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_徐羽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其退化研究

径流量 1 210 亿 m3 。对区内影响范围广 、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 气主要有干旱 、梅雨 、暴雨 、寒潮 、霜冻等 。
1. 2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政策变迁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 ,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经过了两个阶段 : ①“围湖造田”阶段 。建国 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人地矛盾 ,向 鄱阳湖要耕地是一种便利的途径 ,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 ,围垦 鄱阳湖湿地尤其强烈 ,围垦面积达 884 km2 ,累计达1 301 km2 。 ②“退田还湖”阶段 。1998 年鄱阳湖流域遭遇了 100 a 不遇的特 大洪水之后 ,我国政府提出了灾后重建 、根治水患的“32 字方 针”,对鄱阳湖区实施“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移民建镇”的治水战 略 ,退田还湖的耕地面积达到 300 km2 ,蓄洪面积由 1998 年的 3 900 km2 增加到目前的 5 100 km2 ,基本恢复到 1954 年的面貌 , 湖水蓄水防洪能力增强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 ,鄱阳湖湿地生 态系统也有了明显改善 。
表 1 鄱阳湖区 1998 年与 1988 年土地利用结构比较
土地利用 类型 耕地 林地
灌草坡地 城镇用地 湖滩洲地
水域 裸地
1998 年 面积Πhm2 比例Π% 705 385 36. 1 269 594 13. 8 418 383 21. 4
35 335 1. 8 97 844 5. 0 372 291 19. 1 54 231 2. 8
利用 ArcView GIS 软件空间叠加分析功能 ,可得到土地利用 结构转移情况 。比较 1998 年和 1988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转移情 况 ,69. 7 %的林地没有变化 ,其它主要退化为灌草坡 (21 %) ,同 时有 29. 4 %的林地由灌草坡转变而来 ,还有 15. 8 %由耕地转变 而来 。20 %的湖滩洲地不变 ,其它主要转变为水体 (47. 3 %) 、耕 地 (18. 5 %) 和灌草坡 (9. 9 %) ,同时有 35 %由灌草坡地和耕地转 变而来 。46. 4 %的灌草坡保持不变 ,其它主要变为林地和耕地 。 66. 7 %的耕地保持不变 ,15. 9 %的面积变为灌草坡 ,其它变为林 地 、城镇用地或水域 。94. 6 %的水体没有变化 ,湖滩洲地对水体 的现状分布应用影响也很明显 (22. 7 %) ,这很可能因为水位的 上升 ,导致大量的湖滩洲地被淹没 。城镇与耕地两者之间的转 变关系也非常密切 ,耕地转变为城镇的面积是所有类型中最大 的 (8 385 hm2 ) ,实现率为 23. 7 %。同时 ,城镇对耕地的转移率也 最高 (3. 3 %) [4]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鄱阳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鄱阳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价赵越;罗志军;曹丽萍;江杰;陈志鹏【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3【摘要】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遥感影像,分析了2000—2015年鄱阳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借助地统计学、空间自相关、GIS技术等分析方法,对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生态风险显现出逐步向高风险发展的趋势.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南昌市、鄱阳湖附近,南部生态风险较低,形成"北高南低"的局面.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值-高值(H-H)聚集区集中分布于高风险区附近,低值-低值(L-L)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边界.【总页数】10页(P635-644)【作者】赵越;罗志军;曹丽萍;江杰;陈志鹏【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F301.24【相关文献】1.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J], 车育婧;蒋梅鑫;钟业喜2.田纳西流域开发与保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启示——基于美国田纳西流域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与保护的比较研究 [J], 尤鑫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评价 [J], 孔福星;汪自胜4.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J], 康紫薇;张正勇;位宏;刘琳;宁珊;赵贵宁;王统霞;田浩5.基于熵权模糊综合模型的水污染风险评价——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J], 匡佳丽;唐德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近10 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Ξ

1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 ,江西省北部 ,主湖体地理 坐标为 115°49′E~116°46′E、28°24′N~29°46′N ,与 赣江 、抚河 、信江 、饶河 、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闾相接 。 本文中的鄱阳湖区包括 12 个行政区 ,南昌和九江的 市区 、南昌县 、新建 、进贤 、余干 、波阳 、都昌 、湖口 、星 子 、德安和永修 。它们的气候 、水文 、交通运输等条 件都直接受到鄱阳湖水体的影响 ,具有自然条件 、自 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类似性[5 ] 。
城镇
35 335
1. 8 23 081
1. 2 53. 1
总面积
1 963 867
1 963 867
15. 9 %的面积变为灌草坡 ;同时灌草坡对耕地现状
表 3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矩阵
Tab. 3 Land2use Change Matrix from 1988 to 1998 in Poyang Lake
第 11 卷第 5 期 2002 年 9 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文章编号 :100428227 (2002) 0520421206
Vol. 11 No . 5 Sep . 2002
最近 10 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Ξ
土地利用的变化同时受到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 的共同作用 ,地形是自然因子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 研究不同地貌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 ,可以进一步观 察人为活动在不同的高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研究 区地貌图来自《鄱阳湖地图集》[13 ] ,研究区的地貌分 为四个部分 :滩地 ,高程在 30 m 以下 ;岗地 ,高程 30 ~100 m ;丘陵 ,高程 100~500 m ;山地 ,高程 500~ 2 000 m 。图像扫描输入后 ,在 ARC/ IN FO 和 ARC/ V IEW 的支持下矢量化 ,再经过空间的叠加运算 ,可 以求出不同地貌区域的转移矩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王飞;叶长盛【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8(25)6【摘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乡村性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综合变动系数,运用耦合度模型开展了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为促进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域单元乡村性指数变化较小,平均值为0.62~0.63,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结构,以鄱阳湖水域为中心,越往外围乡村性越弱;(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林地、水域为主,土地利用较为稳定,变化程度较小,南昌市区、星子县、鹰潭市区、鄱阳县为剧变型和缓变型,其余27个县域为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这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为低水平耦合,耦合度整体上为0.25,其中11个县域处在颉颃时期,20个县域为低水平的耦合;(4)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为低度协调,平均协调度为0.31,仅南昌市区、星子县、鄱阳县、余干县属于高度协调,武宁县、湖口县、鹰潭市区属于中度协调,其余24个县域为低度协调。
【总页数】8页(P284-291)【关键词】乡村性;土地利用变化;耦合关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者】王飞;叶长盛【作者单位】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F301.24【相关文献】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区域识别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J], 张英男;龙花楼;屠爽爽;戈大专;王冬艳2.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J], 车育婧;蒋梅鑫;钟业喜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研究 [J], 徐羽;钟业喜4.淮海经济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J], 牛远桥5.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土地利用分区与优化布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J], 吕添贵;李洪义;何方义;但承龙;陈雁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心岛生态修复水系统营建策略——以重庆广阳岛为例

2023年第18期现代园艺江心岛生态修复水系统营建策略———以重庆广阳岛为例王丽双,吴彦*(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0060)摘要:江心岛常见于长江中下游河段,是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物栖息地,是江河生态系统中生态修复保护的重要研究对象。
岛内的水系统营建与其他生态要素环环相扣,影响着整个岛屿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稳。
从江心岛水系统营建的挑战及良好水系统的特征出发,结合江心岛的自然优势,以广阳岛水系生态修复为例,从水源、水循环、水生态、水景观设计4个方面探讨水系统营建的策略要点。
在水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从自然本底条件出发,立足多学科间的协同规划,多维度综合考虑,形成适宜的应用策略集成,为做好江心岛区域水系统规划及水生态修复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江心岛;生态修复;水系统;营建策略江心岛是因水沙搬运、泥沙淤积所形成的独立于水岸的环境空间,常见于长江中下游、湘江、赣江、东江、北江等河段[1]。
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心岛不仅具有防洪蓄洪、净化水质、物种保护的积极作用,同时因保留了大量自然岸线与湿地生境,成为江河生态空间保护及生物栖息地恢复的重要载体,是江河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1]。
江心岛由于其与陆地长时间相对隔离的特殊性,拥有独立的自然生境,且生境具有生态敏感度高、边界效应明显、抗干扰能力弱的特点。
无序的建设开发和频繁的活动干扰,容易破坏其原有生态系统,从而造成其所在江河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江心岛生态修复应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能力,辅以人工措施,逐步形成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2]。
水环境的营建是生态之基,与其他生态要素紧密相连,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稳。
岛屿水系统的构建是该区域水文安全、生产发展、自然风景的重要支撑系统,也承载了岛屿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对岛屿的生态修复起到的重要作用[3]。
江心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和生境空间,在水系统的营建上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兼具挑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研究徐羽;钟业喜【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0)003【摘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B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与经济2个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经济区生态经济已由低水平耦合进入拮抗阶段,但2者协调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经济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布不均衡,高值区围绕中心城市分布.根据各研究单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组合情况,结合耦合度、协调度理论内涵,可将经济区划分为磨合发展型、经济超前型、拮抗发展型、生态主导型4类区域.研究从主体功能区角度提出促进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总页数】7页(P324-330)【作者】徐羽;钟业喜【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潮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潮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相关文献】1.发展文明生态经济保持鄱阳湖碧水蓝天——以新干县为例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 [J], 龙明2.日本琵琶湖开发与保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基于国内外大湖开发和保护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和保护比较研究 [J], 尤鑫3.田纳西流域开发与保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启示——基于美国田纳西流域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与保护的比较研究 [J], 尤鑫4.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互动协调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J], 李志萌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J], 龚江丽;谢正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最佳景观尺度的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

基于最佳景观尺度的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王博;舒晓波;廖富强;黎钰;万智巍【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24(31)4【摘要】[目的]科学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作用。
[方法]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借鉴最佳景观尺度设定方法确定了适宜的分析尺度,分析了鄱阳湖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了2035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
[结果]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的总体空间格局是滨湖区显著高于外围地区,南部地区总体高于北部地区,平原地区高于山地和丘陵地区,河流两侧的冲突值也显著偏高。
1990—2005年城镇地区的冲突变化并不显著,乡村地域及县域交界区域冲突水平较高,2005—2020年冲突水平进一步加剧;2035年不同情景下冲突的总体空间格局将延续2020年的状态,但可持续发展情景能有效缓和冲突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发展。
[结论]1990—202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重心由乡村及县域交界区域向城镇地区转移,且冲突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有序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注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
【总页数】12页(P336-347)【作者】王博;舒晓波;廖富强;黎钰;万智巍【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F301.2【相关文献】1.2001—2018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鄱阳湖区多维福祉时空差异演变与情景模拟3.基于CLUE-S模型的吴忠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预测4.重庆市土地利用冲突多尺度时空演化与多情景演化模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1月份第3周 地理好题推荐

2024年1月份第3周地理好题推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自然通江湖泊之一。
受流域内赣江等五河入水及长江来水的影响,鄱阳湖水位和面积年内变幅巨大,从而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洪泛湿地,湿地内植被资源(包括水生、中生和旱生植物三大类)与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植被一年内可两次萌发。
下图示意2000—2020年鄱阳湖洪泛湿地三大类景观面积的年际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鄱阳湖洪泛湿地内植被面积最大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鄱阳湖洪泛湿地内的植物群落( )A.以乔木为主B.泥滩上以水生植物为主C.沿水位梯度呈有规律的条带状分布D.北部湖区植物的多样性最高3.2002—2003年鄱阳湖水体面积的变化会导致( )A.植被面积大幅扩张B.旱生植物的生长受抑制C.秋季中生植物萌发时间提前D.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增加根据相关理论,农业地租可以近似表达为(单位)土地产出减去生产成本(包括农业劳动力和物质投入成本)得到的净收益。
当农业收益降低,就有可能引发土地流转甚至撂荒。
下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不同作物经营的竞租能力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Ⅰ、Ⅱ、Ⅲ曲线依次对应的经营作物可能是( )A.优特农产、经济作物、粮食作物B.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优特农产C.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优特农产D.经济作物、优特农产、粮食作物5.图中4类耕地最容易由城市化的推进引发“零租金流转”的是( )A.①B.②C.③D.④6.下列四省耕地流转率最高的是( )A.河南B.浙江C.黑龙江D.江苏美国夏威夷卡哈拉岛电网是独立的。
近年来,岛上不断发展清洁能源,并注重备用发电和储能,岛屿电价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差异。
下图示意卡哈拉岛某日电力总需求量(a)、某清洁能源发电量(b)及电力净需求量(c)(总需求量-清洁能源发电量)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
徐 羽,钟业喜* ,冯兴华,徐丽婷,郑 林
江西师范大学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 330022
摘要: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 2005 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 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2005—2013 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 化趋势明显;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北热南冷”空间分异及等级扩散特 征明显; 依据空间差值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 ERI<0.15) 、较低生态风险区( 0.15≤ERI<0.25) 、中等生态风险区 ( 0.25≤ERI<0.35) 、较高生态风险区( 0.35≤ERI<0.45) 、高生态风险区( ERI≥0.45) 5 类; 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湖区、南昌、 九江及赣中部分地区。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风险等级提高,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指向 性。以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进行表征,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 了相关借鉴及建议。 关键词: 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鄱阳湖流域; 空间格局
http: / / www.ecologica.cn
23 期
徐羽 等: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
7851
consequence of farmland reduction and rapid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The ERI showed a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obvious local spatial clustering,and generall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north to south. Based on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ERI,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low risk region ( ERI<0.15) ,inferior risk region ( 0.15≤ERI <0.25) ,mediate risk region ( 0.25≤ERI <0.35) ,relatively high risk region ( 0.35≤ERI <0.45) ,high risk region ( ERI≥0.45) . The high risk and relatively high risk region expanded rapidly,mainly located in Poyang Lake area, Nanchang,Jiujiang and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with the area proportion increasing from 9. 08% in 2005 to 11.68% in 201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RI grade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i.e. 99% of the high risk regions and 98% of the relatively high risk regions were concentrated in lowlands or slightly hilly areas ( with an altitude of 0—150 m) ; high,relatively high and mediate risk regions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flat areas with a slope of 0°—3°.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tatus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 and optimize the land use pattern,several suggestions are given as follows: ( 1) reform the inefficient way of land use and encourage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 2) implement strict land use control,especially protect farmland,and transfer industries and urbanization to hilly area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mitigating ecological risk in lowland areas; and ( 3) strengthen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management whil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r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logical risk pattern of Poyang Lake basin based on land use
XU Yu,ZHONG Yexi* ,FENG Xinghua,XU Liting,ZHENG Lin
Key Laboratory of Poyang Lake Wetland and Watershed Research,Ministry of Education /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China
第 36 卷第 23 期 2016 年 12 月
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6,No.23 Dec.,2016
DOI: 10.5846 / stxb201512152507
徐羽,钟业喜,冯兴华,徐丽婷,郑林.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生态学报,2016,36( 23) : 7850-7857. Xu Y,Zhong Y X,Feng X H,Hu L T,Zheng L.Ecological risk pattern of Poyang Lake basin based on land use.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 23) : 7850-7857.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nd intensity could reveal on regional ecosystem structure changes directly,and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and ecosystem would profoundly affect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 Therefore,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term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regional ecological risk pattern. Poyang Lake,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w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in Yangtze River basin. However,ir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landscap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which may aggravate regional ecological risk. This study takes Poyang Lake basin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logical risk. Based on a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odel derived from land use structure,the study tries to explor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land utilization in Poyang Lake bas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Poyang Lake watershed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land use data during 2005—2013. Then,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is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risk and terrain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by GIS techniqu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bout 9.2% of the total areas experienced land use changes,which 68.5% occurred among farmland,construction land and forests. The major types of land transformation are mutual conversion between forests and farmland,and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showing a remarkable trend of 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average ecological risk index ( ERI) increased from 0.237 in 2005 to 0.246 in 2013,probably a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