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戏曲文化简介

中国戏曲文化简介

中国戏曲文化简介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是中华民族创造性精神和文化丰厚的见证。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历史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1.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它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目前,中国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豫剧、越剧、川剧、粤剧、湘剧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在不同地区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戏、唱腔、道具和服饰装束等。

2.完整的艺术体系戏曲表演有唱、念、做、打、舞五种表现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形成了广泛而完整的艺术体系。

3.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戏剧演出不仅有场上演员的唱腔、口腔语,而且有伴奏器乐,有正剧、小品、曲艺、柯派、相声等,不仅有舞台表演,还有说唱、吟诵、舞剧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

4.文化意义深远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历代社会的风貌,生动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富有历史、地域、民族、时代的标志性含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二、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从最早的豫剧、秦腔、河北曲剧、昆曲到明清时期的昆曲、京剧、湘剧等剧种,中国戏曲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

在乐府古诗中,已经有多部戏曲场面的诗篇。

秦汉时期,伴随着士人和官府对各地戏曲的研究和推广,戏曲渐渐形成独立的流派,如戏曲著作《曲水流觞话旧游》、《戏曲谱》、《群芳谱》、《宛署》。

唐代是中国戏曲历史上较为丰富的时期,除了来自五岳四渡水外的山东南北豫演出,还有河北安平等地的“天圣乐戏”,这是当时中国戏曲发展的巅峰。

明清时期,幸存下来的剧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南柯记》等,京剧在这一时期诞生并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流剧种,越剧则在杭州和绍兴等地区发展起来,川剧在四川地区形成,并吸收了很多其他剧种的元素。

传统戏曲——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繁荣期

传统戏曲——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繁荣期

传统戏曲——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繁荣期中国是戏曲之乡,而戏曲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宋以来,中国戏曲文化经历了一个辉煌的繁荣期,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

一、戏曲演出形态的多样性中国戏曲文化在繁荣期以其多样性的演出形式出现。

各种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相互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种类。

如京剧、豫剧、昆曲、越剧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戏曲流派。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种。

出现于清代中期,以北京为中心,结合了一系列的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豫州,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

该剧种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出很强的地方特色。

昆曲是江苏地区的戏曲流派,历史上在南京一带最为繁荣。

昆曲的唱腔声音婉转悠扬,行腔曲调多变,演员的表现力与修养也要求较高。

越剧起源于浙江省,因起源地区为越南山水之间而得名。

越剧通俗易懂、感情细腻,唱腔优美,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

二、剧本创作的繁荣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大都以节选段落而著名,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国剧本出现了大量的创作和集成,把中国古代戏曲的题材丰富起来。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元曲,元曲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曲的题材丰富多彩,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如爱情、战争、家庭,甚至还有神话传说。

元曲还推动了剧本的创作和演出形式的变革。

在元曲之后,明清时期出现了“二瞎子”、“杨连”等一系列的重要剧作家,这些剧作家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舞台表演的精湛技艺随着剧本创作和演出形式的变革,中国戏曲文化的演出技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演员在化妆、服装、表演等方面都讲究极为严格的规定。

而演出的技艺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进步,例如唱腔、音乐、舞蹈等方面。

唱腔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它是演员表演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象征。

唱腔的变化、音调的升降是演员的表现力和技巧的体现。

《中国戏曲文化》课件

《中国戏曲文化》课件

黄梅戏
《天仙配》、《女驸马》 等
评剧
《秦香莲》、《刘巧儿》 等
传统剧目介绍
昆曲
《牡丹亭》、《桃花扇》等
皮影戏
《鹤与龟》、《狐狸与乌鸦》等
经典剧目解析
《牡丹亭》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 现了人性、情感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 。
《西厢记》
《白蛇传》
讲述了白蛇精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以 及人、妖、神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戏曲与文学艺术
总结词
戏曲与文学艺术相互融合,戏曲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汲取了文学艺术的精华,同时戏曲也是文学艺 术的传承和发扬。
详细描述
戏曲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汲取了古代文学、诗词、小说等文学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艺术 风格。同时,戏曲也通过表演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等,传承和发扬了文学艺术,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 验。
05
中国戏曲的国际影响与 传播
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传播历史
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 些地方戏曲开始传入东南亚地区

传播途径
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途径主要包 括商业演出、文化交流活动、教育 机构以及移民传播等。
影响力
中国戏曲在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尤其在东南亚地区,许多人对京 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浓厚 的兴趣和认知。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起源与古代祭祀仪式
01
总结词
宋元时期的成熟与繁荣
03
总结词
明清时期的多样化与地方化
05
02
详细描述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和乐舞,随 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表 演艺术形式。
04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点科普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点科普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点科普
当涉及中国戏曲文化时,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了解。

以下是一些戏曲文化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1.分类:中国戏曲可分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粤剧等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
声腔和戏曲剧目。

2.演员化妆:戏曲演员在表演前需要进行特殊的化妆。

脸谱
是京剧等剧种的一部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和身份,不同
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特征。

3.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以其复杂的身段、独特的声腔和精湛
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演员需要掌握行当、身段、唱腔和表
情等技巧,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动作。

4.剧目:中国戏曲有丰富的剧目,涵盖历史、神话、文学和
传说等各个领域。

著名的剧目包括《红楼梦》、《牡丹亭》、
《白蛇传》等。

5.传承与保护:中国戏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
剧种都在努力传承和保护。

许多戏曲院团设有培训班来培
养年轻的演员,保持传统艺术的发展。

6.舞台构造:中国戏曲的舞台被称为"楼台舞台",包括天井、
前台、后台和立柱等元素,用于展示不同场景和角色。

7.音乐伴奏:戏曲表演通常有专门的乐队进行伴奏,乐器包
括二胡、琵琶、梆子鼓、锣、鼓等。

音乐在戏曲表演中起
到衬托情节和角色的作用。

8.剧院:中国戏曲演出通常在剧院或民间场所进行,例如京
剧常在戏曲戏院和文化宫演出,黄梅戏常在乡村戏台上演。

以上是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

中国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剧目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民族特色的体现3.传统艺术的延续三、现实措施1.政府政策支持2.教育推广3.创新发展4.人才培养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观众群体萎缩2.演出市场不景气3.传统表演艺术流失五、案例分析1.成功传承的戏曲剧目2.创新表演形式的代表六、结论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戏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探讨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传承戏曲文化,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责任。

2.民族特色的体现戏曲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传承戏曲文化,就是传承民族特色。

3.传统艺术的延续戏曲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延续。

只有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彩。

三、现实措施面对戏曲文化传承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现实措施,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1.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戏曲艺术充分的扶持,加大对戏曲传承保护的投入,为戏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教育推广教育部门应将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为戏曲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3.创新发展戏曲艺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表演形式,拓展演出市场,吸引更多观众。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_1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熟悉与瞧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戏曲就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就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

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比较闻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向来就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行多得的珍贵财宝,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与传扬这笔文化。

大概您并不善于表演它,但这并不阻碍您去观赏它﹑爱慕它。

大概您并不善于品尝它,但这并不阻碍您去熟悉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中国戏曲的特点就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共性。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与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亮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打算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举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与观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俗话说:“会瞧的瞧门道,不会瞧的瞧喧闹。

”这也说明白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

所谓“瞧喧闹”,也就就是瞧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重离奇的故事以及喧闹的打斗场面等。

所谓“瞧门道”,就就是注重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矛盾、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瞧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

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养与鉴赏的情激动力。

总而言之,不管就是瞧喧闹还就是瞧门道,都就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盛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就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时百姓之间。

我对中国戏剧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戏剧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为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艺术,既关乎人类的物质文化,也关乎人类的精神文化。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从古至今,戏曲一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认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戏曲文化。

但戏曲在古代的发展是缓慢的,进入近、现代,时代发展、社会急速变化,机制更新的历史潮流中,我们的思想与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涌动。

然而,现实中,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

各种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受到多种文化潮流的冲击,戏曲艺术出现衰退现象,戏曲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低谷,究其根源就是失去了观众。

不可否认,这里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化繁荣,人们的休闲和娱乐生活呈现多元化,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

但更重要的是,戏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另辟蹊径,谋求更深远的发展。

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

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得有趣味。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着千百年来的传统价值观念。

中国戏曲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的第一重要特点是道德观念。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崇尚正义、宣扬善良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戏曲中,很多剧目都以正义战胜邪恶为主题,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厚内涵,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其次,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体现在其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上。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礼仪的生动表现,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曲,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审美情趣的培养上。

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表演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元 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
•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 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 关、白、马、郑),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 浓郁的民间气息。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傀儡戏图
唐歌舞戏又叫代面或大面
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 3、滑稽戏是戏剧产生的又一主要来源。
• 滑稽戏从“优”发展而来。 • 优早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出现。是国王
贵族之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
• 《国语晋语》有优施起舞歌暇豫歌说服里克的故事 。
•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 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 化而形成的。
• (1)自报家门
• 自报家门是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引子、定场诗、坐场白 组成。
• (2)龙套
• 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的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 衣而得名。在戏曲表演中,龙套可以虚拟千军万马,起烘托声势的作用。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
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
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
行当。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
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
兴趣
京剧的四大行当
• (一)“生”的分类
• 京剧中的 “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 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 ”和“武生”。
• 优有三大特点: • ①优是以“滑稽调戏”为主的; • ②说错了话无罪过; • ③既能歌又能舞。
• 晚唐,参军戏发展成多人演出,出现女角色,至宋 称杂剧。
古装滑稽戏《连升三级》
你 你你能喜知列欢道哪举为一多什少部么戏种把曲中戏国?曲地称方为戏“剧梨的园名”称吗??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 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豫剧
豫剧简介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 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 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 曾叫“河南讴”。
“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直到1947年秋,开封、兰州、西安三地 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豫剧的地理印迹:
豫剧产生于地势平坦、 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 由于中原历代多兵灾, 于是养成人们雄阔尚武 的心理。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1.产生背景 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
一种巫术仪式——“傩”nuo* 2.傩的发展
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
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 演员逐渐代替巫师, 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 娱人,这样巫术仪式 就转化成 戏曲表演。
(二)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代南 戏
•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 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 )一带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剧。它是在宋 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 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 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 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还有 王实甫《西厢记》等优秀代表作。
关汉卿和《窦娥冤》 1.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 河北安国人 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是推动元杂剧走向成熟的 杠杆,是标志中国古代戏剧创
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
中国戏曲的姗姗来迟
产生时 来源 间
希腊戏剧 公元前6 酒神 世纪后 祭祀 期
印度梵剧 公元前 后
中国戏曲 公元12 世纪
祀神 表演
民间 歌舞
剧作家
代表作
埃斯库罗斯、 普罗米修 索福克勒斯、 斯、俄狄 欧里庇得斯、 浦斯王、 阿里斯托芬 美狄亚
陀罗迦、 迦梨陀娑
小泥车、 沙恭达罗
关王马白、 窦娥冤、
南洪北孔
桃花扇等
附图
《纪 印 沙绘 度 恭画 达梵 世 罗剧 》
18





古希腊喜剧《特洛伊
遗 址
的海伦之诞生》(瓶
画)
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孕育 上古—魏晋
形成

发展

代表戏种 角觝戏、歌舞戏
参军戏 杂耍
高潮 元、明、清
杂剧、传奇
特点
故事性
角色
舞台、剧本 形式精炼 体制严格 行当全备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黄
梅地区气候宜人,阳光充 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有利于发展农业。这也为 黄梅戏大伏笔的男耕女织 的主题提供了土壤。
代表地:因人民的社会交往
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的 安庆地区。
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从清
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 年)至1938年,其间170多年, 安庆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 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这为安庆成为黄梅戏 传播提供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 (7)起霸
• 起霸主要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 的很多动作和技巧,并组合成连续的舞蹈,以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气概和烘 托渲染战斗气氛。
• (8)趟马
• 趟马主要由圆场、转身、挥鞭、勒马、打马、高低亮相等动作组合而成。
(9)走边 走边是戏曲中表现身怀绝技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查、 夜行、暗袭或探路等特定情境。 (10)档子 档子是武打表演程式,用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 (11)对子 对子是戏曲武打程式,二人对打的套子都称“对子”,包括徒手和持各种兵器 对打,往往是用两种不同的武器开打 (12)耍下场 耍下场属把子功,表现战斗中胜利者的得意情绪。 (13)抬轿 抬轿为戏曲表演身段程式,一般为两人抬或四人抬,坐轿人居中,抬轿人分列 前后。 (14)圆场 跑圆场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 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跑圆场的步子要小、要快、要均匀,上身 要求纹丝不动。
• 抄过场是戏曲舞台调度程式,俗称“抄过儿”。在戏剧情节不中断的情况下 ,另用两组戏剧人物各从上下场门分头出场,自舞台两侧经台口交相疾走, 再同时分头下场,叫做“抄过场”。多用于追赶、包围或搜寻等场合以渲染 紧张的戏剧气氛。
• (6)亮相
• 亮相指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动作结束时的短暂停顿,通过形体造型 ,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 “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 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不 重演唱,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例 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
• (二)、旦的分类
• 1、 青衣(正旦)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
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
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
女驸马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 民女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李家败落,兆廷投亲冯府 ,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珍花园赠银李兆廷, 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官入狱,逼素珍另嫁宰相刘 文举之子。 冯素珍男装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强 招为驸马。花烛之夜,素珍冒死陈词感动公主。 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 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 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汤显祖《牡丹亭》(杰出代表作) 孔尚任《桃花扇》
梁辰鱼《浣纱记》 高濂《玉簪记》 李开先《宝剑记》 徐霖《绣缛记》
二、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
• (一)形式特点 • 1.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 唱、做、念、打,都有固定的程式;
•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 并被重复使用。
• 4、 老旦
• “老旦”,指在剧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行当。 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 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颜色,演唱用真声表 现。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
京剧脸谱 de 含义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 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 剧情。
• 1、老生
•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 ,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
• 2、 小生
• 与老生相对应的是 “小生”,在京剧中指青少年 男子角色,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 逸飞动。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 风格华美和明亮。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 。
• 3 、武生
国粹—京剧
一.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 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 京调、京戏、评剧、国剧等称谓,清乾隆 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最 大戏曲剧种。
二、京剧的角色与行头
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 白脸 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 是神秘,代表神妖。


含 有

褒勇
义。
, 代 表
如 关 公



为 中 性
智 。
,如
代张
表 猛
飞 。
蓝 脸
绿 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