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披露异地高考“三条件” 被指苛刻

合集下载

“异地高考”门槛怎么设很关键

“异地高考”门槛怎么设很关键

龙源期刊网 “异地高考”门槛怎么设很关键作者:来源:《教育》2012年第34期袁新文在2012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从今年8月底四部委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各地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

最令人关注的是异地高考的门槛。

如果设限太多、门槛太高,异地高考必然使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

人们普遍认为,黑龙江省的异地高考规定比较人性化,门槛不算高。

但是,其他省份的规定是否也会这样“平易近人”?教育部负责人曾明确指出,异地高考不仅要对学生条件、家长条件提出要求,还要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等。

日前针对“你如何看待异地高考准入条件”进行的网络调查表明,三成受访者认为“条件过于苛刻,希望降低门槛”。

然而,门槛太低也会出现问题。

不少人担心:为了孩子高考,会不会有大批家长去大城市谋职就业?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庞大,城市的住房、学校等资源不足怎么办?异地高考怎样才能不稀释流入地教育资源、不损害流入地学生的利益?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异地高考,难度更高、影响更大,必须采取审慎态度,科学决策,既不能畏葸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

门槛设多高,口子开多大,的确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当然,异地高考只是高考改革的一项内容。

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全方位实施高考改革。

比如,加大自主招生力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强化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职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组织;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等等。

为此,在期待各省异地高考方案的同时,人们更期盼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早日出台,为推进教育公平扬帆击楫。

2023年重庆异地高考政策,3篇

2023年重庆异地高考政策,3篇

2023年重庆异地高考政策,3篇重庆异地高考政策117日上午10时,重庆市教委召开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从2021年(2018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高考总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和高中学业水*考试选考科目的总和,取消文理分科,统考语数外三科,等级性考试则采用“6选3”模式。

据介绍,重庆将在2018年上半年出台并公布《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

从2021年(2018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制度。

即:依据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高考总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和高中学业水*考试选考科目的总和。

全国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每科150分,由国家统一命题,考试不分文理科,考试时间在每年6月份。

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每年4月、6月),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高中学业水*考试,范围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科目,结果采取合格或等级方式呈现,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

重庆异地高考政策22015年启动我市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完善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和就近入学制度。

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2018年建立依据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从当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2021年基本建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多次选择、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重庆异地高考政策3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

2012年9月1日,*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

异地高考设3大准入条件 禁止奥数作为入学条件

异地高考设3大准入条件 禁止奥数作为入学条件

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异地高考”需要在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条件。

袁贵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各地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聚焦异地高考异地高考须三个准入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袁贵仁介绍,当前我国跟随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

2003年国务院提出“两为主”解决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问题。

如今快十年了,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它确确实实涉及一部分群体的利益。

”袁贵仁说。

8月30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一个文件,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提出要正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怎么解决,由各地根据情况而定,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的办法。

文件提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中考要有条件准入,包括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需符合基本条件。

家长在流入地要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常住人口;学生本人在流入地就读的时限不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享受相同的升学考试政策。

“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袁贵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因此第三个是城市条件,各地将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各地状况不同,因此解决办法也不同。

袁贵仁表示,这一政策将因地制宜,随迁子女流入地多的省份要出台文件,并要求各地根据流入地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办法,提出具体条件。

“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发达省份定额招收中西部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共9页文档

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共9页文档

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一、异地高考政策面临的困境2012年8月,异地高考问题终于破冰。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具体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此《意见》一经发出,引起社会各方强烈反响。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希望各地方案尽快出台,实现多年夙愿,但当地户籍居民及其子女的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

随后,各地方政府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异地高考矛盾最为突出的京沪粤三地方案的出台十分谨慎。

北京方案提出从2014年起,满足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在京借考高考,但需要回原籍录取:上海要求从2014年起,进城务工人员需要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才可参加当地高考。

广东省则是从2016年起,符合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才可以参加高考,并与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京沪粤异地高考方案过高的门槛与随迁子女的期望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升学权利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我们陷入了“具体化窘境”,异地高考方案的推进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阻力或难题。

这表明,异地高考政策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影响政策实施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策略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

正如莫兰所说:“复杂性思想本身不直接解决问题。

但它构成对于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种帮助。

”二、异地高考政策陷入困境的复杂性考证1 异地高考政策目标群体利益关系的非线性在复杂系统中,非线性关系是最为普遍的。

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各子系统或组成要素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催化与被催化、策动与响应、控制与反馈等多元非对等关系。

异地高考政策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内部所调节的各目标群体间的利益诉求存在着种种非对称的非线性关系。

此次异地高考政策利益的分配主要发生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本地户籍人口子女、“高考移民”之间,这三类利益群体间的交互作用复杂多变,确定性的因果对应已不复存在,呈现出复杂的博弈关系。

谨防“自定条件”将异地高考政策架空.doc

谨防“自定条件”将异地高考政策架空.doc

应当承认,囿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完全让一些大城市和一些地方“无条件”实现高考“自由流转”并不现实,所以,政策性规定中提到的诸如家长在当地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以及缴纳了各种保险等,是必要的,也是一个身为纳税市民最基本的条件。

然而,对于后续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学生参加当地高考条件”,笔者无法看好。

多年来,在部分社会领域屡屡发生“令行不禁止”的情况下,一个有“操作余地”的异地高考政策被“架空”的可能性更大。

日前,媒体披露在郑州市某区,农民工子女要想接受义务教育,除了要办齐各种手续,还要进行智商测验,开具医院相关证明。

这是河南南阳邓州农民工魏双恒的8岁儿子航航在郑州市建设路三小求学时遭遇的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魏双恒孩子上学遭遇的难题并非孤例。

在河南郑州,随着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选择在城市就读,孩子入学时都要经过学校老师的“面试”。

(9月6日工人日报)这正是“好政策”在地方执行中被异化的标志。

公众的担忧在于,一旦国家教育部将政策执行“放宽”给各地地方政府,会不会在未来的异地高考上设置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障碍和“条件”来?绝非没有可能。

因为,上级部门留给地方自我操作的空间太大了。

仅就一个“父母是城市常住人口”的规定,各地设置标准不一,有“一年的”、有“三年五年的”,在缴纳保险上相关纳税标准上各城市执行同样可以不一,“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随便定,学生就读“一年、两年或三年”更是随便定,最终这一良好的“异地高考”政策,有可能变成看着好吃却执行不好的“一张馅饼”。

在异地高考的良好政策执行上,绝不应高估一些地方的觉悟。

一些城市长期以来有着歧视外来人口的政策性习惯,很难想象一个对“流浪人员”采取“驱除”政策的城市,会有多大的善意来执行一个对外地人有益、却对本市子女“不利”的异地高考。

因此,笔者以为,上述“政策”有必要打打补丁,设置一个最基本的“底线”。

也就是说,那些“标准”是必须具备的,那些“标准”是不允许地方设置的,都应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范。

异地高考准入条件需标本兼治

异地高考准入条件需标本兼治

龙源期刊网 异地高考准入条件需标本兼治作者:大漠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11期“随迁子女高考须满足三项条件”,平心而论,除了第二条“学生要迁入所在地就读”,其他两条门槛均不低且语焉不详。

何谓稳定工作,什么样的群体才是城市发展需要,这些都要经过多方利益博弈,充分酝酿讨论才能拟定出具体翔实的规则。

如果缺乏具体翔实的细则解读,这些条目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和主观发挥余地。

如果项目过于苛严,随迁子女享受升学的教育权益就会被剥夺。

如果条件设置不合理,难以保证教育公平。

对于长期进城务工人员,虽然他们没房没低保,却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苦活、脏活、累活,他们子女的升学教育权益难道城市没有义务保障?允许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这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但为什么千呼万唤不出台?矛盾不具有普遍性,像山东已经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屏障,主要得益于山东流动人口不算多和高考分数线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是如果在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密集地区,随迁高考就是一块坚冰。

一方面因为北京、上海随迁子女急剧增加给当地带来巨大压力,这不仅挑战当地经济、教育承载力,而且面临诸多利益重新分配。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高校数量多、名校扎堆,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一旦京沪随迁子女参加高考,本地户籍考生升学利益就会受到影响,或者引发新一轮以子女教育为诱因的高考移民潮。

更大的问题是: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因为教材、考纲、考试模式的不衔接,即便回到户籍所在地,也无法适应当地高考。

如何解决随迁子女高考升学问题,又不影响当地考生的权益,这考验施政者的智慧。

笔者以为治标之策就是改革高考制度,结束各自为政的时代,全国统一教材、考纲、考卷,这样,异地上学、本地高考、本地录取就不成问题。

如果全国一盘棋不太现实难统一,那么可以对异地考生执行全国统考政策,然后通过技术数据折算成户籍所在省份的分数。

异地高考门槛:部分地区异地高考门槛偏高

异地高考门槛:部分地区异地高考门槛偏高

异地高考门槛:部分地区异地高考门槛偏高“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曾是中国民众对这场选拔竞争程度的比喻。

然而,从高校扩招到社会机会多元化,眼下的高考虽已不再是出人头地的“独木桥”,但是,一场牵动近千万家庭的考试,对于这个国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每个家庭都全力以赴的支持。

从标印着“绝密”字样的试卷试题,到警方护卫考点、监控录像,再到考试之后的全封闭阅卷,全社会都在努力创造一场公平公证的竞争。

然而,在流动人口超过2.3亿的中国,人们期待,更多的随迁子女能够更平等便捷地就地参加高考;在国家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下放给高校时,人们期待,高校自主招生少一些“暗箱”,多一点透明;在各种“特长生”遭到社会质疑之际,人们则期待,高考加分政策少一点“猫腻”,多一些人性。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程开启后的第一次高考,从今天起,将推出高考主题策划,关注考场之外的高考期待。

图片来源:(www.)28省份实施异地高考:人数激增高门槛问题待解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在2013年艰难“破冰”之后,今年又获得进一步推进,至少有28个省份将实施异地高考。

今年报名人数达到5.6万人,较去年激增12倍,但部分地区门槛过高问题仍有待解决。

专家指出,未来应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实现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让大学自主招生,以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今年28省份实施异地高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被称为“异地高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异地高考人数较去年激增从异地高考报名人数来看,与去年异地高考遇冷不同,今年报名人数达到了5.6万名,较去年的4440名激增12倍。

分省份来看,湖北今年异地高考报名人数达2664人,比去年增加2445人,是去年的12倍;江苏报名人数从去年的374人激增到2995人,是去年的8倍;安徽今年异地高考生有705人,人数较去年的304人实现翻番。

在今年首次开放异地高考的省份中,福建异地高考报名人数有3600多名,新疆有2138名,海南有372名,山西600多名,宁夏有35名。

解读“异地高考”三项准入条件谏言“异地高考”政策

解读“异地高考”三项准入条件谏言“异地高考”政策

龙源期刊网 解读“异地高考”三项准入条件谏言“异地高考”政策作者:陈晓玲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22期编者按:2003年,国务院针对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两为主”,即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允许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流入地就读。

十年过去了,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了,“异地高考”这个问题就成为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2011年3月24日,20名学生家长向教育部学生司工作人员递交了《学籍与户籍分开,以居住地和学籍确定高考地的建议方案》。

这些家长都是外地来京工作多年,孩子当中大部分在北京完成了小学、初中教育,马上就要面临高考。

2011年10月,他们又向社会公开了民间版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并递交教育部。

这份方案提出,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

具体措施是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在该地有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该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对于北京、上海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区域,方案中也有明确设计: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之后,这些非京籍家长每个月到教育部信访办提交公开信,希望能够得到明确答复。

同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家长志愿者自发组织,在地铁口、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宣传,目前,已争取到接近10万人次的公众签名。

民间版《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就是他们在调研、征求意见,组织专家学者、家长、媒体记者召开研讨会的基础上拟成的。

2011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后文中简称《意见》)。

2012年9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文件主要精神有三点:一是要积极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好实施方案。 (综合新华 社、《新京报》、《金陵晚报》报道)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密度仪
【中国新闻周刊网9月7日综合报道】近日关于“异地高 考”的话题再度火热: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
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称异地高考方案应于年底前出台;昨 日,教育部长父母就在当地就业;孩
子有当地的学籍;城市对父母的行业有所需求。这一“条 件”刚一露头就被指“过于苛刻”。教育部披露异地高 考“三条件”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
育的衡量标准。另有时评认为,有准入门槛的异地高考 会造成新一轮的“拼爹”。《华商报》网络版的评论称, 现今出台的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虽然不乏
良好初衷和善意,但其实依然以父辈们占有资源的多寡 作为子女能否参加高考的“硬杠杠”。另据新华社电, 教育部6日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东、
福建、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9个省(市)有 关方面负责同志研讨“异地高考”政策。会议强调,要 尽快明确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
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 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 要和承载能力。中学校长:“准入条件”有点苛刻
据金陵晚报报道,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副校长张 玉东看来,高考政策应该如中考政策一样“放开”,高 考在户籍所在地入学的硬规定令很多随迁子女受教
育不便。他觉得“这3个条件比较苛刻,尤其第三个条件, 会制造新的门槛和不公平。”张玉东说,不能以父母所 从事的行业,来作为其子女能否被接纳接受教
道,袁贵仁部长这样描述这三个准入条件:首先家长要 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你在 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
,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 你不是户籍人口。学生的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 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
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 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学生是 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
京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
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袁贵仁就各界关心的“奥数 热”、异地高考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对于异地高 考的问题,他说,2003年出台的文件允许随迁
子女在义务学校就读,现在十年过去了,当年接受义务 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了,这个问题就是一 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据《新京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