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泥河模式
安徽庐枞地区铁-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

安徽庐枞地区铁-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江永宏【摘要】构建庐枞地区燕山期Fe、Cu、Au成矿系列,根据成矿构造背景和含矿岩浆岩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成矿亚系列:以矽卡岩型Cu、Mo、Au矿为主的亚系列,以矽卡岩型Fe及Fe、Cu矿为主的亚系列和以玢岩铁矿为主的火山-次火山岩型铁矿亚系列.该区具较大找矿远景的靶区有:①沙溪铜(金)找矿靶区;②清水塘-岳山铁、锌找矿靶区;③井边-巴家滩铜矿找矿靶区.其中,井边-巴家滩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深部存在斑岩型铜矿的可能性较大,具有寻找大型斑岩型铜矿的找矿远景,应对该区进行深入研究和普查评价工作,以实现庐枞盆地内部铜矿找矿的突破.经预测,应对泥河、罗河和龙桥等大型超亿吨铁矿外围进行勘探,以达到建立20~25亿吨大型钢铁基地的目标.【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0(029)003【总页数】11页(P372-382)【关键词】铁铜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庐枞地区;安徽【作者】江永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情报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P618.41中国铁矿可分为古老变质岩中的条带状铁矿(鞍山式)、矽卡岩型铁矿(大冶式)、钒钛磁铁矿型铁矿(攀枝花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镜铁山式)、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庐枞式)及鲕状赤铁矿型铁矿(宣龙式)。
中国铁矿资源比较丰富,但很难达到巨型。
在郯庐断裂带,由北向南有冀东—北京、鲁中、安徽霍邱及宁芜—庐枞4个重要的铁矿集中区。
在庐枞地区的罗河、龙桥和泥河发现大型铁矿和铜矿,目前已探明铁矿石储量>12亿t,硫铁矿储量6.7亿t,铜金属储量150万t。
根据地质资料,安徽长江以南地区的和尚桥、凹山、尖山、黄梅山、钟山、白象及姑山均位于南北向的构造带中,而利用构造成矿理论,长江北部:如2008年开钻的泥河矿区和罗昌河、大鲍庄及钟山地区,也极有可能为大型岩浆驱动成矿域,在此巨型南北向构造带中,找到新的外围和深部矿床。
开展整装勘查 实现找矿突破——浅析“泥河模式”和“嵩县模式”对我省地质找矿突破的借鉴作用

一
开 展 整 装 勘 宣
— —
实 现 找 矿 突 破
口 李光辉
浅斤 河 式和 嵩 模 ”我 地 找 突 的 鉴 用 市泥 模 ” “县 式对 省 质 矿 破 借 作 “
“ 泥河 模式 ” “ 县模式 ” 已被地 质勘查 业 广泛关 龙集团等大型矿业公司。特别是近年来 , 和 嵩 , 许多矿企投资 因此 , 有好的机制推动, 实现“ 商 注 和高度认 同。 两种模 式 , 矿权 、 这 将 资本 、 技术 、 管理 等 矿业开发的意愿强烈 , 要素 整合起 来 , 公益 先行 、 府 引导 、 以“ 政 基金 先行 、 商业 业跟进 ” 全可 能。 完 跟进 、 市场 运作 、 装勘 查 、 速突破 ” 整 快 为新机 制 的核心 , 二 、对 我省地 质 找矿突破 的具体 建议 “ 1 . 省政府 政 策引导 , 并从顶层 创造优 良的地质 环境 将地 质工作 规律 和市场 经济规 律有 机结 合 , 实现 找矿成
按照《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 的决定》 精神 , 省政 “ 泥合模式” 嵩县模式” 和“ 给我们的启示 l 府从全省经济发展和资源战略的高度 , 制定和实施促进 实施 整 装勘 查 的政 策 , 资 源 战略 纳入 到我 将 要实现地质工作的大投入 、 大突破 , 必须探索矿权 找 矿 突破 , 八大经济 区” 十大工程战略” 和“ 的基础保障体系之 合理 配置方 式 , 进公益 性 与商业性 地 质工作 的有 机衔 省“ 促
局 等地质勘 查 行业部 署 实施 省国土资源厅作为省政府的职能部门, 做好整装勘
查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 省地矿局及本省其它矿产勘 查部 门 ( 位 ) 实施 。 单 组织 实施 过程 中要遵循 地质 找矿工 作 规律 , 照 整装 勘查 的指导 思 想 , 按 将项 目部署 在 重要 成矿 区带上 , 以矿 集 区为单元 , 统一 勘 查规划 、 一项 目 统 设计 、 统一 技术 标 准 、 统一 组 织实 施 、 一 提交 成果 , 统 并 根据矿业权 的分布情况, 从局部到整体分步实施 。 三 、 地勘 单位 、 各 商业公 司 以项 目、 技术 、 矿权 、 资本 为 纽带 , 作进行 勘查 合 由原探矿权人 、 勘查投资人和承担项 目任务的地勘 单位 等 多个 主体 组成 “ 找矿联 盟 ”形成 “ , 利益 共 同体 ” 联 合实施风险勘查 , 实现找矿突破。原探矿权人对参与合 作的探矿权事前以协议形式委托联合勘查公司统一组 织管理。 目实施 中, 项 聘请地质专家担任监理 , 对项 目 实 施进行有效监督 , 并以资源储量 、 工程进度责任 目标等 方式对勘查作业单位进行激励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 提 高整 装勘查 的经 济社会 效益 。 四、 用 新的 找矿 机 制 , 望在 短 期 内快 速实 现 找 应 有 矿 突破 通 过 整 装 勘 查 的 实 施 , 得 “ 矿权 ” 成 “ 矿 使 小 变 大 权”小项 目变成大项 目、 、 小工作区集成为大工作区 、 小 成果集成为大成果 ;促成多家国有地勘单位联合会战、 多 门类专业 人才 协作攻 关 ; 进 多种资 源要 素合 理配 置 促 有效利 用 、 多种投 资 主体 同担 风险 , 享 收益 。 共 由于有充 裕 的勘查 资 金 , 合采 用 多项 技术 手 段 , 取 大会 战 的 综 采 组织形式 , 建立和完善项 目管理和监理制度 , 促进勘查 区工作程度 的迅速提高 ,有望在短时间里实现快速勘 查 、 速成 果突破 。 快
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59号)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10〕59号【发布日期】2010-04-26【生效日期】2010-04-26【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5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有关司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要求,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构建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加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现提出以下意见:一、统筹协调全国地质找矿工作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结构、时序和重点,强化规划对地质找矿活动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安排,加快推进公益性地质调查,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有序推进各类地质找矿工作。
建立统一的地质找矿项目备案制度。
中央财政安排的项目年度计划统一在国土资源部备案,省级以下地方财政安排的项目年度计划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社会资金安排项目的探矿权人必须将年度工作方案报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国土资源部建立全国地质找矿项目信息平台,加强全国地质找矿工作进展跟踪和形势分析,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保障合理工作布局。
二、有机衔接多元投入地质找矿工作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总体思路,明确各类地质找矿投入定位。
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用于开展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重点加强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极少量事关地质找矿的重大地质矿产问题可以做延伸攻关。
总结泥河经验创新找矿机制

总结泥河经验创新找矿机制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摘要】@@ 泥河位于长江中下游重要成矿带的庐枞矿集区.2006年10月,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提出的<庐江盛桥-枞阳横埠铁铜矿勘查>项目获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立项.【期刊名称】《资源导刊》【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1页(P15)【作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泥河位于长江中下游重要成矿带的庐枞矿集区。
2006年10月,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提出的《庐江盛桥—枞阳横埠铁铜矿勘查》项目获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立项。
2007年5月,在一系列地表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在位于庐江泥河确定的第一个验证孔675米发现了280米的厚大磁铁矿体,从而在该区实现了找矿的重大发现和突破。
2007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共同推进安徽省庐枞地区矿产勘查合作协议》(简称“四方协议”),明确由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合作开展泥河地区商业性矿产勘查。
随后,组建了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从而开始了泥河铁矿地质勘查大会战。
2010年6月提交泥河铁矿地质勘探报告,用三年多的时间,从地质大调查到探明一个资源储量1.83亿吨的大型磁铁矿、一个1.39亿吨的大型硫铁矿(达工业品位6100万吨)和一个1362万吨的中型石膏矿,从而创造了我国矿产发现和勘探史上的奇迹。
泥河铁矿勘探因机制创新、速度快、效益好,被誉为“泥河模式”。
泥河模式的重点内容:政府引导、公商衔接,强强联合、整装勘查,探采结合、加快开发。
(一)政府引导、公商衔接,成功搭建大企业快速多元投入平台。
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无缝对接是“泥河模式”的基础。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调查中发现泥河铁矿后,根据“四方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收回前期投入,并继续用于庐枞地区地质大调查,泥河铁矿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合作及时跟进进行商业性勘查。
“泥河”突破——安徽省庐枞地区泥河铁矿找矿纪实

“泥河”突破——安徽省庐枞地区泥河铁矿找矿纪实2009-08-03 | 作者: |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中小】【打印】【关闭】2年多时间,19台钻机、70多个钻孔、近8万米钻探深度,1.5亿吨铁矿石量,潜在经济价值近500亿元。
泥河铁矿成就了“泥河速度”,也开创了“泥河模式”。
在2007年、2008年,泥河地区因泥河铁矿找矿突破曾引发热议。
2009年,在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背景下,“泥河”因其铁矿找矿成果、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方法上的丰富实践,再次受到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的热切关注。
有人认为,泥河铁矿勘探创下了我国铁矿勘探史上的四个“第一”:速度第一、深部成果第一、施工质量第一、经济社会效益第一。
承担泥河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负责人认为,泥河铁矿的发现,突破了庐枞地区过去只限于400~500米的勘查深度,证明了该地区已知矿床深部及外围存在“第二成矿空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深部找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与泥河找矿的中国五矿集团有关负责人认为,“泥河”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了一个参考路径。
其启示意义在于,地质找矿可以实现公益与商业有机衔接,可以实现探采一体化,也可以处理好部、局、行业单位、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听取相关汇报时表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不仅仅针对思想认识层面,也包括围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行实践探索和有益尝试。
正是泥河等一些地方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大讨论的内容,把大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各地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寻找实践留给我们的启示。
各方都给予泥河铁矿如此高评价。
我们不禁追问:泥河铁矿是如何实现重大突破的?如何理解“泥河模式”、“泥河速度”?在思想观念、勘查体制机制、技术方法以及矿政管理等方面有哪些创新和启示意义呢?惊喜何在?泥河铁矿位于安徽省庐枞地区庐江县泥河镇,属于火山岩盆地,而庐枞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相当优越。
安徽太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典型案例

安徽太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典型案例近年来,安徽太湖地区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农田、湖泊、畜禽养殖等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安徽太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十个典型案例。
1. 农田种养一体化:该模式将农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将养殖废料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轮作休耕模式:通过合理的轮作休耕安排,使得农田土壤得到充分的恢复和修复,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了土壤生态环境。
3. 鱼菜共生养殖:将鱼类和蔬菜种植相结合,通过鱼类的排泄物为蔬菜提供养分,同时蔬菜的根系也能净化水质,实现了养殖和种植的良性循环。
4. 沼气发电利用:将畜禽养殖的粪便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沼气,再利用沼气发电,解决了农村能源供应问题,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5. 高效水肥一体化:通过喷灌技术和精准施肥,实现了农田的节水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6. 水产养殖与湖泊治理:将湖泊的水资源利用起来,开展养殖业,通过养殖废水的处理和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实现了湖泊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7.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田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有机肥料,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和环境压力。
8. 农田生态修复:通过绿色植被的种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了农田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农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9.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追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提高了农产品的可信度和市场竞争力。
10. 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是安徽太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十个典型案例,它们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案例在实践中证明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勘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编号:1583559⾏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最为⼴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份专业的⾏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份有价值的⾏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doc/0cfc6d6f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8.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了解,全⾯系统地研究了该⾏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业发展趋势。
⼀、基本信息报告名称:报告编号:1583559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发票⽹上阅读:iFaZhanQuShi.html温馨提⽰:如需英⽂、⽇⽂等其他语⾔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内容介绍产业现状截⾄2014年末,全国有28个省(区、直辖市)建⽴了省级地质勘查基⾦,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累计总规模达480亿元,较2013年同⽐增长9.8%.201 4年,全国地勘基⾦投⼊54.0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油⽓矿产勘查总投⼊的18.l%和矿产勘查财政投⼊的61.5%,是财政资⾦投⼊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忽视的是,受矿业经济形势下⾏压⼒的影响,尽管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总体规模不断增⼤,但投⼊⽔平开始下滑。
2014年,全国地勘基⾦整体投⼊⽐2013年减少13.95亿元,同⽐减少18.5%,部分省级基⾦出现超过5 0%的投⼊下滑。
市场容量截⾄2014年末,全国地勘基⾦累计投资矿产勘查项⽬7909个,新发现矿产地1421处,其中⼤型566处、中型474处。
其中,内蒙古⼤营西段铀矿普查初步控制铀资源量达⼤型矿产地规模,圈定3处找矿靶区,使铀矿化带向西推进2 0千⽶,并发现新的铀矿化层位,在⼤营铀矿奠定世界级超⼤型铀矿资源基地的基础上,再次较⼤幅度地扩⼤资源储量规模;江西省朱溪钨铜矿重点突破区的浮梁县铜坞-乐平市柏树坞铜多⾦属矿在发现厚⼤铜钨矿体并初步控制矿床远景达超⼤型规模的基础上,新发现埋藏相对较浅、品位⾼的富⼤宁县和盛-泾川县荔堡煤炭普查预期获得煤炭资源量共计55.26亿吨;贵州省织⾦地区磷(稀⼟)矿勘查累计查明磷块岩矿⽯资源量35亿吨,为超⼤型磷块岩矿床。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4_个结合”水阳模式

2022.11三、讨论近年来,凤凰县农户开展稻田养鱼的积极性较高,“稻花鱼”深受养殖户及消费者的青睐,其中,规格在150~300克/尾的“稻花鱼”尤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凤凰县新场村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采用投放规格50~100克/尾的“稻花鱼”,该种规格的鱼具备逃避敌害的能力,成活率高。
然而由于湘西州全州推广稻田生态养鱼,适宜规格的苗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生产过程中,当年的鲤鱼夏花逃避敌害能力差,直接影响养殖效益,而适宜规格的“稻花鱼”苗种供不应求。
凤凰县金岗寨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当年的夏花投入与50~100克/尾的鲤鱼苗种投入相结合,大规格鲤鱼苗种在稻田中搅动底泥,造成稻田水变混浊,同时引导夏花苗种逃避敌害,提高稻鱼综合种养效益。
四、结语采用当年的鲤鱼夏花苗种套养前一年的大规格鲤鱼苗种,可以有效解决苗种不足问题,同时提高“稻花鱼”产量;合作社回购“稻花鱼”为农户养殖提供销售保障,实现了稻田生态养鱼的良性循环。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地处安徽东南部,自古就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金宝圩基本就是水阳镇的全部面积,环圩大堤52.5千米,总面积205平方千米,圩内有10.5万亩良田、5万亩水面。
当地百姓绝大多数利用稻田发展幼蟹培育产业,目前有幼蟹培育面积约4万亩,年产幼蟹14亿只,规模居全国之最,被中国渔业协会先后授予“中国幼蟹之乡”“中国幼蟹第一镇”称号。
2021年全镇水产品产量约2万吨,产值约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
为了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保护当地水域生态环境,水阳镇从体制机制入手,大胆改革创新,大力推行“4个结合”,即水面竞标限定承包费最高额度和缴纳生态保证金相结合、生态养殖与尾水治理相结合、养殖尾水原位处理和异位净化相结合、养殖尾水循环使用和达标排放相结合。
通过推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4个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水阳镇整个金宝圩中的水环境治理,大大改善了水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水面竞标限定承包费最高额度和缴纳生态保证金相结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阳镇就开始进行水面承包养殖,原来的水面发包模式就是单纯的公开竞标,每块水面进行公开发包,以承包费高低来决定中标者,谁出的承包费最高谁中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泥河模式”的产生及其创新意义与启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2007年5月,在安徽境内的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泥河铁矿。
从首钻发现厚大磁铁矿体到2010年5月,短短三年时间,泥河铁矿完成了从普查到勘探各阶段地质工作,编写了勘探成果报告,提交的资源量为:铁矿石1.83亿吨,硫铁矿石1.4亿吨,硬石膏1340万吨,伴生铜7.88万吨,伴生铅锌11万吨。
一个集大型磁铁矿床、特大型硫铁矿床、中型石膏矿床为一体的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宣告结束。
如此高效率的地质勘查工作,在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历史上是罕见的。
因此被业界广泛赞誉为“泥河速度”。
同时,更因为泥河铁矿勘查工作运行机制上有多项创新,在全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中被提炼归纳为“泥河模式”。
我们作为泥河铁矿地质勘查工作的承担单位、“泥河模式”产生的亲历者和历史见证者,把“泥河模式”产生的背景,其创新意义介绍给大家,以期与同行们共同分析探讨,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泥河模式”的产生长江中下游的庐枞地区一直是安徽省的找矿重点区域。
几代地质工作者在庐枞地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在庐枞地区相继发现了罗河、龙桥、大包庄等大型铁矿,成为我国地质找矿的经典范例之一。
在总结长期找矿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地质技术人员对其外围地区和整个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地质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广泛分布的物探异常重新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信息提取,对找矿潜力进行再认识,认为庐枞盆地找矿前景广阔,萌发了深部钻探,向第二空间要矿的大胆设想。
由于铁矿在矿政管理上属于二类矿产,地勘单位不能直接登记探矿权开展勘查工作。
为此,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借助于国家大调查项目在探矿权审批上的优先条件,申报了《庐江盛桥—枞阳横埠铁铜矿勘查》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并于2006年 10月获中国地调局批准。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随即审批了该区的探矿权,并注明仅限于地质大调查项目。
地调院调集各路精英组建精干的项目组立即开展工作。
2007年5月8日,项目组传来激动人心的好消息,项目首钻ZK501孔在675米深处见到厚大磁铁矿体。
这一重大发现拉开了泥河铁矿大规模勘查的序幕。
有了重大发现之后,如何解决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有机结合问题;如何加大投入,实现快速勘查,快出成果;如何实现勘查开发一体化;如何更好地保证地勘单位长远利益,又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2007年11月9日,一种特殊的形式为上述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
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矿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共同推进安徽省庐枞地区矿产勘查合作协议》,即“四方协议”,明确合作四方以泥河铁矿为突破口,统一部署庐枞地区勘查工作,通过四方联动,整装勘查,尽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组成矿业公司,拥有泥河铁矿探矿权,按照统一实施方案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自担,收益自享。
“四方协议”完成了泥河铁矿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相互促进,预查、普查、详查、勘探与开发紧密衔接的制度设计,一场大规模勘查会战也就此打响。
安徽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市县政府从矿政管理、优化勘查环境上提供了大力支持,中国地调局陆续投入项目资金约3000万元,中国五矿集团投入1亿多元资金,安徽省地矿局调集19台钻机在2平方公里的勘探区昼夜轰鸣,这是继1976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下令庐枞铁矿大会战30多年后,这一地区又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会战。
三年过去了,除了已经取得重大地质成果外,矿山开发前期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二、“泥河模式”的创新“泥河模式”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政府指导、公商结合、探采一体、企业运作。
“泥河模式”实现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首先是矿政管理机制的创新。
公益性地质工作登记的探矿权,以什么形式直接转化为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探矿权,此前无先例可循。
泥河项目的立项,是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以开展国家大调查项目名义登记的探矿权。
泥河见矿后,中国地调局及时明确让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利用项目成果继续开展工作;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已与安徽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抓住泥河切入点,立即跟进;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积极支持,根据“四方协议”确定的原则,把地调院已登记的泥河铁矿探矿权依法转入安徽地矿局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合资组建的“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为商业性勘查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
所以,“四方协议”的成功签署和协议四方的协调运作,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加快项目进程出大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招拍挂以外的又一矿政管理新方式。
其次是公商结合机制创新。
大调查项目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目的是圈定找矿靶区,引导商业性工作,减少投资风险,吸引社会投资。
“泥河模式”实现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国家公益性工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企业成为勘查工作的投资主体。
第三是项目组织运行机制创新。
安徽局与五矿公司迅速成立“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发挥了安徽局优秀的勘查技术、强大的施工力量优势和五矿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充裕的资金保障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
开矿而不是炒矿、投资而不是投机,共同的目标使二者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快速开展商业性勘查开发奠定了基础。
泥河铁矿从2007年5月发现后,安徽局随即优选19台钻机会战,两年多时间即高质量地完成70多个钻孔、8.3万米进尺,2010年5月提交勘探报告。
会战以局为单元,成立指挥部,整合人才、技术、资金、装备各类资源,物、化、遥、地、测、钻多工种、多方法一齐上,统一组织指挥,取得了钻探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无安全事故的良好效果。
第四是探采无缝衔接机制创新。
由于是采用企业机制进行勘查和开发,在勘查阶段就考虑到如何使探矿工程有效地与采矿工程相衔接,引入了开发设计院进行同步开发研究。
勘查与开发的有机衔接,使勘查技术方案更为周密合理,从整体上大大降低勘查与开发成本,从源头上解决了以往探采分属不同主体导致资源开发周期过长的老问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开发阶段的环境保护。
而勘查开发周期的大大缩短,也避免了勘探投入资金的积压,加快地质成果变现,提高了勘探投入的回报率。
第五是执行地质勘查工作技术规范创新。
泥河铁矿突破了现行地质技术规范要求的分阶段进行勘查的制约,采取普查、详查、勘探一体化设计,整体安排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密切跟踪、随时会商、及时调整的办法,比起同类矿床的勘探,大大缩短了勘查时间。
以相邻地区的罗河铁矿为例,同样是大型磁铁矿床,罗河铁矿从1966年发现,1978年会战结束,1983年提交勘探报告,周期达18年之久。
而泥河大型磁铁矿埋藏更深、钻探难度更大,从发现到提交报告只用3年,创造了空前的“泥河速度”。
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贡献大大提前。
如果生套规范、按部就班,也就不可能产生“泥河速度”。
第六是共赢机制创新。
泥河铁矿的勘查和开发使中国地调局获得了大调查项目成果、公益性地质资料、引导社会资本的成功经验;地方政府获得了矿业大发展,就业、税收增长,实现了乡村变城市、农业变工业、农民变市民;国有地勘单位获得了找矿成果、劳务收益、探矿权股份收益、促进了改革深化;五矿公司获得了企业扩张、资源控制、投资收益。
合作四方实现了共赢。
三、“泥河模式”的意义与启示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处在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找矿迫切需要重大突破的背景下,泥河铁矿的发现、勘探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科学找矿的实践意义。
庐枞地区过去都是500米以浅见矿,泥河铁矿的发现,证明了包括已知矿床深部及外围存在“第二成矿空间”的推断。
拓宽了地质人的思路,解放思想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找矿突破有了聚神发力的载体,理论探索的空间大大扩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工艺有了用武之地。
整装勘查全面拉开后,有可能找到更多更大的矿。
其次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意义。
泥河铁矿的矿山建设初期考虑按年产200万吨设计,现实际已按年产400万吨磁铁矿、100万吨硫铁矿规模设计。
由于探采一体化同步设计,快速勘查开发,泥河项目直接减少管理成本3000万元—4500万元。
按2007年1月—2009年7月铁精粉均价计算,销售利润总额可达270亿元,净利润157亿元。
按服务年限30年计算,平均年利润9亿元。
按现行税费计算,纳税总额约103亿元,平均年纳税3.4亿元。
泥河铁矿的采矿、选矿将为地方带来约4000个就业岗位,将大大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安徽局已在省政协会议上正式提出在庐枞地区建设新兴工业城市的建议。
再次是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推动意义。
“泥河模式”从实践层面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思想认识到创新体制机制、从深部找矿到推进整装勘查、从勘查开发统筹设计到执行技术标准规范的突破,多方面的创新把地质找矿工作思路真正落了地,见了效。
“泥河模式”丰富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内容,为大讨论提供了实证样本。
“泥河模式”、“泥河速度”的产生,给我们许多启示:第一,要发挥好、保护好地勘单位的找矿热情。
泥河铁矿历经几代人几十年“十月怀胎”,才在特定的环境、时机、政策条件下“一朝分娩”。
找矿的难度和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国有地勘单位作为地质工作主力军,拥有配套的专业化队伍、丰富的找矿经验和成果、精良的技术装备、全面的地质资料信息等比较优势,几十年摸爬滚打炼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作风,属地化10年来积累壮大的经济实力,应当也有条件成为国家找矿突破之依靠。
现在地勘单位将地勘业作为主导产业、立局强队之本,能找矿、会找矿、也有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积极性,政府应当用好主力军,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地勘单位有找矿的地盘、有找矿的利益,保护和支持其找矿积极性。
提高地质勘查准入门槛,挤出不具备能力的“杂牌军”,减少和杜绝炒作行为,净化矿业权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地勘单位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资源支撑。
第二,坚持发挥好公益性地质调查对商业性地质勘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矿产勘查是一项大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财政出资开展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前期勘查,降低找矿风险很有必要。
泥河铁矿前期基础工作可以上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最终由中国地调局公益性大调查项目的继续引导才有了突破,这些前期工作作为企业是难以做到的。
商业性矿产勘查也只有在公益性地质调查的有效引导和拉动作用下才会做出判断和决策。
第三,企业介入矿产勘查会带来有别于事业机制的一些新的变化。
企业反应灵敏,决策迅速,注重效率的特点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优势明显。
在泥河勘查中,企业短时间内投入上亿元勘查资金,这样的大投入,如果是政府财政资金,要经过年度预算、审核、审批等程序,时间会长得多;在勘查过程中,勘查方案会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这才会有普查、详查、勘探一体化设计,统筹安排施工的前提,如果是财政预算资金项目,不可能作这样的安排,也没有人能够承担这样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