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海燕和亲的意思-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海燕和亲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燕和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指的是通过姻亲关系来增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友好和合作。
海燕和亲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以亲戚关系为基础的外交手段。
在古代中国,通过婚姻来建立和加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
海燕是一种小型候鸟,以其灵敏、机敏和迅捷闻名。
与之相似地,海燕和亲作为一种外交术语,也强调了迅速而高效的交往,以达到友好合作的目的。
海燕和亲的意义在于打破国界限制,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家族间的联姻,国家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可以得到化解,友好关系得以建立和巩固。
海燕和亲也是国家间互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结婚而建立的亲戚关系可以促进贸易、文化和技术的交流。
海燕和亲的联系在于它们共同追求和平与稳定。
海燕能够在海上和陆地之间飞行,象征着跨越边界和架起友谊的桥梁。
而亲戚关系则构建了一种共同命运的纽带,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总之,海燕和亲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强调了通过姻亲关系来增进友好和合作的重要性。
它不仅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也在促进和平、稳定和繁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形式和章节划分方式。
一个清晰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能使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2. 正文2.1 海燕的意思- 介绍海燕一词的来源和常见用法,如指代一种鸟类或表示特定的含义。
- 探究海燕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产生的不同寓意和象征意义。
- 分析海燕的特征和习性,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和共生现象。
2.2 亲的意思- 简述亲的基本含义,即指亲属关系、亲近关系或亲密感情。
- 探讨亲这个概念在家庭、友谊、社会关系等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 分析亲与爱、责任、信任等概念的关系,探讨不同文化对亲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2.3 海燕和亲的联系- 对比和对照海燕和亲这两个词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或联系。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内容摘要: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
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太宗作为唐代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因此,本文就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概况以及和亲政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和亲政策;唐太宗;民族政策;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域辽阔、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民族相聚较为和睦的时期。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
唐太宗作为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一、唐太宗时期和亲概况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影响深远。
史书中记载的正式的和亲有两次,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立诺曷钵的和亲,以及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在平突厥以后,将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嫁与其首领阿史那社尔。
其中特别是唐蕃和亲名留千古,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唐蕃和好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636 年,唐打败了吐谷浑、立诺曷钵为王,这位新王为了取得唐廷的全力支持,也为了忠于唐,亲往唐都长安向唐求婚。
贞观十四年(640 年) 唐太宗允婚,派淮阴王李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
弘化公主下嫁,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使西北边疆有了安定的局面,和缓了唐与吐蕃的一些直接冲突,也为唐最终打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为唐蕃和亲奠定了基础。
松赞干布是强盛的吐蕃政权的创始者,是和唐太宗同时期的我国藏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松赞干布在统一了吐蕃的情况下,派使者往唐聘问,欲与唐建立关系,这是藏汉两族王室取得联系见于史籍的开始。
唐太宗也是在这时从西北其他民族人土中对吐蕃略有所识,很想与吐蕃建立联系。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问题

25
王昭君《怨旷思惟歌》
➢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 桑。
➢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游倚曲 房。
➢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冗,不得颉 颃。……
➢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 伤。
2021/4/4
26
➢ 由碰撞到影响
➢ 和亲文化影响的特点:一是内容宽泛,包 括婚姻仪式、观念、婚嫁制度、审美观念 价值取向以及服饰、建筑、音乐、宗教等 各个领域。二是和亲影响是渐进式的。三 是和亲影响的持久性。
按功能与性质分
➢ 安边型。汉与匈奴和亲即是。 ➢ 结交军事同盟型。魏晋时的和亲与辽夏和亲即是。 ➢ 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隋唐与突厥、隋与铁
勒的和亲。 ➢ 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唐与回纥和亲 ➢ 发展关系型。唐与吐蕃。 ➢ 巩固盟好型。辽夏和亲 ➢ 政治联盟型。满蒙和亲
2021/4/4
19
五、汉唐和亲的区别
➢ 汉的和亲对象较单一;唐则较为广泛。 ➢ 汉以宗室女或宫女出嫁;唐则有皇帝的亲
妹妹。 ➢ 对人质的要求不同。
2021/4/4
20
六、和亲的历史作用
➢ 第一,使双方在经济文化上加强了往来, 促进了本地的发展。
➢ 第二,实现了民族融合。 ➢ 第三,避免
2021/4/4
11
吕后态度
➢ 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 汉武帝时刘细君与解忧嫁乌孙
2021/4/4
12
昭君出塞
➢ 王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与手,溪水尽 香,今名香溪。(妆楼记)
➢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 动左右。
2021/4/4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和亲
➢ 孙刘联姻 ➢ 北魏时的民族融合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摘要: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关键词: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5-02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古代和亲流程

古代和亲流程古代和亲是指国家之间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通过婚姻来达成联姻的行为。
和亲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广泛应用,其流程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和亲的流程。
一、确定和亲对象古代和亲的第一步是确定和亲对象。
一般情况下,这个对象是由国家元首或者是部长等高级官员来决定的。
在确定对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包括双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以及双方的家族背景、家族声誉等等。
在确定对象之后,需要派遣特使前往对方国家进行正式的联络。
二、联络和准备在确定了和亲对象之后,需要进行联络和准备工作。
古代的和亲通常是通过派遣特使来进行的。
特使需要带上礼品和书信,向对方国家的元首或者高级官员表示自己国家的诚意和愿望。
特使需要在对方国家停留一段时间,与对方国家的高级官员进行交流,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对方国家对于和亲的态度和意见。
三、谈判和达成协议在进行联络和准备之后,需要进行正式的谈判和达成协议。
谈判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包括婚姻的具体事宜、婚姻的礼仪、互赠礼品的数量和价值等等。
在达成协议之后,需要签署正式的文书,以确认双方的协议和承诺。
四、婚礼和庆祝在达成协议之后,需要进行婚礼和庆祝。
婚礼需要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包括迎亲、拜堂、交杯酒、抛绣球等等。
在婚礼之后,需要进行庆祝活动,包括宴席、演出、游艺等等。
在庆祝活动中,需要注意礼仪和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五、送亲和迎亲在婚礼和庆祝之后,需要进行送亲和迎亲的仪式。
送亲是指将新娘送到新郎的家中,迎亲是指新郎前往新娘的家中接新娘。
在送亲和迎亲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以体现双方家族的尊严和礼貌。
六、归宿和礼仪在送亲和迎亲之后,新娘和新郎需要归宿。
在归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礼仪和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在归宿之后,需要进行一些礼仪和仪式,以表达对方国家的尊重和友好。
综上所述,古代和亲的流程包括确定和亲对象、联络和准备、谈判和达成协议、婚礼和庆祝、送亲和迎亲、归宿和礼仪等多个环节。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及其作用和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及其作用和影响作者:王红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赤峰学院社会科学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很多,而和亲几乎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拟就汉朝、唐朝、清朝的和亲政策,选取典型事例展开论述,并就其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价。
关键词:和亲;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满蒙和亲;作用;影响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04-02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需要相依互补。
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
但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利于民族的发展,最终遭受灾难的还是各族人民,因此,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就成为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选择而经常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很多,而和亲政策几乎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历史上的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宫女、赐嫁妆的形式与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族的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
一、西汉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
西汉初年,国力衰微,力不足以抗击匈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平成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失败。
此后汉高祖采纳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同匈奴和亲。
但由于双方在力量对比上西汉处于劣势,因而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在当时条件下,和亲事实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是一种变相的纳贡。
汉代同匈奴的和亲,最成功的是昭君出塞。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防御性战争。
经过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三大战役,最终击溃匈奴主力,匈奴北徙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
说出唐太宗时期为促进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的典型事例。

唐太宗时期为促进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的典型事例唐太宗采取开明宽柔与以武拨乱相结合,刚柔并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对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唐太宗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一一“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1.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拥戴,尊他为天可汗。
2.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分别是安西都护府。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4.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浅谈我国古代“和亲”政策思想

论我国古代的“和亲”政治思想“和亲”是指古代在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为着一定政治目的需要,通过联姻缔结和好关系的政策。
和亲政策始于西汉“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无力抵抗匈奴的侵略,遂采纳刘敬的建议,以汉廷宗室女出嫁给匈奴冒顿为妻子,每年给匈奴贡品、食物、金银等物品,并与冒顿结为兄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亲关系的开始,后为各王朝所效法,如隋唐曾与突厥、吐蕃,辽朝与西夏,清朝与蒙古均采用过和亲政策。
汉朝之所以能够提出和亲政策,是因为当时深受儒家“夷夏之别”和“用夏变夷”的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古籍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以文化而不是人种为标准将民族划分为华夏、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等不同的民族,其中不乏一些民族歧视的成分。
“夷夏之别”主要表现在文化及礼仪制度方面的诸多不同。
华夏族和少数民族可以影响并改变彼此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正是这种“夷夏”相通的观念,得以使华夏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先进的物质文化生产力影响少数民族,使其最终采纳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因而传统的儒家“夷夏观”为汉朝提出一个利用中原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来“同化”匈奴的“和亲”政策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对后世影响很深,但当时以及后世对此政策非议颇多,汉王朝在“和亲”、“击之”、“孰变”等问题上摇摆不定,人们也常将汉朝的和亲政策与屈辱相联系,比如历代文人以“昭君怨”等语气表达他们对“和亲”政策的不满。
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原王朝向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四夷”皆应臣服,嫁公主于少数民族不符合天朝礼仪,实乃“大汉族”思想的作怪。
“和亲”政策并不是纸上谈兵,是在详细了解了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特点基础上提出的。
“和亲政策”是中原王朝代价最小最实惠的防止少数民族侵扰的措施。
从汉初“和亲”政策所起的作用看,和亲政策节制了战争,达到了西汉政权休养生息的目的,增进了少数民族与汉王朝的文化交流,对于维持边境的安宁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具有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
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从血缘关系、民族融合方面看,和亲公主与少数民族君王的后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提高了人口素质;就大方面来看,和亲过程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必然会造成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姻,因而也会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当然,有些和亲公主担负起民族友好使者的形象,如自愿和亲的王昭君,不但能够“从胡俗”,将自己毕生致力于匈奴与汉朝的安定团结,被尊为“宁胡阏氏”,而且还教导其子女也要为汉匈团结关系的稳定作出贡献,事实证明其子女确实也为此作了不懈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也有
一些和亲公主并不是自愿和亲,因此郁郁寡欢,如西汉第一位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
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
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
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
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
”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
细君最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
后世流传的她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便反映了她当时的心情。
从文化方面看,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
从个体来讲,和亲公主本人就是一个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与一体的典型,和亲公主虽然受传统的汉文化教育,但出嫁后生活方式仍要“从胡俗”。
从中原王朝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看,在汉代的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今陕西兴平县汉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关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见呼韩邪单于附汉
和昭君出塞之后促进了汉匈人民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
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来看,在唐代交河公主曾向安西都护杜进宣教,说明宗教方面受到了和亲公主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看,和亲过程中,缴纳聘礼、贡物、回赐及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还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
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和养马业等,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从政治方面看,就积极意义来看,这种行为不但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也在很多时候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如李唐王朝与东突厥阿史那社尔的联姻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阿史那社尔与衡阳公主结婚后,在唐与周边的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一。
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据《阙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记载,突厥伯克就曾
弃去本民族称号,采用唐朝称号,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为天可汗,实行唐的法度。
总之,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央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汉民族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当然对历史上的一些屈辱的、妥协的和亲,以牺牲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或引狼入室的和亲我们是应当给予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