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致癌物

一级致癌物
一级致癌物

一级致癌物

黄曲霉素、亚硝胺、二恶英、尼古丁、苯并芘。注:有时亚硝酸钠等亚硝酸盐(-NO2、含“偶氮基(N=N)”的有机物等也可以认为是一级致癌物。一级致癌物的来源黄曲霉素:来自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亚硝胺:来自腐烂的粮食、蔬菜、鱼肉、蛋奶二恶英:来自焦油、沥青(所以不要去刚铺好的马路)、塑料燃烧(危害巨大)尼古丁:来自烟草苯并芘:烧烤煎炸食物亚硝酸钠:来自工业盐、刚腌的腌菜偶氮基:例如假猪肉等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将致癌物质分为四大类:一类: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如黄麴毒素、砒霜、石棉、六价铬、二恶英、甲醛、酒精饮料、烟草、槟榔等。二类A: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高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虽有理论上的致癌性,而实验性的证据有限。如丙烯酰胺、无机铅化合物、氯霉素等。二类B: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的证据有限。用以归类相比二类A致癌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比如氯仿、DDT、敌敌畏、萘卫生球、镍金属、硝基苯、柴油燃料、汽油等。三类:对人体致癌性尚未归类的物质或混合物,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有限。或者有充分的实验性证据和充分的理论机理表明其对动物有致癌性,但对人体没有同样的致癌性。如苯胺、苏丹红、咖

啡因、二甲苯、糖精及其盐、安定、氧化铁、有机铅化合物、静电磁场、三聚氰胺、汞与其无机化合物等。四类: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缺乏充足证据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如己内酰胺。按对人的致癌危险性IARC(2002)对已有资料报告的878种化学物根据其对人的致癌危险分成4类。1类:对人致癌,87种。确证人类致癌物的要求是:①有设计严格、方法可靠、能排除混杂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②有剂量反应关系;③另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支持。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63种。此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2B类:对人可能致癌,234种。此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3类: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即可疑对人致癌,493种;4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仅1种。按活化的需要把致癌物区分为:①不需活化的,称为

直接致癌物;②需活化的,称为前致癌物或间接致癌物。其活性代谢物为终致癌物。按是否具有诱变性由于致癌的体细胞突变和非突变作用两大学说的确立,人们把致癌物分成两大类:①诱变性致癌物,又称之为遗传毒性致癌物;②非诱变性致癌物,或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也有人称为DNA活性外或基因外致癌物。这里所谓的DNA 活性外致癌就不包括以DNA为靶的诱变机制。现已知道大多数肿瘤细胞都有遗传学改变,这些改变有时难以区分是致癌的原因还是发癌的结果。IARC(1983)早就指出,按致癌机制对化学致癌物进行分类,不可能详

尽无遗和准确无误。有些化学物质本身并不致癌,但在致癌物之前或同时应用可显著增强癌症的发生,即可促进致癌的过程,这类物质称为助癌物。

日常生活主要致癌物质

食品中亚硝基化合物、高脂肪物质、高浓度酒精等。其中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在不新鲜的食品中如腐烂变质的食物中含量较高,人体在有萎缩性胃炎或胃酸成分分泌不足时,胃将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合成为亚硝基化合物。食品污染中农用杀虫剂,家用的洗涤剂可能含有致癌的化合物,与这些接触的食品可被污染。一些激素类制剂可通过兽医治疗或饲料添加剂进入食用家禽家畜体内,从而诱发与内分泌系统有关的肿瘤。一些食品包装材料含有多种环芳烃基类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如食品包装袋、包装纸等。空气中的致癌物质通过土壤、水等途径蓄积于食物中。添加剂如防腐剂、食用色素、香料、调味剂及其他添加剂中含有的亚硝胺类物质。食品加工储蓄熏制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环芳烃基类致癌物质,霉变的大米,玉米,豆类中所含的黄曲霉素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医学家研究发现,有10多种化学物质有致癌作用,其中亚硝胺类、苯并芘和黄曲霉素是公认的三大致癌物质,它们都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亚硝胺类几乎可以引发人体所有脏器肿瘤,其中以消化道癌最为常见。亚硝胺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谷物、牛奶、干酪、烟酒、熏肉、烤肉、海鱼、罐装食品以及饮水中。不新鲜的食品(尤其是煮过久放的蔬菜)内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苯并芘主要产生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的

燃烧过程中,脂肪、胆固醇等在高温下也可形成苯并芘、如香肠等熏制品中苯并芘含量可比普遍肉高60倍。经验证,长期接触苯并芘,除能引起肺癌外,还会引起消化道癌、膀胱癌、乳腺癌等。黄曲霉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致癌物。医学

家认为,黄曲霉素很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一些肝癌高发区,人们常食发酵食品如豆腐乳、豆瓣酱等,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如方法不当,容易产生黄曲霉素。为了防止上述几种主要致癌物质作怪,减少和削弱致癌物对人类的威胁,人们在食物的生产、加工及烹调等方面,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咸鱼咸鱼产生二甲基亚硝酸盐,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一个人如果从出生到10岁经常食用咸鱼,将来患鼻咽癌的可能性比不食用咸鱼的人大30-40倍。鱼露、虾酱、咸蛋、咸菜、腊肠、火腿、熏猪肉同样含有较多的亚硝酸胺类致癌物质,应尽量少吃。烧烤食物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烤鹅、烧猪肉等。因含有强致癌物3,4-苯并芘,不宜多食。熏制食品如熏肉、熏肝、熏鱼、熏蛋、熏豆腐干等亦含苯并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油炸食品煎炸过焦后,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咖啡豆烧焦后,苯并芘含量增加20倍。油煎饼、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条等,多数是使用重复多次的油,高温下会产生一种致癌分解物。霉变食物米、麦、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变,被霉菌污染后会产生各种致癌毒素。隔夜熟白菜会产生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为亚硝酸胺致癌物质。槟榔口嚼食槟榔是引

起口腔癌的一个因素。反复烧开的水反复烧开的水含亚硝酸盐,最后生成致癌的亚硝酸。喝不开的水及沟塘水胃癌、食道癌、肝癌这三种癌症均与饮塘水有关。经常饮用未烧开的自来水的人,其患膀胱癌的可能性将增加21%,患直肠癌的可能性将38%。

二级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质危险程度的5级分类中,丙烯酰胺被列为第2级,致癌性相当高。而最危险的是1级,属于确认致癌物质,其次是2A和2B级,具有较高致癌的可能性。1级的有煤焦油、石棉、口嚼烟叶、镉元素等;2A级的有丙烯酰胺、用于木材防腐剂的杂酚油、汽车排放的废气等。薯片中的丙烯酰胺与汽车排放的废气属于对人体危害程度相等的有毒物质,也就是说,吃薯片等于在吸汽车的尾气。

三苯氧胺

专家们在确定三苯氧胺危害时颇伤脑筋。因为,这是防止女性高发率乳腺癌的有效药物,而且可以防止该疾病的复发。原先认为,这种药物比许多化学治疗的药物安全得多,然而,该药物也会增加患子宫癌的危险。食物和药物检验局从未明确该药的利大于弊,但是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科学家们却担心,该物质会使一些使用三苯氧胺的妇女感到不安。

太阳辐射和太阳灯

过多的紫外线是诱发皮肤癌的恶魔。

二氧基联苯基染料

这种用于纺织晶和纸品染色的染料是无害的,但是吸人或进入嘴里就会有危害。该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内,就会分解成自由二氧基联苯,导致膀胱癌。被动吸烟

人们对禁止吸烟的呼声始终是很强烈的。现在,众人皆知,处在吸烟者氛围环境中的被动吸烟,即非吸烟者也会导致肺癌。

香烟和雪茄

毫无疑问,香烟和雪茄是著名的致癌物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香烟往往是导致恶性的肺病,喉部和食道疾病的主要因素。

酒精

酒精不仅会造成肝硬化,还会导致口腔、喉和食道的癌症。该名单的报告指出,饮酒还与肝癌和乳房癌有关。

苯酚

苯酚是重要的工业生产中的有机溶剂,很多工业品都用到它。比如家装中的油漆等,甚至不法分子用废旧光盘生产的“毒”奶瓶等塑料制品中都含有它。它对人体肝、肾等内脏损害相当大。

乙烯氧化物

乙烯氧化物一般用于医院器具的消毒,该物质会增加非淋巴肉芽肿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发生。医院里的病人不一定会处于它的威胁下,因为挥发性化学物质不会留下痕迹,而处于危险的是使用该物质的护士和医生。

无烟烟草

无烟烟草即非燃烧的烟草不仪令人厌恶,更是一种致命物质。因此,千万别将烟草含在嘴里。请记住,嚼烟草有可能导致口癌、唇癌和舌癌的发生。该物质是健康的头号大敌。

柴油尾气

公共汽车和卡车排出的尾气导致肺癌的概率很高。美国呼吁,从2007年开始,所有柴油发动机均须使用新颖的低硫磺燃料,估计可以减少90%的致癌物质.

(完整版)化学反应工程习题

化学反应工程习题 第一部分:均相反应器基本理论 1、试分别写出N 2+3H 2=2NH 3中用N 2、H 2、NH 3的浓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并写出这三种反应速率表达式之间的关系。 2、已知某化学计量式为 S R B A 2 121+=+的反应,其反应速率表达式为B A A C C r 5 .02=,试求反应速率B r =?;若反应的化学计量式写成S R B A +=+22,则此时反应速率A r =?为什么? 3、某气相反应在400 o K 时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2 21061.3A A P d dP -?=- τ h kPa /,问反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什么?若将反应速率方程改写为2 1A A A kC d dn V r =?-=τ h l mol ./,该反应速率常数k 的数值、单位如何? 4、在973 o K 和294.3×103Pa 恒压下发生下列反应:C 4H 10→2C 2H 4+H 2 。反应开始时,系统中含丁烷为116kg ,当反应完成50%时,丁烷分压以235.4×103Pa /s 的速率发生变化, 试求下列项次的变化速率:(1)乙烯分压;(2)H 2的摩尔数;(3)丁烷的摩尔分率。 5、某溶液反应:A+B →C ,开始时A 与B 摩尔数相等,没有C ,1小时后A 的转化率为75%,当在下列三种情况下,2小时后反应物A 尚有百分之几未反应掉? (1)对A 为一级、B 为零级反应; (2)对A 、B 皆为一级反应; (3)对A 、B 皆为零级反应。 6、在一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下列液相反应: A + B = R A + R = S 已知原料组成为C A0 = 2 kmol/m 3,C B0 = 4 kmol/m 3,C R0 = C S0 = 0。反应混合物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C A = 0 .3 kmol/m 3,C R = 1.5 kmol/m 3。计算这时B 和S 的浓度,并确定A 的转化率、生成R 的选择性和收率。 7、一级可逆反应A = R 在等温下进行。已知C A0 = 500mol/m 3,C R0 = 0。若该反应在一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且在反应温度下667.0=Ae x 。经480 s 后测得333.0=A x 。(1)试确定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2)计算A x 分别达到0.6和0.65所需的反应时间;(3)比较计算结果,你有什么体会?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9 年度项目指南 结合我国大气污染特点,重点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研究,促进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跨越发展,满足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需求。本重大研究计划拟组织化学、环境、毒理学、生命、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合作攻关,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在探明细颗粒物关键致毒组分与毒性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与健康危害相关的影响机制。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围绕大气细颗粒物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重大科学问题,解析雾霾关键毒性成分及其来源和暴露途径;提出并建立个体水平和人群水平暴露评估的方法,阐明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寻找并利用代谢组、遗传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解析细颗粒物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诠释我国特征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诱发的机体应答与机体损伤作用机理,阐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 (一)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学。 (二)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三)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效应。 三、2019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2019年拟在前四年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以下方向进行集成: “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结合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和主要健康结局,利用多组学等现代毒理学技术,解析大气细颗粒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市民在灰霾天气里前行。 被灰霾天笼罩的城市。 据环保部称,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有一定差距。 还有专家称,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 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每天监测和发布的主要有三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这些指标的指数在0~50时为优,51~100时为良,100以上为污染。标准规定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

于10微米的颗粒物,但不包括“个头更小”的、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细颗粒物”,又称PM2.5)。在上述三项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污染中的比率最大,而细颗粒物又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而造成这种灰霾天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 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的一张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全球细颗粒物污染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以及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全部,中国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有关污染指标的8倍。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沈阳等地城市群,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还有资料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30%~5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但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而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灰霾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当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90%时,这样的天气情况为灰霾。 在环境空气质量(API指数)体系上,国际上的标准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 M10)、细粒子颗粒物(PM2.5、PM1)、能见度,而目前我国只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国家标准是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空气100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倍。 医学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粒子颗粒物十分微小,可以穿透呼吸道的防护结构,深入到支气管和肺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诱发肺部硬化、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 细粒子颗粒物吸附在肺泡上很难脱落。而且,细粒子颗粒物还能携带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放射性尘埃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都有影响。 有专家发出警告,“灰霾的形成将会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人的机体抵抗力也会大为减弱。” 还有专家警告说,一些毒性物质能渗入肺泡里溶解,一些不能吸收的毒性物质则粘在肺细胞的表面,而那些被溶解的毒性物质又将随着人的血液对人的器官包括心脏造成损害。如果同一部位反复发炎,就会有癌变的可能性。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吸尘器”和“过滤器”。长期下去,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严重。 有研究表明,对整体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资料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资料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与9年前总悬浮颗粒物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这意味着总悬浮颗粒物致肺癌的潜伏期为8年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孩子和老人,在美国完成的一项历时8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交通污染可显著阻碍儿童肺功能的发育。灰霾,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来说,则意味着死亡。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几亿人口面临着与空气中的隐形杀手的亲密接触。 有资料称,我国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平均损失寿命为18年,重度污染出现后的第六天呼吸系统疾病死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附件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促进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相关措施,供各有关方面参照采用。 (三)环境空气中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细颗粒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污染源向空气中直接释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烟尘、粉尘、扬尘、油烟等;二是部分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污染物(前体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这些前体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等。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应针对其成因,全面而严格地控制各种细颗粒物及前体污染物的排放行为。 (四)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生成与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有密切关系,防治污染应以持续降低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为目标,采取“各级政府主导,排污单位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区域联防联控,长期坚持不懈”的原则,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变革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不断减少各种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 —2—

(五)防治细颗粒物污染应将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扬尘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作为重点,强化源头削减,实施分区分类控制。 二、综合防治 (六)应将能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优先领域,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优先供应居民日常生活使用。在大型城市应不断减少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限制高硫份或高灰份煤炭的开采、使用和进口,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减少燃烧煤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 (七)应将防治细颗粒物污染作为制定和实施城市建设规划的目的之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八)应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严格实施准入制度,必要时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采取限批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布空间格局。 (九)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超标的城市,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制定达标规划,明确各年度或各阶段工作目标,并予以落实。应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污染来源解析,编制各地重点污染源清单,采取针对性的污染排放控制措施。应以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依据,建立污染排放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和改善工作机制。 三、防治工业污染 (十)应将排放细颗粒物和前体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作为 —3—

论述化学反应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论述化学反应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摘要 一提到化学反应类型,不少学生都认为是“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答案只能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四种情况里选一种,除此之外的答案都是错的,这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惑。本文探讨了“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本质和局限性,并探讨了复分解反应的两个疑难问题。本文还详细介绍啦化学反应器的分类,让大家更详细的了解到在化学应用中化学反应器的分类 关键词;化学反应器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原理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四种,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在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时,学生常遇到以下困惑: 1.氧化还原反应、中和反应等反应为什么不属于反应基本类型? 2.有很多反应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反应基本类型? 3.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为什么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4.碳酸盐与酸的反应被认为是复分解反应,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机械地利用概念来解释,缺乏说服力,而且第四个问题用概念无法解释,因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第四种反应有三种化合物生成。 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反应基本类型”内涵和外延。 二问题的解决 (一)探究所描述的化学反应信息 从具体实例来探究“反应基本类型”所描述的化学反应信息。 1. 3Fe+2OFeO,化合反应——几种成分(Fe和O)结合在一起。 2. 2Fe(OH)=FeO+3HO,分解反应——结合在一起的几种成分(Fe、O、H)分开。 3. Fe+CuSO=FeSO+Cu,置换反应——一种成分(Fe)替换另一种成分(Cu)。 4. 2Fe(OH)+6HCl=2FeCl+6HO,复分解反应——正价态成分(Fe和H)或负价态成分(OH 根和Cl)相互交换。 四种基本类型都是通过成分组合方式的变化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这就是“反应基本类型”的内涵。而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电子的转移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中和反应是通过酸碱性的相互消除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它们的内涵与“反应基本类型”不相符合,所以都不把它们列入“反应基本类型”的范畴。 (二)反应基本类型外延 “反应基本类型”的外延只有四种,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外延太窄了,部分反应特别是很多的有机化学反应被排除在“反应基本类型”之外。如同很多观众到了一个小剧场,位子不够,一部分人无法对号入座。所以像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味着它们根本上没有相应的反应类型,只是目前还不能对它们变化的特点进行恰当描述罢了。 查现代汉语词典,“基本”的含义有:①根本:人民是国家的~。②根本的:~矛盾。③主要的:~条件∣~群众。④大体上:大坝工程已经~完成。用“基本”来修饰反应类型,是哪种含义呢?是“根本”(最重要的意思)的反应,其它反应都不重要?是“主要的”反应,其它反应都是次要的反应?无论选择那种含义,都不合适。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3。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 1.1 PM10的基本特性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的研究表明, 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

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

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 废气处理 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在北京市5个采样点采集了大气小颗粒物(<2.0μm)样品和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并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小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将其结果应用于化学质量平衡法解析污染源.主要结果,秋季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尘土为15.9%、燃ú为28.3%、燃油(汽车β气)为54.1%、钢铁工业为1.5%:冬季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尘土为19.2%、燃ú为37.7%、燃油(汽车β气)为42.6%、钢铁工业为0.3%. 关键词源解析;气溶胶;小颗粒物;化学质量平衡;北京. SOURCEAPPORTIONMENTONFINEPARTICULATESINATMOSPHE REINBEIJING ZhangJing,ChenZongliang,WangWei (AEI,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 ,China) ABSTRACTSamplesofsuspendedparticlesandfineparticulates(<2.0μm)fromatmospherewerecol lectedatfivestiesinBeijingfromOct.6,1992t oJan.13,1993.Afterdigestion,thechemicalcompositionsandconcentrationso fthesamplesweredeterminedbyinductivelycoupledplasma.Thesourcecontri butionofvarioustypestofineparticulateswereidentifiedusingachemicalmass balancemodel.Resultsshowedthatinautumn,theaveragecontributionsfromd ust,coalburning,oilburning(automobileemissiongas),andsteelindustrywere 15.9%,28.3%,54.1%,and1.5%respectively.Inwinter,theaveragecontributio

连续式反应釜结构和原理

连续式反应釜结构和原理 本文由岩征仪器整理 连续搅拌反应釜的基本结构如图: 反应釜由搅拌容器和搅拌机两大部分组成。搅拌容器包括筒体、换热元件及内构件。搅拌器、搅拌轴及其密封装置、传动装置等统称为搅拌机。筒体为通常为一圆柱形壳体,可以在罐内装入物料,他提供反应所需的空间,使物料在其内部进行化学反应;传热装置的作用是满足反应所需温度条件;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器、搅拌轴等,是实现搅拌的工作部件;传动装置包括电动机、减速器、联轴器及机架等附件,它提供搅拌的动力;轴封装置是保证工作时形成密封条件,阻止介质向外泄漏的部件。 连续搅拌反应釜的基本原理: 在内层放入反应溶媒可做搅拌反应,夹层可通上不同的冷热源(冷冻液,热水或热油)做循环加热或冷却反应。 通过反应釜夹层,注入恒温的(高温或低温)热溶媒体或冷却媒体,对反应釜内的物料进行恒温加热或制冷。同时可根据使用要求在常压或负压条件下进行搅拌反应。 物料在反应釜内进行反应,并能控制反应溶液的蒸发与回流,反应完毕,物料可从釜底的出料口放出,操作极为方便。 连续式反应釜的控制难点 连续搅拌反应釜温度控制的难点主要反应在:

(1)复杂性、时滞性和非线性ls;a)化学反应的生产过程伴随着物理化学反应、生化反应、相变过程及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因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b)所用反应釜容量大、釜壁厚,因此是一个热容量大、纯滞后时间长的被控对象;c)随着反应的进行,各传热媒体的传热系数成非线性变化,并且对各种外界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加上反应过程增益变化也会很大,甚至增益变化方向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釜内固体颗粒增多,釜的传热系数也会随着发生不规则变化。 (2)难控性a)反应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放热过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各传热媒体的传热系数成非线性变化,并对各种外部干扰的影响较敏感,使得控制有一定的难度;b)反应过程中如果热量移去不及时、不均匀,会使反应温度一直往上升,极易因局部过热而造成“飞温”现象,产生“爆聚”;反之,如果热量移去过多,会造成反应温度一直往下跌,造成反应熄灭。而聚合反应好坏的主要因素就是反应釜温度控制的好坏,温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所以此过程的温度控制是重点也是难点;c)反应工艺以及反应设备的约束及外界环境对反应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使得控制的难度增加。 (3)建模难反应过程化学反应机理较为复杂,尤其是聚合反应过程涉及物料、能量的平衡,反应动力学等,加上外界条件如原料纯度、催化剂类型、原料添加数量的变化、热水温度、循环冷却液流量的变化等对系统的影响较大,推导机理模型较为困难;又由于化

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

《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 2016年度研究生试题 一、请简述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10分) 答:大气颗粒物指除气体之外的所有包含在大气中的物质,包括所有各种各样的固体或液体气溶胶。其中有固体的烟尘、灰尘、烟雾, 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粒径的分布大到200微米,小到0.1微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烟尘和粉尘排放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2004 年的环境状况报告显示,46.8%的城市颗粒物浓度超过二级标准; 颗粒物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北、山西、内蒙、辽宁、河南、湖南和四川。在监测的城市中,200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的占38.6%, 而1999年这一数字只有33.1%,但全国总排放近年处于波动状态,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总的来说, 随着300多个城市中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逐年增加,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对于我国城市而言污染源主要为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居民燃煤污染。另外, 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速增多和市政建设等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请简述当前中国PM2.5的来源及其防治技术与对策。(20分)答:1.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发电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PM10 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PM2.5 则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燃煤燃烧产生的烟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公交车站、交通枢纽、地下隧道、繁华路段、街边烧烤、露天餐馆等,PM2.5 的浓度较高;室内 PM2.5 则广泛存在于吸烟产生的烟雾、空调系统和打印机产生的粉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应登认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在雾霾天等特定气象条件下,极容易转化成二次颗粒物,也是PM2.5重要来源。 2.常用的除尘净化技术有:吸附技术、负离子技术、静电集尘技术、HEPA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附件3

附件3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 术指南(试行)》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项目名称: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 起草单位:清华大学 主要起草人:贺克斌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人:贺克斌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XXX

目 录 1 任务来源 (1) 2 指南制定的意义 (1) 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1) 3.1 编制原则 (1) 3.2 技术依据 (2) 4 主要编制工作过程 (2) 5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3) 5.1 排放源分类分级方法 (3) 5.2 PM2.5排放量计算方法 (5) 5.3 排放量计算参数获取方法 (7) 5.4 源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8) 6 指南实施建议 (9)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以来,围绕如何深化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降低区域PM2.5环境浓度、减少灰霾现象发生频率等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于2013年启动了环保公益科研专项重点项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由清华大学承担。旨在摸清我国一次PM2.5排放基本情况,评估其减排技术潜力,研究一次PM2.5源排放控制和管理方法。依托该项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给清华大学下达了编制《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的任务。清华大学根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开展《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编制工作。 2 指南制定的意义 1)摸清我国一次PM2.5源排放基本情况 近年来针对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SO2、NOx、CO等气态污染物上,而较少涉及大气颗粒物。其主要原因是相对以上气态污染物,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更加复杂,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的难度增大。《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有助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环境保护科研或管理部门以统一的方法学和数据计算一次PM2.5排放量。 2)促进一次PM2.5源排放控制和管理 熟悉一次PM2.5排放的部门分布和地域分布是开展一次PM2.5源排放控制的前提和重要支撑。本指南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在仔细梳理排放源分类的基础上开展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有助于加强对一次PM2.5源排放特征的认识,促进对一次PM2.5源排放的科学、实用、高效管理。 3)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降低PM2.5环境浓度 建立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是解答细颗粒物形成、转化、跨地区输送特征以及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外来源影响特征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之一。本指南旨在推动各地区建立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与其他污染物排放清单一起构成区域空气质量模拟的输入,有助于理解区域或局地污染特征,制定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3.1 编制原则 1)科学实用原则 在确保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

反应器类型

反应器类型 管式反应器、固定床,流化床 1、管式反应器 一种呈管状、长径比很大的连续操作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可以很长,如丙烯二聚的反应器管长以公里计。反应器的结构可以是单管,也可以是多管并联;可以是空管,如管式裂解炉,也可以是在管内填充颗粒状催化剂的填充管,以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如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通常,反应物流处于湍流状态时,空管的长径比大于50;填充段长与粒径之比大于100(气体)或200(液体),物料的流动可近似地视为平推流(见流动模型)(见彩图)。管式反应器返混小,因而容积效率(单位容积生产能力)高,对要求转化率较高或有串联副反应的场合尤为适用。此外,管式反应器可实现分段温度控制。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率很低时所需管道过长,工业上不易实现。 管式反应器与釜式反应器还是有差异的,至于是否可以换回还要看你的反应的工艺要求和反应过程如何,一般的说,管式反应器属于平推流反应器,釜式反应器属于全混流反应器,你的反应过程对平推流和全混流的反应有无具体的要求?管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一般要短一些,而釜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一般要长一些,从移走反应热来说,管式反应器要难一些,而釜式反应器容易一些,可以在釜外设夹套或釜内设盘管解决,你的这种情况,能否可以考虑管式加釜的混合反应进行,即釜式反应器底部出口物料通过外循环进入管式反应器再返回到釜式反应器,可以在管式反应器后设置外循环冷却器来控制温度,反应原料从管式反应器的进口或外循环泵的进口进入,反应完成后的物料从釜式反应器的上部溢流出来,这样两种反应器都用了进去。 2、固定床反应器 又称填充床反应器,装填有固体催化剂或固体反应物用以实现多相反应过程的一种反应器。固体物通常呈颗粒状,粒径2~15mm左右,堆积成一定高度(或厚度)的床层。床层静止不动,流体通过床层进行反应。它与流化床反应器及移动床反应器的区别在于固体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固定床反应器主要用于实现气固相催化反应,如氨合成塔、二氧化硫接触氧化器、烃类蒸汽转化炉等。用于气固相或液固相非催化反应时,床层则填装固体反应物。涓流床反应器也可归属于固定床反应器,气、液相并流向下通过床层,呈气液固相接触。 固定床反应器有三种基本形式:①轴向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图1)。

7第七章连续反应

第七章 连续反应 一、工艺流程简介 连续带搅拌的釜式反应器(CSTR)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单元操作。丙烯聚合过程是典型的连续反应。如流程图7-1所示,丙烯聚合过程采用了两釜并联进料串联反应的流程。聚合反应是在己烷溶剂中进行的,故称溶剂淤浆法聚合。首釜D-201 设有夹套冷却水散热及汽化散热。汽化后的气体经冷却器E-201进入D-207罐。D-207罐上部汽化空间的含氢(分子量调节剂)的未凝气通过鼓风机C-201经插入釜底的气体循环管返回首釜,形成丙烯气体压缩制冷回路。第二釜D-202采用夹套冷却和浆液釜外循环散热。 工艺流程简介如下:新鲜丙烯进料经阀门V1进入储罐D-207。后续工段回收的循环丙烯经阀门V2进入储罐D-207。再经泵P-201打入釜D-201。己烷经过阀门V6和V7分别进入釜D-201和D-202。首釜由阀门V8与V9分别加入催化剂A和活化剂B。汽相丙烯经阀门V10进入釜D-202作为补充进料。少量的氢气通过调节阀进入两釜,分别用于控制聚丙烯熔融指数。熔融指数表征了聚丙烯的分子量分布。 首釜的主要操作点有:超压或停车时使用的放空阀V11,釜底泄料阀V13,夹套加热热水阀V4,搅拌电机开关M01,气体循环冷却手动调整旁路阀V3,鼓风机开关C01(备用鼓风机开关C1B)。 第二釜的主要操作点有:超压或停车时使用的放空阀V12,釜底泄料阀V14,夹套加热热水阀V5,夹套冷却水阀V15,搅拌电机开关M02,浆液循环泵电机开关P06。 储罐D-207的主要操作点有:丙烯进料阀V1,循环液相回收丙烯进料阀V2,丙烯输出泵P-201开关P01(备用泵开关P1B)。 二、控制系统简介 首釜的控制点有:LIC-03浆液液位调节器(反作用),调节阀位于釜底出料管线上。TIC-03气体循环冷却器E-201出口温度调节器(反作用),调节阀位于冷却水出口管线上。TIC-04釜温调节器(反作用),调节阀位于夹套冷却水入口管线上。AIC-01聚丙烯熔融指数调节器(正作用),调节阀位于釜顶氢气入口管线上。 第二釜的控制点有:LIC-04浆液液位调节器(反作用),调节阀位于釜底出料管线上。TIC-06釜温调节器(反作用),调节阀位于冷却器E-202冷却水出口管线上,通过冷却循环浆液控制釜温。AIC-02聚丙烯熔融指数调节器(正作用),调节阀位于釜顶氢气入口管线上。 储罐D-207的控制点有:LIC-02液位调节器(反作用),调节阀位于泵P-201出口管线上。 三、主要画面说明 图7-1、图7-2、图7-3和图7-4中的指示仪表、调节器、手操器和开关说明如下。 1.指示仪表 PI-01 储罐D-207压力(0~2 MPa) PI-02 釜D-201压力 (0~2 MPa)

过敏反应类型

过敏反应的类型 2013-08-03 | 阅:1 转:4 | 分享 修改 Ⅰ.第一型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typeⅠ) 免疫反应是宿主为保护个体,免于外来异物之入侵的保卫系统,但当此反应过当或不适当时,便造成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Gell 和Coombs 根据反应发生的快慢及反应的机转,分类成四种。这些分类是为了说明方便,在实际上并没有如此地界限分明,有时一个疾病是好几类过敏反应合并造成的。四类型的过敏反应包括: a.第一型立即式IgE 担任过敏反应(immediate,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b.第二型抗体依靠型毒杀过敏反应(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ity hypersensitivity) c.第三型免疫复合物造成的过敏反应(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d.第四型延迟性T-细胞担任过敏反应(delayed T cell-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1.IgE 担任过敏反应的过程(overall scheme of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a. 第一次暴露到过敏原(allergen) b. 体内产生IgE 抗体对抗此抗原 c. IgE 抗体和肥胖细胞(mast cell) 结合 d. 第二次再碰到(challenge) 过敏原 e. 此过敏原和肥胖细胞上的IgE 结合,活化肥胖细胞 f. 被活化的肥胖细胞释放很多媒介物(mediators) g. 这些媒介物作用到各组织,造成临床征症,而有气喘...等反应。 2.IgE抗体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IgE antibody) IgE 抗体是第一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最重要因子,它有下列特性: a. 对热(56℃,30min) 不稳定 b. 在血清中浓度最低

高中化学反应中的连续反应教师版

高中化学反应中的连续反应 一、特征网络: (一)当连续反应物是氧气:)(222酸或碱D C B A O H O O ??→??→??→? (二) (1)当X 是氧化剂时 当X 是氯气时: 当X 是水: (2)当X 是还原剂时 当X 是碳 当X 是铁 当X 是硫离子 (3)当X 是酸或酸性气体 (4)当X 是碱或碱性气体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略去),当X是强碱时,过量的B跟Cl2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X是强酸时,A、 B、 C、 D、 E、F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F是H2SO4 B、当X是强碱时,A、B、 C、 D、 E、F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F是HNO3 C、B与Cl2的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能不是 D、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2、化合物A、B、C、D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丙是三种单质。这些常见的化合物 与单质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已知化合物C是一种有机物),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上图所示的五个转化关系中,有三个是化合反应 B.上述转化关系所涉及的化合物中有一种是电解质

C.甲、乙、丙三种单质的晶体均是分子晶体 D.上图所示的五个转化关系中,均为放热反应 3.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是强碱时,B跟Cl2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用化学式号填写下列空格: (1)A是__________。 (2)当X是强酸时,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__________。 (3)当X是强碱时,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__________。 (4)B跟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是(NH4) 2S。 (2)F是_____H2SO4 _____。 (3) F是_____ HNO3____。 (4) H2S+Cl2→S+2HCl 8NH3+3Cl2→N2+6NH4Cl 4.如图,各物质有下列转化关系: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C是可用作自来水消毒的气体,D、E是氧化物,D转化为E时,增加氧的质量约是D物质总质量的25.8%,则A是___NaCl___。 ②若B为常见金属或非金属单质,E是酸酐,且为易挥发的晶体,则A是____Na2S __;D 转化为E的一定条件是_____500℃,催化剂,常压____。 ③若C是水,B是有机化合物,且是同系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E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则A是__ 乙醇_ 。 5.A、B、C、D、E、F、G、H、I九种物质存在如下的转化关系。其中A、D都是短周期元素单质。A所含的元素原子在短周期元素中半径最大(稀有气体除外);E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它可漂白品红溶液。 (1) 请依次写出A、B的化学式:、。 (2) 请依次写出G、C的电子式:、。 (3) 请写出以下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D→E ;

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影响

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影响 ——聚焦大气棕色云 XXX学院XXX 学号XXXXXX 摘要:大气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城市近地面环境,即人呼吸带高度周围,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城市近地面环境与人呼吸带高度范围相当,近地面大气颗粒物对行人健康有直接影响。而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庞大的棕色云团正在世界各地损害人们的呼吸系统,影响全球变暖,甚至加剧洪灾和旱灾。 关键字:大气颗粒物灰霾PM2.5 PM10 棕色云环境污染人体健康 一、大气颗粒物概况与现状分析 1.什么是大气颗粒物 大气棕色云又称灰霾、大气灰霾,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被这样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在我国的部分区域存在着4个灰霾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PM2.5、可入肺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表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的化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总复习、连续氧化及连续反应(无答案)

2019届北京顺义高中化学总复习、连续氧化及连续反应 知识点: 1、连续氧化和连续还原 2、连续酸碱等反应: NaOH →Na 2CO 3→NaHCO 3 NaOH →Na 2SO 3→NaHSO 3 Al 3+ →Al (OH )3→AlO 2— AlO 2—→Al (OH )3→Al 3+ Na 2CO 3→NaHCO 3→NaCl 强化训练: 1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物质A 、B 、C 、D 、E 、X ,存在下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 的是( ) A .若 D 与盐酸反应,可生成A 和 B ,则X 一定是H 2O B .若D 为NaCl ,且A 可与 C 反应生成B ,则E 可能是CO 2 C .若 D 是一种强碱,则A 、B 、C 均可与X 反应生成D D .若D 是一种强酸,则A 既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且D 可与铜反应生成B 或C 2、X 、Y 、Z 、W 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 产物已略去): E E X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若W是强氧化性的单质,则X可能是金属铝 B.若W是氢氧化钠,则X水溶液为酸性 C.若W是单质铁,则Z溶液可能是FeCl2溶液 D.若W是氧气,则X、Z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相差14 3(2019丰台区12.)已知甲、乙、丙、X是4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符合下图。则甲和X(要求甲和X能互换)不可能 ...是() A.C和O2 B.SO2 和NaOH溶液 C.Cl2和Fe D.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4、下列各组物质之间不可能 ...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5、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单质常温常压下是最轻的气体,B 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甲与其气态氢化物乙能够化合形成盐丙;D 元素的离子半径是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最小的。 (1)已知相关物质之间存在如下变化: ①丁与乙和水反应生成戊和丙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由物质己电解得到单质D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0.1mol/L的丙溶液中所含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________;常温下,为使丙溶液中由丙电离的阴、阳离子浓度相等,应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乙的水溶液至___。 (2)已知 ..E 及其化合物有以下变化: 写出单质E 与化合物Z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X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 ______; 由A、B、C、D、E 5种元素中的两种元素,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18电子的分子,该分子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地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3。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 1.1 PM10的基本特性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

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的研究表明,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关。能见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气体分子与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