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_马惠娣

合集下载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作者:宫新清尹军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05期摘要:休闲体育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

因此,学习、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国休闲体育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特征解析等方法,对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揭示:西方的休闲体育文化历史进程呈现出动态的、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曲线,而中国的发展则呈现出静态的、直线型的进程。

在认识、体育休闲的内容、运动负荷、休闲体育迷的培养与休闲教育等方面,中西方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休闲;体育;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5—0547—03文献标志码:A随着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余暇时间日益增多,关注身心健康和休闲体育方式的选择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目前,休闲体育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

因此,学习、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国休闲体育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期望通过对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能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程的比较研究休闲学产生于美国,其标志是1899年凡勃伦(Velble)发表的《有闲阶级论》。

他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差异,使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脉络,主要表现在:西方的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曲线。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休闲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的结果,也不是由空闲时间所决定的。

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中休闲热的出现,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休闲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在理论上对休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讨论。

该文从多学科不同视角对休闲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综合理解休闲及相关问题提供更为宽广和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p :休闲;休闲制约;休闲产业一、关于休闲的内涵休闲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得出不同的定义。

(一)从时间的角度定义休闲休闲是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或一般从事与工作义务等无关的活动,并且人们能从这种活动中获得愉悦,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

因为休闲时间定义容易量化,所以最近被频繁使用。

(二)从活动的角度定义休闲休闲是实现工作、家庭、社会及其他义务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所进行的活动,休闲是为了追求个人生活质量而自由选择的活动,而不是类似于睡眠、饮食、工作等高度常规化的活动。

休闲的活动定义的优点是容易观察,但存在不容易计量化的缺点。

(三)从状态角度定义休闲马惠娣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休闲不仅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性”密切相关,因为休闲不仅是寻求快乐,同时也是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四)从性质上对休闲进行界定休闲分为积极性休闲和消极性休闲。

当然也有论者试图从一种综合全面的角度对休闲的内涵进行把握。

二、关于休闲制约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休闲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对影响休闲各方面因素及机制的研究。

王玮、黄震方将休闲制约的内涵界定为:任何影响主体休闲偏好、休闲决策过程及休闲体验,而导致其无法、不愿意或减少参与休闲活动的因素及其内在制约机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近年来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旅游需求和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两个不同方面切入的。

孙樱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北京老年人的行为进行分析^p ,得出旅游需求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林和柴彦威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采用定量研究分析^p 了居民选择休闲活动在空间(如距离)和自身属性(如家庭收入、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方面的影响因素。

马惠娣-从体育史看体育、休闲、艺术的关系

马惠娣-从体育史看体育、休闲、艺术的关系


近现代体育与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的商业色彩日渐浓厚, 各国也日益将其视为推动本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 重要契机。 艺术与体育的关系重又变得密切,不过这次不是 出自艺术家希望赞美运动员强健体魄的愿望,而 是由各国政府出于拉动本国经济的目的而做的努 力。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是对艺术与体育的完 美结合。当代人对更加纯粹体育运动的渴望。

体育是休闲游戏最好的活动之一,早已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 注与研究。科学家从人的生物、生理、心理、人类学、脑化学、文化 学等多角度进行的研究中得出了科学的依据。
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体 育是一个优秀公民所必需的。 心性、理智、美德依赖于健全而健康的身 体。他把天性、习性、理性看作道德教育 的三个源泉,而所有这些都应使教育服务 于休闲。

古希腊的艺术作品

雕塑家米隆(Myron) 的作品《掷铁饼者》 雕像表现了运动员准 备投掷铁饼的瞬间, 姿态自由,充满动感, 今天已经成为广为人 知的体育运动的象征 性图像。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众多的艺术巨匠把生活中最深刻的爱 与美展示出来,尤其那些人体雕塑作品,不难看出其创造 灵感来自体育精神。同时也孕育了人文思想的价值来源。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

达芬奇
文艺复兴

拉斐尔
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精神

为了纪念马拉松,法国雕塑家马克斯· 克罗塞,根 据这位英雄的形象,于1881年塑造了富于表现力 的雕塑作品:《我们征服了》。
从体育史看休闲与
体育、艺术、科学的关系
马惠娣 2014年6月12日
mahuidi@
思考题:

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

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

休 闲环境 与政 策 、老年休 闲服务 等等 。 老年休 闲学 的突 出特 点是 : 单 纯 的身 体 健康 从 长 寿的研究 ,转 向老年 阶段 人 生 价 值 的研 究 ;从 自 我“ 独善其 身 ” 的研究 , 向仍 与社 会保 持联 系 的研 转
究 ; “ 离 ” 会 的研究 , 向仍 承 担社 会 责 任 的 从 脱 社 转 研究 ; 老年 教育 的研究 ,转 向终生 教育 的研究 。 从 那么 ,老年休 闲学是 如何 兴 起 的 ?休 闲视 阈 如


引 言
例 很 小 , 5岁 以 上 的老 年 人 在 人 口 中不 过 3 ~ 6 %
4 。( % 邬沧 萍 ,《 社会 老年 学》,中 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社 ,19 9 9年 l 第 1版 ,第 5页 ) 到 了 2 纪 , O月 而 0世
科 学技术 惠及 人类 社会 最突 出 的业 绩是 人 的寿命 的 延 长 ,导致人 口年 龄结 构 的 变化 ,社会 中老 年人 口 比重越来 越大 ,老年人 问题 已从 过 去 的一个 家庭 问 题 逐渐演 变成 社会 问题 。
何研究 老年 问题 ?未 来 的研 究 趋势 怎样 ?本文 做 尝
试性 的评述 。 二 、老 龄化 进 程与 老年 学研 究
笔 的《 口老 龄 化 及 其 社 会 经 济 后果 》 最 权 威 也 人 是 最早 的一 本 系统 研 究 世 界人 口老 龄 化 的著 作 。( 邬 沧萍 ,《 会 老年 学 》 社 ,中 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19 99
命 价 值 的 再 诠 释 ,凸现 了老 年 阶 段 生命 的 独 特 意 义 ,为老 年 休 闲学 奠 定 了重 要 的基 础 。老 年 休 闲 学是 休 闲 学 研 究 的一 个 重 要 分 支 ,它 关 注老 年 人休 闲方 式 的 合 理 性 与 科 学 性 ,关 注 老 年 人 对 家庭 、 会 所 产 生 的价 值 , 社 关 注 休 闲 带 给 老 年 人 的 附 加 值 ,关注 个 体 生命 全 过程 的“ 为 ” 律 。本 文 介 绍 了西 方 老 年 休 闲 学 兴 起 的 背 成 规 景 、 究 中 的几 种 理 论 模 式 、老 年 休 闲社 会 价 值 等 ,同 时 对 中国老 龄 化社 会进 程 中休 闲 问题 做 了进 一 步 的 思 研

休闲研究之综述

休闲研究之综述

休闲研究之综述摘要:阐述了休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并对休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和界定,同时提出了自己对目前休闲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休闲休闲文化休闲研究一、国内的研究现状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在当代我国,最早提出休闲文化理论的是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

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

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95年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为我国最早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休闲的民间学术机构。

1996年他发表了《论普遍有闲的社会》,论述了休闲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后,在他和龚育之、成思危等学界泰斗,以及我国知名休闲学研究学者马惠娣等人的推动下,相继成立了中国休闲研究会等学术机构。

随之有一大批学者进入了休闲研究领域,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支研究队伍。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中对休闲的论述最为深刻的两部著作是《尼各马科伦理学》与《政治学》,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国外成立了众多的休闲研究机构,在很多大学都设有休闲专业、休闲系、休闲学院,出版了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类刊物和相关的著作,休闲研究在国外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_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

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_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

休闲文化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马惠娣研究员)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马惠娣(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摘要:在西方,老年休闲学的兴起得益于休闲学和老年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尤其是休闲学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再诠释,凸现了老年阶段生命的独特意义,为老年休闲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老年休闲学是休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老年人休闲方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注老年人对家庭、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关注休闲带给老年人的附加值,关注个体生命全过程的“成为”规律。

本文介绍了西方老年休闲学兴起的背景、研究中的几种理论模式、老年休闲社会价值等,同时对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休闲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老年;休闲学;老年价值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1)03-0001-07收稿日期:2010-10-20作者简介:马惠娣,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一、引言老年休闲学,准确地说是从休闲研究的视阈,探索老年阶段的生命价值与生活质量问题。

老年休闲学构筑于老年学研究的基础上,而真正形成从休闲研究的角度关注老年问题则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从目前查阅到的文献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年休闲研究越来越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大量的学术论著不断面世,形成的研究维度越来越密集,如:老年休闲研究、老年休闲社会研究、女性休闲研究、退休者休闲研究、老年休闲技能教育、老年休闲教育、老年社区休闲研究、老年休闲环境与政策、老年休闲服务等等。

老年休闲学的突出特点是:从单纯的身体健康长寿的研究,转向老年阶段人生价值的研究;从自我“独善其身”的研究,转向仍与社会保持联系的研究;从“脱离”社会的研究,转向仍承担社会责任的研究;从老年教育的研究,转向终生教育的研究。

那么,老年休闲学是如何兴起的?休闲视阈如何研究老年问题?未来的研究趋势怎样?本文做尝试性的评述。

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肖霞1 ,2(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111 ;2.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休闲消费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对休闲消费问题展开了研究。

本文从休闲消费的涵义、类型划分、休闲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休闲消费需求与行为特征、休闲消费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休闲消费; 休闲产业; 闲暇需求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休闲消费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对休闲消费问题展开了研究。

一、休闲消费的涵义英语休闲Leisure 一词源于法语“Leisir”,又指人们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劳动,而该法语又出自拉丁语“Licere”,意指合法的或被允许的,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

西方休闲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语, “Schole”意指闲暇、休息、及教育活动,反义词“A - schole”指劳动、奴隶状况。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对“休闲”曾有精辟的论述: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

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休闲与工作的互补性也注定了休闲的目的———帮助人恢复良好的状态。

历史上对休闲的概念和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一种观点是基于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特点来理解休闲,认为劳动和休闲是对立的。

这种对立是人类社会中创造财富与享有财富、生存和发展两种存在状态的对立。

而在现代社会中,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劳动和休闲不再作为两种根本不同的生存状态而对立,而且二者有融合的趋势。

另一种观点是把休闲作为特权阶级的象征、巨富阶层的专属物,不太适用于各阶层的休闲占有和消费都大幅增加的现代社会,尽管仍有部分人通过休闲显示其特征和存在,如现代社会的上层或富有阶层———从事广泛昂贵的、奢侈的活动,如到处旅游,娱乐,参与艺术,等等,但就社会范围而言,休闲已不再和某特定阶层相联系。

体育教学方向的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方向的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方向的论文参考文献发布时间:2016-02-03来源:毕业论文网手机版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体育教学方向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于光远。

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英)克里斯布尔。

休闲研究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席焕久。

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美)约翰凯利。

走向自由--休闲体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5]卢锋。

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卢元镇。

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王琪延。

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美)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9]马惠娣。

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李仲广,卢昌崇。

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

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2](美)杰弗瑞戈比。

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3]JoeMaguire. Toward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sport and the emotions: Afigurationgal perspectiv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Sport, 1991,26(1) :25-35.[14]DeniseAnderson. Adolescent girls' involvement in disability sport:Implications for identity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Issues, 2009, 33(4); 427-449.[15]K.I. Siegenthaler, G. Leticia Gonzalez. Youth sports as serious leisure: Acritique[J].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1997,21(3):298-314.[16]DianaWoodward, Eileen Green, Sandra Hebron. The Sociology of Women'sLeisure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J].Internationg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89,24(2):121-135.[17]梁利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 文章编号:1000-8934(2001)05-0045-05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马惠娣1 刘 耳2(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 100081;2.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在西方,将休闲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本文主要评述了这一学科领域的一些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这一学科诞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它的研究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休闲理论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03-10作者简介:马惠娣(1951-),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刘耳(1965-),贵州盘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哲学与环境社会学。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这一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传统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

这是因为,近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开始向往精神生活的满足;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却以付出人的异化为代价———人的全面丰富性遭到空前的压抑,人退化为单向度的怪物,片面的物质享受和可怕的精神贫困撕裂着当代人。

“就是在闲暇的时间里,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实际上,也不过是`假释'出狱过一个星期天而已。

”尼采曾哀叹“人死了”;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人被异化;贝尔悲楚地呐喊“我是谁?”;海德格尔则追问“在的意义”;弗洛姆直陈我们正在“逃避自由”。

这一后果迫使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效能和意义产生深深的疑虑,人们意识到启蒙理性对古典传统的批判、解构是以人的丧失为代价。

这一切唤醒了人们对理性的失误和对传统信仰的反思。

思想家们试图通过休闲重新找到思考人的基点和中介形式,以寻求人的返朴归真。

这也许就是休闲学缘起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

休闲学,是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休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形成了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行为学、休闲经济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美学、休闲政治、休闲运动、休闲宗教学等。

休闲学的核心观点是,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

尽管当时凡勃伦试图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和证明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他又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新权贵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乐,“闲暇时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讨论各种事变的知识”。

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论述了宗教、美学、学术讨论与休闲的关系,分析了闲暇时间消费的各种形态和消费行为方式。

继凡勃伦之后,许多学者加入到休闲研究的行列,大批严肃的休闲学研究著作不断问世,形成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又一剖面。

这里我们先采撷其中几位第17卷 第5期2001年 5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 .17,N o .5M ay ,2001对西方休闲研究影响较大的人物加以介绍。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皮普尔在他这本仅几万言的书中,以深刻而精辟的语言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

皮普尔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

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

《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现年已近百岁的莫德默·阿德勒,一生致力于教育,倡导“哲学走向每一个人”。

他特别关注休闲与工作的关系,指出了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批评人们忘记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我们的“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

是的,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

因此,他呼唤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同样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一份重要文献。

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

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这部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美国心理学家席齐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在其1982年发表的论文《建立最佳体验的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于1990年发表了对休闲心理学影响深远的专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

此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休闲体验的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

”“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休闲。

这样,休闲从根本上是一种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而不用什么外在标准界定的具体活动;体验“畅”的能力使人能超越“工作———休闲”的断然划分,从而不论在工作还是闲暇活动中都更能积极地去寻求最佳的心灵体验。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教授S.依索-赫拉(S.E.Iso-Ahola)是另一位对休闲心理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他于1980发表了该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休闲与娱乐的社会心理学》,吸收了齐克森特米哈伊的一些思想,提出根据两个变量———自由选择与内在动机———把人们工作外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自由选择程度较低、内在动机较弱的活动称为“必需的非工作活动”,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和内在动机的活动是“自由时间的活动”,而具有高度的自由选择与很强的内在动机的活动,才是“休闲活动”。

他指出休闲并非消极的无事闲着,而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或“心醉神迷”(ecstasy)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

还不能不提的另一个人物———美国众多哲学家中的一位———是查里斯·波瑞特比尔,其《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部著作,在西方是公认的休闲学研究力著。

该书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

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

因此,他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

这两本书作为姊妹篇集中讨论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关注休闲?这将意味着什么?休闲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休闲教育的概念基础是什么?它与人类的价值和情感具有什么样的联系?作者认为,只要我们勇于改变当下的价值观,我们就不仅能以欣然的心态去欣赏休闲,而且也能为有意义地享受休闲去设计生活的蓝图。

十分不幸的是,作者英年早逝,享年仅51岁,让人扼腕。

近二三十年来,一大批有建树的休闲研究的学者脱颖而出。

云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休闲研究译从》共五本书的作者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五本书中,《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通过对西方的休闲从在雅典城邦的出现直到它在当代的发展状况的考察,探索了休闲在人类思想史中的演变及其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7卷 第5期问题,提出了“探索与思考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的问题”。

《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不拘泥于某一种理论模式,而是跨越多种模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

《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研究女性休闲的问题,主要采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借鉴了更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方法,揭示女性与休闲的关系,涉及女性休闲的多个方面与层面。

《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分析了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预见到在稍后的10年,休闲的中心地位会得到加强,人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新的价值观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改变,将逐步转变为人对自身的改变。

《你生命中的休闲》全书的视角集中于社会和个人生活两个层面,告诉我们:休闲是复杂而非简单的概念和现象;是人的存在过程的一部分。

因此,休闲行为不止是寻找快乐,也要寻找生命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休闲学研究的兴起,其实质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通过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类的自省———未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显而易见,休闲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并使得对人的思考更具有针对性。

无疑,它的兴起对哲学研究既是补充又是挑战。

许多哲学家介入休闲学研究,表明了它与哲学的密不可分性,也表明了哲学家研究的新视角,更表明了哲学家的远见卓识。

近二三十年以来,西方从事休闲研究的学者不仅在建立休闲学的理论与学科体系上取得很多成绩,而且还将休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实际问题,在休闲经济、休闲服务等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之所以有众多学者对休闲经济与休闲服务开展研究,这与二战后的半个世纪里西方国家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

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战后的经济繁荣之中,人们有较多、较好的就业机会,社会经济地位有了改善,从而对休闲的需求也提高了。

欧洲一些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也走上了经济增长的道路。

同时,战后的人口生育高峰意味着社会对包括休闲服务在内的公益服务的需求在大幅度增长。

各国政府在休闲服务领域也积极介入,以各种方式鼓励休闲产业的发展。

从60年代后期起,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减慢。

休闲产业的发展随之也有所减缓,但业已形成很大规模,政府在休闲服务领域的介入也已很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