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茶叶品评的步骤及方法

茶叶品评的步骤及⽅法茶叶品评要经过抽样、测定⽔分,然后进⾏外形和内质审评。
⽑茶的形状、⾊泽、⾹⽓、滋味、汤⾊、叶底等品质特征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表现。
所以,茶叶审评必须有正确的⽅法。
但感官评茶是⼀门应⽤感官技术的科学,对它的掌握,不仅要求有锐敏的感觉器官、还必须具备⼀定的评茶知识和经验。
插取样品插样是审评茶叶的⾸要环节,因为茶叶等级是以⼀个样品来评定的。
所插的样必须有代表性。
插样前要验件数,然后每件的茶上、中、下及四周各取⼀把,如插取的样与原始样品⼤体⼀致时,即混合均匀作为这批茶的⼩样,再将每件⼩样充分混合作为⼀个总样。
反复多次,采⽤“四分法”。
取对顶⾓的两份。
直到取得500克左右样茶,即可放置样盘中、以供审评。
测定⽔分按照茶叶保管的要求、茶叶中含⽔量⼀般以5%-6%为宜。
超过这个含⽔量会使茶叶变质,引起霉菌滋⽣,发⽣霉变。
通常感官测定⽔分,是抓⼀把茶叶,紧握⼿中,感到刺⼿、有沙沙⾳,稍微⽤⼒,条索即断,⽤⼿指稍揉即成粉末的,⼀般含⽔量约为7%左右;抓⼀把茶⽤⼒⼀握,感觉有些刺⼿,条索能折断,捻之只能成⽚末,含⽔量约为10%左右;如⼿握茶叶感觉不刺⼿,并微有回⼒,茶条⽤⼿指⼀捻,梗断⽽梗⽪不断离,⼲嗅⾹⽓不⾼,含⽔量则在10%以上。
由于全凭感官测定难合标准,还要经过仪器测定,对照练习,才能提⾼感官测定⽔平,使它基本达到预期⽬的。
审评外形外形审评⼜叫“⼲看”。
主要评看外形条索、嫩度、⾊泽、净度四个⽅⾯。
审评时,⾸先正确取样(250-500克或100-200克)放⼊样茶盘,双⼿持样茶盘两⾓,平⾯回转⼗余转,使盘内样茶通过转动按轻重、⼤⼩分层叠在盘内。
条⼤、⾝⾻轻的浮在上层,叫做“⾯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叫做“中段茶”;体⼩⽽细碎的沉积在下层,叫做“下段茶”。
审评时先看⾯装茶的粗细、松紧、嫩度、⾊泽和净杂程度;再轻抓⼀把翻转过来,察看中段茶的细紧、嫩度、重实程度;最后看样盘中下段茶中的碎⽚、末茶的含量。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 C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茶叶审评细则 - 茶业大赛

中华『茶禅一味』茗品推荐评定细则绿茶的评审方法一,评审内容(一)评审因子茶业评审因子分五因子和八因子两种。
五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色、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名优茶和毛茶的审评。
八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成品茶贸易过程的审评。
(二)评审内容1.外形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外形主要审评茶叶的造型、大小、粗细、宽窄和长短等,以及茶叶造型的特色性、一致性和优美性。
形状由制茶原料的嫩度和加工工艺决定的。
嫩度指茶叶原料的生长程度,通常是原料越嫩,绿茶品质越好,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晚财三天不如草。
”嫩的原料不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状优美,而且内含品质成分丰富‘协调。
干茶的色泽主要审评色泽类型、深度和光泽度。
色泽反映出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及其保管情况,通常是嫩绿者优、绿者中、深绿者次;同一色泽类型的绿茶以鲜活、有光泽者优,枯、暗者劣。
匀整度主要看茶叶的匀齐度和完整度。
匀齐、完整者优,断碎、大小不匀者次。
净度主要看有无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洁净者优。
2.汤色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茶汤色泽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有无变质。
绿茶汤色类型的优劣依次为嫩绿、绿、深绿、暗绿,即茶汤色泽由浅到深;清澈明亮者优,暗、浑浊者劣;茶碗内无沉淀物者优。
3.香气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
绿茶的香气主要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茶树营养状况以及加工技术等有关。
香气类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优,纯正者次、粗老气、烟、焦、异味者劣;清爽者优,沉闷者劣;新鲜高长者优,陈、霉者劣。
4.滋味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鲜嫩爽口,清鲜回甘者优;浓、淡者次;苦、涩者再次;异味者劣。
5.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六大基础评审因子茶叶审评一般分为(把盘、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把盘嫩度: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整碎: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色泽: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湿评内质重要步骤。
开汤前应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湿评台上。
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毛茶如用200m1容量的审评杯则称取样茶4g,杯盖应放入审评碗内,然后以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泡水量应齐杯口一致。
嗅香气香气: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
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看汤色汤色: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
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
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尝滋味滋味: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
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
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
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敛性。
评叶底叶底: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
一般好的茶叶的叶底,嫩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
好茶叶的叶底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而焦叶、劣变叶、掺杂叶则不允许存在。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4.精茶审评杯、碗 evaluation cup and bowl
for refined tea
7
附:评茶用具 Appendix: Outfits For Evaluation
5.毛茶审评杯、碗 evaluation cup and bowl
for primary tea
然后扦样:毛茶250-500g、精茶200-250g 手执样盘缺口角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茶有次序地分 布,后再将茶通过上下颠簸收拢集中呈馒头形,分上中下三 层:
Holding plate:
Pick up samples: primary tea250-500g, refined tea200-250g
六、白、黄茶审评 The Evaluation of White Tea & Yellow Tea
2
一、 评茶基础知识
The Rudiments of Tea Evaluation
1.审评内容: 1. Contents: (1)干看——外形 (1)look---- appearance
(2)湿评——内质 (2)evaluate---- inner quality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Evaluation of the Six Classifications of Tea
主讲:王同和 教授 Lectured by : Prof. Wang Tonghe
翻译:温璐璐 老师 Interpreted by :Lulu
1
提纲:Outline
一、评茶基础知识 The Rudiments of Tea Evaluation
1) green tea, black tea, white tea and scented tea: 3g tea, 150ml boiling water, 5’(or 3’, 5’) The ratio of tea to water is 1:50
学茶必备!最全茶叶审评入门技巧,带你零基础进阶评茶高手!

学茶必备!最全茶叶审评入门技巧,带你零基础进阶评茶高手!都说闻香识人,如果把这种浪漫的识人方式放在茶圈就像茶叶之于评茶员。
一闻一看一品之间,透过色、香、味、形就能道出茶叶品质优劣与否,知晓茶叶背后的仓储环境如何,看似简单却考验着评茶员的专业功底。
茶叶的审评可分干评和湿评两大程序。
所谓干评即为看干茶的外观,湿评则为冲泡审评,又称“开汤”。
茶叶审评有五大审评项目: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大审评因子:茶叶的老嫩、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
主要的操作流程:取样→ 冲泡→ 评汤色→ 闻香气→ 尝滋味→ 看叶底1取样这一步骤取样100-150克,主要看的是干茶的外形和香气,以及整碎程度、干燥程度等。
看外形,看的是茶叶的嫩度、条索、色泽和匀净程度。
闻香气时,抓取一把茶叶,手测茶的干燥程度,轻折断茶叶,有脆感即为正常。
2冲泡不同的茶类冲泡时的茶水比不尽相同,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的茶水比为1:50,如3g的茶叶,150ml的水;青茶的茶水比则为1:22。
不同茶类,出汤时间不等,计时从审评杯盖上盖子开始,一般紧压茶的冲泡时间应长些,定为6分钟,其他茶则为5分钟。
3评汤色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被氧化而使汤色变深暗,所以出汤后需尽快评汤色。
每一个审评碗中茶汤的量,要求一致,以免影响茶汤颜色深浅。
用茶匙在碗中打转一圈,将浑浊物聚集,然后按茶汤颜色、亮度、清浊度评定优次。
4闻香气闻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以免香气散开。
拿起已出完汤的审评杯,右手半掀开盖子,轻嗅香气,重复1-2次。
闻香气分为三步:热嗅、温嗅、冷嗅,分别指闻不同阶段的香气:刚泡出来的,尝滋味时温热的,以及冷却之后的香气。
热嗅,用于判断茶香的纯异(有无焦味等)、香气的类型和香气高低;温嗅,是判别茶香等级的重要考量方式,可从六个方面评判,即浓、鲜、清、纯、平、粗;冷嗅,能了解茶香的持久度。
5尝滋味用茶匙盛取茶汤到茶杯中,或直接用茶匙取茶汤,进行滋味品尝。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16
(五)、尝滋味——(吸吮、满口、循环滚动) 1、茶汤入口分三个步骤:吸吮、满口、循环打转后再咽下。 2、茶汤温度:70℃>适宜45~55℃ >40℃。温度高,口麻木;温度低,迟钝,
Holding plate:
Pick up samples: primary tea250-500g, refined tea200-250g
Put your hand on the nick of the plate, and make it rotat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3 layers:
同时溶解物析出,汤味不协调。 3、注意事项:审评前异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蒜、糖果,不宜抽烟,
以保持味觉灵敏度。
• Tasting
• 1. It is divided into 3 steps when the soup is in your mouth:suck in, mouthful, circulate and rotate, then swallow.
2)、乌龙茶: 5g茶、110ml沸水、5’(或2’、3’、 5’),茶水比为1:22
2) oolong tea: 5g tea, 110ml boiling water, 5’(or 2’, 3’, 5’) The ratio of tea to water is 1:22 13
3)、压制茶: ① 一般冲泡方法的:3g茶、150ml沸水、7’,
8
附:评茶用具 Appendix: Outfits For Evaluation
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及感官审评方法的感受

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及感官审评方法的感受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庄子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
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制茶同样能让人在嫩叶的芬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从种茶到制茶,六大茶类工艺看似相同,却各有千秋。
绿茶重在把握它的鲜香与鲜味、爽口的感觉,以及微微苦涩后的回甘。
黄茶制作工序中有一个叫做闷黄的独特工艺,也就是形成黄茶品质的热化作用。
实际上就是用纱布或绵纸把茶叶捂住,让茶叶在湿热作用下微微发酵,形成独特的颜色和风味。
黄茶比起绿茶更加醇熟甘甜,但是鲜味不如绿茶。
白茶因为工艺比较简单,不炒不揉,只经过萎凋和干燥,是最接近茶叶本身的自然味道从视觉上来说,红茶具有乌褐的外形、红浓的汤色、红褐的叶底。
对制造红茶的茶树品种,要求多是茶多酚含量高,这样才能使红茶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明亮。
最突出的特点是其香气丰富高扬,味浓中带着鲜爽,回味持久。
虽然黑茶种类多,但有一个共同的加工工序:渥堆。
渥堆是黑茶独有的工序,是一个后发酵的过程,微生物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发酵,也是形成黑茶色、香、形、味的关键。
黑茶的汤色一般较深,因渥堆时间的长短,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黑茶的滋味比较特殊,其原因除了鲜叶原料比较粗老外,主要是由于黑茶独特的渥堆工艺。
茶汤的苦涩味不显,滋味变得醇和而甜润,有一种独特的木质醇香,但如果存储不好也很容易带上异味乌龙茶制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的特点,性和而不寒,无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兼有红茶之甜醇、绿茶之清香,其浓香和鲜爽的回味,是其它茶类不及的。
其实在认识制作每一种茶的时候,品鉴方法也被我们一一学会,从气味、色泽、味道等方面一一观察与分析,这其中对自己陶冶的情操都非常切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整碎:条索完整,上、中、下段茶比例适当为好,断碎为次。
净度:茶梗、茶朴、老叶等夹杂物含量。
1.2内质1.2.1操作方法先烫热杯碗,称取茶样5g,置于110ml审评杯中,注入100℃沸水,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
第一冲:1min后嗅盖香(香气高低、有无异味),2min后出汤,评汤色与滋味,并嗅茶香;第二冲:2min后嗅香气(香气类型、粗细、长短、有无异味),3min后出汤,评汤色与滋味,并嗅叶底香气;第三冲:3min嗅香气(持久程度),5min后出汤,评汤色、滋味和叶底香气。
最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评叶底,并用清水漂洗,评其茶叶老嫩、软硬、色泽等。
1.2.2内质审评要点香气:以花香或果香细锐、高长的见优,粗钝低短的为次。
仔细区分不同品种茶的独特香气,如黄棪具有似水蜜桃香、毛蟹具有似桂花香、肉桂具有似桂皮香和单丛具有似花蜜香等。
汤色:以金黄、橙黄、橙红明亮为好,视品种和加工方法而异。
汤色也受火候影响,一般而言火候轻的汤色浅,火候足的汤色深;高级茶火候轻汤色浅,低级茶火候足汤色深。
但不同品种间不可参比,如武夷岩茶火候较足,汤色也显深些,但品质仍好。
因此,汤色仅作参考。
滋味:茶汤入口刺激性强、稍苦回甘爽,为浓;茶汤入口苦,出口后也苦而且味感在舌心,为涩。
评定时以浓厚、浓醇、鲜爽回甘者为优,粗淡、粗涩者为次。
叶底:叶张完整、柔软、肥厚、色泽青绿稍带黄,但品种不同叶色的黄亮程度有差异,叶底单薄、粗硬、色暗绿、红点暗红的为次。
2、绿茶2.1外形眉茶条索:以紧结圆直、完整重实、有锋苗为好;条索不圆浑、紧中带扁、短秃次之;条索松扁、弯曲、轻飘为差。
色泽:绿润起霜为好,色黄枯暗为差。
整碎:面张、中段、下段茶的老嫩、条索松紧、粗细、长短比例适当为匀齐,忌下段茶过多。
净度:梗、片、筋、朴的含量。
净度差的条松色黄,叶底花杂、老嫩不匀,香味欠纯。
珠茶颗粒、匀正:紧结、滚圆如珠,匀正重实为好;颗粒粗大或呈朴块状、空松的较差。
色泽:墨绿光润者好,乌暗者差。
蒸青绿茶色泽:以翠绿调匀者好,黄暗、花杂者差。
形状:条形细长圆形,条索紧结重实、挺直、匀整,芽尖显露完整为好;条形折皱、弯曲、松扁次之;外形断碎,下段茶多为差。
2.2内质2.2.1操作方法眉茶和珠茶称取茶样3g,置于150ml审评杯中,注入100℃沸水冲泡5min。
(注意:只有绿茶评茶时需先看汤色)蒸青绿茶每批茶样称两份,每份3g,分别放入两个茶碗(不用审评杯),沸水冲泡2~3 min后,一碗用于嗅香气,另一碗供评滋味,把茶叶捞出,先看汤色,尝滋味,再看叶底。
2.2.1内质审评要点眉茶汤色:黄绿清澈明亮为好,深黄次之,橙红暗浊为差。
香气:以香醇透清香或熟板栗香高长的好,烟焦、异味为差。
滋味:浓醇鲜爽、回味带甜为上品,浓而不爽为中品,淡薄、粗涩为下品,异杂味为劣品。
叶底:芽多叶柔、厚实、嫩匀为好,反之则差;色泽以嫩绿匀亮为好,色暗花杂为差。
珠茶汤色:黄绿明亮为好,深黄发暗者差。
香气、滋味:香高味醇和为好,香低味淡为次,香味欠纯带烟气、闷气、熟味者差。
叶底:有盘花芽叶或芽头嫩张比重大者为好,大叶、老叶张、摊张比重大为差;色泽以嫩绿匀亮为好,色暗花杂为差。
蒸青绿茶汤色:浅绿、清澈明亮为上;中级汤色浅黄绿色;深黄、暗浊、泛红为下。
香气:鲜嫩带有花香、果香、清香为上品;带青草气、烟焦气为差。
滋味:浓厚、新鲜、甘涩调和,有清鲜、清凉余味为好;涩、粗、熟闷味为差。
叶底:青绿色为好,黄褐及红梗红叶为差。
3、红茶审评3.1外形工夫红茶条索:评比松紧、轻重、扁圆、弯曲、长秀、短钝。
以紧结圆直,身骨重实为好。
嫩度:锋苗(或金毫)显露为好。
色泽:乌润调匀为上;枯杂为差。
整碎:条索、锋苗完整,上、中、下三段茶拼配比例恰当,不脱档,平伏匀称为上。
净度:梗、筋、片、朴、末及非茶类夹杂物的含量。
中下档茶允许有不同程度限量的筋、梗、片、朴,但不能含任何非茶类夹杂物。
红碎茶匀齐度:评比颗粒大小、匀称状况及碎片末茶规格。
以重实为好,轻飘的为低次茶,碎茶要加评含毫量。
叶茶要评比匀、直、整碎、含毫量。
色泽:评比乌褐、鲜活、枯灰、匀杂。
一般早期茶色乌,后期色红褐或棕红、棕褐;好茶色泽润活,次茶灰枯。
净度:评比筋皮、毛衣、茶灰和杂质,红碎茶对茎梗含量一般要求不严,一些季节性好茶虽会有一定嫩茎梗,但并不会给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3.2内质3.2.1操作方法称取茶样3g,置于150ml审评杯中,注入100℃沸水冲泡5min。
3.2.2内质审评要点工夫红茶汤色:以汤色红艳,碗沿带明亮金圈,有“冷后浑”的品质好;红亮或红明次之;浅暗或深暗浑浊者最差。
香气:高级茶香高而长,冷后仍能嗅到余香,以高锐有花香或果糖香、新鲜而持久为好;中级茶香高而稍短,持久性较差;低级茶香低而短,带粗老气;出现异味,则是残次品。
滋味:评比纯异、浓淡、献陈、醇涩。
以醇厚甜润,鲜爽为好;淡薄粗涩为差。
叶底:叶质柔软、芽尖多,芽叶整齐、匀净为好;色泽红艳、红亮鲜活为好,红暗、红褐、乌暗、花杂为差。
红碎茶汤色:以红艳明亮,显金圈为好,灰浅暗浊为差,“冷后浑”现象是内质优良的表现。
采用加乳审评时,汤色以粉红明亮或棕红明亮为好,淡黄微红或淡红较好,暗褐、淡灰、灰白为差。
汤味有明显茶味,是茶汤浓的表现。
若入口后两颊立即有明显的刺激感,表明茶汤浓烈,品质好;若奶味明显而茶味淡薄,则说明汤质差。
香气:要求鲜爽、强烈、浓厚。
滋味:要求浓、强、鲜三者俱全而又协调,并以此来判定品质高低。
浓度是茶汤的浓厚程度,入口即感浓稠者品质好,淡薄者差;强度是红碎茶特有的品质风格,指的是刺激性,以有强烈刺激感,甚至微带涩,但无苦味为好茶,醇和为差;鲜度是指鲜爽程度,以清新、鲜爽为好,迟钝、陈气为差。
叶底:嫩度以柔软、厚实为好,粗硬、瘦薄为差;匀度比老嫩和发酵的均匀程度,以色匀红艳为好,驳杂发暗为差;亮度能反映鲜叶嫩度和加工技术水平,红碎茶叶底着重红亮度。
4、白茶审评内质审评操作方法:同红茶另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审评内质时冲泡2min即可。
白毫银针要求毫心肥壮,具银白光泽,香气新鲜、毫香显浓,汤色明亮呈显杏黄色,滋味清甜毫味浓。
白牡丹毫心与嫩叶相连不断碎,灰绿透银白,高级贡眉微显毫心;白牡丹和贡眉香气鲜纯,有毫香为佳,青气为次;汤色橙黄、清澈,深黄者次,红色为劣;滋味鲜爽有毫味,凡粗涩、淡薄者为低次。
叶底以细嫩、柔软、均匀、鲜亮者为佳,暗杂或带红张者为低次。
5、黑茶审评5.1外形湖南湘尖梗叶老嫩及色泽、条索和净度。
湖南黑砖、花砖、茯砖、金尖匀整:形态端正,棱角整齐,模纹清晰,无起层脱面为好。
松紧:厚薄、大小一致。
嫩度:梗叶老嫩。
色泽:油黑程度。
金尖为猪肝色,茯砖为黄褐色。
净度:筋梗、片、末、朴、籽的含量及其它夹杂物。
湖北青砖、四川康砖、云南紧茶、圆茶、饼茶、普洱沱茶匀整度:形态是否端正,棱角是否整齐,压模纹理是否清晰。
松紧度:厚薄、大小是否一致,紧厚是否适度。
洒面:是否包心外露,起层脱面,是否分布均匀,里茶或面茶有无腐烂、夹杂物等。
5.2内质5.2.1内质审评操作方法同红茶6.2.2内质审评要点香气:米砖、青砖有烟味为次;方包茶有焦烟气味为正常。
汤色:比红明度。
花砖、紧茶呈橘黄色;沱茶橙黄明亮;方包为深红色;康砖、茯砖以橙黄或橙红为正常;金尖以红带褐为好。
滋味:评比是否有青、涩、馊、霉等。
叶底:康砖以深褐色为正常;紧茶、饼茶嫩黄色为佳。
米砖不含梗子;青砖、茯砖、黑砖、花砖、紧茶、康砖、饼茶按品质标准允许含有一定比例当年生梗,不得含有隔年老梗。
6、黄茶审评6.1外形黄茶评比外形(包括条索和嫩度)、整碎、色泽、净度的内容与绿茶基本相同。
其中以嫩度、条索为主,整碎、净度为辅。
嫩度主要看芽叶的多少与显毫程度,芽叶含量多、显毫,是嫩度好的表现。
条索评比看紧结的程度,它是衡量茶叶做工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条索好,说明揉捻比较充分,细胞破碎率较高,色泽比较黄色的枯润和暗鲜度等。
其中嫩度按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的要求,分类审评。
6.2内质6.2.1操作方法同红茶6.2.2内质审评要点黄茶内质评定分为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项因子。
汤色以黄汤明亮为优,黄暗或黄浊为次。
香气以清悦为优,有闷浊气为差。
滋味以醇和、鲜爽、回甘、收敛性弱为好,苦、涩、淡、闷为次。
叶底以芽叶肥壮、匀整,黄色鲜亮的为好,芽叶瘦薄黄暗的为次。
忌芽叶断碎、红梗红叶、生青叶、焦斑叶、泥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