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2

合集下载

2014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4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一、整体把握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点读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点读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点拨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点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点拨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 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基本特征: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5、根本特点:让事实说话6、消息的结构1)标题:a.引题(形势、气氛、背景)b.正标(高度概括内容)c.副标题(重要事实结果提要)2)导语: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3)主体(时序式、空间式、逻辑式等结构)4)结语(可有可无,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5)背景(相关事件背景,无固定位置)三、思考:1.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标题新颖,含义有二:一是现实场景,查尔斯王子等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的夜幕中;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2.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具体内容。

明确:导语(1节):末代港督离港,英国统治终结。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2013学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入新课(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

)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

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

(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整体感知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激趣导入:新闻,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一种重要的实用类文本,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文本之一。

那么,如何学习新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新闻两篇》,一同分享学习新闻的快乐与心得吧!学习要点:一、重点1.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新闻的社会价值。

3. 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掌握对比手法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二、难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别了,“不列颠尼亚”》(1)背景简介①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2019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②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2019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中语文 4.1短新闻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短新闻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教案一、整体把握《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文章共有10段。

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由轮到的两位同学上台说话,然后点评。

二、在黑板两侧悬挂由学生画的中国五星红旗和英国米字旗;板书题目和作者三、导入本课时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同学们应该还都清楚的记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香港被英国统占了156年,现在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香港回归的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回顾历史五、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其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课前已请同学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1840年,由于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

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五、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如闻一多于1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出示小黑板,教师作适当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

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

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

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
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

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

“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an yìng)瞩目(zh? mù)展拓(zhan tuò)冉冉升起(ran ran )凝重(níng)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

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

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

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