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摘要】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介绍了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包括透视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形式。

然后探讨了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特别是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透视手法。

接着对比了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不同点,从技法、观念和审美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最终在结论部分进行了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总结,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并探讨了如何在绘画实践中借鉴和结合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透视法,以丰富和发展绘画领域。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了解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异同,为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透视法、中西美术、绘画、比较、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现实主义、不同点、结论1. 引言1.1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意义深远的研究领域。

在中西两大文化传统中,绘画透视法作为绘画中至关重要的技巧之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透视法不仅影响着绘画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度,更是反映着中西方绘画对空间、光影和结构的理解与把握。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出了两种文化对视觉表现和审美价值的不同理解。

中西绘画中透视法的发展历程也各具特色,体现出了不同文化对绘画的认知和表现方式。

通过比较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运用和发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绘画领域的差异和联系,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交流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平面感和意境表现,因此在透视法运用上与西方有所不同。

古代中国绘画多采用“重远深浅”来表现远近关系,通过叠加颜色和线条的淡重变化来表现景深。

山水画中常用青绿墨淡来表现远处山峰,而近处山石则用深色、浓墨描绘,从而营造出距离感。

在传统中国画中,透视通常是隐含在画面中,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绘画逐渐受到西方透视法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张帆(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

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

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

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

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

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是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方式,而透视法则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定义。

透视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人眼对物体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主要包括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则往往以近大远小、重视前景、透视逐渐减弱的方式表现。

在单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注重透视中心的设定和精确的透视线条绘画。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就应用了单点透视,使画面更具有深度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单点透视往往会通过局部的虚实对比和线条勾勒来表现。

比如在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中,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来实现单点透视的效果。

在两点和三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更为明显。

立体派、构成主义等艺术流派都大量地运用了多点透视,使画面呈现出更加抽象和立体的效果。

而在中国绘画中,虽然少有明显的两点和三点透视的表现,但是在古代建筑和园林的绘画中也能够看到一些多点透视的痕迹。

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对构图和色彩的处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通常被用来突出画面中的主题,使观者的视线更加集中。

透视线也可以成为创作时的构图工具,帮助画家更好地布局和构图。

而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法主要用来体现画面中的空间深度,通过近大远小的处理来展现画面的距离感。

透视法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常常被用来处理阴影和光影的变化,从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则以水墨的淡重、浓淡、虚实等手法来实现透视效果,通过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深浅和远近。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表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绘画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西方绘画中透视法更加侧重于画面的逼真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中透视法更多地体现在构图和空间的处理上。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

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

912020/01 No.215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内容提要: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处 于核心位置,它对写实绘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5世纪布鲁内莱斯基建立透视体系伊始,透视法的应用遍布西方绘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以具体的案例分析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透视法;焦点透视;西方绘画文_金智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透视”的词源是拉丁文“Perspcire”,意为“看透”。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提出“聚向焦点”理论,这被认为是透视法理论的树立。

这里说的透视主要是指焦点透视,即缩形透视。

透视学是绘画的舵轮,当代的学院绘画以透视为基础。

说到透视就不得不提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小孔成像技术,即在二维平面上虚构三维空间。

在原理上,人眼的视觉成像与小孔成像非常相似。

焦点透视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门技术。

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催生了印象派及后来的立体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视是装置系统而不是真理。

这也是后来现当代艺术抗拒透视法的原因。

它促进了人们对于之前强烈追求现实主义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探索。

一、透视法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中世纪艺术有了很大的区别。

不同于中世纪的平面图案化的图像,文艺复兴强调现实,强调肉体,艺术也趋向于展现人感受到的世界。

文艺复兴强调现世性,着重于三维空间的暗示。

如果说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还仅仅是对真实的暗示,那么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就开始征服真实了。

据阿尔贝蒂考证,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原理,但未落实于文字。

1435 年,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透视理论,透视法从此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绘画发展。

第一个使用透视法的画家则是马萨乔。

他的绘画并不优雅,脱离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但是他使用了灭点来暗示真实的空间。

贡布里希评论他的湿壁画《圣三位一体》:“这幅壁画揭幕时好像是墙上挖了一个洞穴,不难想象佛罗伦萨人必定会是多么惊愕……它更为真实,更为动人。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是描绘三维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法。

虽然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下面将对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进行比较。

在中西绘画中,透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古代。

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对远近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表现。

希腊古代艺术家认为,通过减小物体的尺寸和线条的密度来表现远离观察者的景物,从而形成了透视法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透视法的运用相对较少。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表现气韵和意境,强调的是内在的情感和想象力。

很少使用明确的透视法来表达景深和空间感。

相反,中国古代绘画通常采用压缩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远近关系,创造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如达·芬奇和拉斐尔等,通过研究几何学和光影关系,将透视法进一步完善和应用于绘画中。

西方透视法主要通过远近点、视点和景深来表现三维空间,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具有立体感。

与此相比,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构建主要依赖于色调、笔墨和构图等元素。

中国古代画家通常采用多种透视法手法,如“高远透视”、“散点透视”和“分带透视”等,来表现远近关系和视角的变化。

这些手法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和协调,而不是具体的线条和比例。

在现代中国绘画和近代中国西方绘画的交流中,西方透视法的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许多中国画家开始借鉴西方透视法的理念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方面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

西方绘画发展了早期的希腊透视法,通过几何学的研究和光影关系的把握,将透视法应用于绘画中。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绘画注重表达情感和气韵,因此对透视法的运用较少。

在现代中国绘画中,西方透视法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构图和立体感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所采用的一种透视方法,即在一个面上表现一个场景,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深远感的空间。

这种方法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而是通过多个角度来表现一个场景,从而打破了固定视线的限制。

2. 线条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线条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空间感的透视方法,即通过线条的弯曲、收缩和延伸来表现距离和深度。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尤为常见,通过描绘山水的轮廓和远近关系,创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3. 空气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空气对景物的模糊程度来表现空间感的方法。

通过描绘景物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度和色彩变化,表现出景物的远近关系和深度感。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也有广泛应用。

4. 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5.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6.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7. 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8. 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

以上是中国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作者:张帆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

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

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

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

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

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

此外,想象同样是画家运用透视法时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同一时空中可能会因人類情感的迁移而产生不同意境,恰巧营造出“身临其境”质感,使看客萌生出到画作中游览一番的念想。

以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该幅图描绘了韩熙设宴席款待宾客的场景,以长卷的形式记载了夜宴中琵琶演奏、宴间小憩、观赏舞蹈、清吹及欢送宾客一系列场景,将夜宴的流程阅览之上,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1]。

当代绘画艺术流派将“透视”归结为欧洲艺术发展的成果,其实不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便提出了“小孔成像”原理,奠定了中国透视法的基础。

相较于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我国传统、绘画在透视法的应用上更为灵活多变。

古人不单单在画作上创作出独立多元的空间,更将画作中的世界作为情感抒发的根据地。

例如,将盆栽视为一个独立的世界,让看客在小小的盆栽中饱览世间万物与人生百态,足见古人的奇思妙想。

再比如文人雅士偏好的“手卷画”,同样以长卷的形式实现对事物运动发展历程的描绘,为画作整体增添了流动性,横向多视点的组合方式将画面以“走马灯”的形式呈现,使得画作的纵向感不断延伸。

与立轴画的制式同,手卷画强调对画面的全景式布局,故事情节不再单调的局限于某一情境,而是沿着水平线的方式延展,烘托出故事情节的丰富性。

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其以远观视角描绘出汴京整体的繁荣面貌,由不同人物的肢体形态衬托故事情节,形成“处处有故事”的宏伟景象。

(二)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源头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西方传统绘画工艺更注重对“形”的精准表达。

在西方艺术世界中,人们对于绘画品质的追求思考不逊色于对科学的探索,画家热衷于将绘画视作一门系统的学科,依靠解剖学、人体工程学等实现对画中人物的细节展示,至此,解剖学、物理学等也成为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根基所在。

文艺复兴以后,焦点透视学的出现使得西方绘画中含混不清的时空概念得到良好转变,画家开始运用光线、建筑结构等塑造场景立体感,使画作的质地开始由二维向三维转变。

与此同时,焦点透视学注重对事物瞬间形态的把握,这使得西方画作对事物“形象”的追求更加极致,成像更加逼真。

以曼坦尼那的《婚礼堂的屋顶圆孔》为例,该幅画以一种创新的视角进行作画,将画面布置为某礼堂的天顶装饰画,画面中的儿童与女人呈现出低头俯瞰的姿态,恰好与观赏者形成对视的既视感[2]。

画面对某一时间点人的人物表情、肢体动作,以及周边景物都有传神的表达,而建筑壁画的题材也弥补了焦点透视学空间感上的停滞,给人以更深邃的感官体验。

随着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逐渐成熟,西方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特定大场景得描绘,而是试图从寻求空间尺度的延伸,构建多层空间重叠得视觉效果,绘画作品的风格也更具有场面感。

以歌剧院为例,14世纪后期欧洲兴起文艺复兴热潮,歌舞剧成为高贵典雅的象征,去歌剧院也成为欧洲贵族的一大潮流,这正为欧洲画家提供了创造的灵感,运用歌剧院错综复杂的空间结构使画作的背景层次更加丰富,也使画作整体的寓意更加耐人寻味。

以汉斯·珀尔齐格的《大剧院》为例,其将大剧院以写实的风格收录于纸上,透过剧院环形密集排列的桌椅,以及高大粗壮的罗马柱来衬托剧院空间的宽广,更向人们展示了欧洲古典建筑的恢弘绮丽。

1450年,德勒兹提出“折叠空间”这一概念,其试图从笛卡尔思想的束缚中脱离出来,通过多重网格间的相互连接来塑造空间上的连续性,同样达到了丰富画面空间层次的效果。

但将“折叠空间”运用到透视法中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在一幅画中采取多个视点,因此即便画作空间呈连续性,也无法达到十分流畅的视觉效果,因此这种透视法则在舞台剧中得应用十分广泛,在有限的场景里实现对麦田、城市等多处场景的转换,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有限空间的应用。

以《契阿尔达被杀下马》为例,该幅画将惨烈的斗争以场景切换形式展现,左侧马匹陈列整齐,准备迎战;到了画中马匹惊慌四散,有骑士从马背上跌落;右侧则是人仰马翻的情境,兵器交织散落一地,充分体现出战争的混乱残酷[3]。

;二、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差异比较(一)三远法与透视法间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以“三远法”为根基,传统画作多采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实现对同一场景中多个焦点的透视,侧重于对画面整体的把握。

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富春山居图》中都不难发现,画作中并无焦点,这也使得远处山川风景到进入市井人物都被尽收眼底,弥补了中国传统画作中写实风格的缺失。

所谓“三远”,实则是指以画家的观看角度,即“高远”、“深远”与“平远”。

通过仰视、俯瞰等视角先构筑画作整体轮廓,再加入细节,达到“以大观小”的效果。

相比之下,西方透视法则更注重对事物的写实描绘,其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营造意境美,而是通过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索来引发读者共鸣,构建一种主观意义上的意境。

若从本质上进行探寻,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之初画家是利用动态的思维去看待景物,而西方传统绘画则是利用静止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受到哲学与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传统绘画风格更加严谨,小到画中人物的一个眼神,达到衣着服饰的面料与光泽等,都力图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也使得西方传统绘画更具有穿透力。

以宗教为背景的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为例,整幅画中汇聚了十三个人,而晚餐的日期与十三号的时间点不谋而合,充分体现出基督教对于数字十三的忌惮。

而通过放大该画作,十二门徒的神态清晰可见,不同人物的肢体动作代表着其在宴会中扮演的角色,这相较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要灵动许多。

(二)东西方时空观念上存在的差异中国古代虽然拥有十分精密的度量仪器,但在艺术表达上对“数”的概念则相对模糊,且倾向于运用其他事物的衬托来体现物体本身的轻重,这也与西方传统绘画“精益求精”的观念存在巨大差异。

从主观上来看,中西方的艺术追求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多渲染“恢弘”色彩,力图描绘中国秀美山川,彰显中华文化挥洒自如的气韵。

在散点透视下,画作的主题不受焦点局限,不同人的主观意向下可形成不同的感悟。

而西方传统画作虽然不乏多焦点画作,每幅画作却拥有明确的主题,诸如《向日葵》、《芭蕾舞女孩》等,观赏者很轻易的便能找到画作的主旨所在。

宗白华曾说:“中国绘画的透视法提神太虚”,依赖于水墨画的特质,构建云雾飘渺的诗意仙境,抽象之感油然而生。

中国绘画本身便是一门哲学,是艺术家包揽山河后修身养性的成果。

而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更可视为科技发展与积累的结晶,其具象化特征及丰富的色彩颜料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且逼真效果更迎合不同質素观赏者的审美需求。

以中国画代表《吹萧迎凤图》与西方画代表《希律王的宴会》为例,《吹箫迎凤图》运用大手笔够了亭台楼阁与远山,人物则起到点缀的作用。

画中共出现十六个人物,塑造出在诗意山水的映衬下妇女和孩童其乐融融的画面,衬托出景观的悠然惬意。

《希律王的宴会》则以故事发展情节为主线对画作进行卷轴式设计,全图共出现14个人物,同样采取西方绘画中典型的多层次叠加的空间法则,将一幅二维平面上的画作延展至三维,画作将某圣经中某一桥段布置形成一个时间节点,实现了对该时间点人物动态信息的捕捉,塑造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通过两幅画的对比可清晰的看出中西方传统绘画观念上的不同,也能透过画作感悟的中西方散点透视与线性透视思维上存在的巨大差异[4]。

三、结语中西方传统绘画是不同历史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产物,随着科学与艺术水平的提升,中西方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手段越来越灵活,也使得绘画作品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绘画并非对实物景观的浅显表达,而是中华文化中意识形态的展现;西方绘画亦并非刻板的追求场景逼真写实,而是侧重于依靠景物反映出某种思想,正因绘画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才为画作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而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透视法在未来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解剖与透视》——天津市2020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ZXJXZX0133。

参考文献:[1]唐必刚.中西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之比较[J].当代继续教育,2007,25(003):50-52.[2]王天禄.论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取向[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58-63.[3]陈军.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差异[J].红河学院学报,2013,000(003):105-107.[4]王小窕.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J].美与时代(中),2016(02):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