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防制规范共44页文档
脊髓灰质炎防治实施方案

脊髓灰质炎防治实施方案为保障我辖区内无脊髓灰质炎情况,依照传染病治疗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目前国际疫情形势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国特别拟定本预案:一、工作原则:领导为主,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分级负责。
二、队伍建设:脊髓灰质炎处理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组长:成员:、消毒杀菌组:组长:成员:、后勤保障组:组长:成员:、三:高度警惕、做好准备:1、继续贯彻《—年全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急性迟缓性麻癖病例的监测工作,提高发现、报告并有效处理高位病例的意识和能力,防范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输入。
3、维持高水平的流行病监测报告质量,做好高危急性迟缓性麻癖病例,特别是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处理。
提高急性迟缓性麻癖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
4、密切关注国内外脊髓灰质炎疫情的动态,做好疫情预测、预警。
5、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
四、提高疫苗接种率:全面加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提高适龄儿童接种率,对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工作认真组织、全面检查,查找工作薄弱环节,尤其是流动性较大的地区儿童预防接种情况的检查,发现地接种率的“接种空白”流动儿童,立即进行查漏补种,迅速提高免疫接种率。
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对本辖区防保人员的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好应急接种能力,要求有相关医护人员掌握AFP病例的定义及诊断要点,提高医护人员早发现、早报告的能力。
第页共页。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病因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
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症状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一)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
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二)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
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三)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四)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预防措施(一)自动免疫按计划普遍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95%以上的接种者可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
我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
目前普遍采用后一类型疫苗,此型疫苗可在-20℃保存2年,4-8℃保存5个月。
一般首次免疫应在婴儿2月时开始,连服3次,间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脊髓灰质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

脊髓灰质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自治区脊髓灰质炎医疗救治专家指导组)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2010年,全球有20个国家检测到脊灰野病毒病例,2011年7月3日至7月19日期间,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一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疑似输入性疫情。
疫情累计报告4例病例,年龄在4月龄至2岁之间。
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脊髓灰质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脊髓灰质炎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的特点,特制订本指南。
一、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对脊髓灰质炎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肠道门诊、隔离留观室,确诊患者应收治于医疗机构儿科、神经内科及感染科的隔离病房,定点收治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二、隔离技术(一)隔离的原则。
1.对脊髓灰质炎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脊髓灰质炎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并进行单间隔离。
确诊患者可以置于多人房间,不设陪护。
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进行。
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1)患者应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至少每5分钟空气交换1次)的隔离病房内。
脊髓灰质炎预防措施

脊髓灰质炎预防措施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也被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感染儿童。
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瘫痪,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肌瘫痪,甚至死亡。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预防是最有效的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措施:1. 疫苗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手段。
目前有两种疫苗可供选择:•灭活疫苗(IPV):灭活疫苗是通过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注射给儿童。
一般情况下,儿童接种4剂次IPV疫苗,通常在2、4、6-18个月龄和4-6岁时接种。
灭活疫苗虽然接种安全性较高,但需要使用注射器进行接种。
•口服活疫苗(OPV):口服活疫苗是使用活病毒制成,通过口腔液体给儿童服用。
儿童一般需要接种4剂次OPV疫苗,通常在2、4、6-18个月龄和4-6岁时接种。
口服活疫苗易于给予,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极少数接种口服活疫苗的儿童可能会发展成脊髓灰质炎并且传播给他人。
疫苗接种应该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计划的规定进行,及时完成所有剂次的疫苗接种。
2. 提高卫生意识脊髓灰质炎主要通过飞沫和粪口途径传播,所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帮助预防传播。
以下是一些提高卫生意识的措施:•勤洗手:经常和适当地洗手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
特别是在接触到患者或疾病可能存在的环境后,务必要用肥皂和水洗手。
•避免接触病毒:尽量避免与已经感染脊髓灰质炎的人接触,特别是儿童。
避免接触他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妥善处理食物和饮用水:保持食物和饮用水的卫生,避免食用或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或食物。
3. 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及时监测和控制疫情对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的措施:•疫情监测:建立有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数据,及时发现疫情的异常情况。
•病例报告: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制度,确保每个病例得到及时报告。
脊髓灰质炎防控措施

脊髓灰质炎防控措施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病的预防有三种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脊髓灰质炎。
第一部分:控制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对于病毒携带者应按患者的要求隔离。
第二部分:切断传播途径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
急性期病人粪便可用20%含氯石灰乳剂浸泡消毒(时间1-2h)后排放,也可用其他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浸泡消毒后排放。
沾有粪便的尿布、衣裤应煮沸消毒,被服应日光曝晒。
第三部分:保护易感人群
1.人工主动免疫
易感人群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获得主动免疫。
疫苗有减毒活疫(OPV)和灭活疫苗(IPV)两种。
减毒活疫苗使用方便,95%以上接种者可以获得长期的特异性免疫力,但此种疫苗不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灭活疫苗较为安全,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但这种疫苗价格昂贵,且免疫力的维持时间较短,需重复注射。
3.其他
疾病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应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
2011-8-22。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控制

10.15
9.34
9.14
9.6
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NPEV分离率比较
维持无脊灰面临的困难13
维持无脊灰面临的困难21
2000-2007年全球cVDPV事件一览表
国家 尼日利来 缅甸 尼日尔 柬埔寨 印尼 马达加斯加 中国 菲律宾 型别 2000 VDPV2 VDPV1 VDPV2 VDPV3 VDPV1 VDPV2 VDPV1 VDPV1 3 1 4 2 1 46 3 2001 2002 2003 cVDPV 2004 2005 2006 2007 08 1 21 1 2 1 64 4 8
其它省卫生系统外脊灰封存(第三阶段)
2007年10月启动,2008年6月最后完成
维持无脊灰面临的困难1
随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危险 AFP监测系统仍存在薄弱环节 OPV接种率在部分地区较低 VDPV的威胁 VAPP的影响及OPV的免疫策略 脊灰病毒封存工作难度很大
维持无脊灰面临的困难2
维持无脊灰面临的困难15
我国不同地区低OPV接种率的分布
抽样 县数 东部 85 <85% 县数 0 所占 比例 0 <90% 县数 2 所占 比例 2.4%
中部
西部 全国
106
82 273
5
23 28
4.7%
28.0% 10.3%
10
37 49
9.4%
45.1% 17.9%
注:来源于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资料。
脊髓灰质炎防控

戴手套并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必要时穿隔离衣。 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脊髓灰质炎病人隔离措施
医护人员手卫生要求:
执行卫生部WS/T313-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环境和个人卫生:开窗通风,勤洗手、洗澡, 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日、周清洁等; 环境表面消毒:地面、墙壁、桌、椅、工作台面 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或0.2% 过氧 乙酸溶液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15min。 粪便无害化处理: 医疗用品专用: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用后: 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消毒15min。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90%) 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肠道传播(粪-口):受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 繁殖,便中排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 接触传播:病毒污染的手、用物、玩具等经口进入体内。 飞沫传播:发病早期咽部可排毒经飞沫传播,时间短暂。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脊髓灰质炎病人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手卫生要求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感染科诊疗区和病房应设置适量的流动水洗
手设施,流动水洗手设施应为非手触式开关。 应配备按压式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洗手液 混浊或变色时应及时更换。 卫生手消毒液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应配备干手物品和设施,避免二次污染。
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3)加热 薰蒸1h~2h。
脊髓灰质炎污染对象的消毒措施
餐具及奶瓶等: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min后使
用;含有效氯250mg/L或0.5% 过氧乙酸溶液 的消毒液浸泡30min。
灰质炎预防实施方案

幼儿园关于脊髓灰质炎的
预防实施方案
二0一一年九月五日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迅速有效的控制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的流行。
我园于2011年9月5日开始计划实施控制方案。
一、提高家长认识
各班教师对家长进行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宣传,不漏掉一个人。
提高家长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幼儿服糖丸。
二、教育儿童积极服糖丸
各班教师要对每位幼儿进行宣讲。
消除孩子对吃糖丸的恐惧心理,并监督督促每一位幼儿按要求成功服用糖丸。
三、园长登记造表
团长针对全园2006年9月7日--2011年9月12日期间出生的幼儿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表。
只要是适齡吃糖丸的幼儿决不漏掉一个。
四、幼儿园和社区工作对接
幼儿园将积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
于2011年9月8日起开始第一轮服糖丸的工作。
并积极准备第二轮2011年10月8日起的第二轮服糖丸的工作。
五、做好各项消毒、预防工作,进行晨、午检工作。
教师加强幼儿的晨、午检,如有发现发烧、乏力、精神不振的幼儿及时向园长反应。
摸排幼儿的病因,加强园内外的消毒工作力度。
每天用消毒水擦拭桌椅凳子及幼儿可接触到的地方。
加强玩具的消毒,每天保证用消毒灯消毒达到30分钟,加强卫生间的各项消毒工作,坚决把病毒病菌消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