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
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
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这么些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来治理淮河呢?分析一、淮河污染现状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
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 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低气温 为-24.1℃。蒸发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 米,无霜期200~240天。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 然分界线。
●
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 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 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 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 世闻名。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 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涝 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在淮河中下 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 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 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在淮 河下游地区还极易遭遇江淮并涨、 淮沂并发、洪水风暴潮并袭的严重 局面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 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 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水灾75次;16世纪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450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洪涝 灾害越来越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4、1957、1975和 1991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 沭泗水系836mm。山东半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1mm。多年平均 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 陆。淮河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 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 区,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降水量 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 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 %。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广大,同时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为了更好地治理淮河,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淮河治理调研。
本报告主要总结了淮河治理调研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调研发现淮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
由于流域内土地过度开发和河道不畅,降雨过程中的水无法迅速排出,导致洪水泛滥,同时洪水过后又缺少灌溉水。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并进一步规划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洪水资源。
其次,调研发现淮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和农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河水质量严重下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废水处理技术的水平,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并加强对流域内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减少农业源污染。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淮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导致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植被恢复工作,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植被覆盖率,并严格管理湿地开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我们还调研了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少。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之,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总结了淮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建议。
我们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淮河治理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保护好淮河的生态环境,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淮河污染问题》课件

推行排污权制度
设立环保税
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环保税,利 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
建立排污权制度,通过排污权交易市 场,促使企业主动减少污染物排放。
企业环保责任
投资环保设施
企业应投资建设先进的环 保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 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施清洁生产
企业应推行清洁生产,优 化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 物耗,减少废弃物产生。
活品质。
02
淮河污染原因
工业污染
总结词
工业污染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之一,主要来自沿岸重工业和化 工企业的排放。
详细描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流域 的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 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严重污 染了水体和环境。
生活污染
总结词
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垃圾和 粪便的处理不当,对淮河的水质造成 了严重影响。
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公众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加强国际合作
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共同应
对全球环境问题。
共同制定国际环保标准
02
参与制定国际环保标准,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
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03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研发环保技术
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 湿地保护、水生生物恢复、植被 恢复等,提高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改善了水质。
未来展望
持续推进污染源控制
提升污水处理设施效能
继续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和控制,推广 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 放量。
优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提高处理效 率,降低排放标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一、淮河流域水体污染
1.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江河系统,也是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河流高速发展,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2. 淮河流域的水体污染类型有食品废弃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油类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能够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并对沿江城市的人民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3. 淮河流域地区工业污染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工业污染中最具影响性的组分。
此外,其他因素如农村溢油、污水排放和人体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
1. 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立即推进产业改造,加快推进慢性污染源治理,加强淮河流域农村污水和污染物的分类处理,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尽可能拆除容易发生水体污染的沿江工业区和建筑物。
2. 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改善水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是开展源头污染控制、构建均衡、健康的环境友好型水利体系、强化淮河流域水体监测和污染治理及上游高效利用等措施。
3. 长期来看,要有效防治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除了严格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外,更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
体污染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及水资源节约综合管理工作。
《淮河污染问题》课件

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 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 的震慑力。
建立公众举报制度,鼓励公众 积极参与对污染企业的监督, 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局面。
推行清洁生产
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 产技术和工艺,减少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 排放。
加强企业环保意识, 促使企业主动采取环 保措施,履行环保责 任。
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 济,实现废弃物的减 量化、资源化和无害 化处理。
生态破坏
水生生物死亡或迁移,破坏了 生态系统的平衡。
健康风险
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增加患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经济损失
水体污染导致水资源的利用价 值降低,影响经济发展。
02
淮河污染的原因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工业排污
总结词
工业排污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之一,主要来自沿岸的工厂和企 业。
治理的效果。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对受损的生 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提高生
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加强环保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形成全 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04
淮河污染治理的成果与展望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治理成果
水质改善
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的水质已 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监测数据显 示,淮河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 规定的标准,水体的透明度也有
水质和生态环境。
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治理成果的可持续性,未 来将加强监管力度,对排污行为进 行严格监管和处罚。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借助淮河的治理成果,未来将推动 生态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前来体验和欣赏淮河的美景。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一、背景淮河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水系之一,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全长1076公里,流域面积约27.5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和生态环境支撑。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破坏,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河道治理亟待解决。
二、问题分析1.水质污染由于沿岸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淮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水中含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健康。
2.河道水位下降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河道的水位下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还对沿岸农田的灌溉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河道漫滩扩散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和维护,淮河河道的漫滩扩散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对河道的水流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治理方案1.水质治理针对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管理,逐步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排放。
(2)加强河道采砂、排污和环保等治理力度,优化水质净化设施。
(3)加强对淮河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加大对水质污染的巡查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放者。
2.河道生态修复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1)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2)逐步修复淮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河道湿地建设。
(3)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各类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3.河道整治为了解决淮河河道水位下降和漫滩扩散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1)加大对淮河河道整治的投入,优化河道整治方案设计。
(2)加强对淮河河道的维护和管理,对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淤和疏浚,确保河道的通畅。
(3)加大对淮河河道防洪和河道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和水位调节能力。
四、实施措施1.政府重视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淮河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淮河流域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一、引言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水系之一,其流域面积广阔,地理位置特殊,被誉为“黄金水道”。
然而,近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污染淮河流域的工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淮河,导致水质恶化。
一些工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成为主要的水污染原因。
2. 农业污染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大量的化肥、农药未经充分分解就被农田吸收,最终流入淮河。
此外,农村直排污口的存在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不到位也是导致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城市污染淮河流域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污水也成为淮河流域主要的水污染源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紧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些城市在饮用水、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面临严峻的压力,导致城市污水处理不彻底,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三、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影响1. 生态破坏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水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减少,栖息地破坏,生态链断裂,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鱼类、垂钓等水产资源减少,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寡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2. 健康危害淮河沿岸居民饮用水的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由于水污染物中存在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长期饮用这些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源性疾病,如癌症、肝脏疾病等。
四、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策略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情况,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遵法意识,提高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防治对策[摘要]: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治理。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进行治理。
在1994年,国务院也开始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工作。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治理,是现在最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本文首先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和水污染状况,回顾了往年的水污染事件,然后深入的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在结合流域的水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最后具体探讨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期望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使之能更符合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对策[Abstract]: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issue is a problem with some history, has not been very good for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ighly concerned about pollu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invested a lot of funds, technical, huma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1994, the State Council began the work of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huaihe River basin, is now the most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s.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profile and status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recalling the previous incident,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and on the basi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specific discussion on countermeasures of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xpect further successful pollution treat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making it more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key words]:Huai River basin ; water pollution; factor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1淮河流域概况 (3)1.1水环境概况 (3)1.2流域工农业概况 (3)2污染事件回顾和文献综述 (4)2.1 流域水污染事件回顾 (4)2.2 水污染防治情况 (4)2.3 文献综述 (4)3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 (5)3.1当前水质状况 (5)3.2排污 (6)4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 (7)4.1自然因素 (7)4.1.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7)4.2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9)4.3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9)4.4治污技术不力 (9)4.5产业结构不合理 (9)4.6水污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10)4.7面源污染较严重 (10)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11)5.1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11)5.1.1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 (11)5.1.2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合作,团结治污 (11)5.1.3统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2)5.1.4加大公众的宣传与监督 (12)5.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经济处罚手段 (12)5.3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手段 (12)5.3.1建立地方水污染防治法规政策 (12)5.3.2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 (12)5.3.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13)5.3.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13)5.3.5开展清洁生产 (13)5.3.6实现污水资源化 (13)6结论与讨论 (13)6.1 主要结论 (13)6.2讨论 (14)参考文献 (15)引言淮河是我国重点综合治理的大河之一。
淮河流域地处于我国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淮河水污染日益严重,流域的水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问题有了显著的成效,但防治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流域的水质不仅受大气、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工业废水及农业地表径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所以,淮河流域的前景仍令人担忧。
有资料显示,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淮河流域280个断面,选择亚硝酸盐、高锰、总砷、总汞、六价铬、总氰化物、挥发酚、氨氮十项指标进行酸盐指数、溶解氧、BOD5评估。
上述十项指标有五项严重超标(超V类),超标断面个数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130(39个)、挥发酚(27个),而且在枯水期和平水期超标均较严个)、氨氮(128个)、BOD5重。
其中一级支流中52%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二、三级支流中70%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坏境质量标准GB3838~88规定,超V类水域为丧失使用功能水域[1]。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沿淮的四省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紧迫,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流域的水污染进行治理,否则不但老问题继续无法解决,新问题也将不断增加。
1淮河流域概况1.1水环境概况淮河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流域内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2]。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起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面积26.9万km2。
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总面积26.9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流域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交通通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淮河治理,特别在1991年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但是淮河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3]。
1.2流域工农业概况淮河流域包括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的4.8倍,在各流域中人口密度是最大的。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油菜、棉花和大豆。
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
农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2433元,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
淮河流域的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
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徐州、兖州、平顶山、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4]。
2污染事件回顾和文献综述2.1 流域水污染事件回顾20世纪80年代,随着淮河流域工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90年代初,淮河的16条主要支流中,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质不符合国家的水质标准,都超过国家5类地表水的标准,失去了任何的使用和饮用价值,而且水污染事故经常发生。
更严重的是,一些水利设施由于水质污染而报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生产生活,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一些流域性的水污染事件更是频繁发生。
其中较严重的一次污染事件发生在1994年7月,当时近百米长的污水团在淮河中扩散,使沿淮自来水厂被污染,停水54天,造成沿淮的供水情况困难,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水污染防治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把淮河水污染列入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治理的河流之首。
1995年8月,原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一切工业企业向淮河流域中排放超标水污染物。
1995年,国务院环委会审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提出,1997向淮河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削减百分之四十,水质有较大改善,到本世纪末实现淮河干流水质基本变清。
9月,国务院要求1996年6月30日之前,关停淮河流域所有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
1996年,淮河流域358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制革、小化工等“15小”企业被关停。
1998年1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对在限期内没有完成污染治理的企业进行统一关停。
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四省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1562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的1240家,停产治理企业114家,关停并转企业208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2001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务院各部门通过对淮河现场检查后,宣布淮河基本实现国务院提出的2000年达标目标,干流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基本符合3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COD浓度符合4类水质要求。
2.3 文献综述陈湘满[5]称,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难治理,和流域的经济发展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尹明锐,李汉平,汪萍等[6]说过淮河流域水污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进入80年代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乡镇企业的突起,水污染逐步加剧,一些流域性水污染事故经常发生。
十年治污,党和国家共投入了资金达600亿元,但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