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读后感_《神曲》读书心得五篇
《神曲》读后感字(优秀8篇)

《神曲》读后感2000字(优秀8篇)《神曲》读后感2000字篇1《神曲》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自一位数学家之手。
1934年10月,数学和物理学家王维克凭着自己对但丁和《神曲》的崇敬和热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翻译工作。
第一部《地狱》在第二年3月中旬译完,但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一部《地狱》直到1939年2月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中断了八年之后,1943年5月,王维克重拾译笔,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译完了《净界》和《天堂》。
1948年8月,商务印书馆将《神曲》的三部分分为三册,完整出版。
至此,中国第一部《神曲》的全译本终于问世!王维克的译本并未像《神曲一脔》那样,用有韵律的诗歌体翻译,也没有卖弄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散文体的形式忠实地叙述了原诗的内容。
几乎与王维克同时,朱维基也开始了对《神曲》的翻译。
朱维基是一位上海的诗人,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高,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这个《神曲》译本,先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译文出版社多次出版,销量很大,至今仍在不断重印。
朱维基的翻译工作大概是在1935年前后开始的,直到1942年初稿才基本完成,最初发表在上海的《月刊》杂志上,以连载形式刊登,但只连载到《地狱篇》的第十三歌就中断了。
这一译本正式出版是在50年代,译者在出版前对译文进行了不少修改。
朱维基的译本是由英译本转译的,他没有选择与王维克译本一样的散文体,而是利用自己擅长的自由体新诗来翻译《神曲》,译笔自然流畅,但晦涩拗口的句子也时有出现,有时由于缺少注释,会有一些怎么也弄不明白的诗句。
另外,此译本虽然与原诗的行数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并不讲究押韵。
“十年动乱”结束后,但丁作品的译介工作以及对但丁的研究得以恢复。
1982年,北京大学教授田德望开始从意大利语原文翻译《神曲》。
译者花费了十八年的时间,不但翻译了原文,还编译了大量的注释,其注释的字数达到正文的三倍。
田德望的译本为散文体,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译者本人不是诗人还要勉强译成诗歌体,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更何况《神曲》的格律极难,也不容易被译成高质量的诗歌。
《神曲》精彩读后感4篇(每篇800字)

注:总共4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神曲》读后感一标题:穿越《神曲》的炼狱:对人性与救赎的深度探索但丁的《神曲》是一部史诗级的诗作,它以独特的寓言形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由地狱、炼狱和天堂组成的奇幻旅程。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挣扎、罪恶的重量以及救赎的力量,它引发的思考深入而持久。
首先,但丁的地狱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个层级都对应着不同的罪行,从轻到重,从世俗到道德,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
这使我深思,我们的行为是如何塑造自我,又是如何影响他人和社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也看到了道德的边界,更明白了罪恶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源于内心的失衡。
进入炼狱,我看到了罪人的悔过与自我惩罚,这是对人性的救赎和自我提升的象征。
但丁在这里强调了悔过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即使犯下错误,只要愿意承认并改正,就有可能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救赎。
这不仅是对个人的启示,也是对社会的呼吁,让我们明白,宽容与自我修正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最后,但丁的天堂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状态,那里的纯净与和谐让我对人性的完美有了新的认识。
但丁的天堂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是通过自我净化和道德提升可以达到的境地。
这让我思考,尽管我们生活在充满挑战和困惑的世界,但仍有追求美好、实现和谐的可能。
《神曲》不仅是一部描绘人类灵魂之旅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和信仰的哲学诗。
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有能力和责任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去追求内心的光明。
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引发了我对生活、道德和信仰的深度思考,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神曲》读后感二《神曲》是但丁创造的文学奇迹,作为中世纪晚期的史诗巨作,它以罗马诗人维吉尔为引导,穿梭于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建了一个宏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揭开了人类命运深处的迷雾。
在阅读《神曲》时,我被书中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富的哲学思考以及精妙的想象力所震撼。
9《神曲》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的伟大作品,它不仅是一部诗歌,更是一部人类心灵与道德的反思与启示录。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被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语言所吸引,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独到见解。
首先,我被《神曲》中丰富的象征意义所震撼。
但丁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将现实与梦幻、历史与神话、人间与地狱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其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其次,但丁在《神曲》中对人性的描绘让我深感震撼。
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和多面性。
在但丁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他们或善良、或邪恶、或聪明、或愚蠢,但都在各自的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描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神曲》中对于道德和命运的探讨也让我深感震撼。
但丁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探讨了道德和命运的复杂关系。
他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所决定的,而道德则是个体与整体、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之间
的桥梁。
这种对于道德和命运的独到见解,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想说的是,《神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诗歌,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和命运的哲学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独到见解,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和人类社会。
我相信,《神曲》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但丁《神曲》读书感悟(通用5篇)

但丁《神曲》读书感悟(通用5篇)但丁《神曲》读书感悟篇1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古代新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毕生的教训包含恋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应其中。
《神曲》的外壳固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事实为题材。
诗人与亡灵念叨的是国度的兴衰,听他们倾诉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们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
基础情节架构看似简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拜托,率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
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遇不同的处分,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尽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呈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位置,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差错作一番告白后,亲身领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类幻想到达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需阅历的苦难。
但丁盼望人能意识本身的罪行,改过自新,去达到感性天堂的净界。
和很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寓言的意。
“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逝世后灵魂的状态;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当受到公平的赏罚。
”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局部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动而设的;假如某些章节的探讨方式是思维的方法,目标不在思辨,而在实际行为”这里断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举动,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强烈的政治偏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决裂和局面凌乱,悲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严格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裁减权势,竟不来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权力,“放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跟批评尤其尖利。
《神曲》读后感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一部史诗诗歌,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但丁在梦境中的旅程,展现了他对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思考和批判。
阅读《神曲》,我对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神曲》中的地狱、净界和天堂象征着人的罪恶、忏悔和美德。
通过但丁在梦中的旅程,作者揭示了人性的三大原罪——傲慢、贪婪和愤怒,以及这些罪行所带来的惩罚。
这让我对人性的脆弱和易犯的过错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但丁在《神曲》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对当时意大利社会政治状况的批判。
他描绘的地狱中的政治腐败者和教会领袖,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道德败坏和权力滥用的不满。
这让我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神曲》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如指导但丁的诗人维吉尔和圣女贝阿特丽齐。
他们的智慧和善良让我对道德的指引和人生的启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的存在也为但丁的旅程提供了道德和精神的支持。
但丁《神曲》中小学生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

但丁《神曲》中小学生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但丁《神曲》中小学生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一)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
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
中译本通称《神曲》。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在诗中,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教皇),一只狮子(象征野心/法国国王),一只豹(象征逸乐/佛罗伦萨),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
于是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
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洗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诗人充分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了种种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神奇的景象和场景。
例如《地狱》篇中,为读者展现了阴森、凄惨、恐怖的地狱氛围和对各种犯罪灵魂惩罚手段的描写:贪色者,狂风要不停的吹着他们撞击石崖;贪食者,要忍受冰冷的瓢泼大雨的洗礼;对于吝啬和挥霍无度者,则抱着大石头相互撞击;愤怒者要被淹在一条乌黑发臭的河里;而对于那些不信基督的邪教徒则不得不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
《神曲》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
《神曲》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人类、社会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独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设定令人惊叹。
但丁将自己作为主人公,通过幻想和想象,将故事情节编织得扣人心弦。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与但丁一同经历了这场奇妙的旅程。
在《神曲》中,但丁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在地狱中,那些生前犯下种种罪行的人受到着各种残酷的惩罚,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罪恶的严重性。
而在炼狱中,那些灵魂经过洗涤和净化后得以升入天堂,这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但丁的深刻思考所打动。
他对于人性的探究、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都让我深受启发。
同时,我也被但丁所描绘的天堂景象所感动,那里充满了光明和美好,让人心生向往。
此外,《神曲》的文学价值也是无可挑剔的。
但丁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这些都使得《神曲》成为了欧洲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神曲》读后感

《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但丁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基督教的救赎观念为线索,通过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漫游,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升华过程。
读完《神曲》,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在这部作品中,但丁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绘,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善恶美丑。
同时,他还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的引用,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漫游过程中,诗人遇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这些人物在这里并不是以其现实中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他们生前所犯的罪行或优点来划分所在的区域。
这种安排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此外,《神曲》中对爱情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地狱的第二层,诗人遇到了一对因爱生恨而相互残杀的情侣——弗朗西斯卡和保罗。
他们在地狱中受尽折磨,彼此无法分离。
这种悲剧性的爱情让我们深感惋惜,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爱情的本质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曲》读后感_《神曲》读书心得五篇大家看完文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神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
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
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
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的天下,然而不仅是,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
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
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
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甚至批判这部书。
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
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
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
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
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然则,《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
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
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
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
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
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
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
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
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
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
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
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
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
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
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
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
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
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
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
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
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
《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几笑,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
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
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
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
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灵从岸边跳进地狱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
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
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值得千古传诵。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古代新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毕生的教训包含恋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应其中。
《神曲》的外壳固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事实为题材。
诗人与亡灵念叨的是国度的兴衰,听他们倾诉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们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
基础情节架构看似简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拜托,率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
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遇不同的处分,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尽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呈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位置,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差错作一番告白后,亲身领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类幻想到达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需阅历的苦难。
但丁盼望人能意识本身的罪行,改过自新,去达到感性天堂的净界。
和很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寓言的意。
“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逝世后灵魂的状态;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当受到公平的赏罚。
”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局部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动而设的;假如某些章节的探讨方式是思维的方法,目标不在思辨,而在实际行为”这里断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举动,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强烈的政治偏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决裂和局面凌乱,悲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严格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裁减权势,竟不来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权力,“放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跟批评尤其尖利。
他震怒地叱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恶,“你们的贪心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地步,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选拔起来。
”其代表人物就是庞尼菲斯八世,因而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发布他必定要入地狱。
至于《神曲》对现实的揭露方式,个别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
()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都是透过历史上或当代的有名人物。
如用号称第一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朽;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检举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露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
因为但丁信任,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干感动人心,促使改造早日实现。
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情赫然,栩栩如生,构成一座丰盛多姿的人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此的。
对于《神曲》的造诣评论部门。
有人认为《神曲》的两大因素便是爱情与政治,但丁的最大写作念头亦在歌唱贝亚德而作的。
但是咱们透过《神曲》的细节所表现的高度技能来看,它的重要成绩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性。
但丁看到祖国绚丽的河山,接触社会各国阶层,加深了爱国思维,丰硕了生活经验,视线从佛罗伦斯扩展到意大利全国乃至全部世界。
他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况,摸索了祸乱的本源和拨乱反正的道路,意识到自己担当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振兴之路的历史使命。
以为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就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宏大沾染力的作品,能力实现此一使命。
因此这部作品把诗人内在的生涯经验、宗教热忱、爱国思惟和政治文明方面的重大问题;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的因素融会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一点上,《神曲》确切是十分胜利的。
难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论〉中声称“但丁与莎士比亚平分了现代的世界,再不第三者存在。
”“莎士比亚表示出人类感情的最大宽度,而但丁表现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
”《地狱篇》当走到我们生命旅程的中途,我发现自己在一片幽暗的森林。
但丁一开始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行至半途的人,1300年但丁是35岁,他把人的一生设定为70岁,他迷失在一个恐怖的黑森林里,黑森林象征着人在旅途中的危机: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个体被强迫重新评估事物的真正价值。
对于这种状态,但丁说:“死亡也并不比他更可怕。
”看哪!一只豹子,柔软而轻捷,一只披着花斑毛皮的豹子。
然后他在寻找出路的旅途中碰上了三只野兽,野兽作为阻碍朝圣者直接攀上光明的顶峰的对立面出现,象征着人性中自我的三种心理状态。
豹,狮,母狼——分别象征人性的野心,贪欲和自大。
它们都很饿,逃避不开,朝圣者开始退却,然后维吉尔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