾胃内伤论,攻邪论,相⽕论及阳有余阴不⾜论,脏腑辨证说,归经说,升降浮沉说相继问世;对针灸学、⽅剂配伍规律、伤寒学等理论研究⽇益深⼊⽽出现了学术争鸣,形成不同的医学流派。
内、外、妇、⼉、五官、针灸、⾻伤、⼝腔等临床各科都有明显的进步,辨证论治普遍应⽤,芳⾹药物得以普及,临床疗效提⾼,对⾦⽯药的危害已经省悟。
因此宋元时期上承晋唐下启明清,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因素11政府对医药的关注 宋⾦元400年间,社会变迁动荡,尽管朝代⼏经更迭,但⼀直是世界上最富庶、社会⽂化科技⾼度发达的⼤国。
政治局⾯相对稳定,重视发展⽂官统治,⼤⼒培养、选拔⽂⼠,科技⽂化不断进步,经济繁荣,这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尤其是北宋政府为发展中医学采取了⼀系列措施,颁布许多诏令。
如宋太祖、太宗、真宗、徽宗等关注医药,建⽴翰林医官院、尚药局、御药院、太医局、惠民和剂药局等医学管理及多种医药保健机构,制定了⼀系列医事制度与法规;不拘⼀格选拔医药⼈才;积极发展医学教育,⼤量培养专业⼈才;诏令天下,向全国征集医书及药材标本,并⼤规模校正医书,对本草进⾏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总结,编著类似于国家药典的《局⽅》;铸造铜⼈,统⼀针灸⽳位;重视汲取外国医学知识与技术,⼤量引进⾹药等中药材;使医学得以普及,为医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宋朝的医学与中药疗法

宋朝的医学与中药疗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医学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宋朝的医学及中药疗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现代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朝医学的特点与发展宋朝时期,医学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在先秦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在临床实践和医疗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宋代许多医学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苏州医学家朱震亨的《医宗金鉴》,被誉为中国医学的百科全书,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宋朝医学的理论体系宋朝医学的理论体系继承了汉唐时期的传统,注重了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研究。
同时,宋朝医学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疾病发生机理方面,宋代医学家张介宾提出了“六淫透底”和“七情伤志”的理论,强调外界的六淫和内在的七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治疗方法方面,宋代医学家刘完素主张辨证论治,强调根据病情特点,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治疗疾病。
三、宋朝中药的应用与发展中药疗法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宋代医学家通过对草药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系统总结为《本经》和《局方》等著作。
这些中药经典为后世的中药方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疗法体系。
例如,苏州医学家陈锋的《备急千金方》是一本流传甚广的中药方剂集,收录了许多简单而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剂。
四、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宋朝的医学与中药疗法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朝的医学家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方法,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其次,宋朝的中药疗法以及经典方剂的系统总结和应用,为后世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同时,宋朝医学家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念,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对于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而言,宋朝的医学与中药疗法是中国医药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现代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医药与科技进步与社会福利

宋朝的医药与科技进步与社会福利在宋朝时期,医药与科技进步为社会福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更高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一、医学进步1.1 中医药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医药学经历了显著的发展。
在药学方面,通过对草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医药的药方日益完善,药效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使用研磨机研磨草药,使药物的吸收效果大大提高。
在针灸疗法方面,不仅加强了理论研究,还发展了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
中医药的发展为宋朝人民提供了更高效、更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1.2 外科医学的进步宋朝时期,外科医学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先进的手术工具及卫生设施的引进,使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大幅提高。
外科医生通过实践和研究,创新了一系列外科手术技术,如切开引流、缝合术等。
这些进步使传统的外科手术变得更加精确、更有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二、科技进步2.1 水利工程宋朝重视水利建设,系统地开展水利治理工作,兴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官庄水闸、扬州石头城排水系统等。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灌溉效果,也解决了水灾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2 造纸术的改良造纸术作为宋朝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宋朝时期,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良和完善,大大提高了造纸的效率和质量。
这使得纸张的制作成本降低,纸张的普及度更高,促进了宋朝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社会福利的提升3.1 医疗保健的普及宋朝时期,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医疗保健的普及程度。
除了医疗设施的改善和进步,政府还实行了包括建立慈济医院、兴办药局、派遣医生到偏远地区等举措,力求将医疗资源覆盖到更广泛的群众。
3.2 救济政策的实施宋朝积极采取了许多救济措施,如设立济贫院、施粥救济等,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
金元时期学术创新在中医学发展史的意义

金元时期学术创新在中医学发展史的意义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术流派开始形成,伤寒学开始兴盛,辨证论治异军突起,临床医学飞速发展。
在基础理论方面,解剖学飞速发展,《欧希范五脏图》与杨介《存真图》问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进行阐发注释;阐发脏腑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深入探讨外感热病、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法则,进一步充实完善经络学说;提出中药归经学说,重视药性、药理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政府组织编纂、校勘出版基础理论、本草、方剂及综合性医著。
临床方面,默守《伤寒论》成规,滥用《局方》的局面被打破,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有了新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内科常见病如风证、外感热病、内伤火热、消渴、郁证等,外科常见疾病如对痈疽、癌疾、乳痈、阴囊积水、化脓性皮肤病病症辨证论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妇产科疾病以肝脾作为证治纲领;儿科学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麻、痘、惊、疳等病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创立了一整套诊治惊风的基本大法;王惟一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腧穴模型,统一了经穴排列顺序,使经穴理论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对灸法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发明新的针刺手法,注重补泻,针灸并举用于临床各科;眼科、口齿、咽喉均独立成科;骨伤科与外科疮肿并列,辨证论治骨伤疾病,正骨以手法为主,开放创口治疗以冲洗及药物治疗为主,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培元补肾(或称健脾补肝肾)治疗创伤三大原则得以确立。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创新因素主要有:统治者对中医学高度重视,鼓励并支持发展中医,提高医生与中医学地位,建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开办中医教育,编纂并校勘中医著作;科举制度与学而优则仕的盛行,加之少数民族的统治,文人知医、文仕通医与儒医大量涌现改变了医学队伍组成结构,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活字印刷技术、指南针导航、造船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中外贸易与医药交流等使中医得以普及,并引进外国中药与制剂技术;良好宽松的学术争鸣氛围,知识分子言论自由的大好局面,“宋学”注重考据,怀疑批判精神,勇立新说的学风,以及理学、运气学说、道教、佛教的影响;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疾病谱发生改变,疫病、外感热病、脾胃内伤、湿热病、阴虚精亏等增多;中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基础理论发展严重滞后、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与新方剂);著名医学家(如钱乙、陈自明、王惟一、陈无择、刘完素、张元素、李杲、张从正、王好古、罗天益、朱震亨、戴思恭、危亦林等)敢于疑古,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使其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并举,标新立异,争创新说,提出火热论,脾胃内伤学说,攻邪说,脏腑辨证说,药物归经说,阴证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三因说等新理论、新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李 成 文(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提要 宋金元时期政府对医药的关注、战争及社会的需求、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术环境宽松、运气学说及理学的影响、《局方》盛行、开放式的医药交流等是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因素,而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理学、运气学说、儒医、辨证论治、滥用香燥药与《局方》、战争等。
此期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宋金元时期 医学发展 后世影响 宋金元(公元960~1368年)不同时期国家重视医学,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编纂本草及方书,大量校勘古医籍,发展医学教育,提高医生的地位,并造就了许多儒医兼备者,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病机学说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火热论,脾胃内伤论,攻邪论,相火论及阳有余阴不足论,脏腑辨证说,归经说,升降浮沉说相继问世;对针灸学、方剂配伍规律、伤寒学等理论研究日益深入而出现了学术争鸣,形成不同的医学流派。
内、外、妇、儿、五官、针灸、骨伤、口腔等临床各科都有明显的进步,辨证论治普遍应用,芳香药物得以普及,临床疗效提高,对金石药的危害已经省悟。
因此宋元时期上承晋唐下启明清,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因素11政府对医药的关注 宋金元400年间,社会变迁动荡,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一直是世界上最富庶、社会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大国。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重视发展文官统治,大力培养、选拔文士,科技文化不断进步,经济繁荣,这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尤其是北宋政府为发展中医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许多诏令。
如宋太祖、太宗、真宗、徽宗等关注医药,建立翰林医官院、尚药局、御药院、太医局、惠民和剂药局等医学管理及多种医药保健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医事制度与法规;不拘一格选拔医药人才;积极发展医学教育,大量培养专业人才;诏令天下,向全国征集医书及药材标本,并大规模校正医书,对本草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总结,编著类似于国家药典的《局方》;铸造铜人,统一针灸穴位;重视汲取外国医学知识与技术,大量引进香药等中药材;使医学得以普及,为医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对文人影响更大,儒医大量出现,宋代士人知医成为时尚,著名的儒臣学士留意医药者不乏其人;其中一部分进入医学领域,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改善了医学人员的结构,推动医学理论发展与临床经验的总结,这是当时医学事业高度发展的促进力。
21战争及社会的需要 宋辽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生活不安定,或饥饿劳役,或恣情纵欲,致使外伤与骨科疾病大量增加,疫病流行,内伤杂病增多。
已有的医学理论难以指导实践,当时盛行的经方、时方及《局方》等方剂,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古方不能治今病”。
因此,医学家们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以适应战争及社会的需要,如骨伤外科已经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1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晋唐至北宋初期方剂及用药经验积累明显增加,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医学发展只有量的增加,很少有质的突破。
内科杂病诊治比较僵化,外感热病墨守仲景《伤寒论》成规,辨证与用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新的疾病不断增加,疾病谱发生变化;执古方治今病,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要。
而宋元时期完善的医药卫生机构及制度,医学教育及医书的普及,医学人员素质的提高,促使医学理论创新和临床医学全面发展,临床分科更趋于精细,其中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学等发展更是迅速。
41学术环境宽松,争创新说 北宋及金元朝统治者多未以正统思想干涉学术研究,因此学术环境较为宽松,有利于医学创新。
金元医家敢于疑古,认为运气古今有异,古方不能尽治今病;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2003年第18卷第3期中国医药学报・133 ・标新立异,突破常规,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认识、新主张与新见解,补充、完善并发展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各科,促进了医学的繁荣和发展。
形成了以刘完素为代表的研究外感火热为主的河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的研究脏腑病机的易水学派,以李杲为代表的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补土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研究攻邪理论的攻邪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的研究内伤火热的滋阴派等学术流派。
因此,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但后世却以朱震亨易张元素为金元四大家,故纪昀评论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明代王纶《明医杂著》中“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即是对金元医家学术成就中肯的评价。
51运气学说及理学的影响 宋金元盛行的运气学说及其理学,对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元医学家以理学的太极宇宙模式、阴阳互根概念和象数原理作为研究中医理论的思想工具,以领悟、思辨、以不变应万变的医学思维方式,对辨证论治“格物穷理”,成为当时的潮流。
“格物致知”式的顿悟、思辨,促使中医理论中“取类比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维趋势有了长足的发展。
许多医家运用理学的思维方式,阐发中医基本理论,推动中医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61《局方》盛行 《局方》始于北宋,形成于南宋,“官府守之以为法,医者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其所载方剂、炮制方法、制剂规范等对医学的普及、后世临床医学、方剂学与中药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71开放式的医药交流 宋元时期学术思想尚未走向封闭与保守,中外医药交流十分活跃,中医学吸收外国医学成果及药物,促进了制剂学、治疗学的发展。
如香药的大量输入,补充了本草之未备。
因其治疗脾胃虚寒、脾胃不和、湿困中焦、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中风阴闭等证有很好的疗效,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11理学 南宋以至元代,理学走向全面统治地位,儒、释、道三教合流所造成的中国文化主体思潮的形成,人们的思维模式在理学的影响下日趋模式化、单一化。
重思辨,轻实验;过分强调人的理性作用,不以“探索”作为主导思想,只注重“身心功夫”的不断完善。
不少医家从理论到理论,利用理学的思维方式在纸上反复推演中医文献,盲目认为尽心明性在医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解剖学仅成了解释理论的工具;而医学家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学及文史的理论素养。
因此理学阻碍了中医结构分析思想的发展,使宋元以后解剖学发展速度开始变慢而逐渐停滞,仅停留在对宏观理论上某些焦点进行阐释发挥或发表某些个人的见解;其领先地位在西方实验医学兴起后(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便远远地被抛到后边。
21运气学说 宋元时期运气学说盛行,过于强调外界自然因素,对“天人”的讨论取代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探索,而忽视机体的适应机能,特别是按五运、六气与干支配合,人为地规定出以六十年为一周期的历年疾病分布格式,并以此作为治疗疾病的根据,其结果是把“天人相应”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演变为宿命论,发展了运气循环论,对宇宙事物采取了主观臆断和机械归类。
加之理学的影响,一些医家机械地照搬运用,忽略病情医理和辨证施治,影响了临床疗效,使五运六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凭臆见以进退”的空玄之理,更有甚者走向问卜、算命的歧途。
刘完素在深入研究运用运气学说的同时,反对机械地照搬应用运气学说及某气主某年必然发生某病的说法,并批判运气学说中的宿命论。
北宋科学家沈括指出:“医学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大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
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至于一邑之间,而 雨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欲无不谬,不可得也。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2]。
影响到人们患病也是变化多端的,把运气看成僵死的东西,“胶于定法”,不知变通,就必然导致错误。
北宋太医杨介反对根据运气遣方用药,其对黄庭坚说:“视其岁气而为药石,虽仲景犹病诸也。
”陈自明认为诊治疾病不可拘泥于五运六气,南宋褚澄明确反对运气学说。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在评价张志聪、陈修园之伤寒六经气化学说时指出:“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
可窥见古代运气学说之盛行。
31儒医 宋元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以整理、编次、研究古代医学文献为主的儒医,虽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宋代文人尊经崇古,墨守成规,“述而不作”的学术风气也影响着儒医,阻碍了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4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最大特点是“曲应其变”,可灵活处理各种临床现象,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1]。
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临床指导思想,其内涵表现出高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因此独领风骚近千年。
辨证论治注重“思辨”,懒于“循名责实”,带有较强的、受个体经验制约的直观・134 ・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第18卷第3期性、经验性和臆测性,视野狭窄,只要有了临床症状,就可以辨出一个“证”;只要某些药物治好某种病,总可以根据疾病表现出的“证”给药物定出一个相应的药性和治疗机制。
而临床疗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运用者的临床经验、理论修养、思辨能力、直观比照能力及文史等理论素养,这是中医治疗体系难以客观化、规范化的原因之一。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和应付一切新的病理现象和治疗手段,客观上阻碍了中医学对其他科学方法的主动采用,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惰性。
因此辨证论治法则在“灵活变通”的特点背后,确实隐有“保守”的潜在性质,为中医学后来的发展缓慢埋下了伏笔。
51滥用香燥药与《局方》 宋元时期,由于香料药大量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局方》的盛行,终成滥用温燥、按图索骥的流弊。
因辛香刚燥之品有耗津、劫液、伤阴、助火之弊,过用则极易造成人体阴液匮乏。
因此宋代医家张锐曾提出批评,朱震亨在《局方发挥》中更大加抨击,尤其提醒和告诫人们,对香燥药不能“多服、常服、久服”。
61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 宋人一改汉唐训诂义疏的传统,注重考据,勇立新说,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突出成就。
但是其过于自信,刻意求新,以致于篡改古书。
这种轻易改书的弊端在医书的整理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如对古籍的重新编次,删改原文,无端增补,误改误注等,给后人研究、学习、整理古医籍留下许多困惑而不得其解,甚至出现失误而不自知。
这种弊端持续近千年,直到上个世纪影印、校勘出版的中医古籍仍然存在[3]。
71战争 宋辽金元战争频繁,特别是南宋与金朝对峙,地域分割,金国北方地区盛行河间刘完素的《宣明论方》,金国中州地区(今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盛行张元素、李杲之学,而《局方》则盛行于南宋,后来罗知悌才将河间、易水及张从正之学由北方传给南方的朱震亨。
因此战争影响南北医学交流,对医学发展不无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对明清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明代医学家薛己、赵献可、张景岳等,继承易水学派温补之余绪,又受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等理论的启发,创立温补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