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一、创作主题的比较在创作主题上,中西方绘画美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和描绘,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表现。
西方绘画作品常以风景、人物、静物等为题材,力求通过精细的构图和逼真的绘画技巧来表现主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绘画作品以宗教和神话题材为主,通过对圣经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描绘,展现出了强烈的宗教和神秘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创作主题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强调的是对内心情感和境界的表达。
中国绘画注重情感的内化和审美氛围的营造,在作品中追求所谓的“中和之美”,追求一种内心的净化和心灵的寄托。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往往通过简约而富有意境的笔墨,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二、艺术表现形式的比较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逼真的画面效果,追求光影的变化和物体的真实感。
西方绘画师重视绘画技术和写实技巧,注重在画面中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
而中国绘画更注重形神兼备,追求“意境”的美感。
中国画家在绘画时往往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创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追求在画面中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无穷的意蕴和情感。
三、审美观念的比较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理性和科学思维追求客观真实和逻辑性是主导观念,因此在绘画审美中更注重作品的逼真性和客观性,追求对外部世界的准确表达。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重视内在情感和想象,注重审美的内涵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绘画倾向于让观者在留白、虚实结合的画面中自由联想,追求在内心世界中寻找美的源泉。
四、绘画美学的融合与创新尽管中西方绘画美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当代社会的大交流和文化融合过程中,中西方绘画美学也开始发生交叉融合和相互学习的现象。
许多当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兼容东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力求在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找到平衡和创新。
在竞技游戏《快乐大本营》中,有一环节是将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涂鸦艺术相结合,为节目增添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也为中西方绘画美学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表现主题、构图手法、色彩运用、艺术观念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一、表现主题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表现主题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方绘画艺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强调意境与气韵。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主题有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尤其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中国山水画追求“山无际涯、天作之合”的境界,强调画家的意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的描绘和人类生活的表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有历史题材、宗教题材、肖像画等。
西方绘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构图手法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追求画面的空灵和变化。
中国古代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三分法”和“三点透视法”。
三分法是指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通常描绘天空或远山,中部描绘山水或人物,下部描绘水面或地面。
三点透视法是指在画面中设置三个关键点,通过这三个点的透视关系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而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逼真和透视效果,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西方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黄金分割法”和“透视法”。
黄金分割法是指画面按照一定比例划分成两个部分,比例通常为1:1.618,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透视法是指通过线条的收敛和消失点的设置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三、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墨色的运用和水墨的表现力,强调以黑白灰的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采用的色彩有“五色”和“彩色”。
五色是指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通常用来描绘天空、山水和花鸟等。
彩色是指除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通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服饰和道具等。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一直是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
异源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一、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风格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中式绘画强调线条的运用,而西
方绘画是着重色彩的运用。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神韵气韵,西方绘画追求的是情感表达。
二、绘画表现对象差异
中式绘画以自然景观、人物、花鸟为主题,其表现手法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美,其中寄
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故事,以及哲学、宗教
等思想的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中式绘画着重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而西方绘
画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中式绘画是一种禅意的艺术,寓意深远并富有哲学内涵。
其画面往往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可以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创作表达,其
作品多种多样,但都带有一定的题材和主题,寓意比较明确。
中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
精神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是
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在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式绘画注重意蕴、神韵,强调气氛和感受,而西方绘画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美学、思想和审美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在于其不同的艺术观念。
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被视为人类创造力和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
西方绘画追求自然和真实的再现,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感受。
而在中国绘画中,强调的是审美情趣和哲学修养。
中国绘画多依托于诗词歌赋,推崇写生和写意,追求笔墨意境的表现。
二、构图方式与透视法在构图方面,中西方绘画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的传统构图方式多以平面式的“金梁构图”为主,不太重视透视法和三维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法和立体感的表现,通过连续的线条和阴影效果,创造出空间感和场景的深度。
三、主题与题材的选择中西方绘画的主题与题材选择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被视为传统的经典题材,代表了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而在西方绘画中,人物画、肖像画、风景画等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同时西方绘画也更加注重宗教和历史题材的表现,通过叙事性更强烈的作品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和情感。
四、色彩运用与表现手法在色彩运用与表现手法上,中西方绘画也有区别。
中国绘画倾向于淡雅的色调和墨色的使用,强调线条和墨韵的表现,追求独特的笔墨风格。
而西方绘画则广泛运用各种色彩,追求光影与明暗的层次感。
同时,西方绘画也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和写实性的表现。
五、审美价值与风格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审美价值和风格特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的是“意境”和“境界”的追求,强调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和意蕴的内涵,平衡气韵生动与幽静典雅之间的关系。
而西方绘画的审美价值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展示,追求的是艺术的精湛和技法的完美。
综上所述,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观念、构图方式、主题题材、色彩运用与表现手法、审美价值和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方绘画通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理念,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
由于中西方在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西方传统绘画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在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于哲学与基于科学
中西绘画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中西方画家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不同,必然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
之基础,在科学”。
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韵、意、虚、实等等,原属哲学范畴。
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
儒、道、禅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支柱。
儒家思想在绘画上表现为:追求和谐美,主张不偏不倚,中和为美,强调含蓄。
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为”,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促使文人画家们超然世外,隐
逸山林,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追求雅淡空灵的境界。
禅宗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人只要静心自悟,无须修行,就可以觉悟。
在中国文人画家看来,只有以虚静明澈的心灵去观照、感悟自然之美,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仅从中国画家对水墨的偏爱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便可看出中国人追求的绘画趣味,和“见素抱朴”、“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等哲学思想。
西方关于自然的传统观念与中国不同,认为人高于自然、强于自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
这种意识反映在艺术中,就形成西方绘画中对自然形态的严格把握,一旦认识到某种规律是对自然的科学反映,就严格遵循它。
加之西方绘画的渊源是埃及、希腊的雕塑与建筑艺术,西方的传统画风,是在二维空间中描绘出圆雕式的立体对象,这种画特别注重透视法、解剖学和光影凹凸的晕染,画面具有立体感、真实性。
在追求真实的道路上,西方绘画一直以科学理性精神为支撑。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将一切科学知识,包括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等用于艺术创作,力图达到立体空间的真实再现。
二、写意表现与写实再现
潘天寿在论画旧稿中曾谈到:“西画主眼见身临之实境,故重感觉,须热情;中画主
空阔流动之意境,故重感悟,须静观。
”中国绘画在表现手法上是写意的,追求意境;西
方绘画在表现手法上是写实的,追求实境。
中国画家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模拟和再现自然,而是反映心中的自然,是审美客体的内化。
他们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讲究“以形写神”、“物外求似”、“意在笔先”。
总之一句话,中国画强调写意。
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画家的思想感情。
写,就是表达和抒发。
写意就是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通过绘画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意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总的艺术观念,它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特殊审美取向。
西方从古希腊起,摹仿论就支配着绘画创作,柏拉图曾强调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摹仿,即对物质世界的摹仿。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而更重视真。
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真实、准确地将再现自然万象。
油画颜料易于多次覆盖、修改,而且色彩丰富,不易剥落退色,为写实油画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一切使西方写实绘画对自然对象的描绘达到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境界。
三、以线造型与以面塑型
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是以线造型。
距今2000多年前的《人物龙凤》和《人物驭龙》
帛画,均以毛笔勾线画成。
其实,线并不在客观的物体中存在,而是画家们自己的主观提炼与概括。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画的线独具艺术魅力。
中国画的线是立体的线,讲究“中锋行笔”,浑圆厚实,力透纸背。
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不僵硬,不呆板,讲究一
波三折,提按顿挫。
画家把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疾徐、浓淡、枯润等加以巧妙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
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
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西方绘画则是以面塑型的,因为西方绘画是与建筑、雕塑相联系的立体结构,表现为“眼见身临的实境”,其基本观念是空间观念,是在空间中进行“构筑”,以物体在一定光源
中呈现的“面”来塑造体积是基本的造型手段。
西方绘画中偶尔也用线,如达?芬奇、米开
朗基罗、安格尔、荷尔拜因的素描等等,但这仍然是渗透着体面关系的线,力图用线来表现体积,不同于中国画将线看成是具有更大独立性的造型语言。
中国画也并非全无体面的表现,但这种体面观念,只近似于浮雕之类,而且不靠明暗,仅靠笔线的穿插表现前后层次,不同于西方画所具有的逼真的空间感。
四、笔情墨趣与光影韵律
中国绘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骨法用笔”;用墨主
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
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十分丰富,虽然不是五彩缤纷,却极为典雅稳重。
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轻视色彩。
中国画古称“丹青”。
尤其唐宋时期的工笔重
彩画,设色浓丽,艳而不俗,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
然而宋元以来,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文人画家们崇尚墨分五色,在黑白的氤氲变化中,表达胸中与天地一致的苍茫之气。
西方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
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色彩丰富,画面效果强烈、醒目。
西方画家着重于色彩知识的把握,通过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对比色、邻近色的处理,以及画面上色调的深浅变化,表现物象的凹凸效果,增加画面的体积感、光感和空间感,从而使物象体现出厚重感和质感。
五、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
中国绘画采用散点透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也叫“移动视点”。
正是运用“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才能
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何谓“以大观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
沈括生动地说明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就是俯视鸟瞰,以高
观下,山川之景尽收眼底。
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和“以大观小”的高视角使观者丧失其感官,而融入对天道的彻悟中,其观看方式是超验的,可称作“天目”。
这种观看方式体现的是中
国画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简单的说就是近大远小,极远处消失于一点。
固定视点和水平视角是焦点透视法的重要特征,它符合人类的视觉经验和感知习惯,画中的空间与观者的空间因此有相连感。
这种透视法使画家忠实于视觉规律,依赖自身经验来认识世界;也使欣赏者习惯于视觉再现的形式,学会依据自己的感官鉴别作品,代表了一种人与作品和世界通过感官发生联系的经验观看方式,这一观看方式可称为“人眼”。
这种观看方式体现了西方画家较为理性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西方人科学严谨的态度。
另外,宋元以来的中国文人画讲究书画同源,诗画相通,画上所钤印章又是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中国画如此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这正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也是中国画不同于世界上其它任何画种的一大特长。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尚意重情,讲究空、无、虚,是基于哲理的表现艺术,西方传统绘画尚形重理,讲究确、有、实,是基于科学的再现艺术;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散点透视,讲究笔精墨妙,西方传统绘画以面塑型,焦点透视,强调光影色彩;中国传统绘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传统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中西绘画各有千秋,近代以来,西方现代绘画开始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学习借鉴,而众多的中国画家们也从西方绘画中汲取养分,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熊长虹.浅议中国画的文化背景[J].美术大观,2007,(5).
[3]王占伟.理念和表现——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J].苏州大学学报,2003,(6).
[4]张乐毅.西方美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2004.
[5]万青力.潘天寿的意境、格调说[J].美术,1991,(3).
[6]曹榕.中西方绘画美学特征比较[J].松辽学刊,1999,(3).
[7]沈括.梦溪笔谈[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8]邓月影“.天目”与“人眼”——中西绘画“观看方式”的比较[J].美苑,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