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拆分DL-茶氨酸及其分离纯化
酶法拆分DL-茶氨酸及其分离纯化

酶法拆分DL-茶氨酸及其分离纯化郭丽芸;刘毅;贾晓娟;李兆兰;焦庆才【期刊名称】《茶叶科学》【年(卷),期】2006(26)1【摘要】将DL-茶氨酸乙酰化为N-乙酰-DL-茶氨酸,利用本实验室筛选的有较高氨基酰化酶活性的真菌刺孢小克银汉霉9980(Cunnighamella echinulata 9980)对DL-茶氨酸进行拆分并对拆分条件进行摸索.结果表明:反应最适温度50℃,最适pH7.0,底物浓度0.5mol/L,湿菌体量4g/100 ml,拆分时间30h,拆分率可达92%.产物经JK008阳离子交换树脂氨性柱分离,L-茶氨酸收率84.3%,[α] =8.1(c=2,H2O), 符合JP2000药典.【总页数】6页(P31-36)【作者】郭丽芸;刘毅;贾晓娟;李兆兰;焦庆才【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相关文献】1.DL-苯丙氨酸的酶法拆分研究 [J], 何仕国;俞一军;许文松2.固定化米曲霉氨基酰化酶拆分DL-茶氨酸 [J], 吴晓燕;刘茜;焦庆才3.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酶法拆分的DL-半胱氨酸含量 [J], 段静静;彭佳敏;曹美荣;李鸣;侯洁4.酶法拆分DL-β-乙酰硫基α-甲基丙酸 [J], 高向东;顾炎;姜林海;冷渊;关阳5.固定化细胞酶法拆分DL-精氨酸 [J], 刘均忠;蒋丽丽;沈俞;刘茜;焦庆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固定化细胞酶法拆分N-乙酰-D,L-3-甲氧基丙氨酸

丙氨酸 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p 7 0 反应温度 5 H= . 、 O℃及底物浓度 50mnlL 0 mo L的 c “和 Mg 0 r / .1 o l / o “对氨
基 酰化 酶 有 显 著 激 活 作 用 , u 和 z 对 酶 促 反 应有 明 显 抑 制 作 用 .在 最 佳 条 件 下 ,氨 基 酰 化 酶 固定 化 细 c n
12 . D。 3 甲氧基 丙氨酸 的 乙酰化 L--
称取 2. L3甲氧基丙 氨酸 (.0t !溶 于 10mL2mo LN O 的水 溶液 中 ,在冰水 浴条 36gD,一一 02 o) o 0 l a H /
收稿 日期 : 09 l—9 20 一11.
皋 金 项 目 :国家 技 术 创 新基 金 ( 准 号 : 2 J1 -11 ) 助 . 批 0 C 一30 —6 资 联 系 人 简 介 : 庆 才 , ,博 士 ,教 授 ,主要 从 事 氨 基 酸及 手 性 药 物 中 间体 研 究 .Em i j o c yhocm.n 焦 男 -al i q@ a o.o c :a
胞对 乙酰一一一 3 甲氧基丙氨酸的摩 尔转化率达 9 %. 6 关键词 氨基酰化酶 ; L3甲氧基丙氨酸 ;固定化细胞 ;手性拆分 D,一.
中 图分 类 号 0 2.1 69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 - 9 (0 0 0 —50 ) 2 1 7 0 2 1 )816 44 0
1 实 验 部分
1 1 仪器 与试剂 .
恒温培 养箱 ( 上海跃 进 医疗 器械一 厂 ) HH 水浴 振荡 器 ( ; 4 常州 国华 电器有 限公 司 ) P S电子 天 ;2
平 ( 海恒平科 学仪 器有 限公 司 ) E 02旋转蒸 发仪 ( 上 ;R 20 上海 亚荣生 化仪器 厂 ) .
生物酶法合成L-茶氨酸和聚谷氨酸的高效同步分离纯化

生物酶法合成L-茶氨酸和聚谷氨酸的高效同步分离纯化忻寅强;鲁昌燕;王期;浦荷芳;殷志敏【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4)002【摘要】In enzymatic reaction which was catalyzed by y-GGT, glutamine and ethylamine were used as substrates. The resultant consists of considerable L-theanine and PGA, mixed with multiple impurities include chlofidion, ethylamine,glutamine and glutamate. Through cation-anion tandem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ith respective types of resin, L-theanine was effectively separated for further purification, accompanied with acquisition of valuable byproduct PGA.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evidence for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L-theanine with recombinant γ-GGT.%利用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GT,EC 2.3.2.2)催化,以谷氨酰胺和乙胺为底物进行酶反应.反应后主要成分为L-茶氨酸和聚谷氨酸(poly γ-glutamic acid,PGA),杂质有氯离子、乙胺以及少量谷氨酰胺和谷氨酸.通过弱酸性阳离子树脂和弱碱性阴离子树脂双柱交换层析,使L-茶氨酸与聚谷氨酸、乙胺和氯离子分离,得到进一步纯化,同时可以得到极有经济价值的副产品聚谷氨酸.本研究结果为重组大肠杆菌γ-GGT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茶氨酸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总页数】5页(P90-93,99)【作者】忻寅强;鲁昌燕;王期;浦荷芳;殷志敏【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9【相关文献】1.L-茶氨酸生物制备技术和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J], 贲培玲;朱岩岩;殷志敏2.重组大肠杆菌高效催化合成L-茶氨酸 [J], 黄锋;唐云平;黄磊;蔡谨;徐志南3.微生物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和L-胱氨酸 [J], 刘忠;杨文博;白钢;田旺;金永杰4.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茶氨酸对照品 [J], 肖伟涛;朱小兰;陈波;姚守拙5.L-茶氨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J], 张成;耿照玉;赵晓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江春柳“2孙云1岳鹏翔2(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福建福州3500022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漳州 363000) 茶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有三大茶叶提取物已得到公认,即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和茶氨酸。
被称为“天然镇静剂”的茶氨酸已成为近几年国际市场上最热销的天然保健产品“新宠”之一。
茶氨酸(L.Theanine)系统命名为:N.乙基吖一L一谷氨酰胺Ⅲ一ethyl—L—glutamine),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弥--fig在研究玉露茶鲜爽滋味成分的过程中,从新梢中分离鉴定出的非蛋白特征氨基酸?。
迄今为止,除在茶梅、山茶、油茶、蕈等四种天然植物中检测出其微量存在外,其他植物中尚未发现茶氨酸删。
茶氨酸占干茶总重的l%~2%,占茶树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口1。
自然界存在的茶氨酸均为L型,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17~218℃,比旋光度【Q】%=o.70,极易溶于水,其味阈值为0.06%,具有焦糖香和类似味精的鲜爽味,能消减咖啡碱和儿茶素引起的苦涩味,是茶叶中的重要呈味物质,还可以缓解其它食品的苦味和辣味,达到改善食品风味的目的u’2。
1。
1茶氨酸的制各方法自然界中L.茶氨酸含量极少,近20年来对茶氨酸的制备开发得到了茶学、食品、精细化工及制药等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通过各种途径制备和生产茶氨酸。
茶氨酸的主要制备途径有: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制备法、植物组织培养法和天然茶氨酸的提取分离法。
1.1化学合成法化学方法合成茶氨酸,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和专利发表,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以下三种:(1)L.谷氨酸加热脱水生成L一吡咯烷酮酸,加铜盐后,与无水乙胺反应,最后进行脱铜反应生产L-茶氨酸。
谷氨酸的吡咯烷酮化法采用无水乙胺(沸点为17℃)为原料,在高压条件下合成茶氨酸,对生产设备、安全性都提出很高要求,且反应时间长。
(2)用N.取代的L.谷氨酸酯的乙胺解反应产生N.取代L.茶氨酸,再脱除保护基获得L一茶氨酸。
酶的提取和分离纯化-PPT课件

2.压力差破碎法
通过压力的变化使细胞破碎。常用的有高压冲 击、突然降压和渗透压差法等。
(1)高压冲击法是在结实的容器中装入菌体 细胞和冰晶、石英砂等混合物,用活塞或冲击 锤加高压冲击之,使细胞破碎。冲击压力可达 每平方厘米几百至几千kg。
15
Manton-Gaulin homogeniser valve
32
11.5.1 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的纯化
盐析法 有机溶剂沉淀法 共沉淀法 选择性沉淀法 等电点沉淀法 液液分离法
33
一、盐析法
盐析法是最古老的,但也是目前仍广泛采用 的方法。
盐析法根据的原理是:球蛋白在低盐浓度的 溶液中,溶解度随盐离子强度升高而增大, 表现“盐溶(salting in)”的特性。但是当盐浓 度继续升高,并超过某一上限时,其溶解度 又会先后以不同速度下降,分别“盐析 (salting out)沉淀析出。盐析纯化法就是根据 酶和杂蛋白在高盐浓度的溶液中溶解度差别 差别而建立的一种纯化方法。
此外可通过加入噬菌体去感染细胞,或通 过电离辐射等方法,使细胞自溶。
24
丙酮干粉的制备
破细胞等处理后可将材料制成丙酮干粉(acetone powder),一般程序是:
先将材料粉碎、分散,然后在0℃以下的低温条件 下,加入5~10倍预先冷至约-20 ℃的丙酮,迅速 搅拌均匀,随即过滤,最后低温干燥,研磨过筛。 丙酮处理一方面能有效地破坏细胞壁,另一方面 有利于除去大量的脂类杂质,同时还能使某些膜 结合酶易于溶解。此外,丙酮干粉含水量低,便 于保存。
6
酶分离纯化的工艺流程设计
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酶源材料 前期工艺过程 产品对纯度的要求 酶存在的状态 设备条件 动力、原料成本及工时费用
茶氨酸提取工艺

茶氨酸提取工艺茶氨酸是茶树的特有成分之一,是茶叶的特征氨基酸,含量为干茶重量的1%~3%。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茶氨酸具有抑制咖啡碱引起的兴奋、舒缓神经、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及药用功能,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通过酶法合成生产的茶氨酸,价格昂贵;用化学合成生产的茶氨酸的安全性还有待验证。
从茶叶中直接提取茶氨酸由于它来源于天然产物,有着较好的安全性。
调查发现,茶多酚生产企业的工业废液中含有约2%左右的茶氨酸,本方法研究了从茶多酚工业废液中提取纯化茶氨酸的工艺。
1.材料与方法1.1原料与试剂茶多酚工业废液由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壳聚糖(食品级,使用时用1%HAc配成1%的溶液)购自澳兴生物科技公司;大孔吸附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732购自安徽皖东化工厂;茶氨酸标样购自Sigma公司;2,4二硝基氟苯(DNFB)购自Merck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仪器设备BuchiR-126旋转蒸发仪、ShimidzuUV-2550分光光度计、Orinon818酸度计、Waters液相色谱仪、Eppendorf5810R高速离心机、YZ1515恒流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BSZ-100分部收集器(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玻璃色谱柱(Υ20×200mm)2.实验步骤试验方法采用茶多酚工业废液作为原料,经絮凝、吸附、阳离子树脂交换和重结晶等工艺步骤来分离纯化茶氨酸。
具体方法如下:2.1絮凝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茶多酚工业废液,用1mol/L稀盐酸调节pH值。
在搅拌下缓慢加入絮凝剂,使其完全混合均匀,然后慢速搅拌养絮,直至絮凝反应结束。
以溶液的吸光值(O.D650)的变化及茶氨酸的回收率作为絮凝效果评价指标。
2.2吸附实验取10mL吸附材料于三角瓶中,加入待处理液50mL,水浴摇床中平衡2h,过滤分离去除吸附剂,取清液。
测定吸附前后溶液中茶氨酸及多酚等物质的含量,计算吸附材料的杂质吸附率及茶氨酸的保留率。
L-茶氨酸新型酶法制备及其催化工艺优化(英文)

L-茶氨酸新型酶法制备及其催化工艺优化(英文)李加友;郭丽芸;焦庆才【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年(卷),期】2007(27)10【摘要】L-茶氨酸是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其良好的生理活性已有广泛报道。
首次报道了来源于Cunnighamell aechinulata9980的L-氨基酰化酶用于高光学纯度的L-茶氨酸的酶法制备。
该酶在pH6.5,底物N-乙酰-DL-茶氨酸浓度为50mmol/L,且有40mmol/LCoCl2时催化效果较好。
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50℃作用12h得L-茶氨酸22.5mmol/L,转化率90%。
【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L-茶氨酸;N-乙酰-DL-茶氨酸;Cunnighamella;echinulata;L-氨基酰化酶;光学拆分【作者】李加友;郭丽芸;焦庆才【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5【相关文献】1.PP-R聚丙烯热水管生产技术/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技术/大豆异黄酮生产技术/多糖生物钙剂/L-乳酸生产技术/双氯灭痛合成工艺/莼菜多糖的提取分离技术/L-苹果酸生产新工艺/毛发水解提取L-胱氨酸/用膨润土生产白炭黑新技术/ 汽车塑料燃油箱专用料 [J],2.L-丙氨酸催化加氢制备L-氨基丙醇反应优化 [J], 许伟翔;马磊3.生物酶法合成L-茶氨酸和聚谷氨酸的高效同步分离纯化 [J], 忻寅强;鲁昌燕;王期;浦荷芳;殷志敏4."一锅双酶"法制备L-天冬氨酸的工艺条件优化 [J], 刘祥涛;张瑞;冯进辉;仪宏;吴洽庆;朱敦明;马延和5.固定化酶法拆分制备L-苯丙氨酸的工艺研究 [J], 黄兴中;于文喜;杨桂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从酶催化反应中提取纯化茶氨酸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从酶催化反应中提取纯化茶氨酸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3e4f279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a.png)
专利名称:一种从酶催化反应中提取纯化茶氨酸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杜阳吉,许锦雄,王钰佳,曾伟山,林杰,蓝方存,陈胜城申请号:CN202111368881.9
申请日:20211118
公开号:CN114213276A
公开日:
202203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酶催化反应中提取纯化茶氨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酶催化生成茶氨酸的反应液,经调节pH值、真空抽滤及脱色后得到澄清液;(2)将澄清液过滤得滤液,将滤液蒸干得蒸干物,将蒸干物采用乙醇水溶液进行搅拌萃取,然后热过滤,将滤液蒸干,得到低纯度茶氨酸;(3)将低纯度茶氨酸采用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洗脱液经蒸干,得到粗品茶氨酸;(4)将粗品茶氨酸经重结晶处理后浓缩、干燥,制得精品茶氨酸。
该方法使用的溶剂种类少,工艺简单便于操作,适合产业化,得到的茶氨酸的产品的安全性能更高。
申请人:翁源广业清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业清怡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512627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翁城工业园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法拆分DL-茶氨酸及其分离纯化
作者:郭丽芸, 刘毅, 贾晓娟, 李兆兰, 焦庆才, GUO Li-yun, LIU Yi, JIA Xiao-juan , LI Zhao-lan, JIAO Qing-cai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茶叶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 SCIENCE
年,卷(期):2006,26(1)
被引用次数:4次
1.Tachiki Tγ-glutamyl transfer reactions by glutaminase from psendomoas nitroreducens IFO 12694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theanine and γ-glutamylmethylamide 1998(62)
2.Orihara T Production of theanine and other γ-glutamyl derivatives by camellia sinensis cultured cells 1990
3.Matsura Tl Effects of precursor,temperature,and illumination on theanine accumulation in tea
callus 1990(54)
4.Furuyama T synthesis of L-theanine 1964(37)
5.李炎;王秀芬;刘锋茶氨酸的合成方法
6.Kakuda T;Yanase H;Utsunomiya K Protetive effect of γ-glutamylethylamide (theanine) on ischemic delayed neuronal death in gerbils 2000
7.Sadzuka Y;Sugiyama T;Sonobe T Efficacies of tea components on doxorubicin induced antitumor
activity and reversal of multidrug resistance[外文期刊] 2000(1-3)
8.Sadzuka Y;Sugiyama T;Miyagishima Atsuo The effects of theanine as a novel biochemical modulator on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driamycin 1996(02)
9.Sugiyama T;Sadzuka Y Enhancing effects of green tea components on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driamycin against M5076 ovarian sarcoma[外文期刊] 1998(01)
10.Juneja L R;Chu D C;Okubo T L-theanine-a unique amino acid of green tea and its relaxation effect in humans 1999(6-7)
11.Yokogoshi H;Kobayashi M Hypotensive effect of γ-glutamylmethylamid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1998(12)
12.Suzuki H Enzymatic production of theanine,an "umami" component of tea,from glutamine and ethylamine with bacterial-glutamyl transpeptidase[外文期刊] 2000(6)
13.Tachiki T Production of γ-glutamylmethylamide and γ-glutamylethylamide by coupling of baker's yeast preparations and bacterial glutamine synthetase 1986(32)
14.Nakagawa M Constituents in tea leaf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taste of green tea liquor 1970
1.吴晓燕.刘茜.焦庆才.WU Xiao-yan.LIU Xi.JIAO Qing-cai固定化米曲霉氨基酰化酶拆分DL-茶氨酸[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4)
2.钱绍松.吴晓燕.陈然.李加友.刘毅.焦庆才.Qian Shaosong.Wu Xiaoyan.Chen Ran.Li Jiayou.Liu Yi.Jiao Qingcai米曲霉氨基酰化酶拆分DL茶氨酸[期刊论文]-化工进展2005,24(5)
3.华萍.吕虎.余继红.冷和平.蒋献猷.华东.HUA Ping.L(U) Hu.YU Ji-Hong.LENG He-Ping.JIANG Xian-You.HUA Dong不同培养条件对悬浮培养茶叶细胞生长及茶氨酸合成的影响[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
4.ZHU Wen-xian.黎星辉.WANG Li-yuan.房婉萍.CHENG Hao.ZHU Wen-xian.LI Xing-hui.WANG Li-yuan.FANG Wan-ping.CHENG Hao利用GS基因构建茶氨酸生物合成工程菌的研究[期刊论文]-茶叶科学2008,28(4)
5.李加友.郭丽芸.焦庆才.LI Jia-you.GUO Li-yun.JIAO Qing-cai L-茶氨酸新型酶法制备及其催化工艺优化[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0)
6.余继红.华东.华萍.冷和平.江绍玫.吕虎.YU Ji-hong.HUA Dong.HUA Ping.LENG He-ping.JIANG Shao-mei.LU Hu大规模悬浮培养茶叶细胞合成茶氨酸培养基组成优化研究[期刊论文]-茶叶科学2006,26(2)
7.陈银霞.李博.CHEN Yin-xia.LI Bo L-茶氨酸的性能及合成研究[期刊论文]-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40(3)
8.吕虎.华萍.余继红.冷和平.蒋献猷.华东.Lü Hu.HUA Ping.YU Ji-Hong.LENG He-Ping.JIANG Xian-You.HUA Dong大规模茶叶细胞悬浮培养茶氨酸合成工艺优化研究[期刊论文]-广西植物2007,27(3)
9.张小龙.周佳栋.曹飞.李振江.杨颖.韦萍.ZHANG Xiao-long.ZHOU Jia-dong.CAO Fei.LI Zhen-jiang.YANG Ying .WEI Ping谷氨酸席夫碱Ni(Ⅱ)配合物法合成L-茶氨酸[期刊论文]-化学试剂2009,31(12)
10.李勤.黄建安.李娟.刘仲华.LI Qin.HUANG Jian-an.LI Juan.LIU Zhong-hua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重组酶的表达[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3)
1.唐颢.唐劲驰.凌彩金.苗爱清.王秋霜.孙世利茶氨酸的制备与生理活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茶叶 2010(1)
2.江春柳.孙云.岳鹏翔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茶叶科学技术 2009(1)
3.龚雨顺.李勤.黄建安.刘仲华茶氨酸制备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
4.张广辉.梁月荣.陆建良.董俊杰茶树发根中茶氨酸和儿茶素类含量的分析[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2006(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ykx20060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