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合集下载
普通遗传学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AAAa 15 12 1 225 360 174 24 1 783 1 AAaa 3 8 3 9 48 82 48 9 20.8 1 Aaaa 1 12 15 1 24 174 360 225 2.44 1
同源四倍体基因分离(实际资料)
根据对曼陀罗、玉米、番茄、苜蓿、水稻、菠 菜等植物的同源四倍体的分析,表明多数基因 的实际分离介于染色体随机分离比例和染色单 体随机分离比例之间。一是由于某些孢母细胞 同源组的四条染色体不是2/2分离,二是由于 基因与着丝点之间能否发生交换是相对的,在 一些孢母细胞中发生染色体随机分离,而在另 一些孢母细胞中则发生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aa Aaa 单显式 AAaa 复显式 aaa 显式零 Aaaa 单显式 aaaa 显式零
(二)同源多倍体的基因剂量效应
由于基因剂量效应,同源多倍体的生化反应 与代谢活动加强;许多性状的表现更强。
◆大麦同源四倍体籽粒蛋白质含量比二倍体原 种增加10-12%; ◆玉米同源四倍体籽粒胡萝卜素含量比二倍体 原种增加43%。
同源四倍体基因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 三式(AAAa) 染色体随机分离
同源四倍体等位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离结果
基
配子比例
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
表现型比 例
因
型
AA
Aa
aa A4 A3a A2a2 Aa3
a4
显性 [A]
隐性 [a]
AAAa 1 1
12 1
10
AAaa 1 4 1 1 8 18 8 1 35 1
◆西葫芦的果形变异:二倍体(梨形)四倍体
(扁圆);
◆菠菜的性别决定:XY型性别决定, 同源四倍
体植株:
XXXX、 XXXY、 XXYY、 XYYY、 YYYY
第七章 同源四倍体 ppt课件

2察,具40条染色体的4n玉米,产生的雄配 子中含有20条染色体的占42%,其余均为非整倍体。
Dawson(1962)研究,同源四倍体番茄的花粉 (n=24)只占75%,其它25%的花粉含有多于或少于
n=24的染色体数。
2020/10/28
14
○
2020/10/28
15
2、配子传递
产生的非整倍体配子,雌雄配子成活率相近,但 传递率不同,因为雄配子有竞争作用,所以没有雌配
子传递率高,也即整倍体配子通过花粉传递率高。
2020/10/28
16
同源四倍体后代当中,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
例如,Randolph 1935 报告
4n玉米后Ⅰ20/20分离的占2/3
后代中 2n = 40
器官和组织变大。
2、代谢活性改变 四倍体细胞成份有所改变,如,水份、蛋白质、叶
绿素、纤维素、生长素等(有增有减)。
例如,生长素含量 4n<2n
∴一般4n生长缓慢,花期推迟,分蘖和分枝减少。大多数
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4n>2n;种子植物蛋白质含
量4n>2n;玉米,类胡萝卜素含量4n>2n,高43%
75-95%, 黑麦种在瑞典,结实率约为65%,在美国加
洲结实率达90%以上。
2020/10/28
18
U.Lsing 1967 研究四倍体大麦,F1优势不同结实率不同, F1优势越大,结实率越高,说明其非整倍体发育较好。
引起花粉和胚珠不育的原因不尽相同:
花粉育性:取决于小孢子发生过程
结实性:取决于(1)大孢子发生过程;
4n新种
(2)减数分裂异常 性母细胞(2n)→2n配子→有性结合→少数4n个体
不同物种或基因型产生2n配子频率不同: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第7章变异

例:ab.cdefg ab.cde ab.cfg .cdefg
3、缺失的鉴定:
⑴.最初细胞质存在无着丝点的断片;
⑵.在缺失杂合体中,联会时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但易与 重复相混淆。
必须: ①.参照染色体的正常长度; ②.染色粒和染色节的正常分布; ③.着丝点的正常位置; ⑶.当顶端缺失较长时,可在双线期检查缺失杂合体交叉 尚未完全端化的二价体,注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未端是否 有长短。
非整倍体导致遗传上的不平衡,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二倍体的生物群体内很难出现自然存在的亚倍体。
二倍体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染色体后,其染色体组的完 整性就会遭到破坏,一般不能正常发育。如水稻。 在异源多倍体的自然群体中可出现亚倍体、如普通小麦。 超倍体在异源多倍体和二倍体的自然群体内均可出现,如: 玉米、曼陀罗、大麦、番茄、水稻等均为二倍体,都有全 套的三体。
③. 染色体数:
8X
以根尖细胞或花粉母细胞鉴定为宜。 如:大麦:2n=2X=14,2n=4X=28。
B 同源三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联会配对不紧密,为局部联会。 提早解离”现象和“不联会”现象:
三价体局部联会交叉减少、联会松驰 提早 解离(中期Ⅰ三价体松解Ⅱ和Ⅰ)。 同源组中,有两个染色体已先联会成Ⅱ,则第三个 染色体必然成为Ⅰ,从而发生“不联会”。
自然界:大部分单倍体是孤雌生殖所形成的。 组培技术: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产生的。
⑵.低等生物: 单倍体是大多数低等植物生命的主要阶段,故不存
在育性的问题。
如:苔癣类的配子体世代是单倍体。因为它们都是由 配子(孢子)直接产生的。
真菌的有性繁殖仅仅是单倍体菌丝的交接.
3.高等植物单倍体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高度不育; 细胞、组织、器官和植株一般比二倍体和双倍体要弱小。 双倍体──指具有合子染色体数(2n)的异源多倍体。
3、缺失的鉴定:
⑴.最初细胞质存在无着丝点的断片;
⑵.在缺失杂合体中,联会时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但易与 重复相混淆。
必须: ①.参照染色体的正常长度; ②.染色粒和染色节的正常分布; ③.着丝点的正常位置; ⑶.当顶端缺失较长时,可在双线期检查缺失杂合体交叉 尚未完全端化的二价体,注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未端是否 有长短。
非整倍体导致遗传上的不平衡,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二倍体的生物群体内很难出现自然存在的亚倍体。
二倍体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染色体后,其染色体组的完 整性就会遭到破坏,一般不能正常发育。如水稻。 在异源多倍体的自然群体中可出现亚倍体、如普通小麦。 超倍体在异源多倍体和二倍体的自然群体内均可出现,如: 玉米、曼陀罗、大麦、番茄、水稻等均为二倍体,都有全 套的三体。
③. 染色体数:
8X
以根尖细胞或花粉母细胞鉴定为宜。 如:大麦:2n=2X=14,2n=4X=28。
B 同源三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联会配对不紧密,为局部联会。 提早解离”现象和“不联会”现象:
三价体局部联会交叉减少、联会松驰 提早 解离(中期Ⅰ三价体松解Ⅱ和Ⅰ)。 同源组中,有两个染色体已先联会成Ⅱ,则第三个 染色体必然成为Ⅰ,从而发生“不联会”。
自然界:大部分单倍体是孤雌生殖所形成的。 组培技术: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产生的。
⑵.低等生物: 单倍体是大多数低等植物生命的主要阶段,故不存
在育性的问题。
如:苔癣类的配子体世代是单倍体。因为它们都是由 配子(孢子)直接产生的。
真菌的有性繁殖仅仅是单倍体菌丝的交接.
3.高等植物单倍体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高度不育; 细胞、组织、器官和植株一般比二倍体和双倍体要弱小。 双倍体──指具有合子染色体数(2n)的异源多倍体。
同源四倍体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单角籽数 2##3; 7#* 763 ( ! I >E ) ><= F D <= F !! E= @ D E= 1 >@= L D L= L
! ! 注:>= 四倍体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 K’89:.6( ( @A)0&2;<= 榨菜胞质雄性不育系 &5;%’*3 0&2; L= 四倍体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 四倍体中白梗)K’89:.6( ( @A) 0&2 G’()%’()#* +()#( M.6)-N’(-#)-( @A) )
・ 2#・
天,将转育父本四倍体中白梗 !" 的成熟花粉用 #$ %& 的 !’射线预处理。蕾期人工杂交,以促使真杂种的 产出。 #( )( )* 回交选择* 将 +# 种子播种成苗后,株型出现分离,从中选择叶片变圆的胞质不育株,将其与中 白梗第 , 代自交系杂交。以后,各回交世代对不育株的选择方法是:对营养器官,选择叶片变圆,叶柄 变宽,叶色转绿迅速的植株;对生殖器官,选择雄蕊退化成花瓣状,其剖面内无花粉者。同时,对蜜腺 和子房的发育程度进行选择,淘汰蜜汁分泌少和子房扭曲畸形的植株。每代采种时,通过检查单株每角 果结籽数,对雌蕊育性进行选择。至回交 - 代,同源四倍体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成功。选育过程见 图 #。
!!
宽 J(3%. F= BC D E= B1 !! L= LF D E= @C 1= LC D E= L? !!
雄蕊长 H GG 2%’G#) +#)-%. ( ! I >E ) @= @E D E= @B F= B1 D E= FE 1= <B D E= 11
!! !!
雌蕊长 H GG K(;%(+ +#)-%. ( ! I >E ) ?= B? D E= F< ?= BB D E= F? C= 1F D E= BE
同源四倍体

Ⅱ式联会交换的结果,每条染色体上基因成员分别为:
① A1a3/ ②a3A1/③a2a4/④a4a3(即为① Aa/ ③Aa/②aa/ ④aa) 分离结果同Ⅰ式 Ⅲ式联会交换的结果,每条染色体上基因成员分别为: ① A1a4/ ②a4A1/③a2a3/④a3a2(即为① Aa/ ④Aa/②aa/ ③aa) 分离结果同Ⅰ式 所以,Aaaa总的完全均衡分离结果为:1AA:10Aa:13aa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1、联合与分离
同源四倍体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存在相同的亲合力,但 由于同源区段只能两两相互配对,所以,存在如下联合 形式:
Ⅳ
分离:2/2 3/1
Ⅱ+Ⅱ
2/2
Ⅲ+Ⅰ
2/2 3/1 2/1
归纳:
• AAAa完全均衡分离结果 • 同理推出AAaa结果 • Aaaa结果
AA:Aa:aa = 13:10:1 AA:Aa:aa = 2:5:2 AA:Aa:aa = 1:10:13
2) AAaa完全均衡分离:可改写为A1A2a3a4
如果都发生交换的话: Ⅰ式联会交换的结果,每条染色体上基因成员分别为: ① A1A2/ ②A2A1/③ a3a4/ ④a4a3 (即为① AA/ ②AA/③ aa/ ④aa)
(2)秋水仙加倍处理分生组织
(3)组培 + 秋水仙处理 可提高再生株中4n的频率
(4)体细胞杂交 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诱发再生植株→异源四倍体。 烟草、茄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已获成功。
二、表型效应
1、巨大型: 同源四倍体,细胞体积变大,分生组织更明显,使
器官和组织变大。 2、代谢活性改变
第七章 同源四倍体

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4n>2n;种子植物蛋白质含 量4n>2n;玉米,类胡萝卜素含量4n>2n,高43%
3、对环境条件要求改变
4、改变自交不亲和性 二倍体自交不亲和系(2n)加倍→4n→自交不亲和性
变弱或消灭,在配子体不亲和性中表现更甚。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子传递率高,也即整倍体配子通过花粉传递率高。
同源四倍体后代当中,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
例如,Randolph 1935 报告
4n玉米后Ⅰ20/20分离的占2/3
后代中 2n = 40
占50%
=37-39
18.5
=41-42
31.5
苏联4n黑麦 2n = 28
89.5%
2n≠28
10.5%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第七章 同源四倍体
§7-1 同源四倍体的产生途径及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二、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1、自然产生
(1)2n体细胞自然加倍→4n细胞或局部组织→无性繁殖(扦插或嫁接)
4n新种
(2)减数分裂异常 性母细胞(2n)→2n配子→有性结合→少数4n个体
不同物种或基因型产生2n配子频率不同:
例如,芸苔属
2、AAaa
3、Aaaa
表7-4 同源四倍体以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后代预期结果
上述分离结果只是理论上的,而实际分离 结果往往更接近后者。因为基因与着丝点之 间总有一定的距离,要发生一定的交换,而 交换也并非所有的性母细胞中都发生交换, 所以也不可能都按染色单体进行随机分离, 因而出现下面第三种分离情况。
后Ⅱ,着丝点一裂为二,复制的两成员(染色单体)彼 此分向两极,这叫均衡分离。减数分离的前后两次细胞分裂, 分别称为前减数和后均衡。
3、对环境条件要求改变
4、改变自交不亲和性 二倍体自交不亲和系(2n)加倍→4n→自交不亲和性
变弱或消灭,在配子体不亲和性中表现更甚。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子传递率高,也即整倍体配子通过花粉传递率高。
同源四倍体后代当中,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
例如,Randolph 1935 报告
4n玉米后Ⅰ20/20分离的占2/3
后代中 2n = 40
占50%
=37-39
18.5
=41-42
31.5
苏联4n黑麦 2n = 28
89.5%
2n≠28
10.5%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第七章 同源四倍体
§7-1 同源四倍体的产生途径及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二、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1、自然产生
(1)2n体细胞自然加倍→4n细胞或局部组织→无性繁殖(扦插或嫁接)
4n新种
(2)减数分裂异常 性母细胞(2n)→2n配子→有性结合→少数4n个体
不同物种或基因型产生2n配子频率不同:
例如,芸苔属
2、AAaa
3、Aaaa
表7-4 同源四倍体以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后代预期结果
上述分离结果只是理论上的,而实际分离 结果往往更接近后者。因为基因与着丝点之 间总有一定的距离,要发生一定的交换,而 交换也并非所有的性母细胞中都发生交换, 所以也不可能都按染色单体进行随机分离, 因而出现下面第三种分离情况。
后Ⅱ,着丝点一裂为二,复制的两成员(染色单体)彼 此分向两极,这叫均衡分离。减数分离的前后两次细胞分裂, 分别称为前减数和后均衡。
同源四倍体玉米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计 观 察玉 米 ( 穗) 雌 ,同 源 四倍 体 玉 米 的 结 实半 为 8 2 I与 普通 ; 倍 体 玉 米 比 较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1
关 词三 旦 里 竖 苎生 减 分 育 移 键 塑擅 塑 敷 裂 性 胞 任 : 荽
细胞遗 传和 育种 学者认 为利用 多倍体 ,在改进 某些 作物产 量上是重 要 的手段 之一 .它是 为 了增加 细 胞 桉构 造 的成 分 —— 染 色体 的数量 ( 而拟定 的 )作用于 细胞分 裂 的方 法 .这 是现 代实 验遗 传学和 细胞 学 的一个 重要发 现 . n 经查 阅有关 的 资料 ,多倍体 育种 已在三个 不 同的方 面成 功地 应 用于 植 物育种 中 .首
置载玻 片 上 .挤压 .滴 加 K -I 液染 色 1 I 溶 O分钟 ,显徽 镜下观 察 .有 活性 的 花粉粒 被染成 蓝色 ,无 活性
的花 粉粒不 被染色 .分 别计数 并 随机测 量 l ~2 0 O十花 粉直径 的数值 ,求其 平均 值 。 1 2 3 根尖 细胞 染 色体 的观 察 .按李 懋学染 色体 研究技 术 。 .. 】 3 同源 四倍 体玉 米结实率 的测 定 . 从 收 获的 同潭 四倍体 玉米 穗 中随机抽 取 l 十 穗子进行 统计 完全成 熟的粒 数 .求其结 实率 百分 数 。 0
注 ・上 表 中 的 数 字 为 1 0十 细 胞 的 平 均 数 0
2 { 同源四倍体 玉米 结 实率 的 测定 . 以收 获的 同源 四倍体 玉米 穗中随 机抽取 1 个 ,通过 统计 结实率 为 8 2 ( 0 .4 详见 表 3 ,结果说 明诱 ) 变后 的 同源 四倍 体 玉米结 实率 相当低 。 关于 多倍体 结实率 降 低 ,目前主 要有两 方面 的解释 . 一方 面是观 察到 减数 分裂过 程 中染 色体行 为异 常 t 以就跟 着 出现配子 的败育 现象 ,另一方 面的解释是 认 为诱变 多倍体 能育性 降低是 由于 它 的遗 传性 所
关 词三 旦 里 竖 苎生 减 分 育 移 键 塑擅 塑 敷 裂 性 胞 任 : 荽
细胞遗 传和 育种 学者认 为利用 多倍体 ,在改进 某些 作物产 量上是重 要 的手段 之一 .它是 为 了增加 细 胞 桉构 造 的成 分 —— 染 色体 的数量 ( 而拟定 的 )作用于 细胞分 裂 的方 法 .这 是现 代实 验遗 传学和 细胞 学 的一个 重要发 现 . n 经查 阅有关 的 资料 ,多倍体 育种 已在三个 不 同的方 面成 功地 应 用于 植 物育种 中 .首
置载玻 片 上 .挤压 .滴 加 K -I 液染 色 1 I 溶 O分钟 ,显徽 镜下观 察 .有 活性 的 花粉粒 被染成 蓝色 ,无 活性
的花 粉粒不 被染色 .分 别计数 并 随机测 量 l ~2 0 O十花 粉直径 的数值 ,求其 平均 值 。 1 2 3 根尖 细胞 染 色体 的观 察 .按李 懋学染 色体 研究技 术 。 .. 】 3 同源 四倍 体玉 米结实率 的测 定 . 从 收 获的 同潭 四倍体 玉米 穗 中随机抽 取 l 十 穗子进行 统计 完全成 熟的粒 数 .求其结 实率 百分 数 。 0
注 ・上 表 中 的 数 字 为 1 0十 细 胞 的 平 均 数 0
2 { 同源四倍体 玉米 结 实率 的 测定 . 以收 获的 同源 四倍体 玉米 穗中随 机抽取 1 个 ,通过 统计 结实率 为 8 2 ( 0 .4 详见 表 3 ,结果说 明诱 ) 变后 的 同源 四倍 体 玉米结 实率 相当低 。 关于 多倍体 结实率 降 低 ,目前主 要有两 方面 的解释 . 一方 面是观 察到 减数 分裂过 程 中染 色体行 为异 常 t 以就跟 着 出现配子 的败育 现象 ,另一方 面的解释是 认 为诱变 多倍体 能育性 降低是 由于 它 的遗 传性 所
同源四倍体水稻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异常现象

同源四倍体水稻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异常现象
同源四倍体水稻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异常现象
应用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包括籼稻、粳稻及爪哇稻在内的13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成熟胚囊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多数子房(平均62.90%)胚囊结构正常,与二倍体的正常蓼型的相似,一些子房(平均37.10%)胚囊结构出现异常,异常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异常、胚囊退化、卵器退化、异常小胚囊和"双套结构"胚囊等6类.这些异常胚囊都可能影响受精,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间异常结构胚囊的频率差异极显著.籼稻与粳稻比较,总的趋势是粳稻异常胚囊的频率高于籼稻,其中粳稻平均为25.66%,籼稻平均为19.34%.同一品种内异常类型的频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异常结构胚囊的形成可能与品种的基因型有密切关系.
作者:郭海滨刘向东卢永根冯九焕 GUO Hai-bin LIU Xiang-dong LU Yong-gen FENG Jiu-huan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 刊名:中国水稻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年,卷(期):2006 20(3) 分类号:Q943 Q944.45 S511.01 关键词:同源四倍体水稻结构胚囊结实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染色体随机分离 二、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三、完全均衡式分离
1/染色体数目不平衡
➢ 染色体总数不平衡 例如,4n玉米,小孢子(n=20)只占42%,后代 中整倍体植株只有51.7~62.2%。
➢ 4n玉米整倍体和4n非整倍体间,花粉育性和结实性 各自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见P200 表7-8)
➢ 染色体组内不同染色体间的不平衡影响配子和合子 生理失衡,导致败育。 例如,同为4n玉米,即是细胞中为40条染色体,但同源染色 体有的可能5条,有的可能3条,虽然数目相互补偿,但内部 出现了不平衡,影响育性。
4n新种
(2)减数分裂异常 性母细胞(2n)→2n配子→有性结合→少数4n个体
不同物种或基因型产生2n配子频率不同:
例如,芸苔属
产生2n花粉频率 0.05-2.17%
紫苜蓿
4-37%
茄子
3-99%
玉米杂交种 产生2n卵频率 0.058-0.523%
(3)某些核基因促进2n配子产生
例如,玉米、曼陀罗、棉花、小麦等中曾报道有不联会基因,产生部分2n 配子及4n后代。
器官和组织变大。 2、代谢活性改变
四倍体细胞成份有所改变,如,水份、蛋白质、叶 绿素、纤维素、生长素等(有增有减)。
例如,生长素含量 4n<2n ∴一般4n生长缓慢,花期推迟,分蘖和分枝减少。大多数
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4n>2n;种子植物蛋白质含 量4n>2n;玉米,类胡萝卜素含量4n>2n,高43%
1、联合与分离
同源四倍体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存在相同的亲合力,但
由于同源区段只能两两相互配对,所以,存在如下联合 形式:
Ⅳ
分离:2/2 3/1
Ⅱ+Ⅱ
2/2
Ⅲ+Ⅰ
2/2 3/1 2/1
Ⅱ+Ⅰ+Ⅰ
2/2 3/1 2/1 1/1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不同数目的交叉,中Ⅰ形成Ⅳ的构象: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不同生物,Ⅳ出现频率:
玉米中后期染色体伸长基因el,使卵细胞产生部分2n卵子,2n卵子 ×2n花
粉 →4n种子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人工产生
(1)高温或低温处理幼胚,促使染色体加倍 1932. Randolph 玉米合子(2n)第一次分裂时
↓38-45℃处理 4n 三叶草、大麦、亚麻、苜蓿、剪秋罗等植物 2n合子 ↓40-50℃ 12-48小时 同样,获得成功 4n 频率 0.3~8.1%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有人曾观察,具40条染色体的4n玉米,产生的雄配 子中含有20条染色体的占42%,其余均为非整倍体。
Dawson(1962)研究,同源四倍体番茄的花粉 (n=24)只占75%,其它25%的花粉含有多于或少于
n=24的染色体数。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配子传递
产生的非整倍体配子,雌雄配子成活率相近,但 传递率不同,因为雄配子有竞争作用,所以没有雌配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1、可育性降低 花粉和子粒可育性降低,这是同源四倍体的共同特征。
但不同植物的四倍体败育率不同,这不仅取决于遗传 背景,也与环境条件有关。
例如,玉米四倍体子粒败育率5-25%,即结实率 75-95%, 黑麦种在瑞典,结实率约为65%,在美国加 洲结实率达90%以上。
子传递率高,也即整倍体配子通过花粉传递率高。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同源四倍体后代当中,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
例如,Randolph 1935 报告
4n玉米后Ⅰ20/20分离的占2/3
后代中 2n = 40
占50%
=37-39
18.5
=41-42
31.5
苏联4n黑麦 2n = 28
89.5%
2n≠28
10.5%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U.Lsing 1967 研究四倍体大麦,F1优势不同结实率不同, F1优势越大,结实率越高,说明其非整倍体发育较好。
引起花粉和胚珠不育的原因不尽相同: 花粉育性:取决于小孢子发生过程 结实性:取决于(1)大孢子发生过程;
(2)胚囊发育过程; (3)合子发育过程。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可育性降低的原因
四倍体 玉米、黑麦,中Ⅰ Ⅳ占2/3;
鸭跖草
Ⅳ占1/2以上;
茄属植物等
几乎无Ⅳ出现。
如果Ⅳ的每一臂上都有交叉,终变期和中Ⅰ可能形成 O4,如果有一臂无交叉,则成C4。 除Ⅱ+Ⅱ联会进行2/2均衡分离外,其它联合, 都有可能发生不均衡分离(3/1,2/1),因而造成
同源四倍体后代染色体数的不同及部分不育。
§7 同源四倍体
§7-1 同源四倍体的产生途径及表型效应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7-3 同源四倍体的基因分离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7-1 同源四倍体的产生途径及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二、表型效应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一、产生途径
1、自然产生
(1)2n体细胞自然加倍→4n细胞或局部组织→无性繁殖(扦插或嫁接)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秋水仙加倍处理分生组织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3)组培 + 秋水仙处理 可提高再生株中4n的频率
(4)体细胞杂交 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诱发再生植株→异源四倍体。 烟草、茄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已获成功。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二、表型效应
1、巨大型: 同源四倍体,细胞体积变大,分生组织更明显,使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遗传原因---试验依据如下:
➢ 4n纯合体败育率 > 4n杂合体 败育率与遗传基础有关
例如,自交系(2n)加倍→ 4n 败育率高
杂交种(2n)加倍→ 4n 败育率低
➢ 不同4n自交系间结实性存在差异
➢ 4n 高育系 × 4n 低育系
↓
F1 4n 高育系 ↓自交
× P(低育系) ↓
F2
多数高育 BC1 高育:低育 分离
➢ 增加4n杂合性,通过选择,可提高结实率
例如,Swaminathan & Sulbha 1959用油菜试验: 经19代选择,结果平均
结实数(4N)由 C1 的1.5粒提高到C19的16.8粒,但随之变化的是Ⅳ ↓ ,
Ⅱ↑。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7-3 同源四倍体的基因分离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3、对环境条件要求改变
4、改变自交不亲和性 二倍体自交不亲和系(2n)加倍→4n→自交不亲和性
变弱或消灭,在配子体不亲和性中表现更甚。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1/染色体数目不平衡
➢ 染色体总数不平衡 例如,4n玉米,小孢子(n=20)只占42%,后代 中整倍体植株只有51.7~62.2%。
➢ 4n玉米整倍体和4n非整倍体间,花粉育性和结实性 各自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见P200 表7-8)
➢ 染色体组内不同染色体间的不平衡影响配子和合子 生理失衡,导致败育。 例如,同为4n玉米,即是细胞中为40条染色体,但同源染色 体有的可能5条,有的可能3条,虽然数目相互补偿,但内部 出现了不平衡,影响育性。
4n新种
(2)减数分裂异常 性母细胞(2n)→2n配子→有性结合→少数4n个体
不同物种或基因型产生2n配子频率不同:
例如,芸苔属
产生2n花粉频率 0.05-2.17%
紫苜蓿
4-37%
茄子
3-99%
玉米杂交种 产生2n卵频率 0.058-0.523%
(3)某些核基因促进2n配子产生
例如,玉米、曼陀罗、棉花、小麦等中曾报道有不联会基因,产生部分2n 配子及4n后代。
器官和组织变大。 2、代谢活性改变
四倍体细胞成份有所改变,如,水份、蛋白质、叶 绿素、纤维素、生长素等(有增有减)。
例如,生长素含量 4n<2n ∴一般4n生长缓慢,花期推迟,分蘖和分枝减少。大多数
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4n>2n;种子植物蛋白质含 量4n>2n;玉米,类胡萝卜素含量4n>2n,高43%
1、联合与分离
同源四倍体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存在相同的亲合力,但
由于同源区段只能两两相互配对,所以,存在如下联合 形式:
Ⅳ
分离:2/2 3/1
Ⅱ+Ⅱ
2/2
Ⅲ+Ⅰ
2/2 3/1 2/1
Ⅱ+Ⅰ+Ⅰ
2/2 3/1 2/1 1/1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不同数目的交叉,中Ⅰ形成Ⅳ的构象: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不同生物,Ⅳ出现频率:
玉米中后期染色体伸长基因el,使卵细胞产生部分2n卵子,2n卵子 ×2n花
粉 →4n种子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人工产生
(1)高温或低温处理幼胚,促使染色体加倍 1932. Randolph 玉米合子(2n)第一次分裂时
↓38-45℃处理 4n 三叶草、大麦、亚麻、苜蓿、剪秋罗等植物 2n合子 ↓40-50℃ 12-48小时 同样,获得成功 4n 频率 0.3~8.1%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有人曾观察,具40条染色体的4n玉米,产生的雄配 子中含有20条染色体的占42%,其余均为非整倍体。
Dawson(1962)研究,同源四倍体番茄的花粉 (n=24)只占75%,其它25%的花粉含有多于或少于
n=24的染色体数。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配子传递
产生的非整倍体配子,雌雄配子成活率相近,但 传递率不同,因为雄配子有竞争作用,所以没有雌配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1、可育性降低 花粉和子粒可育性降低,这是同源四倍体的共同特征。
但不同植物的四倍体败育率不同,这不仅取决于遗传 背景,也与环境条件有关。
例如,玉米四倍体子粒败育率5-25%,即结实率 75-95%, 黑麦种在瑞典,结实率约为65%,在美国加 洲结实率达90%以上。
子传递率高,也即整倍体配子通过花粉传递率高。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同源四倍体后代当中,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
例如,Randolph 1935 报告
4n玉米后Ⅰ20/20分离的占2/3
后代中 2n = 40
占50%
=37-39
18.5
=41-42
31.5
苏联4n黑麦 2n = 28
89.5%
2n≠28
10.5%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U.Lsing 1967 研究四倍体大麦,F1优势不同结实率不同, F1优势越大,结实率越高,说明其非整倍体发育较好。
引起花粉和胚珠不育的原因不尽相同: 花粉育性:取决于小孢子发生过程 结实性:取决于(1)大孢子发生过程;
(2)胚囊发育过程; (3)合子发育过程。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可育性降低的原因
四倍体 玉米、黑麦,中Ⅰ Ⅳ占2/3;
鸭跖草
Ⅳ占1/2以上;
茄属植物等
几乎无Ⅳ出现。
如果Ⅳ的每一臂上都有交叉,终变期和中Ⅰ可能形成 O4,如果有一臂无交叉,则成C4。 除Ⅱ+Ⅱ联会进行2/2均衡分离外,其它联合, 都有可能发生不均衡分离(3/1,2/1),因而造成
同源四倍体后代染色体数的不同及部分不育。
§7 同源四倍体
§7-1 同源四倍体的产生途径及表型效应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7-3 同源四倍体的基因分离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7-1 同源四倍体的产生途径及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二、表型效应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一、产生途径
1、自然产生
(1)2n体细胞自然加倍→4n细胞或局部组织→无性繁殖(扦插或嫁接)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秋水仙加倍处理分生组织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3)组培 + 秋水仙处理 可提高再生株中4n的频率
(4)体细胞杂交 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诱发再生植株→异源四倍体。 烟草、茄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已获成功。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二、表型效应
1、巨大型: 同源四倍体,细胞体积变大,分生组织更明显,使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2/.遗传原因---试验依据如下:
➢ 4n纯合体败育率 > 4n杂合体 败育率与遗传基础有关
例如,自交系(2n)加倍→ 4n 败育率高
杂交种(2n)加倍→ 4n 败育率低
➢ 不同4n自交系间结实性存在差异
➢ 4n 高育系 × 4n 低育系
↓
F1 4n 高育系 ↓自交
× P(低育系) ↓
F2
多数高育 BC1 高育:低育 分离
➢ 增加4n杂合性,通过选择,可提高结实率
例如,Swaminathan & Sulbha 1959用油菜试验: 经19代选择,结果平均
结实数(4N)由 C1 的1.5粒提高到C19的16.8粒,但随之变化的是Ⅳ ↓ ,
Ⅱ↑。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7-3 同源四倍体的基因分离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3、对环境条件要求改变
4、改变自交不亲和性 二倍体自交不亲和系(2n)加倍→4n→自交不亲和性
变弱或消灭,在配子体不亲和性中表现更甚。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第七章同源四倍体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