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正面与侧面描写赏析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中人物描写方法之侧面描写

古代诗歌鉴赏中人物描写方法之侧面描写

古代诗歌鉴赏中人物描写方法之侧面描写作者:谷翠翠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19期侧面描写是与正面描写相对的概念,也叫间接描写。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直接描绘,而是描绘与之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人物、事物和景物来间接表现人物形象。

侧面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一是烘托。

或借助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

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卢纶《塞下曲》中“大雪满弓刀”、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号”等诗句,诗人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来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或借助周围人的反应来表现主人公的形象。

如《琵琶行》中“主人忘归客不发”,通过主客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感染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演奏已经结束,听众却还沉浸在她的美妙音乐之中,不能自拔。

音乐止而意无穷,足以见得琵琶女演奏的乐曲的艺术感染力。

或从对方入笔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

杜甫在《月夜》中通过对妻子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来表现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以夜难眠来侧面写自己的思乡之情。

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虚写“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想象家人团坐在一起思念诗人,叨念诗人这个“远行人”来侧面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塑造了一个孤独而又思乡情切的诗人形象。

二是对比衬托。

以景物衬托人物心情最常见。

诗人以景衬情,寓情于景。

或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的正衬。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描绘了“朝辞白帝彩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壮丽图景,塑造了一个被赦免后的轻松愉快的诗人形象。

或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反衬。

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春景如此美好,诗人却无心赏玩,反衬内心的苦闷,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功业无成的诗人形象。

三是语意双关。

古人喜欢利用其他人或事物的相似点、比喻义、象征义等间接表情达意,进而塑造人物形象。

或假托其他形象来表现诗人形象。

如秦韬玉《贫女》中塑造了一个贫女形象,暗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是什么呢?一、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二、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三、正面描写——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四、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五、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六、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文学作品艺术手法赏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刘)

文学作品艺术手法赏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刘)

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
肥城市泰西中学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正面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
能给读者以直 接、真实、具 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 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也叫间接描 写。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二:叠词摹声
第一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侧面烘托
第三次演奏:
琵琶行 •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 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罗敷的美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的运用
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在实际运用中,侧面描写 往往同正面描写相结合, 才能达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也就是说,侧面描写多是 正面描写的补充。侧面描 写运用适当,是艺术的妙 思,但若用得太多,形象 就会显得飘忽,文章也会 给人以“空”的感觉,所 以侧面描写也要注意“度” 的问题。
侧面描写 的运用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4分)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正面描写定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例1、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例2、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2、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例、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

“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

“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

“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

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3、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点面。

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例1、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例1、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特别关注】: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天寒。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形象。“满面
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 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 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用白描手法叙事优点,使人 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 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 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 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 中尽露无遗。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 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题都城南庄(崔护)
•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
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想象之景(未来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陌上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陌上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陌上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陌上桑》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罗敷的美貌和采桑的情景。

正面描写主要集中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对罗敷的容貌、发型、耳环和衣着进行了直接的描述。

如“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些都是对罗敷外貌的直观、鲜明、明确的正面描写。

而侧面描写则主要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物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

例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些反应都暗示了罗敷的美貌,使读者根据效果想象造成这效果的原因,以美的效果表现美本身。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委婉、朦胧、含蓄、韵味悠远,引人遐思,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因此,《陌上桑》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罗敷形象。

高考古诗词描写手法之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高考古诗词描写手法之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4.动静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 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 动一静;相辅相成;两者相互映衬;构成 一种情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 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 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阅读本诗;试分析怎样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 的 3分
参案:这首诗歌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 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 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反应 来描写的..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
1.白描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草;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以小见大;运用白描手法;寥 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 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 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一)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第三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海棠之美?请简要分析4分
• • • • • • •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 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释】①莫愁:莫愁女,古乐府中所传 女子,善歌谣。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 • • • •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 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 中山 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 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 笔迟
• 侧面烘托的手法。 •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 懒于梳妆;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为海棠的娇 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唯恐描画不出海棠 的风姿神韵。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 全表达手法的好处。 • 诗人用“新妆妇”、“傅粉郎”等词语,比 喻白牡丹的洁白,第三句明写明月,暗衬白 牡丹,让月光与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难以 辨别,所以入院后只闻其香。诗不正面描写 白牡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白牡丹的声 、色、香,很巧妙的利用了虚写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