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总资料(2013届学生资料)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七、爱情闺怨类

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 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 括宫怨诗)。
形式标志
• 一、标题中有 “怨”“怀”“思”“别”“忆”“望 夫”“X妇叹”“闺怨”“幽恨”“寄良人” 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如王昌龄的 《闺怨》。 • 二、诗中常有“眉锁”“翠楼”“绮 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 发”“秋风”“夜雨”“寒月”“寒 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 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 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
内容
•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 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如杜甫的 《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与元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 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 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 3、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如李商隐 的无题诗。
思想情感
•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或表现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 或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对戍边丈夫的怀念 与忧虑,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主要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宫内生活的单调与无聊 和对命运的哀痛与怨恨,对自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 另外,还有一些诗歌借“宫怨”之名,抒发郁结于心的某 种怨情。如章碣的《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 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面写 东都洛阳宫女无法得幸的悲哀,实则是讽刺当时科举制度 的徇私舞弊,实质是“士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_三、羁旅思乡类

2006· 皖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方,暂满还方,待得团圆是几时? (1)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 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本词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内容
• 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村桥原树似吾 乡”; • 或感时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 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 • 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 • 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
主题: 1.对亲人、伊人、朋友、国君的思念之情 2.触景生情,秋景雨天引发的对家乡伊人的思 念之情,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寂寞之 情。 3体现旅途的艰辛和思家的心切! 4.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5.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羁旅思 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 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 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 的憧憬。 •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 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来衬托哀情 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 •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诗 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 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 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常常给人以曲,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 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后被贬赴 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 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类诗大 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 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 叹、漂泊愁苦。
2013我的诗歌鉴赏复习课件

• 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 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 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 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 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 己的超人才智。 • 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 傲视和嘲弄。
11
• 早春(初春)。 •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 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 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 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 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 考察点:形象含义:季节
• 作业: • 完成《事物形象合作探究案》
课前展示 题目 展示 1 G3 2 G5 3 G9 4 G1
《马诗》
•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 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 遇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
•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 理解的悲剧形象。
• 共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 对仗:中间四句要求两两对仗 •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体裁:律诗—绝句 五言—七言
•题材:送别、思乡、边塞、怀古、山水田园 等
解读诗歌基本方略
• • • • 解读标题 知人论世 捕捉意象 识别技法 明确类别 注意注释 形成画面 表现手法 推断情志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课前展示 题 目
展 示 组
06 广 东 G2
07 广 东 G3
08 广 东 G4
10 广 东 G5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终极版)一.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绪诗歌内容鉴赏“六看”1.看题目认识对象2.看作者了解背景3.看意象把握情感4.看尾句参透主旨5.看注释破解难点6.看题干得到启示二.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抒怀诗鉴赏要点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A.依依不舍的留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例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
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三.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鉴赏要点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1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必备精品课件诗歌鉴赏

常建 诗风清幽、孤僻
《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
• 1.知作者。 •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 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 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 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 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 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 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 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 审美心理的基础。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 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 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 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 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 借鉴。
其他山水田园诗人代表还有
祖咏 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 王维友善。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 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 后归隐汝水一带。 祖咏的诗作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 文字洗练。《终南望馀雪》尤脍炙人口。 储光羲 诗风清新、自然
孟郊
字东野,与韩愈结为“忘年交”。性格耿直倔 强,在官场上失意,终身清贫。但诗作享有盛 名 ,被称为“苦吟诗人“。他以亲身经历创作 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的诗篇。他的诗 立意新颖,具有独创风格。代表诗《游子吟》、 《游终南山》。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 的内涵 “ 新”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 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 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 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 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请 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013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景象形象

• 【附录1】常见意象举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 的题目。(08 宁夏卷)
•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 树林(落叶)、人、瓮、寺庙 等六种景物。 这画面呈现出的 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 的题目。(2013 江西卷)
•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 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 品格和节操。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 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 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 沙暖,鸳鸯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 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分析意境类答题步骤 • 分析意境试题的答案还可按照 “意象1+意象2……构成了+概 括营造的氛围的词语+的意境, 抒发(流露)+概括情感的短语” 格式表述。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郡人送余东禅庄院 苏轼
•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 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 美丽景象。 • 颈联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 虽不免有离愁相扰,但更多的是朋 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 的孤苦和寂寥。
Hale Waihona Puke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2013 江苏卷)
•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 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 平之气;全诗却以“山”、 “馀花”、“好鸟”等闲适悠 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 格,意味平淡深长。
• 常见的提问方式: •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 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 感,请简要分析。 • 答题步骤: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一、咏史怀古类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 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 城柳”“无情”。
• 因为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 然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 兴亡,总是以它的欣欣向荣,以它的繁荣 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 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 此诗人说它“无情”。
一、咏史怀古类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 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 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
• 一、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 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苏 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 《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 二、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 《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 《过华清宫绝句》等。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 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 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 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 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使 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内容
•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 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 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 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 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 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 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 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 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 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2013届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讲读懂诗意一、读“题”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释的,包括注释在内。
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
殊不知,有些题目也是诗歌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歌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
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二、识“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时间。
一位诗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诗歌作品内涵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深入欣赏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趣,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等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洞察诗歌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很容易误解诗歌的精神,错误地拔高或贬低诗歌的思想境界。
以唐为例,初唐代表性的诗人有虞世南、王绩、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宋之问、沈佺期、贺知章、陈志昂等,盛唐、中唐代表性的诗人有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祖咏、王维、李白、王湾、高适、杜甫、严武、岑参、裴迪、元结、张继、司空曙、戴叔伦、韦应物、卢纶、崔护、张籍、王建、韩愈、白居易、李绅、柳宗元、贾岛、元稹、张祜、朱庆馀、李贺等,晚唐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赵嘏、皮日休、韦庄、司空图、聂夷中、高蟾、韩偓、杜荀鹤、齐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国市津河中学2012届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YXH 2011、12、18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忧国忧民: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首直抒胸臆,忠义奋发,读之足以起顽振懦。
起言登高有恨,并略点眼前景色。
次言望远伤神,故不禁仰天长啸。
“三十”两句,自痛功名未立、神州未复,感慨亦深。
“莫等闲”两句,大声疾呼,换醒普天下之血性男儿,为国雪耻。
下片承上,明言国耻未雪,余憾无穷。
“驾长车”三句,表明灭敌之决心,气欲凌云,声可裂石。
蓍末,预期结果,亦见孤忠耿耿大义凛然。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造口:一称皂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2.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县西南。
《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
隆阜郁然孤峙,故名。
”清江:此指赣江。
3. 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饰,自抒悲愤。
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
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
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
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
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
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
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
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抒怀言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
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
换头,言向晚把酒。
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怀古伤今: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
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坝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
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
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
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
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
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
“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
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桂枝香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首为金陵怀古之词,以笔力峭劲,为东坡所叹赏。
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抒□古之情。
“登临送目”四字,笼照全篇。
“正故国”两句,言时令与天气。
“千里”两句,言山水之美。
“征帆”以下,皆为江天景色。
换头,历述古今盛衰之感,清空一气。
“六朝”句,用窦巩诗意。
“商女”句,用牧之《泊秦淮》诗意。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宁国市津河中学2012届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YXH 2011、12、18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怀才不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怀才不遇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寄情山水: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归隐田园: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登高览胜: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