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武汉环境评估报告

武汉环境评估报告概述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城市,其环境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武汉市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从大气污染、水质状况、噪声污染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为相关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全面的环境信息。
大气污染武汉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武汉市的空气质量总体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趋势。
在2019年,武汉市PM2.5浓度平均值为5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了30%。
然而,尽管总体上有所改善,仍有部分时段和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如冬季和早晨的雾霾天气频发。
因此,需要加强空气质量管控,控制排放源,提高大气治理效果。
水质状况武汉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水质状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受到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部分水体的水质达不到要求。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武汉市的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78%,仍有22%的水体未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因此,应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治理,加强水环境监测,提高水质监管水平,并加强水源保护。
噪声污染作为一个繁忙的城市,武汉市的噪声污染问题一直存在。
交通、建设工地、社会活动等噪声源加剧了城市居民的噪声污染问题。
据统计,武汉市有超过50%的区域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
为了改善噪声污染问题,需要严格限制交通噪声、工地施工噪声等,同时加强居民教育,提高公众对噪声影响的认识。
生态环境武汉市拥有着片段的湿地、绿地和山林等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空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湖泊水位下降、湿地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对湿地、绿地和山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工作。
结论综合来看,武汉市的环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尽管大气污染总体改善,但仍需要加强控制排放源,改善雾霾天气的发生频率。
水质和噪声污染问题也需要加强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和控制噪声超标区域。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马艳;董利民【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52)15【摘要】Based on materials from statistic yearbooks and investing data,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in Wuhan city has been analyzed.By utiliz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K-means clustering,a model for urban l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was propos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mposite index of ecological risk of land use has a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which increased from-1.0033(V) in 2003 to 0.5575(Ⅱ) in 2010,and the rank of ecological risk decreased from the best degree to the bad degree.Based on the assessment results,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coordinate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uhan city.%利用武汉市土地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等方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和评价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2003-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呈逐年扩大趋势,风险值从2003年的-1.003 3(V)上升为0.557 5(Ⅱ),即由安全级降为风险级.根据此评价结果,提出了协调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总页数】6页(P3731-3735,3739)【作者】马艳;董利民【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S181【相关文献】1.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J], 李伟华2.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评价 [J], 孔福星;汪自胜3.武汉市东西湖区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J], 龚杰;孙紫童;冯璐;胡胜华;敖鸿毅;吴辰熙4.基于景观格局的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J], 侯蕊;李红波;高艳丽5.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评价 [J], 李潇然;李阳兵;韩芳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镇郊区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必要性——以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地区为例

与 合 理开 发 和 利 用 土 地 的 基 础 。
土 地 生 态安 全 的影 响 因素
影响土地生 态安全的 因素是很 多的 ,其 中有经济因素 、 人 口因素、管理因素 、 科技因素 、自然因素、 灾害因素等 。 经 济 因素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不 同 经 济 发 展 模式 和 道 路 的选 择 ,决定 了对 土地 资 源 的 态 度 与利 用模式。所以 ,经济 因素是威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首要因 素, 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引发 了生态安全问题 。
目 地 安 价 土态评 生全
1
、
多样性 , 那么就谈不上土地结构的稳定安全 了;4 土地均衡 、 含义 ,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区均衡和个体与群体间的分 配均衡 同样重要 ,土地资源分布或分配不均衡 ,会增加资源供给的 时间和成本 , 是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5 、目标
含义,土地资源安全的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数量 供给的稳定 、质量供给稳定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 ,保证 土地资源供给的地区均衡与人群 均衡 。
力的土地资源质量 ; 、土地结构安全含义 , 3 土地资源系统结 构的稳定性 ,包括耕地系统、林地系统、草地系统之 间稳定
的结构关系以及各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的稳定 ,若土地资源无
产生较大影响 ,而且对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产生较大 影响 。科技进步会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量 ,同时也扩大了资 源领域与范围。落后 的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技术对土地生态
5
、
进行 土 地 生 态评 价 的 意 义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源于生态评价 , 以生态评价为基本框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关 键词 : 土地 资 源 ; 益 ; 调度 ; 效 协 实证 分 析
中图分 类号 :2 3 2 F 9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2—9 5 (0 9 0 0 1 0 10 7 3 2 0 ) 5— 0 5— 6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市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发展工业反哺农业 , 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的根
与评价是一个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命题 ,
虽 然 国 内学者 已经取 得 了一 些 研 究 成 果 , 相 应 但
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的理论 , 完善其评
价指标体系和方 法 以及运用 于城市土 地资源管 理的具 体 实 践 ,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 具
意义 。 二 、 市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效 益 的 综 合 评 价 与 城
本途径。根据美国学者诺瑟姆 s 曲线 的变动规律 , 形 中国己经进入 国际上公认的城市化率从 3 %向 7 % 0 0
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 , 今后 2 0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还会更快 。从 国内外一些大城市 的发展经验来
看 , 市迅 速扩 张后 现 了诸 多 问题 , 在 土地 利 用 上 存 在着 城 市 规 模 扩展 过 快 , 地 面 积 锐 减 、 市 内 城 如 耕 城
程如下 :
准确定 了指标值 。其次 , 运用德 尔菲法 ( e h) Dl i p
与层次 分 析 法 ( H 对评 价 指 标 进 行 了分 层 量 A P) 化 并确 定 了指 标 权 重 。再 次 , 城 市 土地 资 源 利 对
用效益 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 , 并具 体分析了影 响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 障碍 因素 。最后 , 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利 用中存在 的问题 , 提 了实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高效利用 城市 土地 .
必 须综合考 虑其 经济 、 会和 环境 意义. 社
1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1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 组 织 体 系 .
土地 集 约利 用 的经 济 意义 主 要体 现 在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上 , 根 本 上 改 变 消 耗 高 、 量 差 的 从 质 生 产 发 展 的 粗 放 方 式 , 变 成 集 约 化 增 长 方 式 以 提 转
发 展.
城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是 在综 合 考虑 影 响城 市 土
地利 用诸 多因素 的基础 上 , 现城市 土地 利用综 合 实 效益 的最优 化. 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的实 质 是 : 合 城 在 理布局 、 优化 用地 结 构 和可 持 续发 展 的前 提下 , 通 过增加 存量 土地 投入 、 改善 经 营管 理 等 途径 , 断 不 提高土地 的使用 效率 和经 济效益 . 市土地 集约 ]城 利 用不仅 与经 济效益 有关 , 与社 会效 益和环 境效 还
高 经济效益 , 土地是 人类进 行其 他物质 生产 的 ]而 基 础. 因此 , 变土地 的利用 方式 , 改 对经济 增长方 式
的转 变有重 要 的意义. 随 着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深 入 ,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城
模迅 速扩 张 , 建设 用 地 需 求不 断 增 长 , 用地 尤 其 农 是耕 地被大 量 占用 , 同时城市 土地粗 放利用 问题 也 日渐 严重. 国土 地资 源有 限 , 中 耕地 资源 紧缺 , 均 人
建设用 地规模 快速 扩张 , 口数 量激增 , 2 0 人 从 0 3年
分析武汉长江新城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分析武汉长江新城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发布时间:2022-09-18T02:33:36.962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0期作者:熊赣宇[导读] 土壤的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熊赣宇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湖北省咸宁市 437100摘要:土壤的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元素的分布情况、地球化学行为等,都属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而土壤的质量又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借助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显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根据武汉长江新城地区实际情况,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要点和结论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武汉;长江新城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了解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所需物资的品质,开始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之一。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对本课题进行深入分析。
1项目概述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市提出了建设长江新城的发展目标,预将其打造为体现武汉特色、具有武汉影响力的新型综合性区域,长江新城建设区的原有功能性比较丰富,包括农业耕地、工矿开发等多种功能,存在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其上生产的各种农作物也会受到影响,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武汉长江新城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对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显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后续土壤资源开发、农业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土壤资源利用效益。
本次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研究区在武汉中北部谌家矶-武湖-阳逻区块,南以长江为界,西至滠水河,北至318国道,东至倒水河,总面积约550km2,该区域为平原湖区,包括湖积、冲积、冲湖积平原及侵蚀剥蚀低丘陵、侵蚀剥蚀高丘陵区单元,基于原有土地调查的各项资料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员援员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武汉市地貌类型多样袁山地尧丘陵尧岗地和平原
兼备袁全市土地总面积 愿源怨 源园园 澡皂圆袁占全省土地总
收稿日期院圆园员猿原园远原园苑 基金项目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渊员圆粤郧蕴园园远冤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渊圆园员猿月园愿员源冤 作者简介院马 艳渊员怨愿源原冤袁女袁湖北武汉人袁博士研究生袁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保护等研究袁渊电话冤员缘猿怨员缘缘怨圆远园渊电子信箱冤
摘要院利用武汉市土地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资料袁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袁在此基础上袁综合运
用主成分分析尧运 均值聚类等方法袁建立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袁分析和评价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生
态风险遥 结果表明 圆园园猿原圆园员园 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呈逐年扩大趋势袁风险值从 圆园园猿 年的
原员援园园猿 猿渊吁冤上升为 园援缘缘苑 缘渊域冤袁即由安全级降为风险级遥 根据此评价结果袁提出了协调武汉市城粤 模型曰运 均值聚类曰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院云猿园员援圆曰杂员愿员
文献标识码院粤
文章编号院0439原愿114渊圆园13冤15原3731-05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砸蚤泽噪 Assessment of Land Use 蚤灶 宰怎澡葬灶 悦蚤贼赠
酝粤 再葬灶1袁阅韵晕郧 蕴蚤原皂蚤灶2 渊员援杂糟澡燥燥造 燥枣 月怎泽蚤灶藻泽泽 粤凿皂蚤灶蚤泽贼则葬贼蚤燥灶袁 在澡燥灶早灶葬灶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耘糟燥灶燥皂蚤糟泽 葬灶凿 蕴葬憎袁 宰怎澡葬灶 源猿园园苑猿袁 悦澡蚤灶葬曰
由表 员 可以看出袁愿 年间武汉市农用地和未利 用地总量减少袁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遥 在农用地 类型中袁耕地尧牧草地显著流失袁其中牧草地减少最 快袁愿 年共减少 远 远园源援怨苑 澡皂圆袁减幅为 怨缘援怨猿豫曰耕地 面积由 圆园园猿 年所占总土地面积的 源源援员远豫减少到
基于AHP法和熵权法的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资源 ・ 环 境
基于 A H P法和熵权法的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马 艳
( 中南财经政 法大 学 工 商管理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 摘 要 ] 土 地 资 源 生 态 安 全是 土 地 资 源 可持 续 利 用 的核 心 , 也 是 实现 整 个 生 态 系统 安 全 的保 障 。 以 武 汉 市 土 地
[ 关键 词 ]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A HP法 ; 熵权 法; P S R . 模 型 [ 中图分类号 ] X 2 1 [ 文献标识码 ] B “ 九 省通 衢 ” 之地 。 武 汉 市地 貌类 型多 样 , 山地 、 丘陵、 岗地 和 平 原
兼备 。 全市土地总面积 8 4 9 4 k m 2 , 占全 省 土地 总 面积 的 4 . 5 7 %。 武 汉 市 土地 类 型 多 样 , 适 宜性广泛 , 水 资源优势突 出 , 为全 市 的 经 济 发 展 提 供 了 主 要 的物 质 基 础 。 但 由于社 会经 济 的发 展 、 城 镇 建
限 于篇 幅 这 里 不 一 一 列 出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1 4
[ 基金项 目]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学 研 究 生 实 践 与 科 研 创 新 课 题 “ 区 域 土 地 整 理 的生 态 安 全 评 价 研 究 一 以 中 部地 区 为例 ” ( 2 0 1 3 B 0 8 1 4 ) 。 【 作者简 介] 马艳 ( 1 9 8 4 一) , 女, 湖北武汉人 , 博士生 , 研 究 方 向: 土地利用与环境评价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摘要:利用武汉市土地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等方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和评价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
结果表明2003-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呈逐年扩大趋势,风险值从2003年的-1.003 3(Ⅴ)上升为0.557 5(Ⅱ),即由安全级降为风险级。
根据此评价结果,提出了协调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风险;PCA模型;K均值聚类;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强烈需求使得人地关系矛盾步步升级,随之而来的土地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破坏性加剧等。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有意调控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使二者关系趋于协调。
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腹地,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该区域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泛,水资源优势突出,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等原因,大量的土地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丧失,土地生态功能下降,人地矛盾突出。
本研究以武汉市2003-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对象,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K均值聚类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旨在把握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规律,以期能充分认识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两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城市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武汉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全市土地总面积849 400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7%。
表1选取了武汉市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出了各地类的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8年间武汉市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
在农用地类型中,耕地、牧草地显著流失,其中牧草地减少最快,8年共减少6 604.97 hm2,减幅为95.93%;耕地面积由2003年所占总土地面积的44.16%减少到2010年的39.57%。
林地、园地面积增加最多,8年共增加了22 767.71 hm2,两者增幅共计38.79%。
在建设用地类型中,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增速快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速度,增幅比例达33.77%。
在未利用地类型中,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共减少了6 111.91 hm2。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未利用地是难以开发的山丘区荒草地和裸岩地,可垦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贫乏。
1.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较多,影响程度判断难度较大,因此引入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指数[1-3],计算各种类型土地面积比重,来衡量8年间武汉市各类型土地生态风险变化情况: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3,4],结合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特点,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参数(耕地0.311 5;园地0.109 6;林地0.158 7;牧草地0.035 5;其他农用地0.03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018 1;交通运输用地0.225 9;水利设施用地0.055 2;未利用地0.051 5)与生态风险指数。
结合公式(1)与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数据,计算得出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指数(表2)。
由表2可知,武汉市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最大为0.126 8;其次是林地,为0.015 8;牧草地生态风险指数最小,为0.000 1。
这说明耕地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在影响最大,其次是林地,牧草地潜在生态影响最小。
8年间,不同土地类型平均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
由图1可以看出,8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2003-2005年生态风险指数急剧下降,2006-2010年生态风险指下降趋势变缓且趋近平稳,这与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一致。
2003-2005年虽然园地、林地面积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但牧草地面积急剧缩减,从2003年的6 884.97 hm2减少到2005年的4 248 hm2,加之耕地数量进一步减少,导致了这3年土地生态风险的加大。
2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2.1 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指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某些自然异常因素、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是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描述和评估城市的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可能性和大小的过程[5]。
由于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的风险源、暴露体和终点比较多[4],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生态风险指标的可得性与可操作性基础上,对指标进行筛选,保留重要指标,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出发,根据武汉市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表3)。
由于不同变量之间具有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变异程度,这会导致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因单位不统一而造成结果的差异。
因此,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也称为无量纲化,即将异度量的各指标值分别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指标值。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的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6](表3)。
2.2 建立主成分分析法与K均值聚类的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PCA)是去掉重复信息、简化数据结构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5]。
利用PCA可以把多个相关的指标变换成少数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主成分),通过选择适当的主成分价值函数模型,可以把多维系统降成一维系统。
K均值聚类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它通过寻找一组聚类中心把对象集合划分成一组聚类[6]。
通过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最终确定m个特征值,m即为因子变量个数,其数值确定见SPSS输出结果(表4)。
由表4的第1列至第4列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对原有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第1列为23个初始解的序号,第2列为因子变量的特征值,它是衡量因子变量重要程度的指标[5],第4列则是各因子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
由主成分分析得出有5个特征值大于1[7],分别是12.429、4.955、1.807、1.469和1.361。
这5个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74%,当提取前5个公因子时,特征值变化明显,当提取第5个之后的公因子时,特征值变化很小,基本趋于平缓。
说明前5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原指标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即m=5符合分析要求。
2.3 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因子得分的方法有回归法、Bartlette法、Anderson-Rubin法等[8]。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将因子变量表示为原有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代入样本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因子得分。
2.4 风险等级划分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应用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各自权重,计算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度。
公式如下:按此公式,得到武汉市8年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度。
为了对所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参照谭三清等[5]和宋志鲲等[8]关于生态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相关研究,结合K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
其计算结果是:恶劣级(T>1.2)、风险级(0.17<T≤1.2)、敏感级(-0.22<T≤0.17)、良好级(-0.62<T≤-0.22)和安全级(T≤-0.62)。
结合城市土地利用不同级别风险的特点[5,9,10],将每种等级的土地利用系统特征表述为表7。
3 结果分析根据各年度计算的城市土地风险值,结合每个等级的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土地系统特征,评定了武汉市2003-2010年的土地利用风险状况(表8)。
从表8中可以发现,在所考察时段,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总体上趋于恶化。
2003-2004年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处于安全级别,但此后6年生态风险值呈逐年扩大趋势,说明土地利用的生态状况受到了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通过分析8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结合每个等级的土地利用特征,可将生态风险状态划分为3个时间段。
1)2003-2004年,生态风险指数缓慢增长阶段,但土地生态风险总体处于安全级别,说明此阶段武汉市土地生态环境良好,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受干扰后可自行恢复。
2)2005-2006年,生态风险指数进一步上升,风险等级由安全级逐步降为良好级、敏感级,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政府对土地利用的投入强度逐步增强,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2007-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进一步恶化,尽管2010年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指数较上一年有所减少,但仍处于风险级,这一数据的测算与实际情况相符。
其原因在于2005年以后武汉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建设步伐加快使得城市周边土地不断被蚕食,农用地持续减少,闲置土地增多,土壤遭受城市建设破坏和城市垃圾等污染而退化,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系统服务功能受到破坏并且退化。
4 结语本研究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测算武汉市各地类结构年际变化情况,建立PCA和K均值聚类的土地生态风险模型,利用土地生态风险度来评价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相对生态风险,有一定的全面性。
因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区域生态功能的变化,故通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迁移变化特征来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是可行的、有效的。
通过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根据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年际间的高低程度,应在高生态风险时段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提高该城市区域的土地生产功能和环境功能,但是也不能忽视中、低生态风险时段的生态建设,才能实现武汉市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 肖杨,毛显强.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5):623-626.[2] 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2):267-271.[3] 臧淑英,梁欣,张思冲.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4):141-145.[4] 刘引鸽.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风险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180-184,189.[5] 谭三清,李宁,李春华,等.长沙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36-342.[6] 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吴大放,刘艳艳,董玉祥,等.珠海市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9(5):472-482.[8] 宋杰鲲,李继尊. 基于PCA-AR和K均值聚类的煤炭安全预警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27(2):105-108.[9] 黄小波,申海建,刘武装. 湖南省永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北京农业,2009(3):51-54.[10] 刘小琴,朱坦.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风险评价的一些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