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巩固现阶段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从属关系,并保障员工基础素质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忠义的思想,更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工作质量提供了基础的素质保障。
本文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在明确管理需求和文化特性的同时,期望能够为后续企业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良好参照。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应用分析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概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等名言警句来看,我国更注重民族精神与和谐统一的思想原则;其次,在我国道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知传统文化更注重内在修养;最后,在血缘和家族关系中,我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家庭伦理,时刻保持着尊老爱幼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在文化内涵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可总结为思想传承、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等特点,相关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由以上观点作为核心,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等工作顺利。
2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分析2.1 “人为邦本”有关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最为活跃积极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因素。
实际上这些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可以找到相似部分的。
《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也提到富民、教名,需要对“民、食、丧、祭”有所重视,其中就将“民”列在第一位;孟子则坚持以民为贵,强调政在得到民众的支持,失去民心则失天下。
因此在现在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需要重视人事方面的管理,少一些居高临下的苛责,多一些对下属的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这样可以促进员工有动力和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2 “人之能群”在管理组织、企业方面,现代管理理论在组织的机构、人员分配设置,办事质量及效率等方面都有相关的规定。
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提出的“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强调团队合作与协调,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家族制度的延续与发扬,为企业建立稳定的组织结构提供了依据;孝道与领导者的责任感相结合,塑造了慈父慈母般的领导风范;儒家思想的修身养性,注重管理者的道德修养与自我管理;礼仪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营造出尊重、谦逊、互助的工作氛围。
这些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应用,可为现代管理提供深刻启示和宝贵经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可以实现管理之道的传承与创新,助力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强大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尊重与和谐、家族制度、孝道、领导者责任感、儒家思想、修身养性、礼仪、企业文化建设、结论。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理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倡导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员工的尊重和团队的和谐,这种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孝道与领导者的责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领导者应该承担起对员工和企业的责任,以身作则,做一个有担当的领导者。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管理者应该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管理团队。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值得借鉴的部分,礼仪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理念,对于现代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和和谐,这一理念在管理领域中也能够得到借鉴。
尊重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不仅包括对下属、同事的尊重,也包括对外部合作伙伴、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尊重。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三、中国管理思想的主要派别
1. 无为学派 代表人物:李耳 庄周 人性论:无私 无欲 管理主张:清净无为 无权威 管理目标:小国寡民 返朴归真 管理形式:无知型,无识无知,无欲无为,达到无不为 2. 仁政学派 代表人物:孔丘 孟柯 旬况 人性论:人性善 人性恶 管理主张:1)任人在高位;2)尊贤、举能、仁政、礼治 管理目标:和谐 富民 德教 管理形式:修身型,个人修身养性,达到全社会高道德水 平
4)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独具 特色的思想观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呼!”可见,儒家把中庸之道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5) 重视名节 孟子有一段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珍视荣誉、讲 求廉耻、高度自尊。在危难的关头,就表现为崇高 的气节。 6) 家庭观念 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个人主义传统相反, 我国意识形态的传统是家庭观念。在企业里,职工 的主人翁意识,往往籍助于家庭的观念的中介,以 “爱厂如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我国企业文化 中,又一个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
第五阶段是管理模式形成时期。20世纪末中
国进入管理模式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具有 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管理学说、管理体系 开始出现,并将于21世纪初拉开管理模式蓬 勃发展的历史帷幕。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 入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作为 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家精神,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 汉以后的儒学思想,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 治国。其主要信条,如“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等。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悠悠五千年,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其中的一些管理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
本文拟重点介绍儒、兵、道、法四大家的管理思想,萃其精华,以对现代社会生活有所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1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
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
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
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也就不乏关于探讨治国方略的思想。
这些治国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完成了诸多辉煌的治国实践。
从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 到汉代的"文景之治",从唐代的"贞观之治" 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传统的治国管理思想无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类是治生学,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
因此说: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可见治生学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2 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为庞大的文化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领域中的借鉴价值,并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类似于“中庸之道”的理念,即“中和为贵”。
这一理念提倡在管理中追求和谐与平衡,避免极端与偏激。
在组织管理中,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应该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管理者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使组织运转顺畅。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对于管理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管理者看来,雇员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个机构中最有价值的资本。
管理者应该尊重雇员,关爱雇员,使雇员感到受到重视和关心。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雇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组织获得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话:“养儿防老”。
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一家庭观念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管理者可以从家庭观念中得到启发,将组织视为一个大家庭,员工则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管理者应该关心员工的成长和福祉,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忠诚度。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对待时间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与时间观念有关的思想,即“时刻记得时间恰如金”。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管理中的时间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管理者应当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浪费和拖延,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合理地运用时间,对于组织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与协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种思想,即“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该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协调。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具备智慧和协调的能力。
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同时积极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注重道德选择,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讲:管理与经济学院周毕文副教授幻灯制作:毛军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第一节一分为二地对待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第三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第四节中国管理思想的主要派别第一节一分为二地对待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珍贵内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里记载着中国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有关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学说和主张。
正确地对其进行剖析、反思,对于正确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对于形成我国管理科学的民族特色,都是极其重要的。
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观点(1)“民族虚无”论(2)“儒学复兴”论(3)“中西合璧”论“民族虚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传统民族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贬斥得一无是处他们明确地主张“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要反传统,要全力动摇、瓦解、震荡和清除旧传统”。
“儒学复兴”论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一面,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的儒学会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得到复兴。
“中西合璧”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国的现代文化应该是把二者的优点集中起来,但对两种文化优劣扬弃的具体分析却不尽相同。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入世精神五、重视名节二、伦理中心六、家庭观念三、重义轻利七、任人为贤四、中庸之道八、辨证思维一、入世精神所谓入世精神,就是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作为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汉以后的儒学思想,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治国。
其主要信条,如“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二、伦理中心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伦理道德是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

• 所谓“术”,即指具体实现战略目标、实施管理、
解决实际问题得步骤和方法。
• 荀子提出“六术”,即“制号政令,欲严以威; 庆赏刑 • 法,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徒步进退, 欲安以 • 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 遇敌决 • 战,必道我明,无道我所疑。夫是谓六术”。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 二、 管理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
• 组织是有目标的,组织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组 织的目标。
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认知
• 管理者-----上位者
• 被管理者-----下位者
管理者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者也可以说是上位者,他们拥有 杀伐决断的权利。 • 管理者要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其关键是要用对人,知人 是治理的关键。作为管理者,要有以下几点的要求: • 一、有敏锐的眼光,可以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 • 古人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真正的管理者总是善于凝聚人心,靠集体的智慧创造优良 的成绩。一个人是很难打开局面的,更谈不上有多大的作 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得才兴邦,得才兴业”,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无不拥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人才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计划的理解(1)
•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 本因素五。“五事”乃“道、天、地、将、法”。按现代意义来理解, “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 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 环境,包括企业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 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 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 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 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七计”为“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 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总之,五事 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不足, “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

3
法家管理思想
3.2 赏罚分明
赏罚分明是法家管理思想的另一 个重要方面。它强调在治理国家 时应该根据法律制度来进行赏罚 ,以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目的。法 家认为,只有通过明确的赏罚制 度才能让人们更好地遵守法律制 度,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3
法家管理思想
3.3 统一思想和 文化专制主义
-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2 以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的一些 主要方面
3
PART 1
儒家管理思想
1
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有 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之一
儒家的管理思想以"仁爱"为核心, 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仁爱"和"礼 治"来实现管理目标
1
1.1 以人为本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以 人为本,认为人的本 性是善良的,因此管 理应该以人的情感、 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 ,注重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推动管理的 有效实施
预和自然发展来实现管理目标
2
道家管理思想
2.1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强调管理 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强制,让事物自然发展。这种 思想认为,通过强制和干预来管理事物往往会适得其 反,而让事物自然发展则能够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
2
道家管理思想
2.2 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强调管理者应该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和 规律来进行管理,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趋势 ,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这种思想认为, 只有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 功
20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 理思想
日期:10月24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我国有着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理国家、发展农桑、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等文化典籍,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的思想。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一.儒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
在儒家的代表作《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
“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
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
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
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
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
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
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
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处于不同位置的管理者,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但都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礼”来行事。
只有这样,这个团体才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坚决彻底地执行每项任务。
二.道家
道家的著作《老子》,只有5000 多字,但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
在中国史上,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1.“效法、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的认识。
“道”即规律,而规律又是来源于自然的。
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标。
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涉,于是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通过“无为无不为”、“必先为而后至于无为”的方法,以期实现“明刑至于无刑,明赏至于无赏,百职不戒而举,万事不劳而成”的最终目标。
2.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
老子主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为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
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满了嘈杂的噪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必将影响决策;另外,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欲望,而缺少清静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将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
因此,管理者要想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必须要减少外界事物的干扰。
3. 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说明物极必反,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到极点后必然要向对立面转化。
4. 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
老子对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要求管理者居上谦下,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永远谦恭、温和像山谷、大海一样容纳万物,从而获得被管理者的爱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
三.兵家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文化内涵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
1 .不战而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不经过战争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制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制胜,再次是动用武力来制胜,而强攻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则是最下策”。
2.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
兵家提出“庙算”的思想,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
谋划越周密,部署越详尽,则胜利的把握越大。
3.分级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增加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范围,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
4.因变制胜的思想。
兵家主张“因变制胜”。
《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转化者,谓之神。
”意思是军事就像水流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根据敌方的情形变化而变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
管理行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陈规,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改变管理策略,最终完成管理的目标就是成功。
四.法家
法家坚持以法为中心,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尚法不尚贤”,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
1.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所谓“法”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谓“术”就是权术,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谓“势”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
韩非子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力,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
在规章制度颁布以后,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迅捷高效的管理。
2. 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的经济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重利而不重义。
韩非认为,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
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富强。
3.“法治”优于“人治”。
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
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了三项错误。
韩非认为此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
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也就是说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
4. 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韩非子还主张管理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
“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
”使整个管理范围皆知。
“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权。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离于法规之外。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