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品系比较

合集下载

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与管理技术

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与管理技术

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与管理技术一、品种选择参照安徽省农委小麦主导品种,结合淮北地区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的引进、示范与推广,现已筛选出比较适于淮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皖麦52、泛麦5号、连麦2号、开麦18、烟农19等抗逆性较强的品种。

二、播前准备1精细整地高产田块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六字要求。

深,即适当逐年加深耕层到25-35厘米;细,即耕细耙透,不留明暗坷垃;透,即犁深犁透。

不漏耕漏耙;平,即在耕地前粗平,耕地后复平;实,即表土细碎,上无坷垃,下无卧垡;足,即保足口墒,达到表土墒情适宜。

2清理病害在整地同时要做好土壤处理:(1)可以撒施安克瑞免深耕土壤调理剂。

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2)可选用3%的辛硫磷颗粒或3%的乐斯本颗粒,每亩1.5~2公斤拌土5公斤于耕犁前撒施防治地下害虫。

3科学施肥亩产600公斤的产量应每亩底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8~9公斤,氯化钾10~12公斤,锰肥1~2公斤、硫酸锌肥1~2公斤、硼肥0.3~0.5公斤(微肥两年施一次)。

4种子处理播前进行药剂拌种。

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40%甲基异柳磷50克或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硕丰481,对水3公斤用喷雾器均匀喷雾拌种50公斤,堆闷6小时晾干即可播种。

三、科学播种1适期播种根据淮北地区气候特点和近几年气候变暖的情况,半冬性品种一般于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于10月15-25日播种为宜。

2精量播种半冬性品种播量一般8-9公斤,每亩基本苗16万-18万,弱春性品种每亩播种量9-11公斤,每亩基本苗18万~20万。

四、冬前管理此期保证小麦苗全、苗匀,力争早扎根、早分蘖。

冬前达到壮苗标准。

壮苗标准:半冬性品种越冬时主茎叶片数要求六叶一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根,群体茎蘖数80万左右。

1查苗补缺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疏苗,严防“疙瘩苗”与“秃头苗”,确保苗全、苗匀,缺苗断垄或漏播应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杜绝10厘米以上的缺苗和断垄现象。

淮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淮北地区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适期适量播种、田间管理以及适时收获。

关键词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安徽淮北地区淮北地区属黄淮冬麦区,土壤类型以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小麦生育后期,特别是抽穗后降雨量相对较少,土壤和空气湿度相对较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优质强筋小麦。

1品种选择根据淮北地区土壤、地理、气候条件,砂姜黑土地区土壤质地偏黏、肥力高,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少的特点,应选择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抗寒能力强、耐旱、抗干热风、弱冬性、半冬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弱春性品种。

通过几年地区示范,适合该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冬性、半冬性品种有皖麦38、烟农19、周麦12等,弱春性品种有皖麦44、泛麦5号、豫麦34等。

2整地、施肥,氮肥后移耕深耙透,精细整地。

要上无坷垃,下无卧垡,土壤上虚下实,耕深不少20cm。

施有机肥30~45m3/hm2,纯氮180~210kg/hm2,氮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期追肥;五氧化二磷120~135kg/hm2,钾肥120~150kg/hm2,锌肥15kg/hm2作底肥一次施入。

氮肥直接影响小麦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进而影响小麦整体品质。

氮肥的施用应为“6∶4”施肥法,即氮肥在基肥和拔节肥的施用上,其比例为6∶4。

小麦生长后期,进入灌溉阶段,应注意叶面补氮工作,用2%尿素液叶面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d,提升强筋小麦品质。

3适期、精量、半精量播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3.1播期半冬性品种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为宜;弱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为宜。

3.2播量半冬性品种在适播期内播量105~135kg/hm2;播期延迟可适当增加播量,弱春性品种播量150.0~187.5kg/hm2。

3.3群体结构目前在小麦生产上有两类品种,以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都可获得优质高产。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摘要选择2010—2013年度国审和省审的16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的半冬性品种为济麦22、谷神6号、鑫麦8号、红皖88、烟农19,皖麦52抗倒春寒性稍差,不同播期抗性不一样,应减少播种面积。

关键词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淮北地区小麦是安徽省淮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笔者选择2010—2013年度国审和省审的16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在淮北地区具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的小麦新品种,为引导当地小麦品种结构调整,促进小麦单产和品质提高提供科学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新马桥原种场,前茬为大豆,土质为沙浆黑土,土壤肥力中上等,含有机质1.58%、碱解氮70 mg/kg、有效磷45 mg/kg、速效钾168 mg/kg。

试验地土地平整,排灌方便,犁1遍旋2遍,2012年10月12日施尿素30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

1.2 试验材料参试小麦品种共16个,分别为宿553、周麦27、徐麦31、济麦22、红皖88、皖垦麦1号、烟农19、谷神6号、阜麦8号、皖垦麦2号、鑫麦8号、陕麦139、皖麦52、丰德存麦1号、中原6号、郑麦7698。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1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采用随机排列,不设重复,以皖麦52为对照(CK),小区长方形,面积为333.3 m2,供试品种在同一田块进行,各项田间管理同一天完成。

1.4 田间管理小麦于2012年10月14日播种,由于播种时雨水偏少,土壤墒情差,小麦出苗后需进行喷灌。

用日巨星于2012年11月15日、2013年3月2日各除草1次。

3月20日追施尿素150 kg/hm2,4月25、30日用高效氯氟氢聚酯、抗蚜·吡虫啉和多·酮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

1.5 气象条件10月下旬温度适宜,小麦出苗较快。

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研究

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研究

1 6 3 -
试 研 0. 验 究22 17
舭辞 桃 l I l 缸
第 2位 ,连 麦 2号 以 4 96k / 居第 3位 ,分别 比 且 当年赤 霉 病暴 发 .大量 的病 株病 粒显 著 影 响最 终 5 . g亩 C K增 产 64 54 48 达极 显 著水 平 。淮 麦 2 、 产 量 , 其 以矮 抗 5 . %、 .%、.%, 9 尤 8最 为严 重 , 麦 2号 、 麦 2 、 连 济 2 徐麦 3、 麦 2 0淮 8等 3个 品种 也 比 C K增 产 , 矮 抗 连 5 5 而 12病 害 较 轻 。气 候 对 植 株 性 状 的影 响 比较 明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验 品种 .
2月 5 日化 学 除 草 1次 , 4月 试验 品种 共 7个 , 别 为 连 麦 2号 、 麦 3 、 分 徐 O 济 磷 酸 二 氢 钾 2次 。 1 0日、 5月 5日各 防 治蚜虫 1 。 次 麦 2、 2 淮麦 2 、 麦 2 、 抗 5 、 5 5 , 照 为 本 2 9淮 8矮
5 8亩产 3 29k . C 8 . g 比 K减 产 1 . 27 %。 22 特征 特 性 .
显 , 体表 现见 表 2 具 。
从 表 2中 可 以 看 出 。株 高 以 烟 农 1 9最 高 为
由于 2 1 0 1年气 候 特 殊 ,在 5 6月 份持 续 低 温 , 8 . e 矮 抗 5 、 81 m. 8最矮 为 7 . c 其 他 连麦 2号 、 3 m。 5 连
壤 肥力 中上 等 。 验采 取 随机 区组排 列 , 次 重 复 , 试 3 共 4 65k 6 . W亩居第 1 ,济 麦 2 量 为 4 23k 位 2产 6 . W亩居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23 经 济 性 状 与 产 量 结 构 .
m 属 冲 积 平 原 , 势 平 坦 , 灌 方 便 , 力 中 上等 , 质 m。 地 排 肥 土
为 砂 姜 黑 土 , 机 质 16 % , 解 氮 7 /g 有 效 磷 4 有 .4 碱 5mgk , 5
m /g速效 钾 15 g g前茬 为大 豆 。 g , k 7 / 。 m k
淮北 地 区 小麦 种 植 以半 冬 性 品种 为 主 。 进 一 步 研 究 为 小 麦新 品种 在 淮 北地 区 的适 应性 、 产性 、 丰 抗逆 性 【 , 者 笔 对 淮 北 地 区 国审 和 省审 的 1 半 冬性 小 麦 新 品 种 进 行 了 2个
1 0月 1 8日人 工 机 械 开 沟 直 播 。 种 时 遇 到 干 旱 ,0月 l 播 1 9
1 0月 1 2日底施 鸡粪 3 /m2尿素 2 5k/m2磷酸 二铵 h , t 2 gh . 3 0k/m . 0 gh 2氯化 钾 1 25k/m 。 上海 5 1. g 用 h 0犁 1遍 旋 2遍 。
表 1 参试 品种 生育 特性 及 田间抗 逆性
的 品种 是漯 麦 8号 , 高 的 品种 是 皖 麦 3 — 6 从 品种 产 量 最 89。 来看 , C 较 K增产 的 品种有 许农 5号 、 漯麦 9号 、 许科 1号 、
中烟农 l 9倒 伏最 严 重 。 由于气 候 条件 特殊 , 赤霉 病 大发 生 , 参 试 品 种 没有 表 现 出抗 赤 霉 病 : 白粉 病 发 病 较 重 品种 为 金 麦 8号 、 农 1 烟 9和 烟 农 5 5 ; 枯 病 发 病 较 重 的是 周 麦 18 纹 2 、 生 00 2煤 3 8和 漯 麦 8号 。
现 代农 业科技

淮北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性状演进分析

淮北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性状演进分析


要: 通过 开展 淮北地区不 同年代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 结果表明: 随着品种更替, 产量和穗粒数、 穗粒重 、 千
粒重、 单茎质量、 经济系数显著提 高, 基节增粗 , 株 高降低 , 基二节、 倒二节和穗下节缩短, 穗长、 结实小穗和小
穗数增加, 抗病性增强, 而分蘖成穗、 生育期没有明显变化。因此 , 今后 高产育种要主攻穗粒数, 提高穗粒重。 关键词 : 小麦 ; 品种更替 ; 农艺性状 ; 淮北地区
连根 取 回 , 随机 取 2 0 个 单茎 , 考 察植 株 性状 ( 株高、 伸 长节 数、 基 节直 径 和 基 一 节 、 基 二节、 倒二节 、 穗 下 节 长度 , 单
安徽农学通 报 , A n h u i A g n . S e i . B u l 1 . 2 0 1 7 , 2 3 ( 1 7 )
3 9
淮北地 区不 同年代小麦品种性状演进分析
赵太 宇 刘 国浩 ’ 张存 岭 陈 欢 张景华
( 1 安徽柳 丰种业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安徽濉溪 2 3 5 1 0 0 ; 2 濉溪县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 , 安徽濉溪 2 3 5 1 0 0 )
面积较大的品种 1 3 个( 表1 ) , 通过3 个施氮水平 ( 0 、 1 2 0 和
2 2 5 k g / h m 。 ) 下 的 田间试 验 , 分 析 比较 主要农 艺 性状 的变 化

5 8 h , 总体正常 。1 月上旬前( 含) 仅3 0 5 . 4 h , 比历年平均少
1 8 5 . o h ; 4 月 中旬 至 5 月下旬4 6 9 . 8 h , 比 历 年平 均 多 9 4 . 8 h 。
2 淮北 小 麦品 种更 替过 程

江苏小麦品质区划

江苏小麦品质区划

江苏小麦品质区划:淮北中筋、强筋白粒小麦品质区该区位于淮河和灌溉总渠一线以北,全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市全部以及淮安和盐城市的渠北部分。

土地面积35801.58平方公里(折合5370.24万亩)。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89%。

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单产350公斤左右,是全省小麦高产区。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降温较早;春秋两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而雨水集中,冬季寒冷而干燥。

本区光照条件为全省最好:年太阳辐射总量114~126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233~26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0~59。

本区热量为全省最低:年平均湿度13.2~14.4℃,小麦生育期日平均温度7~8℃,比淮南麦区低1~2℃,但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温度比淮南地区略高,灌浆期平均温度为19~20℃,日温差较大,达10.5~12.8℃,有利于灌浆物质的积累,有利于作物高产优质。

本区年降雨量782~1015毫米,雨量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为250~400毫米,以干旱为主,小麦拔节至成熟阶段降雨量为130~160毫米,适当偏旱有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本区主要为废黄河、沂沭河冲积平原、湖洼地、丘陵岗地、滨海脱盐土等,虽土壤类型多,肥力差异大,但经过多年的土壤培肥改良,土壤肥力逐渐提高,障碍因素逐步消除,有利于小麦壮苗稳长和高产优质。

本区种植品种以半冬性为主,白粒,适当搭配偏冬性或春性,弱春性品种。

本区在全国小麦品质区划中划为黄淮南部中筋麦区。

里下河中筋红粒小麦品质区该区是江苏省腹部地区的碟形洼地平原,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栽培条件好,生产水平和产量水平与淮北相当。

本区种植品种以春性、红粒为主,北部搭配弱春性品种。

所产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比淮北麦区低,但高于其他麦区,是生产蒸煮类小麦的理想区域。

该区又可分为:1串场河沿线优质饺子小麦亚区,主要包括盐城市的阜宁、建湖、大丰、东台的一部分和淮安市的青州区沿串场河的一部分以及洪泽、金湖等县(市)洪泽湖以东的低洼平原,小麦面积220万亩左右。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摘要选择近年来国家或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参加展示试验,通过观察记载这些品种在淮北地区表现情况,从中筛选出适合淮北地区推广种植的许农5号、漯麦9号、许科1号、淮麦22等4个品种。

关键词小麦;品种展示;经济性状;抗逆性;产量;淮北地区淮北地区小麦种植以半冬性品种为主。

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新品种在淮北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1-6],笔者对淮北地区国审和省审的12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展示比较试验,为促进小麦单产和品质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22、金麦8号、烟农5158、烟农19、皖麦38-96、漯麦9号、周麦22、煤生0308、许农5号、淮麦25、许科1号、漯麦8号。

1.2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新马桥原种场农科所,位于固镇县新马桥镇南2 km,东经117°20′35″,北纬38°9′20″,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6 ℃,年平均日照时数2 084.4 h,无霜期212 d,年降雨量871.5 mm。

属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土质为砂姜黑土,有机质 1.64%,碱解氮75 mg/kg,有效磷45 mg/kg,速效钾175 mg/kg。

前茬为大豆。

1.3试验设计试验设12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烟农19为对照(CK)。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3 m2。

供试品种在同一田块进行,各项田管同一天内完成。

1.4试验实施10月12日底施鸡粪3 t/hm2、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

用上海50犁1遍旋2遍。

10月18日人工机械开沟直播。

播种时遇到干旱,10月19日、10月24日、11月6日各喷灌1次。

进入11月中旬以后出现雨雪天气,气温下降,旱情解除。

11月24日化除1次。

拔节期追施尿素150 kg/hm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2
农技服务
2012 年
为或机械混杂。
要病虫害抗性与对照相当。而普通的品系是要求增产 3% 以
6 观察记载项目要及时
上( 含 3% ) ,对该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抗性与对照相当才能
这是品比试验中各个品系的准确性状,工作中做 最后根据田间综合表现、产量结果表现、品质测定结果三项
到客观公正。另外记载项目要全面,抓住关键时期。记载中 定下要申报参试品系,其余淘汰。
按照目前小麦育种水平情况,每年出圃穗系 60 个左右, 为了使每个品系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笔者设计出试验方 案,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以利于每个品系潜力的发挥。 1 试验地选择
从生产发展的观点出发,试验地肥力水平比当地平均生 产水平稍高。试验地选择均匀一致,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 交通便利,周围不靠近村庄、树林、建筑物的合适位置,并且 前茬一致,必须是同一种作物。我们选择的是阜阳市农科院 试验田,土壤 为 黄 泛 淤 土,地 面 平 坦,土 层 深 厚,前 茬 大 豆。 同时地力肥力略高于大田水平。 2 试验设计
播种前根据配方施肥的原则施入基肥和防治地下害虫 的药剂。旋耕整地时,播种后镇压,以防悬空影响出苗。一 般提倡旋耕 2 ~ 3 年后深耕 1 次。 3 品比试验的田间管理要点
品比试验的田间操作,主要是正确及时地把试验的每个 处理按试验方案要求布置到试验田块,并正确贯彻落实试验 田中的各项管理措施,以保证参试品种在自然环境中正常生 长发育,并及时准确地进行观察记载,掌握每个处理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和最终产量,达到试验结果的客观 公正。 3. 1 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 在第 1 个分蘖长 出时) ,确保苗全苗匀。 3. 2 化学除草 当田间杂草密度达每平方米 50 株以上时, 在温度和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化学除草。一般年前喷施 1 次除草剂,年后若有雨,温湿度适宜时苗会再次疯长,此时需 要再喷施 1 次。要选择对小麦安全的除草剂,严格按照说明 书中药品的安全浓度进行配制,以防产生药害。 3. 3 施肥 普施 1 次拔节肥。 3. 4 防治虫害 如返青拔节期遇干旱,要注意防治麦红蜘 蛛,还要防治蚜虫等。防治虫害以免影响试验质量。田间管 理的模式 同 安 徽 省 区 试,治 虫 不 治 病,让 病 害 充 分 的 表 现 出来。 4 建立白粉病鉴定圃
把 60 个品系种成 60 行,行长 50 cm,每行 1 个品系。在 其间串行种 1 行白粉病诱发行,促使白粉病诱发。这是抗白 粉病育种的关键环节。 5 田间去杂
品比试验中有的穗系会有分离的现象发生。安徽省级 试验对田间杂株率是有要求的。育种家参试种子纯度要求 达到原种标准 99. 9% ,一个小区内杂株超过 30 个就不能参 试。因此要去杂。4 月下旬,由专人负责把小区内不同于该 品系群体特征的穗型、株高、叶色、叶耳、芒等的植株一律拔 除,以保证该品种的纯度。收获、脱粒和翻晒过程中,防止人
发展小麦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农 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 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阜阳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小麦是阜阳 市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常年种植 46. 67 万 hm2 以上。选育出 适 合 阜 阳 气 候、土 壤 和 耕 作 条 件 的 小 麦 新 品 种,无疑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小麦生产能力,加快阜阳市小 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张桂芳( 1976 - ) ,女,安徽阜阳人,农艺师,从事小麦育种 及栽培工作。
收稿日期 2012-09-24
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麦出苗和苗情,甚至影响 到最后的产量水平。播种前,做发芽试验,算出发芽率。每 个品系称出 200 粒的籽粒重量,折算为千粒重。按半冬性基 本苗 270 万 / hm2 ,春性基本苗 300 万 / hm2 求出单位面积播 量。播种时采用小型播种机,半播量双耧重播,使出苗均匀, 减少缺苗断垄。土壤墒情不足时应造墒,要足墒播种。适期 播种,在适播期范围内适时播种,力争一播全苗,使小麦形成 冬前壮苗。阜阳 10 月 15 ~ 21 日种完所有穗系。
品种比较试验( 此处泛指基本定型品系,由鉴定圃出圃 的品系。简称“品比试验”) 是农作物新品种从选育到推广不 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联系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 梁,为客观评价优良品种特征特性并确定推荐参加国家和省 预试、区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可以客观评 价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 要特征特性。当然为了更全面评价小麦品系,还应该有多点 同步试验,以此鉴定不同地区间小麦的潜力表现和适应性表 现,从而选出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
农技服务,2012,29( 11) : 1191 - 1192
责任编辑 胡先祥 责任校对 胡先祥
淮北地区小麦品系比较试验的研究
张桂芳
( 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 236065)
摘要 主要阐述了小麦品系比较试验的工作全过程,以期为阜阳小麦品种参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 品系比较试验; 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8421( 2012) 11 - 1191 - 01
参试的品系一般为 60 个,对照品种是安徽省预试和区 试的对照种。半冬性组对照品种是皖麦 52 ( 以 前 是 皖 麦 50) ,也可设辅助对照品种。春性对照种是偃展 4110。
品比试验中有 2 种田间试验设计方案可以使用。分别 介绍: ①间比法。采用间比排列,两次重复,后期品系产量数 据用间比法分析( 即两个相邻对照品种的平均数作为其对照 标准) ; ②随机区组法。设计 5 组试验。每组试验 12 个品系 和 1 个对照品种。采用随机排列,2 次重复。小区面积参照 省预试面积 12 m2 。6 行区。后期品系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 析。当然小区面积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自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