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共32页

合集下载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两种囊肿。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玩意儿通常是由于皮肤表面的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

想象一下,就好像是一群调皮的细胞,不听指挥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体”。

表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等等。

它的外观一般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摸起来有点像个小珠子,质地比较柔软。

表皮样囊肿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有时候,可能是因为皮肤受到了损伤,比如刺伤、划伤,导致表皮细胞趁机钻到了皮肤下面,然后开始“生根发芽”。

还有的时候,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表皮细胞跑错了地方,结果就形成了囊肿。

从症状上来看,如果表皮样囊肿比较小,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只是在皮肤上能摸到一个小小的凸起。

但如果它长大了,或者发生了感染,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还可能会有脓液流出。

这时候,可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得赶紧去看医生。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虽然名字相似,但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太一样的。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胚胎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皮肤组织没有正常分化,而是被困在了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形成了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通常出现在身体中线的部位,比如眼眶周围、鼻部、枕部、胸骨前等等。

它的质地一般比表皮样囊肿要硬一些,形状也不太规则。

而且,皮样囊肿里面的内容物也更加复杂,除了有表皮细胞,还可能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组织。

在症状方面,如果皮样囊肿比较小,同样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它的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

比如,如果长在眼眶周围,可能会影响视力;如果长在鼻部,可能会导致鼻塞等问题。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摸、观察囊肿的外观、位置等进行初步判断。

皮样囊肿科普宣传PPT课件

皮样囊肿科普宣传PPT课件
如果囊肿迅速增大或伴随不适,应及时就医。
何时就医?
并发症的风险
感染或破裂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脓肿等。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何时就医?
专业评估
建议寻求皮肤科医生的专业评估,尤其是在可疑 情况下。
通过影像学检查或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如何治疗皮样囊肿?
如何治疗皮样囊肿治疗,可以定期观 察。
皮样囊肿是由于毛囊或皮脂腺的堵塞导致的。
这种堵塞可能与遗传因素、皮肤损伤或荷尔蒙变 化有关。
什么是皮样囊肿?
常见类型
最常见的类型是表皮囊肿,通常出现在面部、颈 部和背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囊肿,如皮脂腺囊肿 等。
谁会得皮样囊肿?
谁会得皮样囊肿?
高风险人群
皮样囊肿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某些人群风 险更高。
皮样囊肿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皮样囊肿? 2. 谁会得皮样囊肿? 3. 何时就医? 4. 如何治疗皮样囊肿? 5. 如何预防皮样囊肿?
什么是皮样囊肿?
什么是皮样囊肿? 定义
皮样囊肿是一种良性的肿块,通常发生在皮肤或 皮下组织中。
它通常含有角蛋白、皮脂等成分,形成囊腔。
什么是皮样囊肿? 发病机制
如果没有不适,可以选择不干预。
如何治疗皮样囊肿? 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或症状明显的囊肿,手术切除是最有效 的治疗方式。
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恢复期相对较短。
如何治疗皮样囊肿? 术后护理
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换药,并观察是 否有感染迹象。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
如何预防皮样囊肿?
如何预防皮样囊肿? 日常护理
如青春期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尤其是有家族 史的人。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皮样囊肿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皮样囊肿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皮样囊肿>>>
治疗:
膜相连。如误伤硬膜而未及时处理,则可 形成脑脊液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 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
内科学疾病部分:皮样囊肿>>>
预防:
皮样囊肿预防_皮样囊肿怎么调理
此病属于先天性疾病,只需预防手术 切除过程中出现的残留,避免复发。
预后 由于皮样囊肿生长缓慢,即使部分切 除,亦可长期缓解。手术死亡率在0%~ 2.6%。死亡原因主要为术后无菌性脑膜炎, 因此,如果能防止这一并发症发生,预后 多数良好。
内科学疾病部分:皮样囊肿>>>
病因:
皮样囊肿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皮样囊肿
(一)发病原因 皮样囊肿属先天性疾患。病因不明。 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的胚胎上皮细胞,是 胚胎发育早期(3~5周)在神经沟封闭时 将部分皮肤组织带入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颅内皮样囊肿2/3发生在颅后窝,尤 其是小脑中线部位,亦可发
内科学疾病部分:皮样囊肿>>>
病因:
生在第四脑室、枕部的硬膜下或硬脑膜外, 其次是脑桥、额叶下面,其他部位有垂体 区、松果体区等。丁育基(1980)报道的 10例皮样囊肿,小脑蚓部3例,大脑半球 及小脑半球各2例,颅中窝、第四脑室、 第三脑室后部各1例。罗世祺(1992)报 道的9例小儿皮样囊肿,第三脑室后部、 小脑蚓部、颅后窝
内科学疾病部分:皮样囊肿>>>
病因: 其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件,瘤壁 中偶可见到软骨和骨组织。
内科学疾病部分:皮样囊肿>>>
症状及病史:
皮样囊肿症状_皮样囊肿有什么症状
1.病程 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到就 诊时间多在1年至数年之间,自出现症状 到确诊平均约为8年。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普宣传课件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普宣传课件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 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2. 为什么会关注这些囊肿?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 样囊肿?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定义
口腔颌面部皮样囊肿是由皮肤附属结构如汗腺、 毛囊等异常发育形成的囊肿,而表皮样囊肿则是 由表皮细胞组成的囊肿。
为什么会关注这些囊肿?
心理影响
面部的肿块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担,影 响自信心。
社交焦虑和自我形象问题在这类患者中较为 常见。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加重
若囊肿出现增大、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尽快 就医。
医生会通过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囊肿的情况 。
何时需要就医?
美观影响
当囊肿影响面部美观或功能时,建议寻求专业医 疗帮助。
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心理支持
对有心理压力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 。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提高认识
增强公众对口腔颌面部囊肿的认知,减少误解和 恐惧。
教育和宣传是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总结与展望
外科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何时需要就医?
定期检查
对于已知囊肿患者,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必要的 。
定期随访能够及时发现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线 。
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

表皮囊肿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表皮囊肿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囊肿感染
如果囊肿出现红肿、疼痛或流脓,应及时就医。
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快速生长
如果囊肿迅速增大,应咨询医生以排除其他潜在 问题。
某些情况下,囊肿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影响生活质量
如果囊肿影响了生活质量或造成心理负担,患者 应寻求专业意见。
如果囊肿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保持观察。
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帮助患者过上更健康、舒 适的生活。
护理的目标不仅是治疗,更是提升患者的整体生 活体验。
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增强自我管理
教育患者有关囊肿的知识,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 自我管理。
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 。
心理支持对患者的整体健康也很重要。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保持清洁
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洁囊肿区域。
避免使用刺激性或过于强烈的清洁剂。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观察变化
定期检查囊肿的变化,包括大小、颜色和质 地。
任何异常变化都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避免挤压
不要挤压或挑破囊肿,以免引起感染或炎症 。
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促进心理健康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因囊肿带来的心理 负担。
心理健康在整体健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
谢谢观看
什么是表皮囊肿?
症状
表皮囊肿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圆形肿块,可能 会有轻微的红肿或发炎。
在感染的情况下,囊肿可能变得疼痛,并可能有 脓液排出。
什么是表皮囊肿? 分类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精品课件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三性别、:表表皮皮样样囊囊肿男肿性和发病皮多样于囊女性肿,的皮样鉴囊别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近,如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 障碍为常见症状。
精品课件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精品课件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 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39%,占颅内肿瘤的2~3%。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 膜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 脊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是一种由于皮肤表皮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而形成的囊肿。

简单理解,就好像是表皮细胞在不该聚集的地方聚集成了一团。

它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甚至是阴囊等地方。

表皮样囊肿通常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肿物,摸起来质地比较柔软,有的时候还能感觉到它在皮肤下面滑动。

从外观上看,它的皮肤表面一般是正常的,没有明显的红肿或者疼痛。

但是,如果这个囊肿受到了感染或者挤压,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会有脓液流出。

那表皮样囊肿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皮肤受到了创伤,表皮细胞就有可能趁机进入到皮肤深层,然后慢慢形成囊肿。

另外,有些先天性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表皮样囊肿的出现。

再讲讲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表皮样囊肿不太一样。

它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某些组织没有正常分化和融合而形成的。

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中线部位,像眼眶周围、鼻梁、枕部等地方。

皮样囊肿的质地一般比较坚韧,和表皮样囊肿相比,它的活动度可能没那么好。

从外观上看,皮样囊肿的表面皮肤也大多是正常的。

在诊断这两种囊肿的时候,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再结合一些检查手段,比如 B 超、CT 等来进行判断。

B 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囊肿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

CT 则能够更清楚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治疗,如果囊肿比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观察,定期复查。

但如果囊肿比较大,或者已经引起了疼痛、感染等症状,那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手术的目的就是把囊肿完整地切除掉,以防止它再次复发。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囊肿破裂。

因为一旦囊肿破裂,里面的内容物就可能会扩散到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的 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什么护理很重要?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 样囊肿?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定义
口腔颌面部皮样囊肿是由皮肤附属结构发育异常 形成的囊性病变,而表皮样囊肿则是由表皮细胞 增生形成的囊肿。
谁需要护理?
谁需要护理? 适宜人群
所有被诊断为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的患者均需进行护理。
尤其是术后患者,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谁需要护理? 护理目标
预防并发症,促进愈合,减轻患者不适感。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 力。
谁需要护理? 护理团队
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多 学科团队。
团队合作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综合需求。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护理时机
在患者确诊后、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均需进行系 统护理。
护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何时进行护理?
监测指标
定期监测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及感染迹象。
如有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
何时进行护理?
随访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定期进行复查。
常见于年轻人,通常为无痛性肿块。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病因
这些囊肿的形成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 关,或是由于皮肤阻塞引起。
家族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口腔内或颌面部的无痛性肿块,可 伴有局部肿胀或不适感。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感染症状,如红肿、疼痛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组织成分:
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胚胎外胚层结构,因 此其内不含皮肤附件;皮样囊肿含有胚胎 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因此其内含有毛发、 皮脂腺、汗腺等起源于中胚层的结构。
影像学表现
• 密度或信号:表皮样囊肿接近于水样密度 或信号;皮样囊肿内的脂肪含 量高于表皮样囊肿,因此CT 值低于表皮样囊肿,MRI上表 现为脂肪信号。 表皮样囊肿的信号或密度较均 匀,而皮样囊肿因其内含有毛 发等,多不均匀。
MRI:为同一病人术后6个月复发,病变在侧脑室前角 也出现了病变。
二、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一样,与原始神 经管闭合期间组织成分移行异常有关,较 表皮样囊肿更加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
临床特征
•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所见(20岁
影像学表现
• MRI: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T2W多为灰信 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 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像脂肪 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如肿 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 平面。
CT:病变位于 中线左侧鞍上区, 呈低密度,囊壁 可见钙化。
MRI:病变内信 号不均匀,呈高 低混杂信号,因 肿瘤破裂大脑外 侧裂和环池内可 见脂肪进入。
女,3岁,CT显 示肿瘤呈低密度, 囊壁有钙化
颅内囊肿的部位特征
脉络丛囊肿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室管膜囊肿 松果体囊肿 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肠源性囊肿 颅颊裂(Rathke 裂)囊肿
两侧侧脑室脉络丛 基底节下部、中脑 侧脑室 松果体区 中颅凹颞极前方 第三脑室顶壁前端 桥小脑角池-四室-蝶鞍周围 中线的鞍区、鞍旁区及鼻额区 后颅窝中线脑干前方 鞍内或/ 和鞍上
病理表现
• 表皮样囊肿于胚胎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上皮组 织移置于神经管内发展而成,它通过进行性脱屑 而生长,由细胞脱屑、角质素和胆固醇组成。
• 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 囊构成。肿瘤质地柔软,有包膜,囊液内因含有角 蛋白和胆固醇,呈白色蜡样结构。由于其外形呈 颗粒状,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瘤”。肿瘤内不含皮 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等。
临床特征
•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 • 年龄分布很广,以20~50岁多见。 • 颅内的表皮样囊肿根据其部位分为硬膜内
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硬膜 内型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可见于脑 室和脑实质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前角 和脑实质内常见,后者常见于桥小脑角区, 其次为鞍旁、中颅窝等。硬膜外型少见。
钻缝样生长,包绕神经和血管 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 生长。
CT:中颅窝占位性病变,病变形态不规则,其内以低密度为主,夹杂等密 度,病变向鞍上池延伸
MRI: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域,在T1WI上病变呈低信号,在T2WI上病变呈 高信号,边缘较清晰,大小约4.0 × 3.5 × 3 cm,并且病变通过Meckel’ s室向左侧桥脑前延伸。
三、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鉴别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性别:表皮样囊肿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皮样囊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近,如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膜 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脊 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临床特征
• 临床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桥小脑角 区的肿瘤 主要为三叉神经痛,后颅凹肿瘤 可出现小脑症状,鞍区和中颅凹的肿瘤可 表现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等,椎管内的 肿瘤多表现为腰部疼痛、运动障碍和膀胱、 直肠功能障碍。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 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神经管 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其发 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39%, 占颅内肿瘤的2~3%。
影像学表现
• 囊壁:皮样囊肿囊壁较表皮样囊肿厚,两 者均可出现钙化。
• 强化:两者一般均无强化,当有感染出现 肉芽组织时可见囊壁的强化。
• 其他:表皮样囊肿常可向邻近网膜下腔蔓 延生长,有钻孔趋向。皮样囊肿可 出现皮毛窦。
END
影像学表现
• CT:肿瘤密度较为均匀,形态不规则,CT 值近似于脑脊液在-20~12Hu之间,造影增强 后无强化,当肿瘤内含有较多角蛋白或有钙 化及出血时,可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其周围有 肉芽肿形成时,病灶可有环状强化。 如肿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 液”平面。
影像学表现
• MRI:信号接近于脑脊液信号,T1加权像 上呈略高于脑脊液的均匀低信号,其内布满 细小颗粒样物质,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 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渐高,肿瘤内若伴有钙 盐沉着、陈旧出血时,信号变得极其复杂。 Gd-DTPA造影后多数肿瘤无强化,在有肉芽 肿形成、大血管包饶、周围组织胶样变性 及肿瘤恶变时,可出现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