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不仅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程,

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发生研究:研究土壤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2.土壤分类的

研究: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和相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一定的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土壤,土壤分布是有规律的。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6.土壤保护的研究,对土壤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治理措施。

3.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

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R ))

4.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5.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包括:1.化学起源的新生体,如易

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腐殖质等。2.生物起源的新生体:由生物作用产生的新生体,如粪粒、蠕虫穴、根孔等。

6. 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

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7. 次生矿物: 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

物。

8. 土壤矿质的风化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

有的物理性状,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了新的矿物。这种过程称为。

9. 硅铝比率:风化壳、土体或胶体颗粒中的SiO 2/Al 2O 3的分子比率,能够反映分化产物与岩石相比的脱

硅或富硅程度。

10. 迁移系数:全面的衡量元素在剖面中的淋溶迁移的程度,其公式如下:

K m k =三氧化二铝

氧化钾母质层或母岩层的三氧化二铝氧化钾任一土层或风化层的

如迁移系数<1,表示该元素在土层中有淋溶,系数越小,说明淋溶程度愈强;反之,说明该元素在土层中不但没有淋溶而且有积累。

11. 淋溶率:风化壳或土层中盐基的淋溶损失或累积状况,用盐积总量与氧化铝的物质的量比率来表示。

12. 风化指数:对岩石和风化壳中残余的稳定和不稳定风化物含量进行对比,以确定风化程度的大小。

13.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

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humus )等。

主要来源为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以及人畜排泄物和栽培作物的根须和根的分泌物。

按化学成分可以分为: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磷、含硫化合物、脂肪等。

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是植物养料的源泉 2.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3.能改善土

壤物理性质 4.是植物生长激素

14. 土壤水分平衡类型:1.淋溶型: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地区,土壤水分以向下流为主,使土体中的物质

受到淋溶或机械迁移。2.非淋溶型:见水量低于蒸发量的地区,降水量不能渗透到底土层,只能到达土体的有限深度,土体中的物质只淋洗到一定深度而淀积下来,这种土壤水分状况称为非淋溶型。3.渗出型或上升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因蒸发强烈,下层可溶性盐随毛管水带到表层,从而引起土壤盐渍化。停滞型或滞水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区,土壤水分长期停滞。4.冻结型:在高纬地带或高山、高原地区,土壤温度常低于0℃,土壤中水分形成永冻层。

15.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

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它标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在水文学中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

1. 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它表示土壤吸着气态水

的能力。

2. 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此时,薄膜水厚

度达到最大值。

3. 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植物根系的吸力

约为25 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吸力等于15 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率就是凋萎含水量。由此可见,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量。

4. 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大于此值时,悬着

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面运行。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水和薄膜水。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式进行。

5. 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的重力水已经排除,土壤中保

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相当于0.1~0.3 个大气压。悬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中,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标志。

6. 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约相当于0.001Pa ,它决定于土壤

孔隙的大小。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自由重力水。地下潜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特性。

16. 土壤呼吸作用: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交换主要通过个别气体成分的差异(分压梯度)发生的扩散,大气

中的氧浓度高,可不断进入土壤中,而土壤中由于生物等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高,不断向大气中扩散。这种扩散机制被称为土壤的呼吸作用。

17.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的干重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称为土壤容重。

18. 土壤孔隙度: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间,土壤

中的这些空间称为土壤孔隙。

土壤孔隙度(%)=100-比重容重×100=(1-比重

容重)×100 19. 土壤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土壤胶体根据其表面的性质,可分为内表面和外表面,

内表面的分子在各方面都与和它相似的分子接触,受它们的相等的吸引力所均衡,没有多余的自由能,外表面的分子有些部分与外界的液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因表面分子受到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吸引力,从而产生了多余的自由能。这种由物体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称为表面能。土壤胶体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吸收性也越强。2.土壤胶体的带电性:土壤胶体一般都带有电荷,主要因为(1)同晶置换作用(2)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3)胶体向介质解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3.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土壤胶体可以呈溶胶和凝胶两种形态存在,而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由溶胶转为凝胶,称为凝聚作用;相反称为消散作用。

20.土壤离子交换:土壤胶体表面西周的离子与溶液介质中其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称为土壤的离

子吸收和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根据土壤胶体吸收与交换的离子不同,可分为阳离子的吸收与交换作用与阴离子的吸收和交换作用。简称土壤的离子交换,其中以阳离子的交换为主。

21.土壤溶液:土壤水溶解土壤中各种可溶性物质,便成为土壤溶液。组成主要有:自然降水中所带的可

溶物,如CO2、O2、HNO3、HNO2以及少量的NH3等和土壤中存在的其他可溶性物质,如钾盐、钠盐、硝酸盐、氯化物等以及土壤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富里酸等。由于环境污染,土壤溶液中也进入了一些污染物。

22.土壤酸碱反应: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CO2、氨和各种有机酸。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氨在硝化细

菌作用下变成硝酸,此外,土壤中含硫矿物氧化而成硫酸,含氯矿物可成盐酸,植物的根和微生物呼吸也可产生碳酸。土壤中氢离子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二是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

由于土壤中存在着离子交换,当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少时,土壤胶体所吸附的氢离子就会解离出来,补充到溶液中去,彼此的离子相互转化,因此,土壤活性酸度与潜在酸度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的。

如果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盐类,或土壤胶体上吸附有较多的钠离子,都会引起土壤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少,使土壤溶液呈碱性。

23.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引起的酸度。

24.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25.土壤导热率:土壤传导热量的性能。即一厘米厚的土层,温度差一度时,每秒钟经断面一平方厘米通

过的热量。其单位是焦/厘米·秒·度。

26.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坚硬块状结晶岩出露地表,受太阳辐射和大气降水作用进行风化,形成疏松多孔

的母质,岩石不仅在形态上和性质上受到了改造,同时把大量矿质养分释放出来,它们经受大气降水的淋洗,或渗入地下或受地表径流的搬运作用,直至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地壳内营力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露出海面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这个过程即为地质大循环。

27.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

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

14.其他过程。(旧书p89)

28.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的

发展紧密联系着的。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是随着称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成土因素,特别是气候和植被,具有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因而土壤的分布也表现出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地理发生学分类:

1.必要性: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

的土体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规律,系统地认识土壤,通过比较土壤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客观存在的形形色色土壤进行区分和归类,系统等编排它们的分类位置,从而看出各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同时对土壤类型分别给予适当的名称。

2.作用:土壤分类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出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反映出土壤地理学和土壤

发生学的研究水平。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的基础,因地制宜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也是国外的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

3.原则:现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坚持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的分类原则。

4.分类系统和成果:苏联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共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

土相八级。各级分类单元,特别是高级分类单元,按土壤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采用演绎法,逐级细分,关系清楚,系统明确。然而分类指标不够具体,对过渡带土壤类型注意不够;有些土类之间指标界限不很严格,定量化程度不高;因此本分类制只停留在定性描述或半定量阶段,不能适应但前土壤相计量化发展方向的要求,而且由于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待遇自然带混同的结果。命名冗长,不便应用。

29.土壤诊断层: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说明的土层成为诊断层。(旧p99)主要的诊断

层有:1.诊断表层:2.诊断表下层及其他诊断层

30.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31.土壤命名(p104)

32.中心概念和边界概念:中心概念从统计学上说,就是平均值,但涉及到某一土壤时就从这个中心概念

开始;边界概念,统计学上说就是变化范围,具体划分是落实到边界。

33.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仕宦等冻融蠕动形态特

征的土壤。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A.地理分布: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的地区,包

括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一些岛屿,在这些地区的冰沼土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在南美洲无冰盖出亦有一些分布。冻漠土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B.成土条件:①气候:降水很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

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②植被: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高山冻漠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③地形和母质: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峰、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平原等,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

C.成土过程:以物理风化为主,进行缓慢;生物和化学风化微弱,元素迁移不明显,粘粒含量少,普

遍存在着粗骨性。极地地区,由于水分饱和,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机物积累;矿物质处于还原态,形成潜育层,在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酸钙累积,导致土体呈碱性,表皮结皮和龟裂。

D.主要的诊断层和诊断特征:冻土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具有暗色或淡色表层,地表具有多边形

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

E.剖面结构:湿冻土(冰沼土)O—Oi—Cg或Oi—Cg型,干冻土(冻漠土)为J—Ah—Bz—Ck型。

34.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

A.地理分布:广泛地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北部,呈纬向绵延分布。我国的灰化土

只在大兴安岭北端与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中有所发现。

B.成土条件:①气候:分布在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冬长而寒冷,气温季节变化很大,降雨集中在夏

季。虽然寒温带降水不多,但低温冬冻,积雪很厚,大大地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泛分布,利于淋溶和潜育作用的进行。②植被:针叶林为主,林下草本植物稀少,地被植物多为苔藓、地衣或蕨类等低等植物生长,林下常常引起沼泽化现象。③地形母质:多为山地、丘陵、或平原,一般坡度很缓;成土母质多为更新世冰川沉积物及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风化物和火山灰。

C.成土过程:(一)灰化层的形成:富里酸的酸性很强,离解度大,亲水性强,溶液渗入土体,由

于氢离子的代换,使盐基被代替并淋失,在低温潮湿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释放的盐基不足以中和富里酸,游离的氢离子随着下渗的水分大量的进入残落物层以下的矿质土层中去,从而引起灰化过程的进行,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碳酸盐的分解淋溶阶段;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阶段;铁、铝、锰分解淋溶阶段;形成可溶性的铁、铝、硅等富里酸络合盐,以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状态下淋,并析出非晶质粉末状的二氧化硅,形成白色的片状结构或无结构的灰化淋溶层。(二)淀积层的形成:从灰化层下淋的富里酸钙、镁、铁、锰等盐类和少部分无机酸的盐类以及铁、铝、硅酸胶体等到了下层,由于酸性溶液受到愈来愈丰富的盐基的中和而使盐类淀积,在下层中氧气不足,嫌气微生物的活动以及溶胶物质的凝聚而使淀积下来的各种盐类形成红棕色或红褐色的淀积层,甚至形成铁磐或粘磐层。

D.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征:由粗暗色的表层,漂白层和灰化淀积层的全部亚层。

E.剖面分异:土体构型为O-Ah-E-Bsh-C层。表层为暗色凋落物层;有机质淀积层;灰白色淋溶层,

此层含硅质白色粉末多,薄片状结构;淀积层呈黄棕色,有铁锰胶膜,有的还有硬磐和铁磐;剖面中下部多为冰冻风化产物,在30至50厘米处即出现冻层或碎屑状冰块。

35.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并伴随有粘粒的形成与淀积的土壤。

A.地理分布:亚欧大陆、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

西北和华北地区,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

B.成土条件:①气候:由于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类型多样而且过渡地带多,气候

差异大。②植被: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有温带森林草原、常绿硬叶林、灌丛、森林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稀树灌丛草原等。③地形母质:山地、山丘、丘陵地带。黄土、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风化物。

C.成土过程:有比淋溶土较弱的淋溶作用和比钙积土较弱的钙化作用,碳酸钙的淋溶都不深,在一

定的深度形成该积层和粘化层。由于弱淋溶土的分布范围广,气候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复杂,水热条件差异较大,弱淋溶土中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有差异。

诊断层与诊断特征:具有半干润水分状况,具有暗色表层或淡色表层,有饱和硅铝层,编制粘化D.

层或编制粘化特征,有或无游离的CaCO3

E.形态特征:剖面层次分异不很明显,A层多为灰褐或褐色厚薄不一的腐殖质层,B层粘化层不是

很明显,但质地较表层和母质层粘重,在一定深处有钙积层。

36.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A.地理分布: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地区。在亚欧大陆温带和暖温带内陆地区,

黑海——巴尔喀什湖,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在北美的落基山以东,到美国东部大平原西缘、南美潘帕斯草原。

B.成土条件:①气候:年降水量比较少,降水年变幅大,区域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干旱明显。②植

被:随降水量减少,依次为草甸草原植物、草原植物、干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③地形母质:钙积土分布的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阶地为主,成土母质以黄土状沉积物为主,但也有差异。

C.成土过程:1.腐殖质积累过程:土壤中腐殖质积累主要靠草类地下发达的根系和残体的分解。草

本植物夏季生长繁茂,由于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地表潮湿,有机质不能充分分解,年复一年积累在土壤中,形成明显的暗色表层。由于草类有机质含丰富的盐基,土壤保持较高的盐基饱和度。2.钙积过程:爱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由于降水量不足,降水只能淋洗易溶性的氯、钠、硫、钾等盐类,而钙、镁等眼泪部分淋失,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为钙、镁所饱和,钙积过程十分明显。在雨季,CO2溶于水形成H2CO3,解离成H+和HCO3-,后者与碳酸钙形成重碳酸钙,当中碳酸钙随水分下渗时,由于下层生物活性的降低和因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减少而使盐类淀积,下渗水因蒸发作用和蒸腾作用在上升时,很少含有碳酸钙干湿交替作用结果,钙盐逐渐积累在心土层,其深度与水分达到的深度一致。

D.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具有饱和暗色表层,剖面中具有钙积层或强石灰性特征,有的还有盐化层、

碱化层以至石膏层。

E.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和钙积层,剖面层次十分明显。土体构型为Ah—Bk—C型。

37.荒漠土: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这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

土体中普遍有石膏和易溶盐的聚积。

A.地理分布:广泛的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荒漠地区:非洲撒哈拉、大洋洲大荒漠,中亚大

荒漠,阿拉伯大荒漠,南美大荒漠,美国西部大荒漠。

B.成土条件:①气候: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甚至

几毫米,同时降水变率很大。荒漠地区日照强烈,温差大,蒸发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十倍至近百倍。多大风与粉尘。②植被:稀疏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成份简单,多为肉质,深根,耐旱种属,覆盖稀疏,呈单丛状分布。地上部分产量很低,根系的有机质也很有限。但地衣、藻类植物对荒漠土形成的作用不可忽视。③地形和母质:我国荒漠土分布的地形有冲—洪积平原,也有丘陵、低山、剥蚀高原和盆地;母质有残积物、冲积物、黄土沉积物等。灰漠土分布的地形主要是山前平原,古老冲积平原和剥蚀高原,成土母质共同特点是石灰性。

棕漠土分布的地形为剥蚀山地、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母质主要有砂质洪积物和石质残积物等。

C.成土过程:1.腐殖质积累作用微弱:植被地上部分产量低,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迅速矿

化,不能形成明显的腐殖质层,有利于富里酸和单态胡敏酸的形成。2.石灰的表聚作用明显:淋溶作用很微弱,在风化雨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石灰质就地聚积未受淋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土壤表面聚积了大量的石灰质。同时土壤深层的石灰质随水分的强烈向上蒸发,以重碳酸钙的形式移运到土壤表层。土表干燥之后,转化为碳酸钙,在表层形成聚积层。3.石膏和易溶盐的聚积:积累程度与干旱程度正相关,是由于地下水向上强烈蒸发结晶的结果。4.砾质化:砂砾的物理风化,石块不断变小,长期风蚀,地表细土被风吹走,留下粗沙、砾石。5.弱铁质化作用:含铁矿物在

降水浸润下缓慢分解,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进而形成氢氧化铁,降水过后土壤增温,氢氧化铁脱水形成氧化铁并以粘膜的形式染在土粒的外围。因此,土壤湿度和温度相对较高的土层,即表层和亚表层铁的氧化物发生相对聚积。

D.诊断层和诊断特性:1.弱腐殖质表层:颜色较淡,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层,符合:压碎土壤湿态

亮度>3.5,干态>5.5;有机质含量<10克每千克土,<5克每千克土时为极弱腐殖质表层 2.次生粘化层:原生矿物在特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发生土内风化,并就地形成和聚积次生粘粒的土内粘化层 3.石膏聚积层 4.易溶盐聚积层 5.干旱土壤水分状况:在多数年份内,在50厘米深处土温>5℃时,土壤水分控制层段全部呈现干燥的时间占一半以上。

E.形态特征:在形态上一般有三个发生层:1.孔状结皮和结皮下的片状和鳞片状层 2.棕色而紧实

的亚表层 3.石膏易溶盐聚积层

38.高寒土:是指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

<1的暗色表层的土壤。

A.地理分布:高山垂直带上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的高山、高原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和北部的高山带上部。

B.成土条件:①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热量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冷暖干湿季节

变化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季节长,暖湿季短,风大,雷暴和冰雹多,积雪薄,土壤冻结期长。

总之,属冬寒夏温型。②植被:耐低温耐和干旱的高寒草甸或湿润杂草高山草甸和高寒灌丛植被。

③地形:主要分布于高原面和高山带。母质: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组成的残积物、坡积物洪

积物、冰水沉积物,亦有黄土母质分布。

C.成土过程:1.缓慢的生物物质循环:由于全年低温,腐殖作用弱,腐殖质稳定性低,活性较大,

不能与土壤矿物质紧密结合,不易形成良好机构,表层发育的多是不稳定的粒状结构2.矿质化学分解程度低、淋溶作用弱:高寒土成土年龄轻,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微弱3.融冻形态的形成:一方面,由于冻结作用,使土壤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各种冻土构造,另一方面,由于冻胀力,形成石环等冻土地貌。

D.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1的暗色表层

E.形态特征:剖面分化比较明显,一般具有3-5厘米的呈灰棕或褐棕色的草皮层;灰棕色或淡黄色

的腐殖质层,厚约10-30厘米;腐殖质层以下草根减少,土色逐渐变淡;B层变化大;底层一般有碳酸钙聚积。构型为O—Ah—B—C型。

39. 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坚实度、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和其他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自然肥力。

①许多土壤的属性都继承了母质的性质。如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

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很有影响。如酸性岩中的钾长石发育的土壤以高岭石为多;下蜀黄土以

水云母为主。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也不同。如钾长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斜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质地粗的母质上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粗,质地细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细。如发育在残积物上的土壤中含石块较多。

⑤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带性土壤是砖红壤和红壤等,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发育的土壤,因含有大量碳酸钙,阻滞和延缓了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分别发育成为石灰土和紫色土。

2、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①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矿物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

②气候对次生矿物的影响。一般情况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因此,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好气微生物比较活跃,有机物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如,黑土地区冷湿,腐殖质含量高,栗钙土地区干旱,腐殖质含量低。

④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同。草甸土中微生物数量最多。

⑤一般说,土壤中物质的迁移是随着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我国自西北向华北逐渐过渡,土壤中的CaCO3、MgCO3、Na2CO3等盐类的迁移能力不断加强;从华北从东北过渡,除钾、钠、钙、镁等元盐基淋失外,铁、铝也自土壤表层下移。

⑥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如寒温带分布着灰化土,温带分布着暗棕壤,暖温带分布着棕壤,亚热带和热带分布着红壤和砖红壤。

3、土壤发育与生物的关系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它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其中植物,尤其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作用最为显著。

①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各有不同,因而对成土过程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木本植物的枝叶以凋落物的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因而剖面中腐殖质是自表层向下急剧减少;而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是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②地带性土壤一般有它特定的植物群系。如灰化土分布在针叶林和真菌为主的微生物相结合的群系。

③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成土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并且是多方面的。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的有机残体,使其中潜藏着的能量和养分释放出来,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事物能时代延续下去。此外,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

④土壤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它们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同时它们以特定的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

4、土壤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不同于母质、气候、生物因素,它没有给土壤提供新的物质,它的作用只是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它与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只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

①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不同高度、坡度和方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是不同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而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湿度逐渐增大,因而自然植被也发生变化,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出现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遭淋溶;低洼处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较深。

②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山地上部或台地上其母质主要是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的母质多坡积物;山前平原的冲积堆或冲积扇地区,成土母质为洪积物。

③地形深刻影响着土壤发育。由于地壳的上升和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堆积过程,而且还要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土壤形成过程逐渐转向,使土壤类型依次发生演替。

5、土壤发育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它可阐明土壤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育、演变的动

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之分。从开始形成土壤起,直至现在,这段时间成为土壤的绝对年龄。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①一般来说,发育程度高的土壤,所经历的时间大多比发育程度低的土壤为长。

②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土壤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并可从土壤剖面分异,以及土壤的形态和性质上反映出来。

③任何土壤类型的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土壤发育阶段不同,某些特性可能不大一样。

④处于不同环境下,不同土壤要获得同一特性所需的时间极不一样。

⑤年龄与土壤发生类型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6.土壤发育除了自然成土因素外,人类的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doc

一、填空题P40 1 、从 1967 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色调、亮度 和彩度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通气孔隙度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活性酸度;一是潜性酸度。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气候因素。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下蜀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 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 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 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2CH4、H2S、N2O 等,吸收 O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 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 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 20cm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 10~50cm,有 CaCO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 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 PH为 7 左右无 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 、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称解释▲▲▲ 1.土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 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的生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包括海、湖浅水区) 特征:具有肥力、有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生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土壤剖面(soil profile):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3.土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 4.单个土体(pedon):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构成了单个土体。 5.聚合土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 成聚合土体。(相当于土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土系) 6.土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联系 体或覆盖层。 7.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8.土壤自净能力(soil purification):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 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土壤地理学:指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 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⑴关于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⑸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了解) ⑴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 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⑶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运用 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运用 ⑸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四、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a)起源: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 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公元前5~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述了九州土壤及其等级。《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系。 b)创建期: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846-1902) 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论述了 俄国广阔草原地带一种松软、暗色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揭示了土壤发生与成土环境的密切联系,创建了成土因素学说,即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c)发展期: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

土壤地理学名词解释复习.docx

1.土壤质地:各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在土壤屮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2.土壤剖面:地表至母质或母岩的土壤垂直断而。 3.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Z为土被,而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 称为土被结构。 4.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性胶体,是土壤微牛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具分 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5.土壤结构:土壤中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成为土壤结构 6.土壤地理学:是介于口然地理学利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主要内 容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界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7.土壤潜育化过程:主要是在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淋溶土:土纲的一个名称,土壤形成过程屮淋滤作用,有粘化层。 9.富铁土:是分布在世界亚热带地区,中度富铁铝化作用的土壤类型,含冇低活性富铁层,其成土过程是盐棊强烈 淋失,明显的脱硅作用,铁铝氧化物富集。 10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聚合土体。 12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成为物质。 13门塞尔颜色系统:一种科学化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命名系统用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量度和饱和度。14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吋所作的功。 15CEC:土壤阳离了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了总量,其数值以每T克土壤中各种阳离了的物质的量来表示。 17单个土体:土壤剖血的立体化,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体积最小,横切面积面积近似六边形,而积一般为1 — 10 平方米。 18 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上壤剖面中为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20 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冇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2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主物作用卜一,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9壤风化淋溶系数:即ba值,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B代表Na20、K20及CaO> MgO分子数之和;a代表A1203的分子数。 10 土壤风化指数:是指通过淋溶层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的比值,了解十壤矿物质风化程度。(土壤风化指数 越小,说明它的风化强度越强) 13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4沉积岩:地売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5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16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阳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17物理风化:乂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因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18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也叫化学分解作用,主要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19生物风化:纶物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20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并把养分释放出來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22坡积物:山坡上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雨水或雪水的侵蚀冲刷,并在重力作川卜被搬运到山坡的屮、下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多分布在山坡或山麓地带。 23冲击母质:指风化碎屑受河流(经常性水流)侵蚀、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积于河床的沉积物。 24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十层厚度可达数|?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 通体颗粒均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 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 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 有机质的矿化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 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 3 倍 —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 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 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 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 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 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质地特征具有肥力这个认识出发,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有可能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从而创造出仅为土壤所固有的肥力的特征,并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 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 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 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

关于土壤地理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_养分_、_水分_、_空气_和热量的能力。2.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母质、_气候_、_生物_、地形和时间等五种自然成土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1:1 型矿物的典型代表有_高岭石_和埃洛石,2:1 型膨胀性矿物的典型代表有 __蒙脱石_和蛭石。 4.通常把土壤水分划分为:固态水、汽态水、束缚水_、_结合水_、_毛管水_和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5.1967 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_腐殖质积累层_、_淋溶层、灰化层_、_淀积层_、 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6.由一层_硅氧四面体___和一层_铝氧八面体___组成一晶层,属1:1 型晶格。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以下表述你认为对的,在括号里填Y, 错的填N, 未作判断或判断错均不得分。 1.一般来说,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温带、亚 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饱和的土壤。() 2.引起南方土壤呈酸性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代换性H、Al 含量高,虽然阳离子代换

力的顺序为Al3+ > H+ > Ca2+, 但可以通过施用多量石灰来改良土壤。()3.粘质土壤的有效水容量小,是因为其田间持水量小。() 4.阳离子的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例如二价钙离子去交换一价钠离子时,一个钙离子可交换两个钠离子。() 5.绝对年龄大的土壤,其相对年龄也大。() 6.粘质土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作物根系易于发展,有机质矿化 作用也快。() 7.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 减少。() 8.门赛尔颜色中,颜色命名的顺序是色调—亮度—彩度。() 9.如果胶体数量大,吸附的盐基离子多,那么它缓冲碱的能力就强。 () 10.一般而言,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要高于粘土矿物。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活性酸度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粒级:根据土粒的不同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灰分: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将逐渐变为最终的矿质形态。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型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空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热容量:是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土水势: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土壤形成学说、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发育和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构,研究土壤发育与形成的学说。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1.土壤:土壤就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与协调养分、水分、空气与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就是由固相(矿物质与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与土壤溶液)与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 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与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与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构 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与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单个土体就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的 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就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 气)之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与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就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就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就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与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就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就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就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与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就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与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与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就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与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就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土壤地理学 考试重点及答案解析剖析

绪论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水平切面近似六边形,垂直于地表的面即为土壤剖面。是土壤的最小体积单位。 4.聚合土体——由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是具体的土壤景观单位,是土壤野外调查与制图的重要对象。 5.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土壤发生层(最基本有三个A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 土壤发生层的A层是指() A淋溶层 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 土壤发生层的B层是指() A淋溶层 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 6.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构型) 7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看,它正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地带,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有机自然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 8.俄罗斯B.B.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形成受制于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要素。五大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土壤的组成、性质与分布。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提出了成土因素学说 A俄国威廉斯 B德国马伯特C俄国道库恰耶夫D美国马伯特 9.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尚书·禹贡篇》 A《管子·地员篇》B《尚书·禹贡篇》C《说文解字》D《周礼》、《齐民要术》 第一章 1.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特性。

2.土壤矿物质主要源于成土母质,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A)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和性质影响很大 A原生矿物B次生矿物C可溶性矿物D土壤矿物 下列属于原生矿物的是(C) A石英、蒙脱石B高岭石、蒙脱石C正长石、白云母D铁铝氧化物、水花云母 3.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4.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 5.土壤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矿质养分,对植物体起支撑作用。 6.土壤次生矿物主要种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A氧化锰矿物 B氧化铁铝矿物C次生铝硅酸盐类D氧化硅矿物 7.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 A1:1 B1:2C2:1D2∶1+K+型 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 A1:1 B1:2C2:1D2∶1+K+型 8.土壤次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次生粘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吸附性、胀缩性、粘着性、结构性等);同时,其吸附性的存在,使土壤具备了保肥与供肥能力。 9.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humus)等。 主要来源为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以及人畜排泄物和栽培作物的根须和根的分泌物。 按化学成分可以分为: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磷、含硫化合物、脂肪等。 10.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是植物养料的源泉 2.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3.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地理学模拟精彩试题全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发展低碳农业中提倡发展的“白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的( A ) A.微生物利用 B.太阳能利用 C.化学合成物利用 D.水能利用 2.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土壤系统分类为首的美国土壤科学家是( A ) A.史密斯 B.詹尼 C.马伯特 D.道库恰耶夫 3. 18世纪以后,西欧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中,农业化学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A ) A.李比希 B.法鲁 C.李希霍芬 D.库比纳 4. 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是( B ) A.氧化物类 B.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 C.硫化物类 D. 磷灰石类 5. 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 C ) A.伊利石 B.高岭石 C.蒙脱石 D.绿泥石 6. 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A ) A.0.1mm B.0.01mm C.0.1um D.0.01um 7. 泰安地区土壤水分类型属于( A ) 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B.非淋溶型 C.渗出型 D.停滞型 E.冻结型 8. 土壤返潮现象是土壤吸收作用的哪种类型( B ) A.机械吸收 B.物理吸收 C.化学吸收 D.生物

9. 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 A ) A.气候 B.生物 C.母质 D.地形 10. 聚合土体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中的( D ) A.土族 B.土纲 C.土类 D.土系 11.下面那种土壤结构是保肥供肥的最好结构: [ D ] A 块状结构 B 柱状结构 C片状结构 D团粒状结构 12 下列风化过程不属于化学风化的为 第2 页共 17 页A.溶解 B.水解 C. 水化 D. 水蚀 [ D ] 13. 自然界最难风化的矿物种类为 A. 橄榄石 B. 角闪石 C. 正长石 D. 石英 [ D ] 14.改良酸性土壤经常使用的是 A. 石膏 B. 石灰 C. 明矾 D. 硫磺 [ B ] 15.确定土壤酸碱性所依据的土壤酸度类型是 [ A ] A、活性酸 B、交换性酸 C、水解性酸 D、潜性酸 16.不属于耕作土壤剖面的土壤层次为 A.淀积层 B. 心土层 C. 表土层 D.底土层 [ A ] 17.对植物无效的土壤水分类型为 A.吸湿水 B. 化合水 C. 毛管水 D. 重力水 [ C ] 18.土壤物理性粘粒的直径范围是 A.<0.01mm B.>0.01mm C. <0.001mm D. >0.001mm [ A ] 19. 2:1型的黏土矿物含有比较多的负电荷,主要是由于 [ A ] A.同晶代换的作用;B.环境PH的改变; C.吸附有机质;D.其他原因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1.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每点1.5分) 1)孔隙度高,各种类型的孔隙比例适中,而且分布均匀,大小适中,解决了透水性和蓄水性的矛盾; 2)解决水分和空气矛盾,使土温温度变化较为温和适中; 3)有机质和养分丰富;同时,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保存; 4)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利于耕作。 2.为什么说壤土是肥力较高的一种土壤质地类型。(每要点2分)(土壤质地适宜性) 1) 黏土,非毛管孔隙少,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力强,土壤通气性差,保水保肥 能力强; 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春季增温慢影响幼苗生长,有冷性土之称;不利于耕作,易造成水土流失; 2) 砂土,大孔隙多,毛管孔隙少,通气性、透水性强,而保水保肥能力弱; 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冷威胁,但春季增温快幼苗发育早,有暖性土之称;利于耕作,适宜性强、供肥快。 3) 壤土,性质介于上述之间,肥力强。 3.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每条1.5分 1)植物养料源泉; 2)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缓冲性能; 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植物生长激素 4.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意义。(每点1.5分) 1)生物因素将太阳辐射转化为化学能引入土壤发育过程之中,是腐殖质的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促使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2分) 2)植物和动物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矿物养分及性状产生,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2分) 3)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合成腐殖质,以及加速无机物转化发挥重要作用。(2分) 5.气候因素对土壤形成的意义。(每点1.5分) 1)气候因素是土壤发生发育的能量源泉,它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2)气温和降水影响土壤中的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即土壤的发育过程; 3)风对成土过程影响,表现在风蚀作用和风积作用 4)影响着土壤的发育方向和地理分布。 6.简述土壤的灰化过程和白浆化过程。(每点3 分) 土壤灰化过程主要是在土体的表层(亚表层)SiO2的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与淀积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7.简述土壤的潜育化、潴育化和白浆化过程。 土壤潜育化过程主要是在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2分)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西比尔采夫根据土壤地理分布的特点,把土壤分成3个土纲:显域土纲(地带性土纲)、隐域土纲(隐地带性土纲)和泛域土纲(泛地带性土纲)。 3、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 和养分元素的向下淋失。 4、过渡层是指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例如AE,表示占优势的土层是 A 层。 5、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亚类是依据附加成土过程 或土类间的过渡特征来划分的。 6、福建省的地带性土壤是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 7、根据风沙土的流动性或固定程度以及利用方式和土壤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风沙园。 8、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壤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和耕作措施。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土壤地理学:着重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富铝化作用:在热带地区高度风化的土壤或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台地土壤中盐基和SiO2强烈淋出,游离氧化铝和水铝石(三水铝石)相对富集的作用。 3、诊断特性: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性质的土壤性质。 4、土壤组合: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壤(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壤(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也称为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5、滨海盐土:由滨海沉积物受海水浸渍和生物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盐渍化土壤。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潮土由近河床向远河床处依次排列着( A )。 A 沙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B 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 C 砂壤土、轻壤土、重壤土、沙土 D 中壤土、沙土、重壤土、砂壤土 2(多项)、下列母质类型中属于运积母质的有( ABC )。 A 河积母质 B 湖积母质 C 坡积母质 D 残积母质 3、下列土壤反应为碱性的土壤类型是( B )。 A 暗棕壤 B 黑钙土 C 红壤 D 棕壤 4(多项)、识别发生层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 ABCD )。 A 颜色 B 质地 C 结构体 D 新生体 5、某土壤发生层的代号为Bs,其中的s表示( A )。 A 铁铝氧化物的累积 B 粘粒聚积的土层 C 碳酸盐的累积 D 土层被胶结、固结、硬结 6、下列土壤中属于地带性土壤的是( C )。 A 石灰土 B 粗骨土 C 棕漠土 D 潮土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在土壤发育过程中,人为活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1)人为影响具有快速性,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分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各自然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继续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为影响的措施类型。………………分

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

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胶体: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μm的土壤颗粒。 2、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 用。 3、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演进: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 类型的生态过程。 5、土壤溶液: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6、灰分:在高温灼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变化,然后有机成分 挥发逸散, 而无机成分残留下来,残留物即灰分。 7、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成岩 的循环。 8、生物小循环: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 使部分元素暂时脱离地 质大循环轨道的循环过程。 9、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 百分数。 10、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 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 平衡的综合体。 二、填空题及选择题要点 1 、土壤的特性: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 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2 、次生矿物的分类:a 、易溶盐类b 、次生氧化物类c 、次生铝硅酸盐 3 、土壤有机质类型: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4 、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脱氨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 5 、土壤的酸度分类: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6 、淋溶土土壤剖面通体一般无石灰反应;而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土壤剖面 通体具有石灰反应。 7 、土壤水类型划分 a 、固态水:化学结合水、冰 b 、液态水:束缚水、自由水(毛管水、重力水、地下水) c 、气态水:水汽 8 、风化指数:1—石膏(岩盐、硝石)原生矿物易溶存于未风化层 矿质养分结晶 2—方解石(白云岩、磷石灰)原生矿物易溶存于未风化 层矿质养分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