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性质及常用分析方法
油化验技术总结

油化验技术总结一、化验是石油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石油及其产品的化验,可以了解其化学组成、性质和品质等情况,为石油加工、使用和储运提供重要依据。
本次化验旨在检测某品牌润滑油的化学成分、黏度、闪点等关键指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质量保证。
二、化验方法和原理本次化验采用以下方法:外观检查法:通过观察油品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方面,初步判断其质量。
黏度测量法:利用黏度计测量油品的黏度,以评估其流动性。
闪点试验法:通过闪点试验仪测量油品的闪点,以评估其安全性。
化学分析法:利用红外光谱、色谱等仪器对油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了解其组成。
以上方法基于以下原理:黏度测量法:液体在流动时,分子间的摩擦力与流速成正比,黏度越大,摩擦力越大,流速越慢。
闪点试验法: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油品,当油品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明火会发生闪火现象,此时油品的温度称为闪点。
闪点越高,油品安全性越好。
化学分析法:利用不同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光谱不同,对油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化验设备和试剂本次化验所需设备和试剂包括:黏度计、闪点试验仪、红外光谱仪、色谱仪、溶剂、标准样品等。
四、化验过程和步骤准备试剂和设备,对设备进行校准。
取适量待测油品进行外观检查,记录结果。
利用黏度计测量油品的黏度,记录结果。
利用闪点试验仪测量油品的闪点,记录结果。
利用化学分析法对油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记录结果。
对化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化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根据化验结果可知,该品牌润滑油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参考值要求,质量良好。
其中,黏度和闪点是衡量润滑油性能的重要指标,黏度表示油品的流动性,闪点表示油品的安全性。
化学成分是润滑油的化学组成,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对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润滑油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
六、误差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估本次化验结果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设备误差:设备本身精度不足或维护不当会导致误差。
油品分析论文范文

油品分析论文范文标题:油品分析与评价引言:油品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对于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对油品的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油品分析及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化学组分、物理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化学组分分析油品的化学组分是评价其品质和性能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红外光谱法(IR)、核磁共振法(NMR)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测定油品中的各种化学组分,如烷烃、芳烃、环烷烃以及硫、氮等杂质的含量。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价油品的稳定性、易燃性、密度、黏度等性质,为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物理性质评价除了化学组分外,油品的物理性质也是评价其品质和性能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黏度、凝点、闪点等。
密度反映了油品的浓度和质量,黏度则表示了其流动性,而凝点和闪点则是判断油品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指标。
通过粘度计、密度计和分析仪器等设备的使用,可以实时监测油品的物理性质,并及时调整油品的配方和处理工艺,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环境污染分析油品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对油品中的环境污染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也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包括石油中的苯、甲醇、酚类物质等,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分析技术,可以对油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准确测定,并制定相应的治理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结论:油品分析与评价是对油品品质和性能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油品的化学组分、物理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油品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对于推动石油化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油品性质及常用分析方法

油品性质及常用分析方法油品是指液态的石油及其衍生产品,例如汽油、柴油、润滑油等。
不同种类的油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油品性质及其常用的分析方法。
1.密度和比重分析:密度和比重是油品的物理性质之一,用来描述油品的“浓稠程度”。
比重可以通过比重计来测量,而密度可以通过密度计来测量。
这两个参数可以用来计算其他重要的油品性质,比如粘度和闪点等。
2.闪点测定法:闪点是指油品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的测定可以通过闭杯闪点法和开杯闪点法来进行。
闭杯闪点法是将待测油品装入闪点仪中,然后逐渐加热,当出现闪光或闪火时,读出该温度即为闪点。
开杯闪点法是将待测油品倒入开杯中,然后用火柴点燃其表面,当油品的蒸汽能够形成可燃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时,出现闪光或闪火即为闪点。
3.粘度测定法:粘度是指油品流动性的大小,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性质。
常用的粘度测定方法有绝对粘度法、相对粘度法和运动粘度法等。
绝对粘度法是通过测量油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长度的管道的流动速度来确定粘度。
相对粘度法是通过测量油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滴流时间来计算粘度。
运动粘度法是通过测量油品在剪切作用下的应力和应变关系来确定粘度。
4.蒸馏分析法:蒸馏分析法是将油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加热蒸发,利用不同组分的沸点差异,将油品分离成不同的组分。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油品的馏程和不同馏分的性质。
常用的蒸馏分析方法包括干蒸馏法、半微量蒸馏法和过量浸提法等。
5.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可以用来分析油品中的各种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
通过将油品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中,利用样品中不同化合物在固定条件下的插值率差异,可以分离和定量分析样品中的各种成分。
6.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可以用来分析油品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波段的吸收特性,可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官能团和化学键。
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油品性质及其分析方法,实际上油品的性质和分析方法非常复杂。
油品分析方法

油品分析1 油品相关术语解释1.1.闪点闪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油品所逸出的蒸气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开口闪点——用规定的开口杯闪点测定器所测得的闪点,以以℃表示。
闭口闪点—用规定的闭口杯闪点测定器所测得的闪点,以以℃表示。
1.2.燃点燃点——在规定条件下,当火焰靠近油品表面的油气和空气混合物时即会着火并持续燃烧至规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1.3.机械杂质机械杂质——存在于油品中所有不溶于规定溶剂的杂质。
1.4.破乳化值破乳化值——油品从油水乳化液中分离能力的量度值,以分钟表示,min。
1.5.水溶性酸或碱水溶性酸或碱——存在于油品中可溶于水的酸性或碱性物质。
1.6.运动粘度运动粘度——表示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用厘斯表示,mm2/S。
1.7.水分水分——存在于石油产品中的水含量。
1.8 .酸值酸值——中和1克油品中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以毫克KOH/克油表示。
1.9.灰分灰分——在规定条件下,油品被碳化后的残留物质经煅烧所得的无机物,以重量百分数表示。
附:主要润滑油常规五项重量指标L—TSA防锈汽轮机油主要指标表2-1抗磨液压油主要指标表2-2中负荷工业齿轮油指标表2-32 油品的取样方法2.1. 取样工具2.1.1 取样瓶500mL~1000mL磨口取样玻璃瓶,并应贴标签。
取样瓶先用洗涤剂进行清洗,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去离子水洗净,烘干、冷却后,盖紧瓶塞。
2.1.2 注射器应使用20mL~100mL的全玻璃注射器(最好采用铜头的),注射器应装在一个专用油样盒内,该盒应避光、防震、防潮等。
注射器头部用小胶皮头密封。
注射器的准备:取样注射器使用前,按顺序用有机溶剂、自来水、去离子水洗净,在105℃温度下充分干燥,或采用吹风机热风干燥。
干燥后,立即用小胶皮头盖住头部待用(最好保存在干燥器内)。
油品识别的四种方法

油品识别的四种方法
1. 目测方法:目测法是最简单直接的油品识别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油品的外观
特征,如颜色、透明度、粘度等,可以初步判断油品的类型。
例如,汽车发动机油一般呈深黄色或棕色,而食用油通常呈浅黄色。
这种方法适用于快速初步的油品识别。
2. 高温揮发法:高温揮发法是通过加热油品并观察其揮发性质来识别油品类型。
不同类型的油品在高温下揮发的性质各不相同。
例如,煤油的揮发性较好,会迅速揮发;而机油揮发性较差,揮发时间较长。
通过对油品在高温下的揮发情况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类型。
3. 化学试剂法:化学试剂法利用特定的试剂与油品反应产生明显的变化,从而
识别油品类型。
例如,利用酚酞试剂可以快速检测出含酚类物质的机油;利用染料试剂可以区分不同油品的特定化学成分。
这种方法可以对油品进行更准确的鉴定和分类。
4. 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是油品识别的高级方法之一。
利用各种先进的分析
仪器,如红外光谱仪、质谱仪等,对油品进行精确的化学成分分析。
根据仪器所得到的数据和特征,可以准确判断油品的类型、成分以及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更加详细和精确了解油品的应用场景。
总结而言,油品识别可以通过目测法、高温揮发法、化学试剂法和仪器分析法
来进行。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一定可靠性的油品鉴定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结合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保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油品分析文档

油品分析1. 引言油品分析是一项常见的实验室分析工作,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油品进行性能和成分的分析。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石油行业的原油采购、油品质量监控以及石油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油品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
2. 常见的油品分析方法2.1 密度测定密度是衡量油品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常见的密度测定方法包括密度计法、浮子法和振荡管法。
密度测定可以根据油品样品的密度值,判断其纯度和成分。
2.2 粘度测定粘度是衡量油品流动性的重要参数,其值直接影响润滑油、液压油等润滑性能。
常见的粘度测定方法包括旋转粘度计法、滑模粘度计法和圆锥粘度计法。
粘度测定可以评估油品的稠度和流动性能。
2.3 含水量测定含水量是衡量油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特别是对于煤油和柴油等燃料油品。
常见的含水量测定方法包括库仑滴定法、蒸发法和红外干燥法。
含水量测定可以判断油品是否受到水分污染。
2.4 硫含量测定硫含量是衡量油品环境友好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硫含量测定方法包括紫外荧光法、氧化法和X射线荧光法。
硫含量测定可以评估油品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
2.5 热值测定热值是衡量燃料油品能量含量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热值测定方法包括卡尔计量法、氧弹法和爆炸法。
热值测定可以评估油品的能源价值和燃烧性能。
3. 油品分析仪器和设备3.1 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是常用的油品分析仪器,其通过样品的挥发性分析来测定油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气相色谱仪可以实现多组分分析,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3.2 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可以通过被测样品吸收、散射和透射红外辐射的强度来分析油品的组成和结构。
红外光谱仪能够快速获取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谱,辅助定性和定量分析。
3.3 质谱仪质谱仪可以通过样品分子的碰撞解离提供样品的质量和结构信息。
质谱仪能够对油品分子进行碎片化和质量测定,提高油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油品分析的应用4.1 原油采购油品分析可以用于评估原油的物性和质量,帮助石油公司进行原油采购决策。
油品分析报告

油品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油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油品的种类、产地、化学成分、用途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
通过对油品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油品的特性和应用,并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和参考意见。
2. 油品种类和产地油品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矿物油、植物油和动物油等。
矿物油是由地下矿藏中提取得到的,包括原油、煤油和润滑油等。
植物油主要由植物的果实、种子或种子中的胚乳提取得到,常见的有大豆油、葵花籽油和橄榄油等。
动物油则是从动物的脂肪中提取得到,如牛油、羊油和鱼肝油等。
不同的油品有着不同的产地,以原油为例,主要产地有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等。
而植物油的产地则与相应的植物分布有关,比如大豆油主要产自南美洲和北美洲,橄榄油则主要产自地中海沿岸地区。
3. 油品的化学成分和性质油品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决定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油品主要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包括脂肪酸、甘油和烃类物质等。
其中,脂肪酸是油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们的不饱和度和链长决定了油品的稳定性和润滑性。
此外,油品还有一些特殊成分,如抗氧化剂、防腐剂和着色剂等。
这些成分在油品的生产过程中添加,以增加其稳定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4. 油品的用途油品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领域。
矿物油广泛应用于能源行业,用作燃料和润滑剂。
原油经过精炼后可以得到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等产品。
植物油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烹饪,也可用于生物燃料和化妆品等方面。
动物油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烹饪。
除了以上应用,油品还在化工和医药等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油品作为原材料,可以用于合成塑料、涂料、肥皂和药品等。
5. 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油品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石油行业作为主要的油品供应来源,其产量和价格对市场影响较大。
同时,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对油品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当前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油品分析知识》

《油品分析知识》油品分析是石油化工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通过对油品进行物理、化学、光谱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了解油品的成分、性质和品质,为石油化工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对油品分析知识的详细介绍。
油品成分分析是油品分析的基础,它主要通过蒸馏、萃取、色谱等方法对油品中的组分进行分离和检测。
常用的蒸馏方法有常压蒸馏和真空蒸馏。
常压蒸馏可将原油或石油产品加热到它们的沸点,使其转变为蒸汽,然后冷凝收集蒸馏液,从而得到不同沸点范围内的馏分。
真空蒸馏则利用真空提高蒸馏效率,使得高沸点的组分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蒸发。
萃取法利用溶剂与油品中的特定组分间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力,将目标物质从油品中提取出来。
色谱法是将样品进样到色谱柱中,利用不同组分在固相或液相载体上的分配差异,通过分离和检测技术将这些组分分离并定量。
油品性质分析主要包括密度、粘度、闪点、凝点等方面。
密度是指油品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常用于确定油品的成分和品质。
粘度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它与油品的粘度指数、温度和化学成分有关。
闪点是指油品在接触到火源时闪烁并自燃的最低温度,是判断油品挥发性和易燃性的重要指标。
凝点是指油品在降温过程中开始形成固体的最低温度,常用于评估油品的低温流动性。
油品品质分析主要包括硫含量、氮含量、金属含量等方面。
硫含量是指油品中硫元素的含量,高硫含量的油品将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氮含量是指油品中氮元素的含量,它与油品的氧化安定性和可燃性有关。
金属含量是指油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常用于评估油品的清洁度、腐蚀性和催化剂中金属的残留。
油品分析还包括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
色谱分析是利用色谱柱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组分的分析方法,常用的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质谱分析是一种通过将样品中的化合物分子转化为电离状态,然后对其进行分离、检测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等。
红外光谱分析是通过检测样品中的红外辐射吸收和散射来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成分,常用于鉴定和定量油品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五、中平均沸点
•
中平均沸点为立方平均沸点 与实分子平均沸点的算术平 均值。
33
• 上述五种平均沸点,除了体 积平均沸点可根据油品的恩 氏蒸馏数据直接计算外,其 它几种按公式计算很难,因 此,通常总是先利用恩氏蒸 馏数据求得体积平均沸点, 然后再根据体积平均沸点利 用图3-4求出其它平均沸点。
24
• 第三节 平均沸点
25
•
馏程在原油的评价和油品规 格上虽然用处很大,但在工艺 计算上却不能直接应用,因此 工艺计算上为了要表示某一馏 分油的特征,需要用平均沸点 的概念。它在设计计算及其他 物理性质的求定上用处甚大。
26
• 平均沸点有好几种,意义和 用途也不一样,但都是根据 恩氏蒸馏体积平均沸点和斜 率求得,现分别叙述。
在20士 5 ℃的温度范围内,密度 随温度的变化可近似地看作直 线关系,可按下式来求。 ρ t=ρ 20—α (t-20)
• 式中α ——油品密度的平均温度校正系 数,即温度变化1℃时油品密度变化的数 值。 • 当温度变化不大时,α 只随油品的密度 不同而变化,其值见表1-6。
45
•
一般在非极高的压力下,压 力对液体油品密度的影响,可 以忽略不计。但在高温、高压 条件下,压力对液体密度就有 一定的影响,此时应进行校正。
3
第一节 蒸气压 在某一温度下,液体与其液面 上的蒸气呈平衡状态时,由此蒸 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 简称蒸气压。
4
• 蒸气压的高低表明了液体中 分子逃离液体汽化或蒸发的能力, 蒸气压越高的液体越易于汽化。
5
一、纯烃的蒸气压
对于同一族烃类,在同一温度下,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烃类的蒸气压较 小。就某一种纯烃而言,其蒸气压是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
42
• 石油产品标准测定方法中规定 20℃密度为石油产品的标准密度, 以ρ 20表示,以代替原来的标准 相对密度d420,在数值上,ρ 20与 d420是相等的,但是它们的物理 意义和单位则不同。
43
• 二、液体油品密度与温度、压力 的关系
• 温度升高时,油品体积就会 膨胀,因而它的密度减小。
44
54
•
例1-8 用已知ρ 20= 0.8400 g/ cm3的煤油测某一同体积粘性油品的 密度,测得混合油品密度为ρ 混 =0.8900 g/cm3,求粘性油品的密度 ρ 粘。
55
• 解:粘性油品的密度 • ρ 粘=2ρ 混-ρ 煤=2 × 0.8900- 0.8400=0.94 g/cm3
56
• 雷德蒸气压是在38℃汽相体积: 液相体积=4:1的条件下测得的, 因此,它完全是条件性的,在测 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 操作条件进行。雷德蒸气压常用 于油品(主要是汽油和原油)规 格中来表示油品的蒸发性。
12
• 第二节 馏程(沸程)
13
• 对于纯化合物,在一定外 压下,当加热到某一温度 时,其饱和蒸气压与外界 压力相等时的温度称为沸 点。在外压一定时,沸点 是一个恒定值。
28
• 体积平均沸点主要用来求定 其他难以直接测定的平均沸 点。
29
二、重量平均沸点 • 重量平均沸点为各组分重量 百分数和相应的馏出温度的 乘积之和。
30
三、实分子平均沸点
•
实分子平均沸点为各组分摩 尔分数和相应的沸点乘积之 和。
31
四、立方平均沸点
•
立方平均沸点为各组分体积 百分数乘以各组分沸点(K) 的立方根之和再立方。
22
•
例1-4 已知某汽油的恩氏蒸馏数据如 下: • 体积,% 初馏点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干点 • 温度,℃ 42 78 109 126 137 145 151 159 168 180 196 • 计算其斜率。
23
• 解:斜率(tgα )=(90%馏出 温度一10%馏出温度)/(9010) • =(180-78)/(90-10) • =1.27℃/%
19
•
恩氏蒸馏是粗略的蒸馏,得到 的馏分组成结果是条件性的, 它不能代表馏出物的真实沸点 范围,所以它只能用于油品馏 程的相对比较,或大致判断油 品中轻重组分的相对含量。
20
•
根据馏分组成数据,以馏出 温度为纵坐标,馏出体积百 分数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的 曲线称为恩氏蒸馏曲线
21
• 在工艺计算中常用到恩氏蒸馏曲 线的斜率(tgα ),其表示方法 是。 • 斜率(tgα )=(90%馏出温度一 10%馏出温度)/(90-10) • 馏分越宽,其斜率值也越大。
50
四、混合油品的密度 • 当两种或更多的油品混合时, 混合油品的密度可按加和性 进行计算,即按比例取其平 均值:
51
• ρ 混=ρ 1v1+ρ 2v2+……ρ ivi • 式中 ρ 1、ρ 2……ρ i混合油品中各 组分的密度,g/cm3; • v1、v2……vi 混合油品中各组分的 体积分率。
6
• 二、石油馏分的蒸气压
• 石油馏分是各种烃类的复杂混合物, 其蒸气压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油品 的组成有关。而油品的组成是随汽化 率不同而改变的。因此,石油馏分的 蒸气压也因汽化率不同而不同。在 温度一定时,油品的汽化率越高,则 液相组成就越重,其蒸气压就越小。
7
• 石油馏分蒸气压通常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其汽化率为零时的 蒸气压,也即是泡点蒸气压, 或者叫做真实蒸气压,一般说 的蒸气压即指的这种情况。另 一种是所谓的雷德蒸气压,它 是在特定的仪器中,在规定的 条件下测得的条件蒸气压。
• 第五节 特性因数
57
•
为表示石油馏分化学组成的 特性,特引出特性因数的概念。 所谓特性因数,是把相对密度 与平均沸点关联起来,说明油 品化学组成特性的一个复合参 数。
58
特性因数可用下式表示:
• K=1.216× T1/3 /d15.615.6 • 式中 K——石油馏分的特性因数。 • T——沸点,K。对石油馏分来说, 最早用的是分子平均沸点,以后改用立 方平均沸点,近来又建议用中平均沸点。 • d15.615.6——该馏分在15.6℃时的相 对密度。
52
•
根据这一道理,当油品粘度 很大又难以直接测定其密度时, 可用等体积已知密度的煤油与 之混合稀释,然后测定混合油 品的密度,再利用下式即可求 出该粘度较大的油品的密度。
53
• ρ 粘=2ρ 混-ρ 煤 • 式中 ρ 粘——粘度较大油品的密度,g/ cm3; • ρ 混——混合油品的密度,g/cm3; • ρ 煤——煤油的密度,g/cm3。
17
•
油品从初馏点到干点这一温度 范围称为馏程或沸程。温度范围 窄的称为窄馏分,温度范围宽的 称为宽馏分。低温度范围的馏分 称为轻馏分,高温度范围的馏分 称为重馏分。蒸馏温度与馏出量 之间的关系称为馏分组成,它是 油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18
油品的馏程大致如下:
•
• • • • •
汽油 40~200℃ 煤油 200~300℃ 航空煤油 130~250℃ 轻柴油 250~350℃ 润滑油 350~520℃ 重质燃料油 >520℃
34
• 第四节 密度和相对密度
35
一、油品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单位体积油品的质量称为 油 品 的 密 度 。 通 常 以 g/ 3、kg/m3。 为 单 位 , cm 以ρ 表示。
• ρ =m/ V • 式中 m——物质的质量,g或kg • V——物质的体积,cm3或m3
36
•
液体油品的相对密度是其密度 与规定温度下水的密度之比。通常 以d表示,因为水在4℃时的密度为 1g/cm3,所以常以4℃水作为基准. 将温度为t℃时油品的密度和4℃水 的密度之比称为油品的相对密度, 写成d4t。相对密度是无量纲的量, 而密度是有量纲的量。
二、油品性质及常用分析方法
•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质是科学研究和 生产实践中评定油品质量和控制加工过 程的重要指标,也是设计和计算石油加 工过程的必要数据。
1
•油品的物理性质和其化学组成及 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物理性 质,也可以大致判断油品的化学 组成。
2
•由于油品是各种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因此其物理性质是组成它的各种烃类和 非烃类化合物的综合表现。与纯物质的 性质不同,油品的物理性质往往是条件 性的,离开了测量的方法、仪器和条件, 这些性质就没有意义,所以为了便于比 较油品质量,往往用标准的仪器,在特 定的条件下测定其物理性质的数据。
59
•
石油馏分是烃类的复杂混合物, 研究证明,纯烃的规律也完全适用 于石油馏分,即油品的K值低,说 明它含芳香烃多,K值高,说明它 含烷径多。一般含芳烃多的油品, K值在9.7~11.00,含烷烃较多的 油品,K值在12.0~13.0,而含环 烷烃较多的油品,其K值在11.0~ 12.0之间。因此,通过K值的大小, 可以大致判断石油馏分的化学组成。
46
• 三、油品的密度与组成的关 系
47
•
油品的密度取决于组成它的 烃类的分子大小和分子结构。
48
•
同一原油的各个馏分,随着 沸点上升,分子量增大,密度 也随着增大。但对不同原油的 同一馏分,密度却有较大的差 别,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化学 组成不同所致。
49
• 当碳原子数相同时,芳烃的密度 最大,环烷烃次之,烷烃最小。 因此,当石油馏分的密度相同时, 含芳烃越多密度越大,含烷烃越 多密度越小,因而通过密度的数 据大致可判断油品中哪种烃类的 含量较多。
39
• 在欧美各国,常以比重指数 (º API)来表示油品相对密 15.6的关系式如下: 度。它与d15.6 •º API=141.5/ d15.615.6-131.5
40
• 例1-6 汽油的d420为0.7439,求它的 d15.615.6和º API。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