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温岭

合集下载

温岭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分析

温岭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分析

·卫生监测与监督·温岭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分析王锦绣,陈宇鸿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温岭317500摘要:目的了解温岭市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为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温岭市70家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采样检测,参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温岭市70家集中式供水覆盖102.8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4.50%;采用完全处理工艺的水厂仅占15.71%(11/70),覆盖人口93.60万(91.04%)。

2015—2016年检测水样1528份,合格652份,总合格率为42.67%。

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较低,菌落总数为57.97%,总大肠菌群为54.28%,耐热大肠菌群67.34%;游离氯合格率仅为48.58%。

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37.63%、39.25%、46.90%;市级、镇级、村级水厂水合格率分别为92.37%、71.62%、32.09%;完全处理水、消毒处理水、无处理水合格率分别为75.14%、33.04%、27.69%;水库水、山塘水、溪水和河水合格率分别为64.94%、31.42%、29.70%、22.06%。

结论温岭市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较低,镇、村级水厂水合格率较低,消毒设施缺乏管理。

关键词:集中式供水;饮用水卫生;农村中图分类号:R1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0931(2017)06-0623-03DOI :10.19485/j.cnki.issn1007-0931.2017.06.022作者简介:王锦绣,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环境卫生工作通信作者:王锦绣,E-mail:wlwjx123@163.com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环境卫生较差,饮用水源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达不到卫生标准,导致涉水疾病发病率较高[1]。

温岭市曾于2004年因干旱导致自来水供应不足,居民饮用不洁地下水而致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2]。

温岭市“五水共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温岭市“五水共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治” 的治 水 战 略 , 这 几 年来 , 浙 江 省水 环 境治 理 取得 了 阶段 性 成 果 。 本 文 主 要 针 对 温 岭 市地 域特 点 及 水 质 污 染现 状 进 行 分 析 , 找 出 存 在 这 些 问题 的根 源 , 并 且 有 针 对性 的 提 出解 决 方 案 。
2 . 2 涝水 问题
在 雨量 比较 大 时 , 路面积水是个普遍现 象, 目前 的 雨 水 管 网排 水 系统 严 重 不 足 , 遇 到 台风 季 节 等 暴 雨 天 气 , 即便 采取 预
但 不 能 有 效 解 决 城 市 的 内涝 问题 。 特别 污水、 排涝水。 几年来 , 温 岭 市 高度 重视 “ 五水共治” 工作 , 在 江 排 水等 措 施 进 行 减 负 , 厦港 、 金 清 港 等排 涝 工 程 建 设 , 工业源 、 生活源、 农 业 源 治理 等 是 三 星 小 区等 低 洼地 带 .有 时采 用现 有 的 泵站 或 流动 性 水 泵
3 . 1 . 2 河 岸 砌 石
水质 均 较 差 。 其 中水 质 最 差 的 4个 断 面依 次 为 : 松 门、 上马 、 箬 横和麻 车( 如图 2 ) 。 内 河 水质 的“ 一 高 一低 ” 变化 与 当年 气 象、
从 防 洪 因素 出发 .城 区河 岸 采 取 了人 工砌 石 .将 堤 坝 拆
水 文条 件 等 有 关 , 其中2 0 1 4年 主要 与 降 雨 量 有 关 , 2 0 1 6年 可
能与“ 五水共治” 工作 有 一 定 的 关 系 , 要 通过 2 0 1 7年 的 水质 情
除, 在 环 境 整 洁 美化 的 诱 惑 下 , 砌石之 风迅速 蔓延至农村 , 甚
至是 池塘 、 山 溪和 水 沟 。 被称 为“ 地球 之 肾 ” 湿 地 的 河 道被 大 量 破 坏后 。 河 岸 基质 和 自然坡 度 改 变 , 原 有 河岸 土壤 和植 被 等 消 失. 一 方面 . 水 陆相 的 物 质 交换 作 用 被 隔 断 , 降解 能 力 大 大 削 弱. 另一方面 。 河 岸 生 物 对 污 染 物 的吸 收 、 利 用 功 能丧 失 。 有报 道 称 砌 石 后 的河 流 对 污 染物 的 降解 能 力 降低 十 几倍 . 甚 至数

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

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

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调查课题背景·假期中我们进行了“五水共治”的环保社会调查,我们特将调查的水域定为杭州贴沙河和古新河,也在河畔进行了多次调查。

一、关于“五水共治”1. 五水共治简介:五水共治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

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

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

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流的污染问题。

2. 实行“五水共治”的成果:2014年8月9日,第九届横渡钱塘江游泳比赛成功举办。

钱塘江畔江风习习,随着人群中一阵阵呼喊,2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泳爱好者纷纷跃入江中。

江水涌动,劈波斩浪,这个清晨,属于这些“泳者”。

“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说,要通过“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自从我省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省内多条河道经过系统治理,变得愈发清澈,臭河、垃圾河在慢慢消失,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群众跃入江河中戏水游泳,共享治水后带来的各种欢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水共治”的成果正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慢慢显现。

二、关于贴沙河贴沙河作为杭州城内的千年古河、护城河,开凿于公元861年,主要用以宣泄钱塘江潮水,护卫杭城。

古时候因泥沙聚集于河滩上,曾与相邻几条河流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

1907年沪杭铁路贴沙河东面贯城而入,人们设立火车站在清泰门内,同时拆了城门及城墙一段,所以贴沙河河道现在位于市区。

节约用水规划

节约用水规划

第六章节约用水规划第一节节水面临的形势一、节水的必要性节水是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它不仅对缓解城市用水矛盾,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保护和使用水资源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温岭的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必须进行节水。

(一)水资源量不足及时空分布不均是温岭市的情况,节水是缓解当前与今后城乡缺水矛盾的长期硬性措施温岭水资源量少,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8.5743亿m3,人均仅为733 m3(按常住人口117万计算),为全省人均的34.4%,低于全市人均水平,更大大全国人均水平。

水资源分布不均与人口、土地资源不相适应,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

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5-9月中,6月份主要是梅雨,而7-9月降水主要依赖台风降水,如遇空梅且逢无台风影响,则会引起温岭连旱,造成人蓄饮用水困难。

2003年就是这种情况,全市普遍发生大旱,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居民用水严重短缺,并且已连续影响到2004年了。

这种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开发利用困难等问题,做好节水工作能缓解城乡的缺水矛盾,因此,应该将节水作为温岭解决缺水矛盾的长期硬性措施。

(二)节水是保障温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国际上公认,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750 m3为用水紧张线,人均有水1000 m3为生存的起码要求线。

到2030年温岭的人口将达到165万人左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94 m3。

为此,温岭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方针,实现以提高水效率为核心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温岭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改善和保护温岭水环境迫切要求加强节水工作温岭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水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先前温岭没有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大部分企业虽然有各自的污水处理设施,但是有的企业为了减少治污费用,将那些污水处理设施作为摆设,对产生的污水不处理,直排河道和地下,已严重污染河道水和地下水。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九章水资源配置第一节概述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

水资源配置将流域水资源循环系统与人工用水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相适应并互相联系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区域之间、用水目标之间、用水部门之间进行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的合理调配,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为手段,在现状供需分析和对各种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能措施进行组合及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生成、评价和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为基础,结合“需水预测”、“节约用水”、“供水预测”、“水资源保护”等有关部分进行,其所提出的推荐方案应作为制定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的基础。

水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准年供需分析、方案生成、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方案比选和评价、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等。

水资源配置在多次供需反馈并协调平衡的基础上,一般进行二至三次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次供需分析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的情况下,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

若一次供需分析有缺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供需分析,即考虑强化节水、挖潜配套以及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抑制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

若二次供需分析仍有较大缺口,应进一步加大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及节水的力度,具有跨流域调水可能的,应考虑实施跨流域调水,并进行三次供需分析。

浙江温岭沿岸表层水体质量分析与评价

浙江温岭沿岸表层水体质量分析与评价

无 机氮( H一 、 O一 、 O一 )DN 和无机磷 ( I) N N N 3N N 2N ( I ) DP 等。 取样和分析方法均按 《 海洋监测规范)G 13 82 0 ) ( B 77 —0 7进
行。
2结果与讨论
21D . O的分布 特征
20 — 0 8 温岭潮 间带水体 中 D 、O 、 I 、I 0520 年 O C D DP DN 含量的变化范围及平均值见表 1结果显示潮间带水体 D 。 O
了整个水 体质量近年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 明, 温岭潮间带水体富营养化指数逐年增高 , 富营养化范围呈上升趋势 , 有机污染
程度 亦呈 上升趋势 。 关键 词 : 潮间带 ;富营养化 ;污染
中图分类号 : 84 X 3 文献标识码 : A
A ayi a dAses n f h ut r o eW ae ai n ls n ssme t eC l eZ n trQu ly s ot u t
i e l go hj n rvn e nW ni f ei gP o ic n Z a
X u—eg Q N Mig l U G ofn , I n-i
( r eE vrn na Mo i r gC ne f ig o S A, igo 3 4 , hn) Mai n i me t nt n e t o n b , O Nn b 0 0 C ia n o l o i r N 1 5
1 材料 与方法
在温岭沿岸潮间带( 大港湾 、 隘顽湾 、 乐清湾 ) 进行采样监测 , 每年的 6 、 月 、0 月 8 1 月进行 , 各监测区域 及监测站位如图 1 所示。20 — 08 0 5 20 年对该水域连续进行定点监测( 站位设置每年均相同, 采样层次均为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一节城乡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水厂现状在温岭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水利、城建、改水办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艰苦努力下,温岭市的供水事业有了飞速发展,据统计,至2000年底,温岭市已建水厂有79座,其中镇乡级水厂8座,全市使用自来水人数达到90.25万,占总人口的79%左右。

1.温岭市区供水现状温岭市区给水工程建设始于1975年,供水水源为地下水,城区内打深井三口,设计供水能力为0.25万吨/日,实际供水能力0.2万吨/日。

地下水水量有限,随着温岭市的发展,给水工程不能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

1983年在山下金建成水厂,以市郊的湖漫水库为水源,通过输水管道输送到市区,当时设计能力为1.0万吨/日,后供水能力达到1.4万吨/日。

1992年在原水厂东侧(体育场路东)新建水厂,仍以湖漫水库为水源,总设计能力为6万吨/日,水厂分期建设,一期于1993年建成,二期于2000年7月建成。

新水厂采用先进的输水系统,输水能力可达12万吨/日,为城市的正常供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镇级水厂供水现状根据2001年对全市水厂的调查表统计,除市区外,全市共有八家主要的镇乡级水厂,八家镇乡级水厂详见表2-1。

大部分镇乡级水厂都设有水源保护区,处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严格的检验制度,出厂水质达标。

二.农村改水现状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市村级供水站共58座,约有75.9%的农村人口已用上自来水。

大多数村虽已成功完成改水,但是许多农村供水点基本上没有水处理设施,不能进行水质检测,水质得不到保证。

少数村由于资金不足和水源问题,至今没有落实改水工作。

表2-1 温岭市现有主要水厂状况三.水质现状分析温岭市城镇供水水源共三种:水库水,河网水和地下水。

湖漫水库和太湖水库是温岭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库水水质较好,基本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但也受到一些轻微污染,氨氮年均值超标,库水开始富营养化。

温岭市河流水污染相当严重,多项指标严重超标,不适宜作饮用水源。

温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

温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

第四章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第一节概述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主要是调查现状水利工程各水源供水情况、各用水户用水情况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状况。

对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及水资源利用消耗率进行分析计算,以反映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调查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

对地表水过量引用、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价。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建国以来,温岭市内兴建了以蓄水工程为主体的,提、引水工程和地下水井相结合的一大批水利工程。

至2002年统计,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有:1.蓄水工程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建成库容1000万m3以上中型水库湖漫、太湖2座,总库容5949万m3,兴利库容4031万m3;100-1000万m3的小(一)型水库花芯、桐岭2座,总库容1010.5万m3,兴利库容795.8万m3;10-100万m3小(二)型水库18座,总库容565万m3;总库容10万m3以下的山塘131座,库容259.147万m3;合计7666万m3,兴利库容5588万m3。

具体见第二章表2-5。

2.引水工程温岭市区域的引水工程都是些小型的堰坝,这些堰坝工程对径流的调节性能差,但是它们是那些无水库水源供应的农村、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温岭市水利志》,温岭市堰坝共33座、其中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有4座,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有16座。

全市一般年份可引水234.31万m3,灌溉面积7413亩,旱年可引水133.38万m3,灌溉面积6503亩,丰水年可引水334.91万m3,灌溉面积7473亩。

长潭水库引水:温岭市属长潭水库金清灌区,处于灌区末端。

从水库电站尾水渠道到温岭市松门总长86.4 Km,经过黄岩境内渠(河)长50 Km。

1995年长潭水库建自来水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总量25万m3,向椒江、路桥、黄岩、温岭(泽国镇、新河镇)供水,在路桥设一提水泵站,管路长8.8 Km,送温岭(泽国镇、新河镇)日供水量为2万m3,于1995年10月1日试通水,1996年开始供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第一节分析计算的原则与方法
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按现状(基准年)和近期、远期三个水平年进行。

规划可供水量在现状可供水量的基础上,考虑现有工程在不同供水情况下供水能力的增减和规划新建、配套、扩建工程增供的水量,同时注意水质变化对供应合格水能力的影响。

城镇需水量以最近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供水规划计算的数值为主要参考,同时进行复核。

第二节不同供水工程可供水量分析
一、供水工程
温岭市各区域水库、堰坝、河网相互贯连和调节,已形成蓄、供、排相结合的一个较完整的灌溉供水系统。

但是,近年来由于平原河道淤积和水污染严重,造成了河道蓄、供水能力不断降低,水源利用功能减少,城乡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已无法就地从河道提取,并由此造成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现象。

因此,全市各区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城乡生活、工业用水水源工程和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以及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1.蓄水工程
温岭市供水水源主要来自蓄水工程,约占总供水量的90%左右,主要包括河道、水库以及长潭水库引水。

全市河道总长度为1284.44km,蓄水量3557万m3,主要担负境内灌溉用水。

水库山塘153座,总库容7668.5万m3,担负境内生活用水和一部分灌溉用水。

2.引水工程
堰坝用来拦截水流,灌溉农田,为山区半山区群众所广泛采用。

目前,全市共有堰坝33座,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有大溪镇的中牛头潭堰坝,原江厦乡的七一堂滚水坝,原交陈乡的小交陈拦水坝和岙环
乡兰公岙坝等4座。

全市一般年份可引水234.31万m3,灌溉面积7413亩,旱年引水量为133.38万m3,灌溉面积6503亩,丰水年可引水334.91万m3,灌溉面积7473亩。

3.地下水工程
地下水部分的可供水量主要计算机电井、民井供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和工业用水。

2000年有各类机井71眼,民井3701眼。

二、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是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不同需水要求下考虑来水、需水及水质情况,各项水利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

温岭市水利工程设施主要包括蓄水工程(水库、山塘)、引水工程、调水工程和地下水井。

现状工况下,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各类型水利工程的可供水量见表5-1。

表5-1 现状工况下可供水量统计表
3
注:蓄水工程中包括长潭水库引水
第三节城乡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一、现状供需分析
通过对现状城乡供水状况的调查分析,统计出城乡现状日需水量和日供水能力,如表5-2所列。

从表5-2可见,目前温岭市区及各镇的供水都不能满足需求,全市总体上缺水,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二、不同水平年城乡供需平衡分析
1.水量平衡分析
温岭市在现状水平下城乡水资源供需不能平衡(见表5-2),缺水7.84万吨/日。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供水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农村居民自来水的普及率也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城镇和农村需水量的增加,现有的供水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发展的要求。

2.解决城乡缺水的基本思路
解决城乡供水紧缺矛盾的基本思路是:近期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以开源为主;远期在开源的同时,加强节流措施。

根据温岭市地势西高东低、水资源西丰东少的特点,市域内城乡供水调配原则是:挖潜配套,充分利用本地水资源,并逐步开发西部山区水源,实施“西水东调”,引入长潭水库及市外水源,补充东部及城区供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