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错别字纠正法
浅谈错别字的产生和纠正-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浅谈错别字的产生和纠正|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当前学生错别字的发病率特别高,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的效果,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此努力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势在必行。
错字和别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辞海》中说:错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字。
即本无其字而误写之。
当前小学生的错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增添笔画。
如把步写成;把南写成。
2、删减笔画。
如把真写成;把底写成。
3、改变形近部件。
如把游写成;把滴写成。
4、改变字形结构。
如把满写成;把落写成。
别字:别体字。
即一个字的另一写法,亦指‘误字’,本当是这个字写成另一个字,俗称‘白字’。
即本有其字而张冠李戴。
在小学生的别字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同音致误。
如以后写成已后;等候写成等后。
2、形近致误。
如倒映写成到映;集体写成集休。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众多,我认为干扰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下面就以干扰的观点谈错别字的产生及纠正。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
这种干扰有两种形态:倒摄抑制是后来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错别字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干扰:一、消极定势的干扰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会出现一种易以习用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定势可以巩固汉字,消极的定势则会引起学生对字的误解。
如在定势作用的干扰下,学生认为与水有关的都是氵,于是便出现于学生的作业中;再如学生认为口字旁、虫字旁作为偏旁,都写在字的左边,如叶、吃、蚁、蜘、蛛等,于是在知、融的书写时,往往改变字形本身的结构,不加思索地写成、。
谈谈怎样纠正错别字

谈谈怎样纠正错别字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天天都要和文字打交道。
初做秘书工作的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同志,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严格的文字训练,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用字不规范,有时发生错别字。
因此,如何注意防止以及消灭错别字,就成了秘书工作者应该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两者没有质的区别。
别字一般来说,也是错的。
平常我们所说的错字,是指将汉字的形状写错了,不成其为汉字了。
例如,把“庆”写成“ ”,就是写错了字。
我国的汉字,都是用一定的笔画按一定的形式组成的。
每个字它所采用的笔画,各个笔画的姿态、长短和它们在方格里所占的位置,笔画和笔画所搭配而成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在字里所占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规定的。
凡是合乎这个规定的,就是对的,是正字;凡不合乎这个规定的,就是错的,是错字。
所谓别字,就是该用这个字的时候,却写了另外的字。
一般又称为白字。
例如:将“无耻谰言”误写成“无耻滥言”。
这个字的笔画和结构都没有写错,本身都不是错字,但却用错了地方,影响了文字的准确性。
••••常见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关于错字方面,主要有五类:一是写错了笔画。
例如:将“步”误写为“歩”,多了一点;将“冤”误写为“”,少了一点。
二是笔画变形。
例如:将“临”误写为“”,左边为笔画变了形;将“射”误写为“”,右边的笔画变了形。
三是偏旁混用。
例如,将“切”误写为“”,左边的偏旁弄错了;将“却”误写为“”,右边的偏旁弄错了。
四是局部写错。
例如:将“焰”误写为“熖”,将“览”误写为“”。
五是移动位置。
例如,将“虐”误写为“”,将“融”误写为“螎”。
••••第二、关于别字方面,主要有四类:一是同音近义的。
例如:将“名副其实”误写成“名付其实”;将“须要”误写为“需要”。
二是同音异义的。
例如:将、“安心休养”,误写为“安心修养”;将“地方自治”误写为“地方自制”。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浅谈纠正学生错别字的几种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浅谈纠正学生错别字的几种方法低年级(尤其二年级),学到的字、词数量较少,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浅,理解能力差。
因此,在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较多。
怎样帮助学生纠正这些错别字呢?一、教学时首先读准字音1、利用汉语拼音识记字音。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在小学语文生字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在课堂上检查纠正读音。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推知字音。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80%左右,它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声旁的表音作用。
例如以“丁”为声旁的字就有“盯、叮、钉、顶”等18个,以“方”为声旁的形声字就有“放、房、访、仿”等10个,让学生识记一个声旁,便可以识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汉字,这种见一斑窥全豹的识字方法简单有效。
1如:碧、2“十3“眼睛垂下”12,我“不能。
”同学们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我们不会写错了,小朋友低着头在看纸上的文字,看完后,不能随地乱扔小纸团。
”难点在笑声中解决了,学生也乐于接受,学得愉快,还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五、重视运用,做到学用结合学生学了字,还要会写会用。
识字是基础,运用是关键。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怎样让他们学有所用呢?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形近字组词。
选用学生易混淆的字,进行组词。
如“精”与“睛”,“表”与“麦”,“度”与“席”为一组,进行组词,以达到分清音近字、形近字的目的。
2、进行听写句子的练习。
把学过的字词搭配在一起,组成一句通顺的话,让学生来听写,听写后还要说出这句话有几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总之,识字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换句话说,我们给学生的不只是鱼,更重要的是捕鱼的方法,不只是金子,更重要的是点石成金之术。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与纠正策略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与纠正策略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浅析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纠正策略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原因1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十分有限,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上是很难的.还有一些学生做作业时有意无意地比速度,写完作业又不检查,当然也会写出许多错别字.2、记忆因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遗忘曲线表明:人在识记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但是与遗忘做斗争的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去复习.一些学生学会生字后从不进行复习,这造成了学生写错别字.3、感知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当然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自然心理成长现象.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写错别字.如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1.字形相似,如“灸——炙、“戍——戌”;2、局部不同,像“床——麻”、“盲——肓”;3.字的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未——末”“土——士”、“田——由”4.字的结构相同,位置不同,像“陪——部”等. 2、汉字本身的原因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还有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3、教师原因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没有全面掌握字的音、形、义是他们写错别字的根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但是,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重视句、段、篇的教学,而忽视识字教学,这也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大原因.4、社会用字的原因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家为了标新立异,在街头、报刊、影视上,会故意使用一些错、别字.有的甚至是错误百出,一句话正确的没几个,而很多都是常用字词.比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美容店的“我型我塑”等等.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势必会给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他们无所适从,从而产生错别字.二、纠正错字的方法1、编顺口溜教师可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结合起来编成顺口溜.顺口溜识字法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激起他们学习和识字的浓厚兴趣. 如:美----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匹-------三面有墙一面空,有个幼儿在当中.溪——一条小溪流呀流,三点水,爪字头,弯弯曲曲碰石头,流到大海不回头.园——一元钱,买了票,进了公园进花园.这里把花一元钱的“元”与公园和花园联系起来,“园”就不会与“圆”相混了.又如:大王和小王,今天来弹琴-----琴.不仅强调了上边两个“王”字的写法稍有不同,而且还突出了“琴”的下边是“今”字.这样一来,很少再有学生把“琴”下边的“今”写成“令”了.再如“己、已、巳”“戌、戍、戊、戎、戒”学生总是难以区分,笔者将它们编成顺口溜:“封了一半已,堵了整个巳,不封不堵是自己.”“横戌点戍戊中空,一人警戊戒就念戎,两人戒,那才成.”这样的顺口溜朗朗上口,学生记得又快又好.3、自己纠错以前在学生作业中发现错别字时,我总是圈出来加以改正,但还是出错,收效甚微.于是,我不再帮学生改错,只是在出现错别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并加以改正.这样做,促使学生参与了改错别字的整个过程,培养了他们寻找错别字的意识.时间一长,学生具备了发现错别字的能力,在检查作业时,便能够自己找出作业中的错别字,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打下了基础.4、不准使用涂改液、橡皮擦我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写错的地方不准用涂改液、橡皮擦,只能在错别字处划一短横线,打上一个小“X”.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为新导、醒目的刺激所吸引.写了错别字后,使用涂改液或橡皮擦了,就无法发挥孩子潜在的思维能力.这个字,虽然他们知道写错了,但错在哪里以及怎么会错的,却往往因使用涂改液或橡皮擦抹去了差错,而无所顾及,以致这一印记很快在脑海中消失,没能留下丝毫教训.而采用这一种做法,让学生在自己粗心大意所致的错处,打上一小“X”,会引起他们的重视与警惕,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复现率.5、形声字纠错法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形符表义,声符表音.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如,“木”和“禾”易混,教师就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凡与树木有关的字都用“木”字旁,如“树”“枝”“根”等;凡与庄稼有关的字都用“禾”字旁,如“稻”“穗”“秧”等.又如,“衤”和“礻”易混,教师就可以这样指导:“衤”是“衣”的变形,因此“被”“衫”“补”等字都用“衤”,而“礻”与占卜、祭祀等有关,因此“神”“祝”“礼”等字都用“礻”.再如“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我们要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从中悟出形声字的规律: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意.6、变字练习法1变字练习.A.添一笔变字:“大——太”“休——体”……B.减一笔变字:“玉——王”“吏——史”……C.改一笔变字:“压——庄”“玉——主”……2区别字形组词:贪贫;奉奏.3加偏旁后再组词:良———粮粮食娘姑娘包———舀———4选字填空:在再———正见历厉———严史7、讲清一些偏旁做汉字部件时的变形.汉字由于简化,许多偏旁已经认不出它的原来的样子,所以由于不知其形旁或声旁,总是写成错别字.如"羡慕"的"慕"、"恭敬"的"恭",学生常把下面写成了“小”字.其实,这是“心”作部首时的变形.因为这两个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与“小”无关.又如:"衤"旁"与"礻"旁,只有一点之差,最易让学生写错.可是"衤"是“衣”作部首时的变形,如:“衫、被、裸、初、袖、补、袍、裙、褂”等字,都与衣服有关,.而"礻"旁是“示”作部首时的变形,“示”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一个三条腿的桌子上放着供品,如:“神、祝、社、福、祸、祈、祥”等字都与祭祀有关.如“罒”与“四”,学生常把“罗”字上边写成了“四”.其实,“罒”是“网”字作部首时的变形,与罗网有关,如:羁、罚.如学生常把“练”字的右边写成了"东”.其实,它是“柬”作声符时的变形,如:炼.8、注意上下字偏旁的相互影响.有些偏旁的形体本来各不相同,可是由於它们所组成的字经常连用,结果受上面或下面的偏旁的影响而写错了.如有人把"编辑"误写成"编缉",把"姿态"误写成"恣态"、把"跋涉"误写成"跋踄"等.要防止这种偏旁类化的错误,一定要注意上下字偏旁的不同.9、连词成句法学生写别字的具体表现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不能正确运用,说明他们对字义理解不够,缺乏练习运用.如:如“兰蓝,完耍、在再”等,是极难纠正的.因此我便把字组词,词写句:蓝天下,我们种下一棵兰花.”“写完了作业再玩耍.”“老师说,今后不能再在教室里玩篮球”.让学生在抄写时不是抄写生字,而是抄写词语、句子.通过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这些字,通过比较与学过的同音字区别开来,以后学生就不会用错了.如:坐、座-----请你坐在一排一号座上.已、以------这一周以来,他已经迟到了三次.含、舍----她含笑走进了宿舍.。
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方略

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方略【摘要】学生常见错别字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着语文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本文从常见错别字分析及原因、如何有效纠正错别字、学生常见错别字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议和如何帮助学生避免常见错别字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对错别字的深入剖析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水平。
文章强调了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方略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积极的学习和练习可以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们可以逐渐克服常见错别字,提升语文表达水平,增强写作能力。
【关键词】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方略,常见错别字分析,错别字原因,纠正错别字方法,学生错别字案例,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素养,帮助学生避免错别字,纠正方略重要性,总结展望。
1. 引言1.1 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方略学生常见错别字是学习语文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正确纠正错别字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和书写规范至关重要。
通过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方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观念和书写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常见错别字的原因,探讨如何有效纠正错别字,通过学生常见错别字案例分析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建议,帮助学生避免常见错别字并提升语文能力。
我们也将探讨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方略的重要性,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希望可以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提高写作水平和交流能力提供帮助。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学生对错别字问题的重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语文水平。
2. 正文2.1 常见错别字分析及原因常见错别字是许多学生在写作和阅读中经常犯的错误,主要原因包括拼音识字能力不足、缺乏语感、马虎粗心等。
最常见的错别字包括“她”和“它”的混用、“去”和“趣”、“了”和“瞭”等。
这些错别字主要出现在汉字书写和词汇运用方面。
一方面,许多学生在汉字书写中常常出现写错写漏的情况。
由于汉字繁体字多,部首复杂,在书写中容易出现误差,尤其是一些形形色色的偏旁部首写错,直接影响了字词的准确性。
纠正学生错别字七法

纠正学生错别字七法王天琴错别字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教学中尽管教师多次指出,学生也作过多次订正,但还是不断出现,因此不少教师常为之而苦恼。
其实,错别字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只要我们能运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也就不难把错别字减少到最低限度。
那么,如何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呢?下面谈谈纠正错别字的七种方法:一、辨析形声字辨析形声字是纠正错别字的最主要的方法,因为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
根据形声字的构成特点,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1、以音辨形所谓以音辨形,就是用声旁来辨别字形。
如:从“令”得声的字有“铃、岭、玲、怜、零”等,其声母都是“l”;从“今”得声的字有“吟、琴、岑、含、念、贪”等。
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只要记住声母为“l”的字都有”令“字旁,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开来了。
2、以义辨形所谓以义辨形,就是用形旁来辨形。
如:从“刀”的字有“切、剪、劈、券”等,其意义都跟“刀”有联系;从“力”的字有“功、动、劝、助、勇、努”等,其意义都跟“力”有联系。
又如:从“衤”字旁的字有“衫、袖、被、补”等,其意义都和“衣”有关。
其他如“辩-辨-辫”、“捧-棒”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辨形。
二、分解合体字汉字按结构方式来分有独体字、合体字两种。
象形字、指示字都是独体字。
会意字、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形声字的分解就是以上的两种方法的继续,即把单个汉字再拆分来讲解,如“切”字为什么是“七”而不是“土”(提土旁),“暖”字为什么是“日字旁”而不是“目字旁”等。
下面讲几个会意字:采:由“爪”(表示一只手)和“木”(表示一棵树),意思是在树上摘果子,因此不能写成一撇下面一个“米”字(这样写就少了一笔)。
初:由“衣字旁”和“刀”组成,意思是裁剪衣料。
由于裁剪是制作衣服的开始阶段,因此引申为“开始”。
可见“初”字是“衤”旁而不是“礻”旁。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汉字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常常出现错别字现象。
错别字不仅令人感到困扰,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本文将就小学生错别字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是指在书写或阅读文字时,由于对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不够清晰或混淆不清而导致的错误。
“圆明园”误写为“元明元”、“香港”误写为“香港”等。
一些简单的字词也会出现错别字,比如“山”误写为“彡”、“日”误写为“曰”等。
这些错别字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掌握,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原因分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音形相近、意义相近的字词容易混淆。
比如“好”和“学”之间的区分,“明”和“是”之间的区分等。
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汉字的认知和掌握并不够充分,容易产生误解和错误。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加之课外学习压力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粗心和马虎,从而产生错别字现象。
家庭教育和校外环境也对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起了一定作用,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并不够重视,导致孩子的语文基础薄弱。
三、解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方法要解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需要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入手,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错别字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错别字的引导和纠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并通过练习、讲解等多种方式加以纠正。
针对常见的错别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和练习,增加学生的错别字意识和纠正能力。
家长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中应该加强监督和指导。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对孩子的作业和练习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孩子的错别字现象并加以纠正。
简析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纠正策略

简析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纠正策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别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一些词语的拼写没有掌握好,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同音异义词的理解不够深刻。
正确处理小学生常见的错别字,需要采取科学的纠正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拼写和用词,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下面就来简析一下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纠正策略。
一、了解错别字的来源要正确纠正小学生的错别字,首先要了解这些错误的来源。
有的错别字是因为误写,有的是因为误认,有的是因为误用。
老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纠正策略。
了解错别字的来源可以帮助老师更准确地定位问题,更有效地进行纠正指导。
二、注重基础词汇的训练很多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对基础词汇掌握不够牢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词汇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拼写规则和常见的词语用法。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方式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避免常见错别字的出现。
三、讲解同音异义词的用法在语文学习中,同音异义词是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很多小学生会因为对同音异义词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出现错别字。
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讲解同音异义词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从根本上避免因为理解不清而出现的错别字。
四、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读书和写作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纠正错别字的有效方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课文和好书,增加对语言的认识,提高对词语用法的理解。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写一些作文或者日记,通过写作练习锻炼词汇运用能力,改善错别字的情况。
五、及时纠正并巩固当发现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时,老师要及时纠正,指出错误并加以解释。
对于常见的错别字要及时巩固,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对错误词语的记忆。
通过及时纠正并巩固,帮助学生更快地纠正错别字,避免将错误长期固化。
六、鼓励学生多思考在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和思考,提高对词语用法的敏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要完成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就必须加大识字量。
199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录7000字,其中常字表中收录2500个字,次常用字表中收录1000个字。
而小学阶段必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由于识字量大,加上形近、同音、多义等复杂情况,每周新课上完或每个学期结束时,学生总有不少错别字遗留下来,不能正确书写。
这些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有些初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句、段、篇的教学,而忽视了识字教学,再加上一些教师文字学基础较薄弱,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字教学,纠错效果并不理想。
这样“普九”结束后,一部分学生分流走上了社会,社会上错别字现象就更加严重。
文字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
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字的一种方法。
因此,我们在探索识字方法和纠错方法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规律和原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而如今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经常采取罚抄、罚站、罚劳动的方式,其实这是一种生硬机械、高耗低效的方式。
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识字效果也不好。
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来从事中师《语基》课教学和带队试教、实习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一些纠正错别字的简便、实用、快捷的方法,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一般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现分别举例说明。
一、形旁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在传统语言文字学中字源字义比较清楚的汉字。
(1)“象”大象是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物,有母象和公象。
“口”是公象的大嘴巴,撇(丿)表示从嘴中伸出的又长又尖的象牙,便于打斗。
所以,书写时应注意:先画好嘴巴(口),接着才画长牙(丿)。
(2)“米酒(洒)”“酉”上的一横表示酒坛盖子,里面一横则表示坛中有“酒”,酒坛没有空。
(3)“杭州(洲)—亚州(州)”有三点水的“洲”表示由河砂堆积成的水中的陆地。
在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亚洲也像大海中的一块陆地似的,所以也用“洲”。
而无三点的“州”只能表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
比如繁荣开放的广州市,风景如画的杭州市。
(4)“敲鼓”“敲”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其中“卜”就像一端开杈的小木棍,下面是“手”(又)。
“攴”就表示手持一端开杈的小木棍轻轻击打。
而“鼓”字是用木架(十)把鼓架空起来,敲起来的声音就洪亮悠远。
(5)“急躁(燥)”一个人心里着急或心情烦闷时,行走步伐自然就加快,所以与“足”有关。
“燥”表示太阳晒过或火烤过后,水份少了,如“干燥”。
(6)“恭敬”,“恭”字上“共”(gòng)表音,下面()是“心”字的变形,与尊敬他人的心理有关。
先看“心”字的构造:卧钩(乚)左旁是一点,右旁是两点,共三点。
既然“恭”字下面部件是“心”的变形,所以,竖钩(亅)左旁相应也是一点(丶),右旁相应也是两点(丶丶),也是一共三点。
当忘记了心字底()的写法时,不妨回忆“心”字的写法。
(7)“虐待”“虐”字上面是虎字头(虍),下面的部件表示老虎的爪子。
老虎捉人时自然是向着虎牙方向往外扑,而不会自己抓自己(彐),自己伤害自己。
虐待表示对待别人就像老虎一样凶狠。
所以,“彐”的方向应向外,而且中间一横要出头。
(8)“再接再厉(励)”“接”指斗鸡“交战”“叮啄”的意思,“厉”同“砺”,指斗鸡在石头上磨快鸡嘴。
看斗鸡比赛是唐朝人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昌黎先生集·斗鸡联句》中写到:“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下句写公鸡相斗,每次交战,都要在石头上磨快它的利嘴,便于叮啄对方。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越来越勇猛,越来越厉害,一次比一次优秀。
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成语常用在表彰、表扬方面,就误用了“鼓励”的“励”字,这是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出处造成的。
(9)“拜”拜是双手合掌,左边是手(),右边也是手,另外最后还要加上向下的动作(丅)。
“丅”是古“下”字。
所以,“拜”字自然是由三个部件构成,特别要注意不能漏了表示向下的动作部件(丅)。
(10)“通宵(霄)—云霄(宵)通宵指整个夜晚,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就呆在家里,所以与屋子(宀)有关。
而云霄与云气、气象有关,所以有雨字头(雨)。
(11)“风采”(彩)、神“采”(彩)“采”字除了有“采摘”的义项之处,还有一个义项:(古)指有彩色花纹的帛后引申为颜色彩色,(今)指神色、神态和表情。
在表示这个义项时,虽然意同“彩”字,但仍然应写成“采”,这是古代汉语用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就像我们现在用的镜子,虽然已使用了玻璃制作,但仍用金字旁(钅)表示。
形旁分析法主要是抓住了字义和形旁的相应联系,分析形旁,解析字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用这个形旁而不用那个形旁。
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准确率就高。
(二)分析声旁法“形旁能表义,声旁能表音。
”由于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演变,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正在弱化,据专家统计,现代汉字的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为39%。
但是,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还是有很大帮助。
只要细心辩认,还是可以找到语音线索的。
(1)“悠”“悠”与“修”的韵母相同,所以“悠”的声旁应与“修”字一样,同是“攸”(yōu),中间不能漏一竖。
(2)“含琴—零岭”“含(hán)、琴(qín)是前鼻音,所以用作声旁的自然也应是前鼻音“今”(jīn)字。
而“零(líng)、岭(lǐng)”是后鼻音韵母,其声旁自然也应用后鼻音的“令”(lìng)字。
南方方言区的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今(jīn)”与“令”(lìng)这两个生字时,一定要有超前性预测,准确把后鼻音韵母和前鼻音韵母区分出来,普通话要标准。
可以这样识记:前鼻音“今”(jīn)字少了“g“,所以也就少一点(、);后鼻音“令”(lìng)字多了“g”,所以也就多一点(、)。
或者识记为:声母有(le)多一点,声母无(le)少一点。
反之,如果“今”“令”两字初学时前后鼻音念不准,多一点少一点不理解,就会为以后的正字正音带来被动和麻烦。
(3)“刊(刋)”“刊”(kān)字韵母是ān,自然应用“干”(gān)作声旁而不是(チ)。
而“刂”则表示用刀刻好木模好排版印刷,是形旁。
(4)“冻”“冻”(dòng)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应该用“东”(dōng)作声旁最谐调,而不用“拣”字的左边偏旁。
“拣”字的左边偏旁是繁体字,“揀、練、煉”等字中“柬”字偏旁的简化,其代表的韵母是(-ian),与(-ong)无关。
(三)奇特联想法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
有些汉字因时代演变或简化,现已很难析解字理,探求字源。
这时,教师可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
现举例如下:(1)“溪”[想象]一条小溪流呀流,弯弯(ㄥ)曲曲(ㄥ)碰石头(幺)。
把纹丝旁想象成弯弯曲曲的小溪,把旁边的一点(、)当成挡住小溪前进的一块石头。
这样,一点就不会漏写了。
(2)“流”[想象]想象如上,然后编出歌诀:三点水(氵),点横头(亠)。
转了个弯碰石头(厶),分成三条小溪流(川)。
(3)“柳”[想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风杨柳万千条。
”师生一边读诗,一边把“柳”字的长撇(丿)想象成随风飘动的长长柳丝。
(4)“公园(圆)”[想象]“一元钱,买了票,进了公园看花园。
”把花一元钱的“元”与公园、花园联系起来。
目前,免费向游人开放的花园、公园毕竟还是少数。
毕竟是市场经济嘛!没有一两元钱很难进公园看花园。
(5)“圆(园)形”[想象]熊猫眼睛“口”圆又圆,真是小朋友的好宝贝(贝)。
把“口”想象成眼睛,与圆形联系起来记忆。
(6)“燕”[想象]一只小燕子,张嘴(凵)吃虫子(廿)。
身子(口)往北(北)飞,长出四条尾(灬)。
把“廿”想象成嘴里(凵)含着一条小虫子。
也可把歌诀式改为谜语式:一只小小鸟,虫子掉进嘴(廿)。
身子往北飞,长出四条尾。
(打一鸟类)这样就把(廿)与(艹)区分了。
(7)“肺”[想象]“一”像人的宽宽的肩膀,“冂”像肩膀下的两叶肺,“丨”像一口气从上到下猛吸进来(巿)。
这样“巿”与“市”就区分开了。
8、“方向(象)”[想象]有窗子的房子(冋)向南开(丿),即“向”。
9、“衷(哀)心”[想象]“衷心”指发自内心,不是指口头说说而已。
而内心包在衣服(衣)的中间,所以,衣字框里用“中”字而不用“口”字。
10、“包”[想象]用布把东西严严实实包起来,所以“勹”里应该是“巳”才包得严实。
如果用“”作偏旁,东西就会漏出来了。
奇特想象法,或想象成一幅画,或想象成一种景象,或想象成一个故事情节。
经过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并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物象以增强记忆,然后通过暗示学习法加以巩固识字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在运用奇特想象法的同时能结合“编歌诀法”,那么效果更佳。
编歌诀时,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快乐。
它生动活泼,琅琅上口,易唱易记,符合教育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夸张强调法这种方法适于一些比较细微的易忽视的笔画。
一般来说,小学生年龄小,感知力差,观察力弱。
所以,教师用毛笔或彩色笔特地加粗后,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例如:(1)“底下”教师先发问:“哪里是‘底下’?”然后反复用手指着桌子底大声说:“哎呀,那里就是底下!”紧接着,快步走上讲台,用毛笔或彩笔在黑板上或生字卡上“氏”下重重的补上一笔(、),非常醒目,印象深刻难忘。
(2)“时候(侯)”“春天的时候,绵绵细雨不停的下(丨)。
”然后教师补画上粗粗的一竖,有点像雨滴,与“侯”字区分开。
(3)烧“山上烧火要安全,火星(、)飞出要灭掉。
”然后,教师一路碎步小跑,跑上讲台,把那一点火星(、)擦掉。
最后,教师装作气喘吁吁地说:“幸亏---把火星---灭了,不燃--- 烧起来---就---麻烦了!”。
运用此法时,教师可结合体态语和有感情的叙述和抒情,以达到夸张强调的目的,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趣味笔顺法“写字的基本要求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熟练。
”“正确,指的是字形规范”,还必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
(见《现代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有不少学生,字形书写正确,然而笔顺却不准确,从动态角度看,严格来说也属于错别字范畴。
讲解笔顺时一定要注意几点:(1)静态观察指导。
即让学生静心地观察课本上或黑板上所示范的分解笔顺。
(2)动态观察指导。
即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和优秀生的示范书写的动态过程,怎样起笔和落笔,怎样点画呼应,加深学生对书写规律的认识,动手又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