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网袋贮藏技术-马铃薯种植
马铃薯的种薯怎么储存

马铃薯的种薯怎么储存?
买回种薯后,首先打开包装袋,应立即倒袋将伤、病、烂块去除,将薯块完整,表皮干燥的薯块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薯1-2天,如果条件允可以多晾几天,以使薯皮充分愈伤、干燥,表皮上不能留有水份。
晾薯后,把种薯重新装袋,封好口,种薯的包装物以透气性的麻袋、网眼袋为好。
码垛,麻袋一般高度不宜超过5袋,网袋可稍多,垛与垛之间要留通风道。
适宜温度,储存于1—4℃的房间内即可,房间注意经常通风放气。
超过10度会缓慢发芽。
发现发芽的不要掰去,摆开(越薄越好)见到散射光(不宜直晒)芽子就停止生长,变粗壮。
在马铃薯种薯储存期间,保持适宜的湿度,可以减少自然损耗和避免烂种现象的发生。
储存期间当温度在1-3℃时,湿度应保持在80%-90%之间,过干种薯重量损耗太多,造成薯肉变软薯皮皱缩,过湿易引起种薯发汗造成烂种或早发芽。
实际操作以薯皮不出现潮湿,储存场所四周墙壁发潮而不出现凝结水滴为好,原则宁偏干勿偏湿。
注意:种薯在零度以上时主要是通风,越凉快越好。
在屋内保存时要离墙、离地,地上不能铺塑料布,能见散射光,不能直射阳光。
可在垛上放一碗清水,如果结一层薄冰说明到了零度以下,要注意盖一下保温,如果没有结冰,没必要盖。
盖的话,一般也是晚上盖,白天揭开。
马铃薯贮藏技术

马铃薯贮藏技术
马铃薯贮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控制:在贮藏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温度可以延缓马铃薯的衰老和腐烂。
一般来说,马铃薯的贮藏温度控制在4-10摄
氏度之间比较理想。
2. 湿度控制:马铃薯贮藏时湿度过高容易引起腐烂,湿度过低则容易导致马铃薯失水和质量下降。
因此,保持适宜的湿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贮藏室的湿度应控制在85-95%之间。
3. 通风:为了保持马铃薯贮藏期间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放,贮藏室应该有一定的通风系统。
通风有助于排除过剩的乙烯气体和湿度,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4. 防潮处理:为了防止在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因为潮湿而腐烂,常用的方法是在贮藏前进行防潮处理,如浸泡在防霉剂中或涂覆保护膜等。
5. 病虫害控制:在贮藏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可以采取物理方式,如筛选健康无病虫害的马铃薯;也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
6. 质量监测:贮藏过程中需要定期对马铃薯进行质量监测,包括外观、硬度、口感等指标的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马铃薯贮藏技术的关键是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并重视防潮处理和病虫害控制,定期监测质量。
这些措施可以延长马铃薯的贮藏寿命和保持良好的品质。
马铃薯储藏保鲜技术详解(系统)

马铃薯储藏保鲜技术详解(系统)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等。
马铃薯与稻谷、小麦、玉米、高粱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目前,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而且面积迅速扩大,食用及产品开发也越来越普遍。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并了解其储藏保鲜方法,以更好的利用马铃薯的价值。
一生产管理生产出好的马铃薯品质是保鲜的前提,做保鲜不能创造奇迹,只能保持蔬果原有的新鲜。
所以品种的选择和生产管理对后续的保鲜非常关键。
二贮藏管理1、基本要求贮藏马铃薯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均衡地供应商品薯和提供种薯。
贮藏食用块茎应使贮藏期间有机营养物质的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避免食味变劣,保持新鲜状态;贮藏加工用块茎应防止淀粉转化成糖;贮藏种薯应保持健壮和优良种性,此外,还必须防止块茎腐烂、发芽和病害扩展。
贮藏期间尽量减少损耗,杜绝各种病害的发生及造成的腐烂,防止伤热、受冻、发芽,达到接近新鲜马铃薯的水平,保持商品薯品质和种薯的种性。
2、贮藏的适宜条件2.1温度:贮藏温度应稳定在3~4℃为宜,在此范围内薯块呼吸微弱,皮孔关闭,各种菌类不易发展,块茎不发芽,重量损失最小。
5℃时个别霉菌开始活动;8~11℃时薯块呼吸强烈,菌类迅速繁衍,薯块易发生腐烂;温度在0~1℃时,薯块中的淀粉开始转化为糖分,食味变甜,种薯变劣;零下1~2℃时薯块受冻,而后大量腐烂。
2.2湿度:薯窖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85%,如果高于此湿度,薯块容易腐烂并提早发芽。
湿度太低,薯块易失水失重并变软、皱缩,失去食用和种用价值。
2.3空气:马铃薯在窖藏期间不断进行呼吸,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热量和水分。
如果不通风换气,窖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温湿度增高,会妨碍薯块的生理活动,引起块茎黑心并使病菌萌发、侵染,导致薯块发病腐烂。
2.4光照:光能使薯块变绿,并形成对人畜有害的龙葵素,所以,薯窖必须保持黑暗无光。
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马铃署贮藏保鲜操作规程马铃磐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我国马铃薯栽培形成了区域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等四大区域。
一、马铃第贮藏特性1 .品种及耐贮性马铃署从成熟性上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五类,从用途上可分为鲜食萼、种萼和加工萼。
马铃萼的耐贮性与品种和栽培田间管理有关,一般秋季成熟的品种较耐贮,栽培时少施用氮肥、干物质含量高、病害少的块茎较耐贮。
2 .贮藏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不同地区马铃著贮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
如西南地区因气候温湿、雨量充沛,贮藏最大危害是晚疫病;北方地区,因气候寒冷、贮藏环境温湿度不易控制,贮藏主要问题是腐烂、缩水、发芽、冻伤、霉变等。
3 .贮藏病害及其防控马铃普贮藏的病害分两类,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另一类是生理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害,真菌性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干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有环腐病、青枯病、黑胫病和软腐病等;病毒性病害有卷叶病毒、重花叶病毒、普通花叶病毒等。
马铃萼侵染性病害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专用型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病虫害防治技术、贮藏环境调控等。
马铃磐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冻害、发芽和青皮等。
当贮藏温度低于OC 时,马铃薯极易发生冻害;当贮藏温度高于4C,马铃薯发芽的概率会增加很多;光照是磐皮变青的主要因素,变青后会生成龙葵素,过量食用会出现中毒现象。
保持温度稳定和避光贮藏是防控马铃萼生理性病害的主要方法。
二、适宜贮藏条件(一)种薯温度:2C-4C。
相对湿度:85%-95%o气体成分:CO2浓度不高于0.2%,光照:种着贮藏后期可利用散射光照射,散射光强度最小为751.uχ0(二)鲜食萼温度:4,C-6Γo相对湿度:85%-95%□气体成分:CO2浓度应不高于0.5%o光照:鲜食萼应避光贮藏,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
(三)加工普温度:6,C-10'C o相对湿度:85%-95%O气体成分:CO2浓度应不高于0.5%。
马铃薯储藏的注意事项

马铃薯储藏的注意事项
秋季收获后的商品马铃薯及种薯有些需要储藏保存,对储藏保存方法做如下三点提示:
1、马铃薯入库时包装袋最好选用网眼袋,利于通气散热。
要用细沙或木棒将袋子与地面隔开,利于地热及土地湿气的散失,还可以防止马铃薯被热伤。
堆放时垛不要高,一般不超过4米,两列并排为一行,行与行之间要留半米左右的通风道,行的长度视空间的大小来定。
2、储藏窖的清理和消毒。
马铃薯种薯存储要求环境条件相当严格,通常在入窖之前必须进行消毒。
一般消毒5次,常用药剂有次氯酸钠、甲醛、必菌杀、硫酸铜、农用链霉素。
配方:次氯酸钠25千克原液兑500克水,就是10倍液;甲醛、必菌杀也是10倍液;硫酸铜是五百倍液进行喷雾;农用链霉素600-800倍液进行喷雾。
在存储中最大的隐患就是带病斑的薯和烂薯。
3、马铃薯储藏期间温度过高,容易使薯堆热伤,导致烂薯;温度过低使马铃薯受冻。
一般情况下,最适宜的储藏温度是商品薯4-5℃为宜。
种薯1-3℃为宜,除了温度的调节外,窖内湿度的调节也是马铃薯储藏的又一重要因素,无论商品薯还是种薯,最适宜的储藏湿度应为空气相对湿度的85%-90%,适宜的湿度有利于减少块茎失水损耗,如果库内过于潮湿,块茎上会凝结小水滴,也叫“出汗”现象。
一方面会促使块茎在储藏后期发芽,并长出须根,另一方面由于湿度大,还会为一些病原菌和腐生菌的侵染创造条件,导致发病和腐烂。
相反,储藏环境过于干燥,虽然会减少块茎的腐烂,却极易导致薯块失水皱缩,同样降低块茎的商品性和种用性。
1。
马铃薯的储藏技术

通风换气的时间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避免在阴雨天或大风 天气进行通风换气。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马铃薯储藏期间的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健康种薯、加强窖内管理 等。
防治方法
在选用健康种薯的基础上,可以使用硫磺熏蒸法、化学药剂熏蒸法等方法进行防治。同时,应加强窖 内管理,定期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
马铃薯在储藏期间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 袭,如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等。这些病 虫害会导致马铃薯品质下降,甚至腐烂。
防治方法
在马铃薯入窖前,要对窖内进行严格的消毒 ,以杀死潜在的病菌。同时,要保证窖内通 风良好,防止湿度过高。在马铃薯入窖时, 要严格挑选,避免有伤口的马铃薯进入窖内 。对于已经发生的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防治,如使用农药等。
。
THANKS
05
储藏期间的问题及处理
烂窖及其防治
烂窖原因
主要是因为马铃薯在收获和储藏过程中受到损伤,导致病菌侵入,引起腐烂。此外,储藏环境过于潮湿、温度过 高也是导致烂窖的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在马铃薯入窖前,要对窖内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杀死潜在的病菌。同时,要保证窖内通风良好,防止湿度过高。 在马铃薯入窖时,要严格挑选,避免有伤口的马铃薯进入窖内。
对温度和湿度敏感
马铃薯对温度和湿度较为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 会对其品质产生影响。
马铃薯储藏的目的和意义
保持品质
通过储藏,可以保持马铃薯的品质,延长其保鲜期。
避免发芽
储藏可以避免马铃薯发芽,从而防止营养流失和品质下降。
减少病害
储藏可以减少马铃薯在储藏期间的病害发生,提高储藏安全性。
马铃薯储藏的类型和方式
马铃薯种薯贮藏技术

马铃薯种薯贮藏技术摘要介绍了马铃薯种薯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期的变化,总结了马铃薯种薯贮藏技术,包括安全贮藏程序、安全贮藏的前提和贮藏期管理等内容,以供马铃薯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贮藏;贮藏条件;贮藏期变化;程序;管理中图分类号s532.0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1-0086-01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种薯贮藏质量好坏非常重要。
马铃薯块茎既是营养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在贮藏过程中,必须力求减少有机物消耗和淀粉转化,保持新鲜、健康和较强活力,防止腐烂损失。
1马铃薯贮藏条件1.1热贮藏期间,窖内热量的来源主要有马铃薯块茎原有热、呼吸热、土地热和外源热4个方面。
原有热和呼吸热可借通风设备来调节。
外源热主要指室内外空气对流带入热量,它可以采用不同时间通过换气加以调节。
1.2温温度是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关键因素之一,当马铃薯贮藏在-1~3℃,经9h块茎冻结;贮在-5℃时2h就出现受冻现象;长期在0℃条件下贮藏,芽的萌发和生长势减弱,被破坏的块茎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能迅速愈合形成木栓组织。
因此,刚收获的块茎必须置于高温下晾晒数日方可入窖。
种薯窖温以1~5℃为宜,工业加工薯3~5℃为宜,食用薯0~3℃为宜。
1.3湿湿度是窖贮的又一关键因子,湿度大,块茎本身损耗少,但空气湿度过大会造成腐烂病蔓延。
当在5~20℃贮藏时,相对湿度保持在90%为宜,即块茎表皮略干,无水膜。
1.4光、co2、通风马铃薯贮藏窖内往往因通风不良积聚大量co2,妨碍块茎正常呼吸。
如果种薯在co2浓度很高的室内长期存放,必然会增加田间缺苗率,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影响产量,所以窖贮必须适当通风。
马铃薯块茎不论在贮藏期还是生长期,直射光、散射光都能使块茎变绿,使食用品质变劣。
而作为种薯,在贮藏期间适当增加光照能抑制病菌的侵染和幼芽徒长,形成短壮芽,增加结薯数量。
2马铃薯块茎在贮藏期的变化马铃薯块茎在贮藏期要经过后熟、休眠、萌芽3个生理阶段。
马铃薯种薯的贮藏管理技术

马铃薯种薯的贮藏管理技术
马铃薯种薯在贮藏期间对温度、湿度和空气要求很严格,它既不耐寒又怕高温。
因此,薯块贮藏是马铃薯种薯全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把该技术介绍如下。
1.温度:为块茎贮藏质量的最重要条件。
据种养专业户的贮藏经验,薯堆内的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之差约是薯堆高度的1.8倍。
通常要求堆高不超过2米,一般以窖高的l/2高度最为合适。
及时做好堆温的调节是贮藏的关键。
贮藏初期温度保持在15~20℃,伤口愈合以后应使窖温降至适宜温度。
整个贮藏期的温度保持在2~3℃较为适宜。
这段时期应加强空气流通,防止薯堆过热。
而在立春前后,块茎正处于深休眠状态,呼吸弱、放出热量少,所以该期应防止外面冷空气进入窖内,避免块茎受冻。
开春以后气温迅速升高,应防止外界热空气进入,避免块茎发芽,降低食用和种用价值。
2.湿度:刚收获的种薯湿度大,薯堆内水汽量高。
初期,在温度高、湿度大的情况下,需要加强空气对流,以降低薯堆内温湿度。
但当进入严冬季节,窖温逐渐下降,此时窖门气眼应全部封闭。
最好在薯堆上覆盖一定厚度的草或其它秸秆,使其顶部的块茎较温暖,不致使其湿度过大而引起腐烂,而且覆盖物还可接受窖顶融化的霜水。
窖藏期间湿度以80%~90%为最合适。
3.O2和CO2的浓度:在块茎贮藏初期,需氧多,放出的CO2也多。
因此应创造较好的通气条件,才不会引起缺氧和CO2的积累。
但如果通气不良,就会引起薯块组织窒
息而产生“黑心”;CO2过多则会造成发芽率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种薯网袋贮藏技术-马铃薯种植更多马铃薯种植相关资讯请访问
黑龙江省冬季寒冷干燥,马铃薯种薯窖贮期限长,难度大。
网袋贮藏技术的优点:薯堆内的通风好于散贮,可避免因伤热引起腐烂或发芽等问题,贮藏期间也不必倒堆散热。
既节约贮藏成本、又可降低贮藏损失。
另外,不同品种可加拴标签分垛存放,避免了不同品种同窖散贮及易引起机械混杂的缺点。
(一)贮藏基本条件
薯窖为地下式永久性起拱砖窖,窖深3.5米,起拱跨度4米,长度30米,2栋并排。
窖门在地上部,由引梯入窖,窖顶设有10个通气口,并设有强排气装置。
适宜的贮藏量为18,20万公斤,窖内地面铺垫厚3,5厘米消过毒的细沙,以便必要时采取人工洒水办法增加湿度。
网袋采用蔬菜通用40公斤装塑料中眼网袋。
(二)种薯网袋贮藏技术要点
1、薯窖消毒种薯入窖前,于地面沙层及墙面喷洒75%百菌清500倍液消毒;再密闭窖门及通气口,用百菌清烟雾剂熏蒸消毒,密闭2天后通风数日,准备贮藏。
2、种薯入窖 10月中下旬,夜间最低气温已降到0?以下,室外不再适合种薯存放,及时将挑选合格的种薯装入网袋入窖贮藏,搬运过程中要避免磕碰损伤。
入窖时,种薯按垛码放,袋向与窖向平行,每垛上下落放整齐,以使各垛网袋间留有较大空隙,利于通风,而不能压缝码放;每垛可码放 7,8层高,必要时可码放9,10层高。
纵向每10,15排留1个0.3,0.4米宽通风道,每栋靠一侧墙留有宽0.5,0.6米通风及温、湿度检查通道,靠另一侧窖墙在薯袋垛底处依次排放用木板条钉制的内径0.2米× 0.2米的通风木笼,这样就使得窖内的通风道和窖顶通气口相互连通,组成完整的通风换气系统。
3、入窖后的温湿度管理薯窖设专门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及调节温、湿度。
种薯入窖时,因室外气温的下降,窖温已降至5,6?。
种薯入窖后,打开所有通气口,
并定时强排风,以通风散热,使窖温缓慢下降。
持续10,15天,到11月初,室外气温已降至0,-10?,窖温降至3,4?,达到适宜贮藏温度范围。
当室外气温降到,10?以下时,要适度关闭通气口,防止通气口附近种薯受冻。
11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气温一般维持在-10,-25?,窖温稳中有降,达到2,3?范围,这段时期。
平时
要密闭窖门、通气口,并在靠近通气口种薯上加盖草帘防冻。
此时,若过多通气,因外界温度太低,种薯易受冻害,且极易在通气口附近结霜或在窖顶凝结成水滴,滴落后使顶层种薯过湿,降低贮存质量。
但为保持种薯的正常呼吸和生理活性,以及入窖人员的安全,需要定时适度少通风。
通常,只要贮藏量达到一定规模,窖内的湿度即可维持在88%,90%,不需再人工加湿。
4、精选出窖 2月下旬,3月中下旬,外界气温逐渐回升,要
控制窖温上升,并精心挑选、包装,适时出窖。
本文由快乐之家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