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新生儿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处理课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新生儿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 一疾病,提供专业指导。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和病因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病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该病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感 染新生儿的脊髓灰质。
新生儿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和表现
1 肌无力和麻痹
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神经肌 肉的功能,帮助确定脊髓灰 质炎的程度和类型。
新生儿脊髓灰质炎的处理原则
1
早期干预
尽早开始治疗,以减轻症状并改善患
康复训练
2
儿的生活质量。
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儿尽可能地恢
复肌肉功能和生活能力。
3
症状管理
针对患儿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治 疗和管理方法。
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
针对症状和疼痛进行药物治疗,以减轻患儿的不 适感。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旨在促进 患儿的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恢复。
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呼吸问题
定期监测呼吸功能,并采 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预 防呼吸困难。
肌肉萎缩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 治疗,以预防肌肉萎缩和 运动障碍。 Nhomakorabea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 因素。
患儿常出现肌肉无力、麻痹和运动障 碍,可能导致肢体活动能力受限。
2 呼吸困难
由于脊髓灰质受损,影响到呼吸肌肉 的运动,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3 神经系统问题
脊髓灰质炎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问题,如肌肉萎缩和脑损伤。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医生通过观察患儿的症状和 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毒主要侵袭脊髓灰质部分。
临床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瘫痪,因多见于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
近些年发病很少。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在发病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病前2~3周有与患者密切接触史和食用被该病毒污染的不洁食物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5~35d,一般9~12d。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瘫痪型病程大致可分为五期:(1)前驱期:患者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纳差、乏力、多汗、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1~4d后多数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称顿挫型,部分患者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患者可于热退后1~6d体温再次上升或不退,有部分病例可无前驱期直接进入瘫痪前期,并出现头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
可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有改变。
可伴有多汗、呕吐、幼儿拒抱。
起坐时以上肢向后支撑躯干呈特殊三脚架体态。
部分患儿发展至此而不出现瘫痪,1~5d后热退而康复,称为无瘫痪型。
少数病例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占感染者的1%~2%。
多在起病后3~10d 或第2次发热1~2d后发生瘫痪,根据病变部位,临床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和混合型。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最初3~6个第38章病毒感染性疾病月恢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
轻者1~3个月可恢复,重者需6~18个月或更长时间。
(5)后遗症期:瘫痪1~2年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期,可出现肌肉萎缩和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大多正常,脑脊液细胞数可增高(50~500)×10⁶/L,蛋白增高。
后期细胞数恢复正常,蛋白仍持续升高,这种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血液或脑脊液内可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免疫抗体第1周末达高峰,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可以确诊。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1.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 经过 3d~35d(一般为 5d~14d)的潜伏期。
1.2 临床表现1.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 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 麻痹 60d 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 实验室检测1.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 发病前 6 周内未服过 OPV,发病后未再服用 OPV 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 倍升高者。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诊断3.1 疑似病例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 15 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 临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1。
3.2.2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2。
3.2.3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3.3。
3.3确诊病例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3.1。
3.4 排除病例3.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3.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 1 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 IgM 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 IgG 抗体滴数比急性期无4 倍升高者。
脊髓灰质炎

临床分期
四.恢复期:
瘫痪后1 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 月,重者6 18月,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3月,重者6—18月, 甚至更长时间恢复。
五.后遗症期:
神经组织严重损害,某些肌群功能不能恢复, 形成永久性瘫痪及肌肉萎缩, 并导致肢体或躯体畸形。
Polio ‘Last Cases’
Americas Region Luis Fermin Tenorio Peru 1991
Western Pacific Region Mum Chanty Cambodia 1997 European Region Melik Minas Turkey 1998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
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 小儿发病者最多。二次发病者罕见。
流行特征: 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 散发式流行, 高,无明显规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 14日(3 35日) 潜伏期:一般5—14日(3-35日) 临床分型:无症状型(隐形感染)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分期
前驱期(第一次病毒血症期): 1.主要症状:起病缓急不一,大多有低热或中等热,伴乏
力、咽痛、咳嗽及纳差、腹痛等病毒血症症状。 2.持续时间:数小时—3、4日 2.持续时间:数小时— 3.转归: 3.转归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常见于幼儿,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会引起神经细胞的破坏,导致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肺部瘫痪和呼吸衰竭。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病史、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以下是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及参考内容:1.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发热、咽峡炎、畏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 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肌肉无力和进行性肌肉萎缩。
患者常有肢体无力、运动障碍、肌肉震颤等表现。
2. 病史:- 接触史:患者是否接触过脊髓灰质炎疫区的病人、患病儿童或疑似病例。
- 疫情流行史:是否有类似疫情在周围地区。
3.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测:从患者的咽拭子或大便样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 免疫学检测: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包括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等。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通常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制定,以下是WHO关于脊髓灰质炎诊断的参考内容:1. 临床诊断:- 头痛、发热和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肢体肌肉力量减退、运动异常或肌肉萎缩。
- 脑脊液检查显示淋巴细胞增多和多形核白细胞增多。
2. 确定诊断:- 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的同时,检测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 支持性诊断:- 上述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结果无法满足诊断标准的情况下,若接触了疫区的病例或患者的样本中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可作为支持性诊断的依据。
总之,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通常依据临床表现、病史、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准确诊断脊髓灰质炎对于及时采取控制传播、治疗和照顾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第二章03脊髓灰质炎

表现 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发声困难, 构音困难,颈肩无力,咀嚼障碍, 表情肌无力,复视,呼吸节律异常, 呼吸衰竭,肺水肿,休克
脑型 罕见。 多见于婴幼儿,高热,意 识障碍,惊厥,痉挛性瘫 痪。
瘫痪期表现
1)脊髓型 :最常见 受累的肌群:四肢肌群,
呼吸肌,颈肌, 腹肌,腰背肌肉,膀胱等。
表现: 单肢或多肢瘫痪,下肢多见,偏瘫少见。 不对称性迟缓性麻痹, 近端重于远端。无感觉障碍,不能竖头 腹肌麻痹。 呼吸机麻痹,呼吸困难,哭声沙哑无力,
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 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病例 •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 急性起病,迟缓性麻痹 (肌张力减弱,肌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和消失) .目前报告要求是;任何年龄的AFP 病例。
前驱期 1-3天
瘫痪前期 3-5天或更长
瘫痪期
恢复期
5-10天少数 数月 12-16天
机制 症状
鼻咽部肠上 皮细胞或淋 病细胞中增 值
无症状
表现 隐性感染 90-95%
第一次病毒血症 第二次病毒学证
上感的症状发热 咽痛,
胃肠道的症状恶 心呕吐腹痛,
流感样症状头痛 疲倦肌肉酸痛
顿挫型4--8 %
再次发热,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的表现.头 痛呕吐,颈背肌痛, 颈强直,嗜睡,皮肤 感觉过敏,拒抱,脑 膜刺激征。三角架症
不耐热,加热56度30分钟可使灭活 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 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 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传染原-病人, 病毒携带者, 隐型感染者 90%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发病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潜伏期的末期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强。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病毒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但无麻痹症 状,此期称麻痹前期(无瘫痪型,占2-4%)。
病毒侵入脊髓前角神经元,称麻痹期(瘫痪 型,占1-2%)。肢体麻痹以单侧下肢多见, 不对称性,近端重于远端;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脊髓颈胸段受累时,除肢体麻痹外,尚 有呼吸肌(膈肌和/或肋间肌)麻痹,严重 者可危及生命。
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要点见 表1。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表 1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种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和前根、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三)排除病例:根据分类标准,按采便标本合格与否,排除 病例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但脊灰 野病毒检测阴性病例。②无标本或不合格标本,且脊灰野病 毒检测阴性,第60天随访时,无论有或无残留麻痹或死亡, 失访的病例,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诊断为非脊灰其他 疾病,应分类为排除病例。
脊灰与主要疾病鉴别诊断要点
(3)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肌肉或 对侧相同部位的肌肉比较。必要时可用带 尺测量肢体的周径。
(二)AFP实验室检查要点
1、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蛋 白-细胞分离
2、肌酶:GPT(谷丙转氨酶)、 GOT(谷草转氨酶)、CPK(磷酸肌 酸激酶)、LDH(乳酸脱氢酶)
3、血生化:K、Na、Ca、P 4、肌电图 5、影像学:脑MRI、脊髓MRI
(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①急性起病; ②典型的截瘫、感觉障碍平面及尿潴留 (充盈性尿失禁);③发病初期常为脊 髓休克期,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④ CSF外观无色透明,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 可有轻度增高。⑤脊髓MRI检查有助确定 脊髓病变的部位、性质。⑥常规检查视 力及眼底,除外视神经脊髓炎。
脊髓灰质炎临床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迟缓性麻痹的病例。
二﹑确诊病例:
1.与确诊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为5-14天,临床上出现:
(1)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
(2)热退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或双侧)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萎缩;
2.发病60天后仍残留有弛缓性麻痹;
3.从粪便、脑脊液、咽部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4.从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5. 1个月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
6.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或1和2 。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加5或加3加6。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初病人咽部分泌物可排出病毒,故又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此传染期短。
【消毒】
加热56℃3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氧化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及含氯消毒剂、2%碘酊等均能使其灭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
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
1.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2.顿挫型(流产型)脊髓灰质炎: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病人在数天内可完全恢复,这类病人不易正确诊断。
3.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病日持续2~10天,一般预后良好。
病人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稍有增加,总细胞数在10~500/ml,蛋白质浓度稍有升高或正常,糖含量在正常范围。
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与因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需以特异性血清学或病毒学检测才能鉴别。
4.瘫痪型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部分病人可以发现有双相的病程,即开始出现发热等一般轻度症状,数日后症状消失,以后又出现麻痹。
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
如病毒侵袭脑干则可发生共济失调或非瘫痪性肌肉疼痛。
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诊断标准
3.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
3.2 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野病毒确诊病例
3.2.1 病史
与确诊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经过2-35d(一般为7-14d)的潜伏期;或接触史不明显,有如下临床症状者。
3.2.2 临床症状
3.2.2.1 早期可有发热、烦躁不安、多汗、恶心、项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症状。
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或/和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身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明显感觉障碍。
3.2.2.2 麻痹后60d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呈现肌萎缩)
3.2.2.3 疑似病人死亡,不能提供否定脊髓灰质炎诊断依据者。
3.2.2.4 疑似病人60d后失访。
3.2.3 实验室检查
3.2.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毒株者。
3.2.3.2 发病后6周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发病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IgM抗体。
3.2.3.3 发病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或未接触疫苗病毒,而恢复期病人血
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脑脊液中特异IgG 抗体明显升高,血液与脑脊液IgG抗体滴度比例失常或倒置(正常值在血脑屏障无损伤时,血:脑脊液为200-400:1)。
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疑似病例加3.2.1加3.2.21; 或疑似病例加3.2.2.2;或疑似病例加3.2.2.3; 或疑似病例加3.2.2.4; 或疑似病例加
3.2.3.2; 或疑似病例加3.2.3.3。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