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

社会医学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和医疗服务实践中人们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生命自身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

﹡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model)

健康就是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运用维持生态平衡概念解释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念称生态学模式。

﹡信度(reliability)

信度是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即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常见有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效度(validity)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预期达到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评价: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WHO将生命质量定义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

HRQOL体现了个体对疾病损害的反应,包括生理状况,也包括各种良好适应的感觉,基本满意度和总体自我价值感。HRQOL是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关联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HRQOL是主观的评价指标,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下的,故具有文化依赖性。

﹡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体系(SSPS)

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体系是以社会、经济、生态为基点,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主要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情况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价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其指标顺序为:①人口;②学习和教育服务;

③有益的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④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⑤健康保健服务;

⑥住房及其环境;⑦家庭形成、家庭和住户;⑧时间利用、闲暇和文化;⑨社会保险和福利服务;⑩社会流动和阶层,以及公共秩序和安全。

﹡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

PQLI= 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

3

﹡美国社会卫生协会(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ASHA)指标ASHA= 成人识字率×就业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期望寿命

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文化堕距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堕距”。

﹡亚文化(subculture)与反文化(counter culture)

亚文化是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是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常常是某些对现实不满的人的心理爆发。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前者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后者指偏离个人、他人和社会健康期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社会卫生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的状况。

﹡发病率(incidence rate,HR)

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强度。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PR)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某时点上受检人数中现患某种疾病的频率。

﹡疾病构成与顺位

疾病构成是指在观察期间内,人群中某种疾病在总病例数中所占的比例。

疾病顺位是指按疾病种类或系统,根据构成本的大小排出顺序。

﹡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

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无残疾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 free of disability,LEFD或disability free life expectancy,DFLE)

以残疾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

﹡活动受限(limitation of activity)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饮食、穿衣、修饰、洗澡、上厕所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当以上活动需要帮助或者完全依赖帮助时,称活动受限。双目失明、瘫痪、痴呆等称为永久性活动受限;可治愈或能康复的病伤所造成的活动受限称为暂时性活动受限。

﹡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

亦称活动期望寿命,是以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率为基础计算而得。

﹡伤残调整生存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

指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它是生命数量和生活质量以时间为单位的综合性指标。

DALY主要用途:①找出某地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和主要的卫生问题;②通过干预前后DALY指标的比对,可评价某项措施是否有效;③比较几种干预措施的DALY效果,选择最佳方案来控制重点疾病,以达到使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成效之目的;④进行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LB)

﹡年龄权数

即生命年的年龄相对值,指各年龄组的人健康地存活1年的价值。从出生时的0的开始,

随着年龄增加急剧上升,在25岁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随着年龄而下降。

﹡年龄贴现率

即生命年的时间相对值,指现有伤病对健康的毁损过程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因而需要如何为相对于现在的未来健康定值。

﹡健康期望寿命(health life expectancy,HALE)

可以理解为完全健康期望寿命,即扣除了死亡和伤残影响之后的平均期望寿命。

﹡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 want)

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和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的。主要由两方面体现:①公众对政府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季候的希望、要求和建议;②可以在专门组织的健康询问调查中收集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

﹡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 need)

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个人察觉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service demand)

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一般可分为两类: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

﹡卫生服务利用(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是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两周患病率

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患病”定义为满足以下三种情况之一:①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②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一些辅助疗法;③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1天及以上者。

﹡慢性病患病率

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慢性病”定义为满足一下二者之一:①被调查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过医务人员明确诊断有慢性病;②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健康者”指在调查期间无急、慢性疾病、外伤和心理障碍,无因病卧床及正常活动受限制,无眼病和牙病等情况的人。

﹡卫生费用

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小号,以货币来计量;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会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

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要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一般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从经济学角度看,弱势群体是指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且有困难的各类群体。从医学角度看,弱势群体是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

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老年型社会或国家

当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时,这个地区或国家就成为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残疾(disability)

残疾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残疾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WHO根据残疾程度由轻到重,分为缺损、残疾、残障。

﹡残疾人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上、生理上、身体结构上,由于某种组织、功能的丧失或者不正常,从而导致部分或者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能力和从事某种社会工作能力的人。

﹡缺损(impairment)

缺损时指由于损伤、疾病或发育上的缺陷,造成身体组织或功能不同程度的缺陷,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度,对独立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生活上能够自理。被认为是一种器官水平上的障碍。

﹡残疾(disabilities)

残疾时指当缺损严重到不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行动、语言交流等),是以功能为导向,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反映缺损的后果,被认为是个体水平上的障碍。

﹡残障(handicaps)

当残疾程度严重,心身功能受到严重障碍时,不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影响到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成为残障。残障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反映个人与周围环境和社区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上述情况的适应。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通常是指未改变法定住址而在非户籍所在地滞留的人员。从目的和原因上看,可分为公务型流动人口、文化型流动人口、社会型流动人口、经济型流动人口、盲流型流动人口和中转型流动人口。

﹡社会病(sociapathy)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一般需要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是介于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之间的一个概念,更接近社会问题。主要社会病如性传播疾病/艾滋病、自杀、吸毒、吸烟、酗酒、青少年妊娠、离婚、车祸、精神障碍、遵医行为不良等。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

社会问题是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很广,涉及到所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穷、社会文化冲突、婚姻家庭、老龄化、青少年犯罪、教育、劳动就业等各种问题。

﹡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

越轨行为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问题,其外延小得多。一般来说,凡是违背群体标准或期望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越轨行为,如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自杀(suicide)

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

﹡伤害(injury)

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即为伤害。伤害可分为故意伤害和意外伤害。

﹡故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

故意伤害是指有意识地加害自己或他人,常伴有暴力行为、他杀、自杀等。

﹡意外伤害(unitentional injury)

意外伤害是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体损伤,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还会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s)

性传播性疾病是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种疾病。

﹡青少年妊娠(adolescent pregnacy)

青少年妊娠即法定结婚年龄以前发生的所有妊娠现象,包括有意怀孕和意外怀孕。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综合征,伴随痛苦体验和(或)功能障碍,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疾病可以视为慢性病:①患病时间是长期的;②病后常留下功能障碍;③疾病的原因常可引起不可逆的病例变化;④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的医疗处置;⑤因病情诧异需要不同的康复训练。

通常所说的慢性病是指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又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筛查(screening)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有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即筛查。筛查试验不是诊断性的,仅是一个初步检查。

﹡家庭(family)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基本群体。其构成条件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之一:①正式的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

﹡健康家庭

健康家庭是指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能够提供足够支持身心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家庭。

社会医学 期末复习 重点总结 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 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三因素:受教育程度、工种、收入;其他因素:价值观念,卫生服务的利用,生活习惯,环境 社会阶层影响健康的机制 1)收入差距(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可能会直接影响健康。 2)收入差距大的社会化比收入差距小的社会显得更加亲善,有更少的暴力更低的信任度,更多的故意和对社区生活的不关心。 2.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 四种因果关系(规律):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因果链 论述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1.衡量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指标 1)衡量经济发展:GNP、GDP、人均GNP、人均GDP、HDI、GPI、GHI。 2)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HALE、PYLL、DALY。 2.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通过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3.健康对经经济发展的影响: 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2.3点为经济发展和健康的双向作用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第一章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所有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对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第二章 模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或解释方式,也可以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理论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医学观。是对医学的本质、发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做出的高度理论概括。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状态:指虽然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测验证据。 第三章 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亦可称为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健康投资:指为了防止疾病,恢复和发展人群健康而消耗的经济投资。 第四章 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信念。 生活事件: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得到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个人控制信念: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境所持的控制信念。 生活方式:广义是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表现形式;狭义指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第五章 定性研究:通过采用专门的技术,获得人们在想法、感受等方面的较深层反应的信息,研究目标人群对有关问题的态度、信念、动机和行为等。 问卷:是社会医学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 封闭式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并给出两种以上的选择答案,让其选择回答。 信度: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社会医学重点

1.社会医学的概念?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 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研究健康与疾病的现象,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策略) 2.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内容: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开出改善卫 生状况的“社会 研究对象:从医学角度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3.社会医学的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认识上) 健康观: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行为上) 现状、特征、变化及演变趋势 3、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政策上)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伦理上)

3.为什么会发展为现代医学模式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 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 2、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世界各 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主要位置的趋势。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立体化、网络化、多层次、 多角度) 5、健康因素多元化 4.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关系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 经济发展与健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 的发展;通过教育间接地影响 2.经济发展给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的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的出现; 3.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工作时间延长、提高劳动效率) 减轻卫生事业的负担: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病伤缺勤损失 4.健康管理与治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 狭义:以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

济宁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社会医学》复习题

济宁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社会医 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39题,40分) 1、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成分是() A、语言文字 B、数学符号 C、化学符号 D、艺术形象 正确答案: A 2、我国自主研制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是 A、 QLQ-C30 B、 QOL-35 C、 FACT-G D、 EQ-5D 正确答案: B 3、生命质量的评价内容中,最敏感的是 A、满意度与幸福感 B、社会功能 C、认知功能 D、情绪反应 正确答案: D 4、活动受限属于生命质量评价基本内容中的 A、社会状态 B、生理状态 C、心理状态 D、幸福状态 正确答案: B 5、对人的健康有害的风俗习惯是() A、端午节挂艾叶 B、喝开水 C、分餐进食 D、女童割礼 正确答案: D 6、下列指标中,属于人口普查资料的是 A、 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 B、儿童生长发育指标 C、空气污染程度 D、传染病上报系统 正确答案: A 7、生命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是 A、生理状态 B、主观判断和满意度

C、社会功能状态 D、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 B 8、生命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法是 A、症状定式检查法 B、主观报告法 C、访谈法 D、标准化量表评价法 正确答案: D 9、在健康管理策略中,通过向病人提供决策支持和自我管理支持来鼓励其合理利用医疗服务的策略属于( ) A、生活方式管理 B、 需求管理 C、疾病管理 D、灾难性疾病管理 正确答案: B 10、生命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法是 A、症状定式检查法 B、主观报告法 C、访谈法 D、标准化量表评价法 正确答案: D 11、活动受限属于生命质量评价基本内容中的 A、社会状态 B、生理状态 C、心理状态 D、幸福状态 正确答案: B 12、不良生活方式属于() A、环境危险因素 B、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C、生物遗传危险因素 D、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正确答案: B 13、能够影响一个地区婴儿死亡率的因素是 A、文化水平 B、围生期保健水平 C、民族结构 D、地理环境 正确答案: B 14、属于复合型健康评价指标的是 A、减寿人年数 B、平均期望寿命

第一章医学社会学概述

第一章医学社会学概述 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的学科。它采用社会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健康和医学实践。 一、健康:医学社会学视角 1、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 2、健康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演变 ①疾病是由罪恶魂灵引起 ②人的健康受总体环境因素的影响 ③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 ④“物种医学”和社会空间医学”的出现 ⑤健康:回到整体的人 A “治疗至上”论的动摇 以使用药品为主来实施医学干预成为医生处理临床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治疗至上(upon to treat)”。 B 生活条件的改善 C 现代健康观念的回归 慢性病:长期的难以治愈的疾病 D 贫穷和健康:仍在关注的问题 二、传染病重新出现: 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再度凸显 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 特点: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新传染病杀伤力惊人 新老传染病肆虐的原因 致病菌逐步适应环境,提高本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由于人们轻视了传染病,给细菌及病毒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滥用药物、性行为不检点、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不注意卫生 环球旅行中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使传染病“传遍整个世界”。 3、性传播疾病(STDs) 导致性传播疾病高发的原因 (1)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减少了对意 外怀孕的担心; (2)世界各地城市青年的性解放和 性自由意识; (3)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型的雇佣 形式 (4)建立多个性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医学社会学的发展 1、早期的医学社会学 2、医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首先,出现了医学社会学研究朝着与卫生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关的研究领域的转化。 其次,医学社会学和普通的社会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1)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 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 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 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心理压力: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或不适。 社会事件: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重大正负性生活变化及危机。 文献研究:利用已有资料,采用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指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 访谈法: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医学社会学作业

医学社会学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医学社会学》课程作业 姓名:俞宝英学号:712007072002 年级:12秋护理学(专本)学习中心:温州 一、简答题: 1.普遍调查:也叫做普查,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范围内 所进行的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是从调查总体中选取样本所进行的一种调查。 3.文献法:又称历史法,包括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是间接收集情报资料的方 法,从文献、档案、报纸、书刊、报表以及历史资料等各种社会信息中去收集自己研究所必需的资料。 4.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社会现 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社会现象。 5.卫生服务公平性:卫生服务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卫生资源配置的3个重要原则 上:一是可及性原则;二是需要原则;三是健康原则。 6.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 的思想和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其核心就是医学

观。 7.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大专院校 学生实行的一种免费的卫生保健制度。 8.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是劳动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 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的劳动者给予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9.卫生资源:卫生资源是医疗部门所拥有和使用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的总 和。 10.卫生保健体制:卫生保健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卫生保健资 源,为个人和集体提供防病治病等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措施和制度。 11.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医疗服务总供给水平与社会人群健康总需求水平大 致相等。 12.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 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 13.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的医疗保障。消费 者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 14.卫生行政组织:卫生行政组织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 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15.医疗违规行为:医疗违规行为是社会学违规概念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凡违反或 背离公认的医疗规范的行为称为医疗违规。 二、论述题: 1.国内外医疗保险体制的比较 答: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中国职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浪费。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它一直坚持推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表现在医疗保险上亦是如此,德国实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强制性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覆盖了德国91%的人口,加之商业保险的作用,德国整个健康保险制度为其99.8%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 2.国内外医务人员培养模式的比较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 2.生活质量 3.生活方式 4.社会制度 5.初级卫生保健 6.专题小组讨论 7.初级卫生保健 8.人口老龄化 9.模式 10.健康危险因素 11.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3.健康老龄化

14.问卷调查 1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6.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7.社会康复 18.文化 19.专题小组讨论 20.生活事件 21.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23.社会心理因素 24.行为方式 25.信度 26.效度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正确认识、与及时适应环境。

2.对健康有负面影响得家庭因素有__ ____、_____ __、 ____ _ ___。 3.我国得卫生工作方针就是以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 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 4.社区卫生服务以人得健康为中心、_______为单位、_______为范围、 需求为导向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促进健康得行为包括___ ___、___ ____、____ ____、。 6.对健康有明显影响得应激因素 有、、。 7.社会因素对健康得作用有、持久性、 得特点。 8.社会因素包括_ __、文明与。 9.健康状况指标主要有、疾病统计指 标、。 10.健康得概念包括___ ___健康、_ _____健康与___ ___。

11.生物医学模式得观点就是两个理论,一个就是 ,另一个就是。 12.围产保健得目得①降低孕产妇与得死亡率;②降低孕产妇得与残疾儿得出生率;③提高工作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中指出:以_________为主体,以 ___________作为补充。 14.环境危险因素包括、。 15.问卷得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与 三大部分。 三、选择题 1.观察法得主要缺点就是 ( ) A.资料得可靠性较低; B.没有时间弹性; C.费用较高 D.难获得“有说服力”得统计量,以致观察研究得结果不能外推 E.观察研究得结果不全面 2.生活质量指数就是由以下哪三个指标通过指数计算综合得到得( ) A.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成人识字率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精选.)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 2.生活质量 3.生活方式 4.社会制度 5.初级卫生保健 6.专题小组讨论 7.初级卫生保健 8.人口老龄化 9.模式 10.健康危险因素 11.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3.健康老龄化

14.问卷调查 1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6.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7.社会康复 18.文化 19.专题小组讨论 20.生活事件 21.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23.社会心理因素 24.行为方式 25.信度 26.效度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正确认识、和及时适应环境。

2.对健康有负面影响的家庭因素有__ ____、_____ __、 ____ _ ___。 3.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以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 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 4.社区卫生服务以人的健康为中心、_______为单位、_______为范 围、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___ ___、___ ____、____ ____、。 6.对健康有明显影响的应激因素 有、、。 7.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有、持久性、 的特点。 8.社会因素包括_ __、文明和。 9.健康状况指标主要有、疾病统计指 标、。 10.健康的概念包括___ ___健康、_ _____健康和___ ___。

11.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是两个理论,一个是,另一个是。 12.围产保健的目的①降低孕产妇和的死亡率;②降低孕产妇的和残疾儿的出生率;③提高 工作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中指出:以_________为主体,以 ___________作为补充。 14.环境危险因素包括、。15.问卷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和 三大部分。 三、选择题 1.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 A.资料的可靠性较低; B.没有时间弹性; C.费用较高D.难获得“有说服力”的统计量,以致观察研究的结果不能外推E.观察研究的结果不全面 2.生活质量指数是由以下哪三个指标通过指数计算综合得到的 ()

医学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及分值: 单选(10×2分) 判断(5×2分) 简答(5×8分) 论述(2×15分) 1、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帕森斯(1951):指病人为适应其情境的规范性要求而形成的一些特征性的行为。也即人们在患病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以及社会对患病者的角色期待。 前提假设:患病不是人们所希望的状态,病人希望得到康复(这是患病与其它偏离行为——如犯罪——的重要区别,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社会对患病和犯罪的不同纠偏方式)。 帕森斯病人角色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病人并免除了“正常”的社会角色。 2病人对自己的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病人应该具有尝试祛病的愿望。 4病人应该寻求技术上适当的帮助和医生合作。 2、对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有何争议? 1行为变异性;不能解释患病行为的偏离 2疾病类型;不能应用不同医疗情景、不同疾病类型(如慢性病)病人角色解释 3医生——病人关系;没有考虑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会影响医生——病人的关系 4病人角色的中产阶层取向;不能解释社会阶层较低的病人行为 第一种批评观点认为,不是所有人对病态的看法和对自己及他人病人角色行为的界定与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相符合。 麦肯尼克,1962,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对症状的习得反应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戈登,1966,一般来说,当疾病预后严重或不确定时,病人的行为期望与帕森斯所描述的病人角色一致;但当预后已知或不严重时,则表现为“不健全的角色”。 特沃德尔,1969,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人都希望疾病得到治愈,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与医生合作。 第二种批评观点,认为他的理论似乎只适用于急性病,不适用于慢性病。 Ksssebaum和Baumann,1965,慢性病人,如心脏病、癌症等,所面临的是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正常角色,并需要调整他们的行动来适应永久性的健康问题。 另外,病人角色理论在精神疾病方面的应用也是有问题的。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是被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 第三种批评观点认为,帕森斯的理论建立在传统的一对一的医患互动基础上。 在这种情境下(医生办公室),医生可以最大限度的环境控制权。 但是医院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就大不相同。同样,在病人家里发生的医患关系也会不同。 第四种批评观点认为,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模式是一种中产阶层的行为模式。它强调个体责任、为健康努力和恢复正常的价值。 病人角色理论源于对中产阶层的假设:理性地解决问题是中产阶层面对困难时惟一的积极的向上的行为,并且这种努力会有积极的收获。 但是,穷人的成功并不遵循这个规则。他们一旦报告疾病,将面临失业风险,没有机会享受“第二收获”。 3、萨奇曼的疾病行为阶段模式(stage of illness medical care)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 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 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 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亚临床疾病 :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 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 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 :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 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 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

社会医学重点

社会医学重点(97k4b) 考试题型:单选(15到20分)名词解释判断简答(25分)论述(30分)名词解释 1.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 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2.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 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3.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SDH):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 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4.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成为一种社会资源而被个体所用 5.倡导促动(advocacy):指向目标组织或个人提出主张并促使其采纳的行动 四个要素:倡议(proposition),联盟(coalition),宣传(publicity),行动(action) 6.信度(reliability):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7.效度(validity):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8.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 ):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 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

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9.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 HRA )是研究危险因素 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10.生命质量: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 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观满意度。 11.社会病(sociopathy)的概念: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 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12.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CHS):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 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 13.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14.卫生保健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所采取的综合 性政策和措施,包括卫生费用筹集,分配与支付方式以及卫生服务提供方式和管理措施等基本要素。 15.精神活性物质:在医学上,能够影响人类心情,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形 态,并具有依赖性(成瘾)的物质。 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3)研究社会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2,人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在互相交往,联系与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3,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4,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7,卫生人力,卫生资源中最宝贵且最具有活力的一种资源,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规范化医学教育和培训的人员。 11,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经费,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等技术,一个国家拥有的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提供的卫生资源与实际需要总是存在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差距,研究卫生资源的潜力是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任务。 12,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15,评价年龄,是一句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为评价年龄。 16,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18.信度,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是,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19,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特异性,泛影响性,恒常性,累积性,交互作用。 2,简述社会医学调查表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即问题必须依据假设提出。明确性原则,既问题提出必须简明易懂容易回答。反向性原则,即便于整理分析原则,问题答案的设计要考虑结果的统计分析。逻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即简短精炼。 3,简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价值和总目标。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个理想,即在人们的生存机会中最大限度的实现每个人的健康。总目标,1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命质量。2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3,卫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4,简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特征。(1)需求特征,1有限的人群与有限的资源和病种。2需求的多样化,3预防性,干预性和公共卫生的需求增加,(2)供给的特征,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规模必须小而精,和社区医生的相对通科化。2攻击的多样化个体化和家庭化趋势。 5,简述社会病防止原则,社会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止措施才能加以控制,运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社会致病因素与社会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社会病提供有效依据。1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2加强社会病的社会控制,从卫生立法,社会预防,社会制度和规范等方面控制社会病。3,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4,建立社会病的咨询与治疗机构,建立戒烟诊所,戒毒所和心理咨询机构。 6,简述医学模式及其转变过程。(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2)医学模式经历了,1神灵主义,2自然哲学,3机械论,4生物医学,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最早得医学模式是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兵能够对健康和疾病有初步的了解,促使人们不再认为健康和生命受神秘力量支配,人们开始用自然原因解释疾病即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而科学的进步,接泡学,组织学等生物学体系的形成,使人们从生物学的观点上来认识健康与疾病关系,这就使人们抛弃了机械论而采纳生物学医学模式,而随着医学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和死因普的改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学科内部的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7,简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中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1危险因素为一项时,组合危险分数=该危险分数。2危险分数为多项时,组合危险分数计算。>1.0的各项减去1.0,剩余值相加(得相加项)≤1.0的各项相乘(得相乘项)相加项和相乘项相加得到组合危险分数。

社会医学每章复习考试重点人卫版

社会医学 第一章 概论 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 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 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 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 (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3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 (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性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 4 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 (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 医学模式 1 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式(4)生物医学的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 2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 1

(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 3 影响人群健康因素 (1)环境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4 医学优先发展战略 (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 (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 5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 (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 (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 心 (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 6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 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7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 (4)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1 社会因素的定义(掌握)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 2 社会环境指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以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等。 3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掌握) (1)泛影响性(2)恒常性(3)积累性(4)交互作用 4 社会阶层:主要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5 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6 经济因素对健康的消极作用 (1)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2)不良行为和心理压力突出 2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 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 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 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社会医学 第一章概论 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 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 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 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 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 (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

(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 (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 (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 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 (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 (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 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 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7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4)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1社会因素的定义(掌握)指社会的各项构成

社会医学复习考试大纲

《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简介social medicine 一、学时: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34学时;实践教学(社会卫生调查):14学时。学分数:3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 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有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亦与卫生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或医学模式,认识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为培养正确的医学思维模式奠定基础。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社会医学的性质和定义,掌握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健康的概念,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2.掌握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3.掌握现代社会病基本概念以及性病(包括艾滋病)、自杀等的社会危险因素和社会防治措施; 4.掌握PHC的概念和HFA的含义,掌握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 5.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内容、实施的意义; 6.掌握反映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生命质量评价方法及危险因素评价方法的应用范围。 (二)基本技能 1.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 2.掌握分析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基本思路; 3.掌握生命质量评价、人群健康状况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及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 5.掌握几种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五、必须选修学习的课程:医学基础课 六、所用教材和参考书籍:教材: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七、考试成绩的折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20%(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理论成绩占80% 第一章绪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