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

唐青花的特征:1、青料: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有凸凹感,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似从中东地区进口。2、纹饰: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如如意云、花蜂、洛阳花等;另一类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阿拉伯图案风格,应为外销瓷。总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3、胎釉:胎质较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不好。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4、造型:完整器均为小件,有三足鍑、碗、罐、盖、枕、盘、壶、炉等,应为唐代典型器型,其中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环形底足;壶则身浑圆,短嘴。5、工艺:(1)薄釉重彩;(2)在化妆土上绘画;(3)胎质较粗,气孔较多,吸水率较高;(4)生烧;(5)部分为釉上青花。宋青花瓷的特征: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2、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3、纹饰上,宋青花瓷图案纹饰多为牡丹、菊花、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文字等,到

了宋代晚期,纹饰发展的更加复杂。4、器形上个,宋青花瓷趋于实用器物,如碗、盘、罐、瓶、枕等,器形大小不一。元青花瓷特点:元青花前提青花料是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其一,在符合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老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数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进行比较,应该容易分辨。其二,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数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有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且很光滑。老瓷土矿这一特点想仿也仿不了。其三,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达到成熟水平;鼎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钴矿石,要求制作者按其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

的至正时代,故又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灰色,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比不上自然老化甚至是刚出土的真品。其四,有关古瓷鉴定专家认为,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显微镜观测气泡。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的,也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明青花特点:早期青花晕散、中期艳丽、晚期灰暗。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清三代瓷器特点: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

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3.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青花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