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微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教材分《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学情分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

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及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及实录

懂得 了这 位迁 客 的孤 独 寂 寞 , 主 动前 来 与 他 相
伴 。面对 灵 动 的 月 光 , “ 欣然 ” 就 是 作 者 的反
应, 此 时他 睡 意顿 消 , 披衣而起 , 见 到月 光 就 像
见到 久违 的知 心 朋 友 , 欣 然 相 迎 。所 以我 们 不
教 学重 点和 难 点 : 通 过小 切 口来 分 析 作 者
客 的情 思 , 它可 以跨 越 时空 , 吟 咏人 世 间 的喜 怒
哀乐 、 悲 欢 离 合 。今 天 我 们 一 起 学 习 苏 轼 的
师: 短 短三 句 , 没有写一个月字 , 却 无 处 不
是 皎 洁 的月 光 。一 个 “ 如” 字 写 出 了 照 在 庭 院 中月光 像水 一 样 空 明 澄澈 , 竹 子 和松 柏 的 影 子

曳, 似 真似 幻 , 让 人沉 醉 。
师: 但 是我 们 再 来 看 这 个 “ 盖” 字, 把 它 放 在句 首 , 可 以解 释为 “ 原来 是 ” 。所 以一 下 子 就
把苏轼 , 也 把我们 拉 回到 了现实 , 这时候 我们 不
禁要 追 问 : “ 时值 深 夜 , 苏 张二 人 为 什 么彻 夜 难 眠, 他 们 到底经 历 了什 么 ? ” 让 我 们 来看 一 下 当 时 的写作 背景 。 师: 此文写 于宋 神宗元 丰六 年 , 作 者被 贬到 黄 州 已经有 四年 了 。元 丰 二 年七 月 ,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乌 台诗案 ” , 让 苏 轼 入狱 , 几 经 折磨 , 差 一 点 被杀 。十二 月 作 者获 释 出狱 , 被 贬黄 州 任 团 练 副使 , 但 不得 “ 签 书公 事 ” , 做 着 有 职 无 权 的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PPT课件
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
5
__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___________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_______ _______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__________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问
.
3
同伴
________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原因
愉悦 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___________ 地点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沉醉 _______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内容
悠闲
.
4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 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苏是轼有名是的一『个乌得台罪诗案了』皇。帝和权臣的罪臣。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由二于月苏范作轼镇者在、获张释黄方出州平狱无等,权的被也营贬救谪无,到事案黄。件州惊任动团两练宫副,使十,
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品读苏轼的孤独与达观》
张娟 淮北市实验学校
.
1
记承天寺夜游
━━━品读苏轼的孤独与达观
.
2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苏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孤独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中秋谁与共孤光。

记承天寺夜游 微课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微课课件
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 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 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 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 观的人。
•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 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 寞的人。
难言的人生况味、感慨
•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 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 怅、悲哀之意;
•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 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 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通 达乐观。
个性悟读3
抒情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得 慰藉 满足
豪情寄月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默读文章抒情部分,结合全文,理解“闲人”的意思。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自嘲: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不 能施展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②自许:正是因为颇具闲情雅致,才能在人生低 谷时仍然看到美景,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 度。
拓展延伸
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任务叁 悟“游”之心
精读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拓展延伸
资料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 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 台诗案”。苏轼入狱期间,几次濒 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 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 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 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 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此文作于作者被贬黄州 的第四年。
竹子象征着清高的气节、坚韧不拔的性格,正 直清高、虚怀若谷、超凡脱俗;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柏象征着坚贞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高风亮 节,傲骨铮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练习】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 的句子是__庭__下__如__积__水__空__明____,__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__。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含蓄地表达对“忙人”的鄙夷和讽刺的 句子是:__何__夜__无__月____?__何__处__无__竹__柏____?__但__少__闲_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_者__耳___。
找生字、读准音
解( jiě )衣

记承天寺夜游_瑞锋微课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_瑞锋微课课件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难言的人生况味!
•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自谓 “闲人”自嘲之意,反映了作者当时身 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 之意; •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 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 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 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 景;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 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人境遇相同,志趣相投。
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景清闲) 念无与为乐者—交游之稀(心静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议论直抒胸 臆闲) 月下漫步(叙事闲)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问题1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 张怀民 • 一般理解:闲人---日理万机忙于公务或家事—不闲; 满腹心事,愁肠百结——不闲。清闲不忙的人(无事 做或不做事)如刘禹锡之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身闲;思虑纯净,心止 如水,超脱尘俗的悠闲之人—如陶渊明 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静。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课件__


2、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用优 美的文字描绘这一美妙的境界,比比谁 最棒。 美丽的月亮挂在夜空中,是那样的 温柔、恬静,好似一块晶莹剔透的美 玉。皎洁的月色洒在庭院里,犹如一 汪清澈透明的湖水,交互错杂的水草 在水中轻轻地摇曳,定睛一看,原来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呀!
品“语言之美”
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 ( 夜游 )之事 写 ( 月色 )之景 抒 ( 闲人 )之情
1. 赏“月色之美” 2. 品“语言之美” 3. 悟“情感之美”
赏“月色之美”
1.找出写“月色之美”的精彩之笔。写 出了月色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18个字,就营造出一个空明 澄澈、似真似幻、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美在意境
结束语
●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人生的 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 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 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 更豁达、更洒脱。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只要心中有情,何时不会满面春风?
月光曲 记承天寺夜游.mp4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胸襟 随缘自适、自得其乐的心态
咏月名句知多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 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北宋 ·苏轼)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4.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2)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2)
(五)板书设计:
点评:
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的适当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探究内容:
思考:《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活动过程:
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参考答案:
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

在物欲横流,精神滑坡的社会中,我们应保持一种内心的宁静,同时更应做一有心之人,要善于观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微课大赛)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 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 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 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 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 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பைடு நூலகம்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 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皎洁、 空明、 清丽、 淡雅、 宁静
找出作者笔下的景物,体味 作者寄托的情感。
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
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训练建议: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 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 象生动。
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 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 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记承天寺夜游
推荐观看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比喻的妙用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 2)多种手法的运用: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交横 竹柏影 (侧)(动)
❖ 3)借景抒情
贬官黄州: 谁怕? 一蓑烟雨任 平生。
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之情 贬谪的落寞之情
贬官黄州: 谁怕? 一蓑烟雨任 平生。
苏轼人生轨迹图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源自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
芒鞋不踏名 利场,一叶 轻舟寄渺茫。
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之情 贬谪的落寞之情 自我排遣的达观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赏景 悟情
赏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描绘月景图。)
提示: 1、翻译入手,扣词展开,注意修辞。 2、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
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 “画面”之美。
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人生轨迹图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
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
芒鞋不踏名 利场,一叶 轻舟寄渺茫。
汝州 黄州
密州 徐州 杭州
湖州
惠州 儋州
赏月的欣喜之情
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被人指出用诗 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 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乌台诗案”,审讯历时四个多月,在多方 营救下,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任黄 州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此地,并无权签署 公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 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 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 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 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 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 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 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 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 文短而意深。
微课型
《记承天寺夜游》
------透过“闲人”看情

2015/8/29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 感?

2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 人? 3 、“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 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 样的复杂情感?
2015/8/29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2015/8/2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 的深刻含义?
2015/8/29
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015/8/29

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 自适 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2015/8/29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2015/8/29



2015/8/29
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 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
2015/8/29

“欣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2015/8/29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