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书法专题复习知识梳理
书法课程知识点

书法课程知识点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也可以培养专注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书法课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功夫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竹简、甲骨文和金文。
在殷商时期,我国已经开始有了书写文字的记录,由此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文字书法。
随着历史的演变,汉字逐渐成熟完善,书写技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经典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庭经》等。
二、书法的基本功夫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的是基本功夫,包括握笔姿势、运笔力度、结构比例以及笔画技法等。
握笔姿势要求手腕要放松自然,笔尖与纸张成一定的角度,避免用力过猛或过轻。
运笔力度要根据字体的要求来掌握,轻重得当才能使字体更加工整优美。
结构比例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每种字体的特点来把握好整体的结构关系。
在练习笔画技法时,需注重笔画的粗细、长短、顿挫以及收放等要素,才能写出飘逸流畅的字体。
三、书法的写作技巧在书法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些技巧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保持专注和耐心是写好字的前提。
其次是要注重速度和节奏的掌握,快慢得当才能写出自然流畅的字体。
另外,要善于观察和模仿,多看书法大家的作品,汲取经验和技巧,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最后要多加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书写水平,只有经过反复描摹和练习,才能写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总结起来,书法课程中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学员们认真领会并不断实践。
通过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书法的基本功夫和写作技巧,相信每个学员都能在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就。
愿大家都能在书法的世界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完整版)硬笔书法全套课件

定义
硬笔书法是使用硬质笔尖的书写 工具,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则进行 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
特点
硬笔书法以线条流畅、结构严谨 、气韵生动为特点,注重笔画的 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过程。
工具与材料选择
01
02
03
笔
一般选用钢笔、铅笔或签 字笔等硬质笔尖的书写工 具。
纸
选择质地细腻、吸墨性适 中的纸张,如宣纸、毛边 纸或普通打印纸等。
创作思路拓展与个性化表现
创作思路指导
讲解硬笔书法的创作思路,包括主题选择、风格定位、章法布局 等方面,帮助学生拓展创作思路。
个性化表现引导
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和创意,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风 格。
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REPORTING
草书特点及代表作品欣赏
草书特点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 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代表作品欣赏
《平复帖》、《月仪帖》、《出师颂》等。
硬笔草书基本笔画和用笔技巧
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捺、提、折、钩等 。
墨
钢笔可使用黑色或蓝色墨 水,铅笔则无需墨水。
正确握笔姿势与坐姿
握笔姿势
三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 杆,中指垫在笔杆下方,无名指和小 指自然弯曲并拢,垫在中指下方。
坐姿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即头部保 持正直,身体坐直不倚靠,两臂自然 分开平放在桌面上,双脚平放在地上 。
PART 02
基本笔画训练
隶书起源于秦朝,成熟于汉代,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书体。 其特点为字形扁方,笔画平直,结构严谨。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完整版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秦及秦以前1.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石鼓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1. “八分书”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2.隶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3.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章草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礼器碑》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 “书圣”是指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鸭头丸帖》是其行书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雁塔圣教序》是诸遂良的作品。
4.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5. 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 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 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1. 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3. 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中国书法史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史》——章节内容填空式梳理1第一章先秦书法1、____、____和____等原始文化时期的陶器上所存留的刻画象形符号,对认识、了解早期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2、许慎指出汉字是对自然万物的象形和源于指事符号,近年来出土的实物也进一步证明了许氏关于汉字源于____及____的论断。
(原始图画、刻画符号)3、文字学家一般认为,汉字大约形成于____,____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
(夏代,夏商之际)4、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学术界公认是商代中后期的____和____。
(甲骨文,金文)5、中国书法至少已有____年以上的历史。
(3500)6、先秦时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写工具,审美视觉中的“___”、“____”、“____”等范畴均源于此。
(刀味、笔味、金石味)7、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我们都称其为“____”。
(大篆)8、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____和____的嬗变之中。
(书体、字形)一、汉字的起源1、中国书法是以____为载体的特有艺术。
(汉字)2、古代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和交际,发明了结绳、刻契和原始图画。
其中____是象形文字的前身或来源。
(原始图画)3、文字是人们在长期的____中逐渐创造并完善起来的。
(社会实践)4、战国时期有仓颉造字说。
荀子在《____》中否定仓颉造字说,认为仓颉是整理文字的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重新肯定仓颉造字说。
清末学者____发挥了荀子说,不但肯定仓颉只是第一个整理文字的人,并指出文字是____创造的唯物观点,推翻了长期以来的仓颉造字说。
(《解蔽篇》,章炳麟,群众)5、汉字的萌芽,可以上溯到距今约____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8000)6、从考古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贾湖文化的刻符——仰韶文化陶器刻画——____是一脉相承的。
(殷墟甲骨文)7、结绳、刻契等实物记事到陶器上等拟物体形象的符号,都揭示了汉字创造的两大基本途径:____和____,从而勾勒出汉字由____阶段、原始文字阶段到____的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以下是中国书法史的基本知识梳理: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书法主要表现为甲骨文、金文和篆书等,这些文字主要用于卜辞、铭文和印章等方面。
2.
汉代:汉代的书法以隶书为主,其特点是笔画粗壮有力,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草书和楷书两种字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行书的代表作。
4.
唐代:唐代书法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并形成了“唐风”的独特风格。
5.
宋代:宋代书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现,出现了米芾、苏轼、黄庭坚等著名书法家。
6.
元代:元代书法以草书和行书为主,张旭的《兰亭集序》被誉为草书的代表作。
7.
明代:明代书法以楷书为主,朱熹、唐寅、文征明等书法家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8.
清代:清代书法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更加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表现,出现了郑板桥、石涛等著名书法家。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发展丰富多彩,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各具特色,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中国书法历史的基本知识梳理:
1. 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以龟、龙、鹿、牛等动物的骨壳及铜器等为材料刻写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中一种规范、工整的字体,始于汉代,晋代时达到巅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3.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简朴、端庄、规矩的字体,自东汉以来逐渐成熟,唐代时达到鼎盛,是中国人日常书写中使用最广泛的书法字体。
4. 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具有良好的书写速度和美丽的艺术效果,是唐代以后书法艺术的重要风格之一。
5. 草书:草书是一种笔画夸张变形的艺术形式,以流畅、俊逸、狂放自如的特点出名。
自东汉以来发展至今,是中国书法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一种字体。
6. 篆书:篆书是古代文化的象形文字,为中国书法中最神秘、最古老的一种字体,是自长期以来的印章文化而衍生出来的。
7. 现代书法:20世纪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不仅推陈出新,而且吸取了西方绘画艺术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书法艺术形态。
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含解析)

专题09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知识贮备】一、汉字1. 汉字形体的大致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殷商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且连贯成句甚至成篇,具有了文字的所有要素。
在已发现的数十万件甲骨文片上,目前人们只识别出一千多字。
其主体是象形字。
金文:西周时,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叫钟鼎文或铭文。
其特点是比甲骨文规范,文字笔画讲究线条美。
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多象蝌蚪状,样式较为美观,也叫它“籀文”或“石鼓文”。
小篆:秦统一六国,李斯主持整理简化文字,做到“书同文”。
这种字笔画大大少于大篆,便于识记,人们称为小篆。
隶书:兴于汉,笔画变曲为直,结构简化,统称为“隶书”。
其又分为古隶(秦)与今隶(汉)。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
其更讲究横平竖直,规范美观,很便于识记和书写。
草书:起于汉代。
由于书写工具变硬(刀刻)为软(毛笔写),书写材料变成帛或纸,人们觉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楷书不快捷,于是顺势将笔画连写,这就成了草书。
它又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行书:成于东汉末年。
鉴于草书好写难认,人们采取折中之道,在楷书于草书之间,创造出一种新字体,既好写又好认,因此叫它“行2.汉字的造字法:“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象形字属于独体字。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书法考级文史知识点总结

书法考级文史知识点总结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文人雅趣,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的方式。
书法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极为丰富,而且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因此,学习和掌握书法不仅要求掌握其艺术技巧,更需要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以下将从文史知识的角度,系统概述书法考级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一、甲骨文字的考察甲骨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
商代的甲骨文主要分为殷墟甲骨和14至15世纪商周地区出土的其它甲骨两大类,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文字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实物。
甲骨文字的形体多变,线条粗犷,前端尖锐,显现出无限变化的艺术魅力。
在书法考级中,学生需要掌握甲骨文字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了解其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能够识别和书写常见的甲骨文字。
二、西周金文的研究西周金文是从西周早期到晚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使用的一种字体,主要运用于铭文、器物铭文、地名、宗谱等,并有刻文、铸文两种方式。
西周金文继承了甲骨文字的一些方面,不过在书写技巧、线条的发展和常见字的规范方面有所提高。
在书法考级中,学生需要了解西周金文在中国文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其构字、章法、笔画的基本特点,逐渐培养书写西周金文的能力。
三、封建社会的秦篆、汉隶秦篆、汉隶是古代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篆在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统一了文字并加强了字体的规范性;汉隶则在汉代大行其道,具有明确的笔画构造和规范的字体规范,对后世书法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书法考级中,学生需要了解秦篆、汉隶的历史渊源、发展特点、书写技法,理解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秦篆、汉隶的书写技巧。
四、草隶的变迁隶书的基础之上,隶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草书。
汉代末年,张陵、张横等人开始用笔毫上迅速跳跃、手法险恶的草书,隶书则不仅形格力尽,而且还具有大小艺术价值。
在书法考级中,学生需要了解隶书到草书的演变历程、书体特点和风格特征,同时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渐掌握草书的书写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专题基本常识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
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区别
1.隶书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等。
代表性的书法家如东汉的蔡邕。
他的书法精于篆、隶。
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2.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
代表作品见下文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等作品。
楷书特点:讲究用笔、笔画分明、结构方正。
3.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特点:
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4.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代表书家有唐代的怀素、张旭等。
草书特点: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气势贯通、错综变化、虚实相生
(草书)(隶书)(楷书)(行书)
三、著名书法家及代表作品
(一)“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
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
集序》、《丧乱帖》。
书法特点: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
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炉
火纯青,尽善尽美。
古人评价“王
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
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二)三大行书
中国行书发展历史有三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字体非常完美,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
文笔洒脱,毫不拘束,写法多样,结构生动,章法疏密有致。
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代表了王羲之最高的行书造诣。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颜季明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取义成仁。
颜真卿将满腔的悲愤、痛惜之情,倾泄在迅疾的笔墨中,毫不拘谨,笔墨一气呵成,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了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感,令人难以忘怀。
《寒食帖》是苏轼才子的风格。
诗人于笔墨之间挥洒出一篇凄凉的文字,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浑然一体。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
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等,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
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兰亭记》等,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等。
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等。
(颜真卿书法)(欧阳询书法)
(柳公权书法)(褚遂良书法)(赵孟頫书法)
另有一说“楷书四大家”指的是(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欧阳询[欧体]、赵孟頫[赵体])
书法特点:颜体端庄雄浑,气势开张,骨力遒劲,气概凛然。
柳体活健苍劲,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欧体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赵体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
(四)草书名家
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
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书法特点,笔法多劲力而少柔媚,力透纸背。
代表作有《书谱》等。
2.张旭: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
代表作有最负盛名的狂草书贴《古诗四帖》。
书法特点,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走动。
3.怀素:代表作有《自叙帖》、《论书帖》、《四十二章经》等。
书法特点,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四、书法欣赏的境界
书法欣赏应不仅要关注外在的形式,更要感受内在的神韵。
一曰“形美”,即从笔画、结构、章法等方面品评。
笔画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刚健有力、或温润柔和、或独立顿挫、或连绵流畅行云流水……好的作品笔画呈现立体感、生动有力、富于变化。
结构是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结构搭的好,使笔画相互呼应,疏密均称,虚实相生。
给人以平衡对称中富有多样的变化,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美感。
章法主要指对整篇作品的字与字、行与行、首与尾之间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和谐,表现出生动活泼,即富有变化又浑然一体的效果。
二曰“神美”,即作品流露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气韵。
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在于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
如,有的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有的象流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丽;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
这就是书法富于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
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
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
在作品中流露书法家宁静沉着、欢愉喜悦、忧伤悲痛、愤慨激昂等复杂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