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合集下载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常德市为例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常德市为例

Vo1.16 No.01 March, 20212021年3月 第16卷 第1期doi:10.3969/j.issn.1007-1903.2021.01.012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exploitation and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 Taking Changde City as an exampleHE Y ang, XIONG Xiong, XU Dingfang, LIU Y iming, PANG Tie(Hu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Changsha 410116)Abstract: Changde is a provincial sub-center and a regional center in northwestern Hunan Province; It’s also a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hub and an ecologically livable city.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its urban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variable weight evaluation method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below 60 m in the study area;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s carried out at the layers of 0 ~ 10, 10~ 30, 30~ 60 m; and evaluation resul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from the first to the fourth. Most of the 0 ~ 10 m is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uitability areas, 10 ~ 30 m and 30 ~ 60 m are generally third and fourth suitability areas. Finally, targete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uggestions are put forth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in Changde City.Keywords: Changde C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variable weight evalu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常德市为例何 阳,熊 雄,徐定芳,刘一鸣,庞 铁(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 长沙 410116)摘 要:常德市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及湘西北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宜居城市,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逐步进行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60 | 规划实践Planning Strategy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何 源 田 燕 李智勇 贾潞娟 范李兴 HE Yuan, TIAN Yan, LI Zhiyong, JIA Lujuan, FAN Lixing为提高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水平,从空间韧性视角出发,探究地下公共空间在构建韧性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规划应对策略。

通过对地下公共空间韧性表征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韧性溢出理论构想,以描述地下公共空间对城市系统的韧性支撑与其自身韧性建设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分别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武汉宏观及微观层面的地下公共空间现状韧性溢出效应进行评价。

结合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从空间设计、制度创新和治理水平3个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androl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in building a resilient city and explor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ilienc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spillover is innovatively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lience support effect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on the urban system and its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to evaluate the resilience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t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in Wuhan. Combining the undergrou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spatial design, system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level.空间韧性;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溢出;规划策略spatial resilienc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resilience spillover; planning strategy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060-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0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基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城市CBD 核心区地下空间空气品质的典型空间形态CFD 模拟与优化研究”(编号ZRZY2022KJ26)资助。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长沙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长沙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长沙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湘平
【期刊名称】《地下空间》
【年(卷),期】1995(15)1
【摘要】本文对长沙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强调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内涵式扩展的优越性。

【总页数】7页(P55-61)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能性;长沙市
【作者】陈湘平
【作者单位】长沙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长沙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因素分析 [J], 邓佩如;关欣;李巧云
2.群策群力共话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四川省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发展座谈会在成都召开 [J],
3.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J], 向远华;黎庶
4.拓展城市用地发展空间加强地下空间土地储备——关于杭州市区地下空间土地储备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J], 侯百曙
5.长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J], 王振宇;朱太宜;王星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系统思考——以城市地铁建设为例

中国现代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系统思考——以城市地铁建设为例

中国现代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系统思考——以城市地铁建设为例杨阳;郑妮【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被很多城市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以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引,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厘清城市地下空间对缓解地上和地面空间拥堵、合理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城市地铁建设为例,进一步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并针对问题就地下开放利用的整体性规划、适度性建设、适宜性条件、公共性市场、均衡性运营、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期刊名称】《中国西部》【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9页(P17-25)【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系统论【作者】杨阳;郑妮【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成都61007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现代城市地下建筑的出现,一般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地铁为标志。

〔1〕自此以后,现代化城市地下空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首先,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三者之间的矛盾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城市空间的规划与管理。

进一步讲,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土地消耗快速,可利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

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尖锐,按照现有城市扩张速度计算,很多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面临无地可用的窘迫境地。

因此,从现实和长远两方面来看,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中国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的问题,如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大量的地下交通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面交通不足的问题。

其中,地下轨道交通(地铁)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对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甚至可以说,城市地铁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邢怀学;窦帆帆;葛伟亚;华健;常晓军;蔡小虎【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22(68)2【摘要】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热点。

作为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全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是其能否正确开展的前提基础。

通过结合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在系统分析各评价指标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影响的特征基础上,以三维视角从地层三维结构等多个方面构建完成了一套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目标权重的计算、一致性检验、排序和分析。

该指标体系可划分为5个准则层21个指标层,相较于二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使评价过程中能够考虑更多的评价因子,更好地描绘地下复杂的三维地质环境,丰富了三维评价结果的内涵。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杭州钱江新城二期的三维评价应用成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为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之间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为提升三维尺度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精度和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页数】8页(P607-614)【作者】邢怀学;窦帆帆;葛伟亚;华健;常晓军;蔡小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嘉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2.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嘉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例4.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常德市为例5.山前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以成都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鑫宇;董杰;王睿;曾海燕;徐美君;秦升强;于鹏
【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24(60)2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

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348-355)
【作者】刘鑫宇;董杰;王睿;曾海燕;徐美君;秦升强;于鹏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P642
【相关文献】
1.长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2.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
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4.考虑城市地质环境影响的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河南省煤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阶段重点片区的规划探析_以长沙市为例_舒倩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阶段重点片区的规划探析_以长沙市为例_舒倩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阶段重点片区的规划探析——以长沙市为例舒倩,王晟摘要: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解决城市地面空间不足带来了曙光,但现行规划研究、编制和实施的各个层面内容、深度以及成果表达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使得规划落实性不强。

为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本文结合长沙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引入、选择和深化重点片区,综合相关因子分析的评估结果,重点围绕公共地下空间进行深入探讨,以此为下阶段详细规划编制提供明确的规划依据,指导片区综合开发。

关键词:总体规划重点片区评估公共地下空间1 引言2014年住建部发布《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规范指导,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的内容规定。

据统计,目前地铁在建的城市有36个,轨道交通让沿线的土地价值不断提升,也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现有近20个城市编制完成了地下空间发展规划,而且还有许多城市正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但由于相关的技术标准、编制办法仍然缺位,导致地下空间规划内容深度参差不齐,这将是本文探析的核心。

2 地下空间发展态势2.1现实发展概况2.1.1规划研究在我国近20年来的地下空间规划理论探索中,更新出关于“平战结合”的建设理念。

2013年“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与开发利用暨地下工程技术交流研讨会”的举行,总结出地下空间规划“从专项到综合,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则到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特点,提出需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综合化、定量化、实用化的过程规划”理念[1]。

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可归纳为中心联结发展、整体网络发展、轴向滚动发展和次聚焦点发展四种形态。

但是现实的利用却是根据较为粗浅的经验值去推断,如何科学地将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功能按照比例有序转入地下,系统的将功能设施所需空间进行动态分配,并将这些方面集合在一起,并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仍需要长期的研究探索。

2.1.2规划编制纵观国内已开展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城市,其规划内容和深度可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2024年基于模糊数学的北京城区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范文

《2024年基于模糊数学的北京城区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范文

《基于模糊数学的北京城区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作为我国的重要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空间资源压力。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然而,北京城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如何准确评估地下空间的适宜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对北京城区地下空间的地质适宜性进行评价,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对缓解城市压力、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北京城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形的差异、岩性的不均一、地下水位的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地下空间的适宜性评价。

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北京城区地下空间的地质适宜性进行准确评价。

三、模糊数学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是一种处理模糊性、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方法。

在地质工程领域,模糊数学可用来描述地质体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等特点。

本文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北京城区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中,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将地质因素、环境因素、工程因素等综合考虑,对地下空间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北京城区的地质资料、环境数据、工程实践等信息,建立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质勘查资料、环境监测数据、工程实践数据等。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数据,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北京城区地下空间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五、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根据北京城区的地质特点、环境状况及工程需求,建立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地下水条件、环境质量、工程条件等多个方面。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六、评价结果及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北京城区地下空间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derground Space Suitability—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
Nian Ren1, Jiang Xiao1*, Jiangao Pi2, Haibin Chang1, Can Wang2, Tengfei Yao2
Received: Nov. 9th, 2019; accepted: Dec. 3rd, 2019; published: Dec. 10th, 201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the key link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underground space.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is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suitability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derground space suitability. The factor weight is determin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research area is integrated b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to obtain the subarea map of the suitability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in each layer.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ighlights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长沙市位于湘东燕山块断裂带—浏阳河断陷的西南部,北为湘阴断陷,西为雪峰隆起,南与株洲断 陷相邻。区内构造较复杂,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最为发育,规模最大,北西向北北西向次之,且规模较 小。区内构造主要有岳麓山向斜、牛头大岭向斜、福林塘向斜等,断层有二里半断层、爱晚亭断层、桃 花岭—荣湾镇断层、燕子塘断层等[2]。
Open Access
1. 引言
地表以下地质载体属性及其分布特征影响地下空间资源分布格局,不同的地质载体及其地质环境特 征控制了各异的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由于城市建筑物密集,建筑物要素复杂多样, 建筑物基础各异,建筑物基础占据了部分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考虑的指标因子也是来源 于这两个方面,调查收集评价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地质环境特征,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 指标体系是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关键[1]。
Keywords
Underground Spac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Changsha City
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沙 市为例
任 念1,肖 江1*,皮建高2,常海宾1,王 璨2,姚腾飞2
1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2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队,湖南 长沙
1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afety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2402 Teams of Hunan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 Changsha Huanan
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防工程建设。大致经历了从 1954~1968 年 人防建设阶段,1969~1978 年全面战备建设阶段,1979~1997 年民防建设放缓阶段;改革开放后,从 1998 年开始,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过江隧道、 地下过街道、地铁等大型地下工程于长沙市相继开工。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颁布以来, 长沙市结合城市建设,把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开始重视和大力开发,构建大量的非人防地下工程。 这一时期,单纯地下军事工程建设放缓,大量新型地下空间利用类型开始涌现,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进入 了多样化发展的综合开发利用阶段。从长沙市整个历史阶段地下空间建设的特点来说,地下空间资源利 用特点分明,前 50 年基本以人防工程为主,进入 21 世纪,地下空间建设领域才大量出现非人防工程, 2009 年后地铁建设才正式开工,开始转向以地下线性交通方向发展,一大批平战结合的地下空间得到开 发利用[4]。
2.2. 工程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工程地质条件是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非常重要的因素,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要一定的工程 地质条件来支持,工程地质条件将影响地下空间的区域稳定性[6]。地下空间资源存在于在地下的土层和 岩层中。土体和岩体是地下空间的环境背景和地质载体。岩土体类型及组合特征直接影响地下工程建设。
岩体是岩石圈中尚未风化或未完全风化的组成物质。从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物质和地质载体的角度来 看,岩体相对于土体是优良条件。但岩体的结构、构造、岩体强度、形状分布等特征使得地下空间岩体 条件错综复杂。岩体强度影响承载力条件,岩体强度高,承载力大,变形模量小,有利于工程稳定性。
DOI: 10.12677/ulu.2019.74011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任念, 肖江, 皮建高, 常海宾, 王璨, 姚腾飞. 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 城 镇化与集约用地, 2019, 7(4): 99-106. DOI: 10.12677/ulu.2019.74011
任念 等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9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0日
本文在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相关的重要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归纳地 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综合 评价,绘制研究区各层地下空间适宜性分区图。
2. 地下空间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形地貌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主要对浅层即 0~15 m 深度范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首先会影响到地下空间的开发布局和走向等。其次,地形地貌条件会影响到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 的联通形式以及地下空间的开挖方式。在地面坡度较小的平原地区,地下与地上空间采用垂直交通方式 联系,地下空间的开发方式可以采用明挖发,施工简单,费用较少,其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好。而在 坡度较大的山坡、山谷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施工难度较大,其适宜性较差[5]。

DOI: 10.12677/ulu.2019.74011
100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任念 等
研究区地层出露较齐全,岩性复杂,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变化较大。根据地层岩性组合,岩体工程地 质性质特征,将研究区岩体划分为陆相碎屑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类、夹页岩类,陆相砾岩、砂岩类,海 相石英砂岩、砂岩夹页岩类,海相页岩、泥岩、粉砂岩类,海相灰岩、泥灰岩、泥质灰岩、硅质灰岩类, 海相厚层状纯碳酸岩类,浅变质粉砂岩、砂质板岩、板岩类,浅变质石英砂杂砂岩夹板岩类,花岗岩类。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 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湘江东岸、浏阳河沿岸、捞刀河沿岸以及浏阳河口至黑石铺一带,含 水层(组)为白水江组、新开铺组及洞井铺组,富水性极弱;湘江以西洋湖垸、星城镇一带,含水组为马王 堆组、白沙井组,富水性极弱。地下水位埋深一般 3~10 m,高阶地多在 10~20 m。地下水水位标高受阶 地地形控制,呈现 30~40 m、50~60 m、65~80 m 三级波形阶梯状变化。碎屑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研究 区西北部的星城镇一带及浏阳河–岳麓山一线以南地区,含水岩组包括白垩系罗镜滩组(K2lj)、戴家坪组 (K2dj)及下统栏拢组(K1l)。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湘江东岸的五一广场–老火车站–东塘一 带,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坪塘一带,含水地层主要为泥盆系棋子桥组(D2q)、七里江组(D3ql),石炭系壶 天群(CPH)及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1z),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2q)、茅口组(P2m)。区内 200 m 以浅的碳酸 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富水性弱。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四周,富水性贫乏。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复 杂,地下水埋深一般较浅[3]。
土层类型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土体空隙性质、渗透性、粒度特征等各不 相同。例如软土,渗透性低、压缩性高、含水量高且孔隙度大。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大而不均匀,变形稳 定历时长,抗剪强度低,触变性和蠕变性明显。这种土层就属于不良地基,如在此地层区域进行地下空 间开发,需要特殊的工程处理措施,增加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施工难度也较大;砂类土具有透水性强、 压缩性低、压缩速度快、内摩擦角大、抗剪强度较高等特点[7]。一般构成良好地基,是地下空间开发的 理想场所,工程性能好,但可能产生涌水或渗漏,在次地层区域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需要考虑防水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