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

中国汉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
中国汉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

中国汉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

朱玉红[1]

【摘 要】[内容提要]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创始人是孙颖老师,他从戏曲舞蹈入手,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史为鉴,开启了中国古典舞的新纪元。汉唐舞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它起源并兴盛于汉唐时代,传承至今。本文阐述了中国汉唐文化精神及其特质,概述了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与风格特征,继而对中国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期刊名称】乐府新声

【年(卷),期】2017(035)00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 键 词] 汉唐文化/汉唐舞/古典舞/华夏文明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舞蹈艺术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渊源。在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上,保存着大量的遗存史料,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古典舞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素材。中国舞蹈史书中,有文字系统论述了中国古典舞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国古典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舞蹈形式,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以及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中国汉唐舞蹈乃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重点从汉唐文化出发,研究中国汉唐舞蹈文化。

一、中国汉唐文化概论

(一)中国汉唐古典文化

中国汉唐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华夏儿女五千年来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兼备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特质和特征。中国历史上,汉唐是国力强盛、声威远震的朝代,集聚了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为后人留下了时代无法淹没和流失的文化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唐古典文化体系。汉唐文化源远流长,通常所说的汉唐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精神,是指汉唐时期所产生的种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汉唐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社会制度、人文艺术等方面。

1.中国汉唐古典文化的物质文化表征

在物质文化方面,汉唐文化精神的基础是百姓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土地是中华民族的衣食父母,赋予了整个国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命力。这是汉唐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基石,汉唐两朝在农业方面都较前朝有长足的进步,比如说:汉代开始普遍使用牛耕,推广和革新铁农具;唐代则有了曲辕犁,同时出现了连筒、筒车、水轮等一系列新灌溉工具;这些新技术都集中体现了汉唐时期农民的勤劳与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 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5 期 2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 年03 期 5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 [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年S1 期 7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01 期 9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 2. 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3. 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汉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

中国汉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 朱玉红[1] 【摘 要】[内容提要]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创始人是孙颖老师,他从戏曲舞蹈入手,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史为鉴,开启了中国古典舞的新纪元。汉唐舞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它起源并兴盛于汉唐时代,传承至今。本文阐述了中国汉唐文化精神及其特质,概述了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与风格特征,继而对中国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期刊名称】乐府新声 【年(卷),期】2017(035)00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 键 词] 汉唐文化/汉唐舞/古典舞/华夏文明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舞蹈艺术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渊源。在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上,保存着大量的遗存史料,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古典舞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素材。中国舞蹈史书中,有文字系统论述了中国古典舞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国古典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舞蹈形式,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以及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中国汉唐舞蹈乃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重点从汉唐文化出发,研究中国汉唐舞蹈文化。 一、中国汉唐文化概论 (一)中国汉唐古典文化 中国汉唐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华夏儿女五千年来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兼备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特质和特征。中国历史上,汉唐是国力强盛、声威远震的朝代,集聚了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为后人留下了时代无法淹没和流失的文化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唐古典文化体系。汉唐文化源远流长,通常所说的汉唐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精神,是指汉唐时期所产生的种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汉唐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社会制度、人文艺术等方面。 1.中国汉唐古典文化的物质文化表征 在物质文化方面,汉唐文化精神的基础是百姓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土地是中华民族的衣食父母,赋予了整个国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命力。这是汉唐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基石,汉唐两朝在农业方面都较前朝有长足的进步,比如说:汉代开始普遍使用牛耕,推广和革新铁农具;唐代则有了曲辕犁,同时出现了连筒、筒车、水轮等一系列新灌溉工具;这些新技术都集中体现了汉唐时期农民的勤劳与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北京体育大学舞蹈专项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研究

1、前言 1.1、选题依据 步伐的训练,是舞蹈训练中一项长久的、不断坚持的训练项目,对于完成动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步伐训练是以移动为主要训练内容的,对腿部的力量、身体的协调、大脑的反应都要求极高。步伐在舞蹈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种在传统艺术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富于深刻表现力和风格韵律的动作,对舞姿、舞蹈技巧具有连接和辅助作用。想要了解表演者是否训练有素,首先要看脚下基本功是否掌握和练习的扎实,步伐的基本规律在于步子要迈得均匀稳重,同时上身不随意摇晃,实时掌控重心和力度在肢体间的分布,才能完成好。 北京体育大学汉唐古典舞步伐的训练方法尚未建立与完善,学生在舞蹈表演的动作完成中,仍然有欠缺与不足。本文将对北京体育大学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进行研究与分析,结合具体实践,对其训练情况作出相应的总结与建议,为舞蹈专项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对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理解,完善北京体育大学舞蹈专项学生步伐训练的方法,并在实际运用和课堂练习中,提高和改善步伐训练效果,可以为汉唐古典舞的步伐训练带来创新力量,提出增强步伐训练是使舞蹈表演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将使北京体育大学汉唐古典舞的学生对于下肢的表现力更加出色,对学生在专项水平的提升有着一定帮助。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舞蹈专项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论文通过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与本科生、硕士生毕业论文中的大量文献,查阅有关汉唐古典舞、步伐等相关学科的专著、论文、期刊、杂志。利用书籍、文献资料的翻阅查询,更进一步的清楚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论文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上都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思路,也为论文的排版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同时为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对我校舞蹈教研室汉唐古典舞专业的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我校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现状,深入了解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提高舞蹈专项学生步伐能力提供参考。 (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之前的优秀毕业论文的查找和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外,运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析,将原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建议。(4)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将原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 3、结果与分析 3.1、汉唐古典舞步伐类型及特点 (1)汉唐古典舞步伐的类型。 表1汉唐古典舞步伐的介绍 表1为汉唐古典舞主要步伐的介绍,为了解决汉唐古典舞脚下单一的问题,汉唐古典舞步伐的训练是必要的。汉唐舞步伐的训练与发展,能更好的在剧目中起到流动的作用,也能使流动的方式更多样化。开发出符合我们自己审美标准的汉唐古典舞步伐,它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步伐使舞蹈衔接更圆润,舞蹈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2)汉唐古典舞步伐的特点。 ①低重心的特点 汉唐古典舞中强调以平稳、下沉的气息为主,尤其是一些低重心的动作。在跳舞时不光上身要注意气韵,下肢也要注意。下肢的气韵体现在胯跟的解放、半脚掌能力与后背力量的辅助,花瓣步、 北京体育大学舞蹈专项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研究 □赵晋珊(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摘要: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当中,舞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汉唐古典舞。步伐在舞蹈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对舞姿、舞蹈技巧具有连接和辅助作用。而在汉唐古典舞中尤为重视对步伐的训练,通过训练能够加强下肢的表现力和流动幅度,以达到与舞台的衔接为舞台服务,与相邻艺术文化传承达到一致,解决汉唐古典舞下肢表现力不足的目的。北京体育大学汉唐古典舞步伐的训练方法尚未建立与完善,学生在舞蹈表演的动作完成中,仍然有欠缺与不足。本文将对北京体育大学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进行研究与分析,结合具体实践,对其训练情况作出相应的总结与建议,为舞蹈专项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北京体育大学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19)-03-ZQ 步伐解释流动路线 跑场步保持半弯迈大步平稳快跑,起步右脚尖微向 外撇,勾脚面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随即 压脚掌满脚着地,同时左脚跟踮起,顺势左 脚迈步向前跑, 花辫步半脚单立,双腿半蹲,一条腿旁迈、另一条 腿扫腿,双腿交替前后扫腿向旁行进。 跺步小平行位,双膝松弛,双腿交替抬跺,保持 高度。 刨步弓步位,半弯,前腿直迈,同时后脚刨地, 平蹬拉腿。双腿保持平移动势交替前进(前 腿脚跟先着地,脚尖勿外开) 蹭跟步一腿蹭步,另一腿快跟至小平行位,半脚掌, 左右交替 花梆步小平行位脚掌着地,碎步快速前进,后退或 旁移可分为直线类和曲线类,其中包括竖线、横线、斜线、之字形、蛇形、圆形、s字形,横∞字形等几种 传统体育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年03月上 TRADITIONAL SPORTS 95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浅谈汉唐古典舞蹈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2984437.html, 浅谈汉唐古典舞蹈形式 作者:美杨嘉 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3期 摘要:汉唐舞蹈是我国古典舞蹈的前身,在汉唐文化的影响下它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它其中的文化与中华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动作都包含了含蓄、内敛、谦逊等品性特点。不仅如此汉唐舞的形式多样,也受到各阶级的追捧,不仅成为宫廷舞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汉唐舞姿曼妙,变化多样,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在现代古典舞中还保留其元素和文化内涵,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古典舞也成为中国舞蹈的标志,它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都不容小觑。 关键词:汉唐舞蹈;形式美;文化价值 汉唐古典舞是在中国古代文明鼎盛时期形成的,它的发展和形成产生的作品是汉唐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的缩影。汉唐舞蹈独特的形式美也为古典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唐舞蹈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舞蹈中不仅舞姿轻盈、飘逸、曼妙,多“翘袖折腰”,也融入了汉唐的审美和艺术气质。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之前先秦舞蹈有了很大的提升。汉代是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大一统的鼎盛帝国。汉代的舞蹈以楚舞与中原舞、中原舞与西域舞蹈的结合而独具特色,它打破了自先秦纵向承袭的格局,形成舞蹈艺术吸收、交融、结合、发展的形式。少数民族的歌舞、杂技、幻术的传入,表演性舞蹈技艺提高、舞蹈活动广泛性观之都推动汉代舞蹈达到历史上第一个舞蹈艺术发展高潮。唐代思想相对开放儒、释、道思想并行,社会稳定开放且繁荣统一,西域等外来文化与其交融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唐朝民风尚武,讲究文武合一,对于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唐朝舞蹈以健舞和软舞最为出名,健舞为武舞其特点为节奏明快雄健豪爽,软舞为文舞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舞蹈形式中也都融入了胡舞等异域风情。 中国古代舞蹈中汉唐舞最为形式多样,舞蹈不仅宫廷独享民族民间也流传甚广,形式多种多样,舞蹈的场合也各不相同聚会、祭祀、朝圣等各种场合都有舞蹈。不仅舞蹈形式多样,舞者也有各种业余的专业的,小到娼、舞姬,大到歌舞者、皇室舞人。汉唐舞从古代到今天一直是光彩熠熠、充满朝气,是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的磨砺,所以汉唐舞蹈的文化價值不容小觑。 汉唐舞蹈的兴盛和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汉唐舞蹈的各种深度挖掘,文化的兴盛,离不开一个强大帝国的支撑。我们再回首中华两千年文化时,惊叹于古代中国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他们对美的向往。 汉唐舞蹈中包含古典舞的舞韵,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汉唐舞的动作多是向旁侧倾斜,但是,在古典舞当中多拧转。两个方向是不同的,拧转的方向是向后但倾斜的方式向侧。所以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浅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浅述 舞蹈的源起有着许多说法,包括巫术说、模仿说、游戏说等,但是毋庸置疑,舞蹈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相关的人类有意识的发明。唯物主义论认为舞蹈同其他艺术与思想一样,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反映着社会[1]。而社会的起源又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征息息相关,如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巨大的文明形式,包括尼罗河流域有规律的大泛滥季和大干旱季,恒河流域的气候多变,两河流域的广阔平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四季分明,都对文明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产生了艺术的不同的审美的走向。因此,地理环境特征和传统舞蹈特征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必然的。而本文则将重点专注于中国独有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试图探究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二者的联系,也将与其他舞蹈文化进行对比探讨,分析由地理环境影响的不同文化是如何主导舞蹈的不同之美。 1.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传统舞蹈的整体特征 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幅员辽阔,其内部的地理分异也不尽相同,但是地区内基本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尤其是文明的起源——黄河、长江流域,表现为四季分明,冬季降雪,盛行从大陆向大海的西北风;夏季降雨,盛行由海向陆的东南风,这种基本规律的气候环境,使得中华文明产生了“天时”“天道有常”原初思想。而各种复杂地理状况和环境现象的出现,使得中华文明较其他文明相比更多了一些含蓄内敛的特质,如同在狂风暴雨中既不与其争又保有本心得逻辑体现,如同老庄之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亦同时又是进退有度的“礼”的表现。同时,人民群众也有着在自然及各种困难之前不屈抗争互相帮助的体现,这便是所谓“能屈能伸”的柔性思维,此外,这一方面也体现在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之上,即使后期有大量的融合的宗教进入中华文明,中国的文化始终更为世俗一些,而非严肃的神性。人民对美好和谐的追求因此中国的传统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都是融合了自然特征的哲学的体现。中国的传统舞蹈虽然历经朝代变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代情况,但是近代结合民间舞蹈与宫廷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复原,也继承了一部分舞蹈思想进入了现代的传统舞蹈系统,因此今天来看,依然能够从舞蹈的动作和神韵中寻找到质朴哲学思想的体现。 2. 结合中国传统舞蹈动作试述地理,文化和舞蹈的相关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国传统舞蹈也不例外。如上文所述,地理环境与其所造就的文化从内涵上影响着舞蹈的精神,而这种文化和环境造就的生活也直接投映在中国传统舞蹈的动作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农耕文明也是中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间舞中,农业深深地根植在舞蹈动作里,如北方的“秧歌”,就是由原始的农业劳动动作所发展而来的,其上肢飞扬的动作,

试论汉唐舞《谢公屐》中“刚柔相济”的动作语言艺术特征-毕业论文

题目:试论汉唐舞《谢公屐》中“刚柔相济”的 动作语言艺术特征 摘要 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中辉煌的汉唐艺术文化以及其精神气质为审美主干的中国古典舞学派,古典舞中所蕴含的的刚柔相济的审美气韵是其精华所在。刚柔相济,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从刚与柔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阐述入手,以汉唐古典舞《谢公屐》为例,从舞蹈表演形式、舞者形象,动作姿态,舞蹈与音律的结合,以及所展现的整体意蕴等几个方面,分析刚柔相济在汉唐古典舞中的表现。并从古典舞复兴和古典美学以及训练意义方面,阐述汉唐古典舞刚柔相济特点审美价值的体现及训练意义。通过对刚柔相济在《谢公屐》汉唐古典舞中审美价值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研究中国传统舞蹈的发生发展,以及其与现代文化思想的融合,使学界和大众在了解自我本体的舒展和对时尚追求之时,兼回眸传统文化之需。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刚柔相济;谢公屐;训练意义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3) 1.1 研究的背景 (3) 1.2 研究现状 (3) 1.3 研究的方法 (4) 第二章《谢公屐》舞蹈表演形式 (5) 2.1汉唐古典舞的定义与风格特征 (5) 2.2《谢公屐》舞蹈的舞姿形态 (5) 2.3《谢公屐》舞蹈的动律特征 (6) 2.4《谢公屐》舞蹈的乐律特征 (7) 第三章刚柔相济特点在《谢公屐》舞蹈表演中的体现 (8) 3.1《谢公屐》舞蹈表演中刚柔相济在气力和舞姿中贯通的体现 (8) 3.2《谢公屐》舞蹈表演中刚柔相济与音律的融合之美 (9) 3.3刚柔相济的文化审美指向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论述中国古典舞三大流派

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挖掘古代舞蹈结合当代舞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经过无数舞蹈艺术家的辛苦工作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无数著名的老艺术家付出了长达30多年的潜心研究才使得中国古典舞成为舞蹈史上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三大流派即新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的分析比较,让更多的舞蹈工作者能够清楚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舞,寄希望于本论文可以为舞蹈的教学带来参考意义。能够传承中国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在古典舞的编创上创新再提高。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新古典舞不同风格相同点不同点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was after R.P. China was founded after the country's aid, dig with the ancient dance and a new dance forms of dance, the artist's work hard to form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many famous old artist paid for as long as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tha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be dancing in the history of a miracle.The tex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f three major subsystems of the new classical dance, HanTang dance and dance of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more of the workers a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ur hopes on this paper to the teaching of dance with reference to tradition. china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will, by comparison to the classical dance create on innovation to improve.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dance,HanTang Dance,Dunhuang Dance,Newclassical Dance,The Same,The Diffience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和汉唐古典舞是两门既年轻而又有历史的舞蹈学科。一个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始于上世纪末,所以说它们很年轻。但是它们却又是以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为背景,是吸取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上最优秀作品的精髓而孕育生成的产物。中国古典舞的产生借鉴了我国的戏曲舞蹈、武术以及西方的芭蕾;而汉唐古典舞的产生更多地是参照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舞蹈的资料和考古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中国古典舞是在上世纪50年代新创立的舞蹈学科,而汉唐古典舞始于我国古代的汉朝和唐朝等经济文化鼎盛时期的封建社会,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在唐代之后就渐渐被戏曲所取代,更确切地说,现在所说的汉唐古典舞是根据资料另辟蹊径复原了我国古代的宫廷和民间舞蹈。关于汉唐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争吵声由来已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古典舞?谁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古代舞蹈?孙颖教授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认为真正能代表中国古代舞蹈的舞种非汉唐古典舞莫属。大学时期我曾就这个论题写过论文,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将孙颖教授的观点一一反驳,现在想来真是可笑至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舞蹈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之后,也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的建立 中国古典舞是建国后,在我国丰厚的传统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个新的舞蹈学科。它是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由李正一、唐满城、郜大琨、朱清渊等老一辈著名舞蹈家从戏曲中整理、研究并结合中国武术的基础和外国芭蕾舞而创立的。 谈中国古典舞不得不谈它的起源,以及其所依托的历史文化背景。12世纪南宋时代,戏曲兴起后就逐渐取代了唐代舞蹈在表演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地位,传统舞蹈被融入戏曲表演中,成为戏曲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诸多手段之一,至今已有800余年。然而融入戏曲中的舞蹈,并未消亡,反而在戏曲中得到高度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训练体系,创造了独特的表演方法。这是“活”的传统舞蹈。要建立中国的舞蹈体系,就必须将舞蹈从戏曲中分离出来,舞蹈与戏曲,经历了从融合提高到分流的发展历程。从1954年到1966年,这12年间老一辈舞蹈家们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始终不渝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终于为中国古典舞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访师寻宝,终于在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的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整理、创建出了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中国古典舞的建立,凝聚了老一辈舞蹈家们的心血和汗水,成果得来不易,是集体创造的产物,也是一大批创建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锲而不舍去进行探索、开拓、改革、创新的成果。 孙颖教授在参与创建中国古典舞教材过程之中产生了疑问,独自研究并创立了汉唐古典舞。正如他在《十论中国古典舞》里谈到的那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古典舞作为一门主课进入新型教学。对京、昆戏曲舞蹈整理、重组的教材,一时间并未觉察到有什么需要思考的问题。做下去也不外直观感觉:古典舞要不要与戏曲的程式、风格、教材套路有所区别,是不是只体现于‘锣鼓经’和音乐伴奏这一点不同?而且日渐思索着我们是在学戏曲,还是在跳古典舞?是与戏曲相通,还是应该自成门户?在约定俗成的形势之下,心里的疑团还不敢透露出来,因为说不清道不明,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主张。为了平息深埋在心中的这种志忑之感,第一步想到应该读读戏曲史,试一试能否弄清楚戏曲舞蹈是怎么一回事。却未料到从‘这扇门’遥遥望到了宋、元之前漫长的舞蹈的历史,才接触到古代舞蹈广阔的天空。从寻找舞蹈史学资料,进一步到寻找文物中舞蹈形象资料,几乎像海里捞针,并感觉到跳舞这宗事,像沉沙一样,隐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之中,要寻‘她’,就难以回避古老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史的学习和思考,其艰难之处,实际是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和认识。‘发微’之路无法直取或者懒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千丝万缕地黏合着几千年来中华在精神、物质两个方面的各种创造智慧,越钻越觉‘林深不知处,而处处又存在着对舞蹈的文化解码。说读‘易’最难,实没想到读‘舞’竟也如此的吃力。如果这可视为理论思考、理论准备,历时很长,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的思考,其目的就是资源勘探,看看是否能够重走一条路,也就是如何接续历史流程,运用自己的资源,在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创建当代的中国古典舞。” 这一切的思考带来了上世纪末与新世纪初的汉唐古典舞体系的建立。其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但孙颖教授凭借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为中国舞文化传承发扬的一腔热血,促成了如今汉唐古典舞盛开的局面。 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及特点 孙颖教授多次在论文中写到舞蹈是一门文化形态,应该具有其应有的文化属性,在创建汉唐古典舞中也谈论到了这个观 艺术广角剧影月报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 ■张瑜 81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的清明时节,我们缅怀的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 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者, 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 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 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 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 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 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谈《中国古典舞蹈作品赏析》

谈《中国古典舞蹈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过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型,它创立于五十年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经历了很多磨练,整理,加工,创造,让它有了较长的艺术实践的经验而流传下来,是具有独特风格魅力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着很高的地位。通过看《中国古典舞赏析>》这本书,我了解到所谓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无敌哦啊,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商业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这些虽然是古代民族舞有所不同,具有吸收,融汇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地域外舞蹈的优越条件,并且是在贵族文化,宗教意识或者在广泛的欣赏趣味影响下发展,提高,形式比较完整,严密,表演,技巧也高于民间的水品和成就,对历史上的舞蹈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是我对古典舞一个大概的概述。 古典舞是一种多元化的舞蹈,下面我分析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扇舞丹青》。它创造了中国古典舞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象的最高境界,舞者手中的扇子似书画家手中的笔墨一样,抒发出那韵如行云流水,王亚彬的演绎更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扇舞丹青》借用一把扇子来延长手臂的表现力,演绎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舞蹈不是以人体的舞蹈去再现绘画的过程,也不是去描绘画中所涉之景物,而是将中国画精深的意境通过行云流水,曲折婉转的舞蹈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具体动作意旨,符合中国画重于想象和写意 的风格,使极动的舞蹈超脱于对极静的具体笔墨的模仿,而显现为画家运笔之气韵和驭气之理念识见的流淌于挥洒,将古典舞雨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把舞,乐,书,画溶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扇舞丹青》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等不同的效应,令人如

汉唐古典舞之《踏歌》与《桃夭》

汉唐古典舞之《踏歌》与《桃夭》 《踏歌》和《桃夭》都是汉唐舞的代表作品。汉唐舞的特点是着力刻画群体的剪影,让某个时期某个特定群体的风姿跃然于舞台之上。 一、踏歌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与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在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衣着清新的才子佳人款款而至,清新的绿色透露着春的气息,她们身材窈窕,踏着轻快地乐曲,给我一种此时此刻她们身处的并不是舞台,而是在野外游春的感觉。 每一次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都尽显少女之婀娜多姿。多么美好的画面,但它的深层次的内涵却并不是那么简单。《踏歌》体现的是汉代女子的游春场景,那时常有许多贫家的美丽少女被选入皇宫和豪门作舞姬,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遭人轻践命运悲惨,而她们希望唯一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机会就是得到君王与主子的宠爱。天真美貌的少女们带着对爱情的美丽向往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翩翩起舞,在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无比娇美。“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由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但悲苦的命运丝毫不会因她们的渴望与祈祷而改变。故《踏歌》透一丝悲情。 二、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实在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优美的音乐响起,三位艳美的女子那动人的回眸一笑透出丝丝羞涩,尽显待嫁少女的怀春与羞涩,那舞动的妖娆身姿,让人感叹少女的魅力。紧接着一群女子款款而上,她们轻盈跳跃着,如同舞台上的桃之精灵一般。音乐也从优美向欢快逐渐转变,一群艳美的少女们欢快地舞动着,犹如真的出嫁一般欢快喜悦。美丽如桃花的少女们通过一个个动人的舞姿向我展现着她们的喜悦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明丽的桃色总是吉祥的颜色、喜悦的颜色,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桃夭》让我看到,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吉祥、美满、使家人幸福、快乐!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迄今见到的论点中,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验的宗教神学,因此中国人也就没有信仰。如果说没有神学,笔者是认同的。就是道教也不能称为神学,因为他信仰的对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但不能就此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也达致了宗教的高度。 信仰的核心是一方面信,另一方面仰。信,就意味着不怀疑,意味着笃信、坚信;仰,表面含义是用仰起得头来看,其内在实质是从内心的敬仰,而敬仰的本质是畏,即敬畏。一切的宗教,从根本上讲都是对本教中信仰对象的敬畏,因为,宗教起源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弱小、无助和畏惧。西方人认为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精神本质就是人们信仰的对象。的确,中国人似乎把这个宇宙缩小化了,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体,自然地存在价值归根结底只是在于人,因此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成了整个的宇宙了。于是,中国人自然也就不相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能拯救自己,解救人的力量也只能来源于人本身。孔子对神的认识是:“敬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仰问题,只是他们信仰的不是超验的神,而是做人的道、理、法则和底线。这些道、理、法则、底线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慈、恕、和、耻

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会存在,而为了社会存在的人不是做人的底线,就必须、必然地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并十分注重人与畜生的区别。而要使人真正与畜生区别开来,就必须坚守底线,这些底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内容,敬畏的内容,不敢突破的内容。 是不是就此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信仰属于浅层次的,是没有得到提升到终极意义上的水平呢?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把这些做人的底线法则神圣化、超验化了。他们认为,信奉并实践这些法则,守牢这些底线,人的灵魂、心灵就可以得到救赎,就可以庇荫后世,灵魂就可以大致永恒,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似乎,这也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了,对此的关怀也就成了中级的关怀了。因此,这些法则和底线已经从做人行事的道理,升华成了超验的形上“原则”,成了神圣化的信奉对象了,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了。 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今天,应该说十分重要、非常迫切的事情是重塑中华民族的信仰,从这些传统的信仰里是不是可以借鉴到有益的内容呢?今天的许许多多的道德滑坡、价值混乱、人生迷茫、社会冲突等,能不能说是现代的许多人已经完全突破了这些做人底线呢?比这始终认为,作为人,信仰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真正地解决与动物(畜生)的本质区别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