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摄影与暗室技术
暗室技术——精选推荐

• 显影时间:在红光灯下观察,至显 出影像为止。
• 曝光和显影是印相与放大技术中要 想取得好相片的关键步骤。
3、停显:在停显液中10-20sec。 4、定影:在定影液中15-20min。 • 以上步骤均需在暗室中红灯下操作。 5、水洗:流水洗20min。 6、上光;涂塑相纸直接晾干。 7、裁边。
• 因其片基上涂有一层 乳白色的遇光能起化 学反应的卤化银乳剂, 通常称之为感光材料。
• 其作用在于记录影像。
1、感光材料的结构
• 保护层:保护乳剂层免受损伤。 • 乳剂层:由卤化银和色素组成。卤
化银遇光后起化学反应,形成肉眼 不可见的潜像,经显影剂作用后, 卤化银中的银变成黑色颗粒,形成 肉眼可见的影像。 • 接合膜:连接乳剂层和载体。 • 载体:乳剂的载体。
• 定影时间:20min。
4、水洗:
• 水洗的目的在于洗去残留的药液,以避 免底片或照片发黄或退色。
• 水洗时间:流水冲洗15min。
5、晾干:
• 将胶片晾干后保存,以备印相或放大。 • 应注意不要用手触摸胶片药面;更要防
止底片有划痕。
(二)相纸的印相或放大的步骤和原理
• 印相或放大是利用透过底片的光线使印相纸或 放大纸感光,经显影、定影处理后形成与底片 相反、而与实物相同的影像。
4、感光材料正反面的辨认
• 感光材料上涂有乳剂的一面为正面。 • 已冲洗过的底片,迎着光看其反面较
正面光滑,反光较强; • 相纸的正面用手触摸较反面发涩。
二、底片的冲洗及相纸的印相、放大技术
• 一张照片的产生需要经过如下过程:
1、完成负片(底片)的过程——底片的冲洗
拍照(曝光:光的作用) → 显影(化学作用) → 负片(底片)
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 管程

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管程光学摄影是一门通过光学设备捕捉影像的艺术和技术。
而暗室冲洗技术则是将摄影师拍摄的胶片或底片进行显影、定影、冲洗等处理的过程。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光学摄影的基本原理。
光学摄影是利用光学透镜将光线聚焦在感光介质上,从而形成影像。
当光线穿过透镜进入相机后,会在感光介质上形成倒置的实物影像。
这个实物影像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可以得到我们所看到的照片。
因此,光学摄影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透镜和感光介质的相互作用,记录下光线的信息,最终呈现出我们所拍摄的景物。
在拍摄完照片之后,接下来就是暗室冲洗技术的环节。
暗室冲洗技术是将拍摄完成的底片或胶片进行处理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将底片放入显影液中,使暗室中的感光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显现出隐形的影像。
接着,将底片放入定影液中,使得感光材料中未曝光的部分得以去除,只留下曝光部分的图像。
最后,将底片放入冲洗液中,用水将化学药物洗净,使得照片不受化学物质的影响,可以长期保存。
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的结合,可以让摄影师更好地控制照片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精心调整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可以拍摄出清晰、亮度适当的照片。
而通过暗室冲洗技术的处理,可以让照片更加鲜明、色彩更加丰富,呈现出摄影师所期望的效果。
除此之外,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也可以帮助摄影师实现一些特殊效果。
比如,通过双重曝光、胶片交叉处理等技术,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照片更加有趣、富有创意。
而使用不同类型的胶片、调色剂等材料,也可以让照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质感,满足不同主题和风格的需求。
总的来说,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是摄影师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光学摄影原理的理解和暗室冲洗技术的掌握,摄影师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因此,对于想要深入摄影领域的人来说,学习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病理学摄影技术

病理学摄影技术一、概述〔一〕病理医师依据病理学诊断、教学和争论的需要确定病理学摄影的内容,进展客观、准确的图像记录。
〔二〕病理学摄影的客体包括:①患者体表病征,②大体标本〔手术切除和尸检标本的肉眼病变〕,③组织学切片〔光学显微镜下病变〕,④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病变〕,⑤冷冻蚀刻标本〔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病变〕,⑥细胞培育标本,⑦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⑧尸检过程,⑨动物试验标本和⑩文字、图像资料翻拍等。
二、一般摄影〔一〕一般摄影是应用一般照相机拍摄客体的图像,包括患者体表病征,大体标本的肉眼病变,尸检过程,动物试验标本和文字、图像资料等。
摄影时应留意病征或病变显示、光照、角度等,适度调整距离、光圈、速度。
〔二〕患者体表病征摄影1.需征得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同意。
2.应遮盖患者的面容和隐私部位。
〔三〕大体标本摄影1.于标本下面铺垫色泽反差鲜亮、协调的平坦背景〔纸或布〕,并需置放标尺和相关标本的病理号,必要时添加箭头等符号标志指示重点部位。
2.因照相机固定于翻拍机上,宜选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以增加景深。
〔四〕尸检过程摄影1.宜用 28~135mm 变焦镜头的 135 相机进展摄影。
2.重要病变的原位摄影:应包括局部肉眼病变特征〔“近拍”〕及其与毗邻构造的解剖关系〔“全景”〕,突出重要病变,兼顾显示全貌。
3.离体标本摄影[参见上文:“〔二〕大体标本摄影”]〔五〕文字、图像资料翻拍1.应用翻拍机进展摄影。
2.在翻拍相机的两侧一般至少安装 2~4 盏100W 灯光,与照明直线呈 45o 角,以使光线均匀。
摄影条件可用测光表确定。
〔六〕底片的选择1.黑白摄影:扩印照片者,可用 ASA100 速度底片;制作幻灯片者可用 ASA25~50 速度底片。
2.彩色摄影:(1)用日光型彩色底片摄影时,需用雷登 80 系列平衡滤色片把色温调到5600oK 状态;用灯光照耀者,无需平衡滤色片。
(2)用灯光型彩色底片在日光下摄影时,需用平衡滤色片把色温调到3200oK 状态。
暗房技术总结

暗房技术总结引言暗房技术是摄影师在胶片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涉及到胶片的冲洗和显影过程,以及后期的放大和处理。
尽管数码摄影的兴起使得暗房技术逐渐被边缘化,但仍然有不少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对暗房技术感兴趣,因为它能够为照片带来独特的质感和效果。
本文将对暗房技术进行总结和介绍,包括胶片的冲洗和显影、暗房的搭建和使用、以及后期的放大和处理等内容。
1. 胶片的冲洗和显影1.1 胶片冲洗的基本步骤胶片冲洗是将曝光过的胶片中的银盐溶解掉,以便于后续的显影和固定。
冲洗的基本步骤包括:1.用显影机打开底片盖,将曝光过的胶片放入显影机的胶片卷盒中;2.打开冲洗盘的进水阀,将水流注入冲洗盘中,确保胶片被充分润湿;3.加入冲洗剂,根据冲洗剂的指示时间进行冲洗;4.将胶片从冲洗机中取出,用纯净水进行冲洗,以去除残留的冲洗剂。
1.2 胶片显影的原理和技巧胶片显影是将曝光过的胶片中的暗示记录转化为具有可见影像的银影。
显影的原理是基于银盐的化学反应,通过显影剂使暗示记录发生可见的变化。
显影的技巧包括:•控制显影时间和温度,不同的胶片和显影剂需要不同的显影时间和温度;•搅拌显影剂,使显影剂均匀地接触到胶片表面,以加快显影的速度;•注意显影剂的浓度,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导致显影效果不理想。
2. 暗房的搭建和使用暗房是进行胶片冲洗和显影的工作室,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设备。
以下是暗房搭建和使用的一些要点:•选择一个无光源入侵的房间,可以使用黑色窗帘或者暗室布挡住窗户;•安装暗房红灯,红灯的波长不会破坏胶片;•准备相应的操作台、冲洗盘、显影机等设备;•注意保持暗房的清洁,避免灰尘和细菌对胶片的影响;•熟悉暗房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注意事项。
3. 后期的放大和处理在暗房中完成胶片的冲洗和显影后,还需要进行后期的放大和处理,以获得最终的照片。
后期放大和处理的步骤包括:1.胶片放大:将显影好的胶片放到放大机上,通过调整放大机的放大倍率和焦距来放大照片;2.导入纸质:用放大机的放大镜将胶片上的照片投射到乳胶纸上;3.老化纸质:将乳胶纸放入显影液中进行显影,再放入定影液中进行定影;4.水洗定影:将定影后的照片放入清水中进行冲洗,以去除残留的显影剂和定影剂;5.干燥照片:用照片夹将照片夹在绳子上晾干。
(整理)第七章暗室的基本操作及照片缺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流动清水,洗涤残留硫代硫酸盐。
(三)温度控制系统
构成:
加热器、温控器、热交换器、过热保护期等
显影液温度:35-40度
定影液温度:28-35度
水洗温度:25-37度
干燥温度:40-65度
显影液加热方式:
1、内加热:
加热器直接浸泡显影液加热。
2、外加热:
加热器在槽外,经循环在加热管处加热,到显影槽,定影水洗则是由热交换器传到热量。其本身无加热系统。
二、医用干式打印机
优点:
不需要冲洗直接出干片
没有化学废料
只对热有反应,易于管理维护
机身轻巧,安装简单方便
(一)结构和工作原理
结构:
1、暗盒部—胶片暗盒装卸区域
2、输片部---取片、输片部分
3、记录部—是打印机关键部件,胶片在该区域打印
4、信号处理系统—是打印机核心,信号处理、存储、处理、修正等
5、清洁部—有清洁辊轴
北海市卫生学校教案(续页)
教学名称
教学内容
时间
备注
理论
四、定影因素
(一)定影不足
导致:
1、残留卤化银会继续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灰雾。
2、中间产物-硫代硫酸银盐,不溶于水,没有及时清除,产生硫析出,造成黄色污染。
(二)定影过度
导致:
硫代硫酸铵,能强化溶解卤化银,对金属银也可溶解,时间过长,使得影像密度减薄。
1、水不清洁,硬度大,造成片表面残留污物。
2、水洗不充分,导致硫析出,污染胶片
3、水温过高,乳剂膜容易软化脱落。
4、干燥温度过高,风速过大,乳剂膜起皱,干燥时要防止污物或灰尘沉积造成污染。
六、其他原因
1、制作性能不良,装运、保存受碰撞、冲击等会发生灰雾过重,反差过小,静电斑和压力斑等效应
第五章暗室处理技术

5.2 暗室处理技术
定影过程的作用 经过显影之后,胶片乳剂层中感光的卤化银还原 为金属银,但大部分未感光的卤化银没有发生变 化,还保留在乳剂层中。定影过程的作用是,将 感光乳剂层中未感光也未被显影剂还原的卤化银 从乳剂层中溶解掉,使显影形成的影像固定下来。 在定影过程中定影剂与卤化银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溶于水的银的络合物,但对已还原的金属银不 发生作用。
13
5.2 暗室处理技术
1 显影过程的作用 简单地说,显影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潜影中心 (显影中心)吸附显影剂。然后,显影剂释放电 子,电子转移到潜影中心。最后,电子与银的正 离子结合形成银原子,并聚集在潜影中心。这个 过程不断进行,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银原子团影 像 。对通常使用的显影液,显影过程必须在碱性 溶液中进行。在碱性溶液中,显影剂才能离解。
5.3 胶片自动处理
胶片自动处理是采用专用的自动洗片机进 行从显影到干燥全过程的自动处理。 胶片从进片口送入自动洗片机内,然后顺 序通过显影、定影、水洗、干燥过程,从 出片口送出一张处理质量良好的底片。完 成上述全过程的处理的时间约为 7~14min 或更短些。
32
5.3 胶片自动处理
自动洗片机的优点 速度快 效率高 质量好 劳动强度低
30
5.2 暗室处理技术
干燥是为了排除膨胀的乳剂层中的水分。 为避免干燥在底片上可能产生的水迹,可 在水洗后、干燥前进行润湿处理。即将水 洗后的胶片浸入约0.1%左右浓度的洗涤剂 水溶液中约30s,然后取出使水从胶片表面 流掉,再进行干燥。 干燥方法主要是两种:自然干燥和烘箱干 燥。
31
20
5.2 暗室处理技术
显影温度对显影液的显影能力具有明显影响, 手工处理时显影液的显影温度一般为18~20℃。 温度高时显影作用快,温度低时显影作用慢。 温度过高可能使显影液中的药品分解失效,或 造成显影液的过分氧化,主要危害是灰雾增大、 影像颗粒变粗,而且可能损害乳剂层。显影温 度过低,显影液的显影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可 能完全失去显影作用,造成影像的对比度(反 差)降低。
暗室处理技术

• 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
5)定影 定影就是把显影过程形成的影像固定下来的过程。将 停显结束的胶片放入定影液槽中进行定影,在定影最初的 1分钟,应不断提动洗片夹,使定影液与胶片充分接触, 定影液温度控制在16~24℃以内。定影总的时间为“通透 时间”的2倍,所谓“通透时间”是指胶片放入定影液开 始到胶片乳剂的乳白色消失为止的时间。定影通透的时间 与定影的老化程度有关,新定影液定影所需的通透时间短, 随着定影液的使用,药力不断下降,定影所需的通透时间 不断加长,为了保证定影质量,一般将总的定影时间控制 在15分钟左右(通透时间一般小于7分钟),如果15分钟 之内还不能使胶片定影通透,就需更换新的定影液。
0.5~1
5~15 30~60 ─
停显液
定影液 水 ─
充分搅动
适当搅动 流动水漂洗 去除表面水滴后干燥
·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
1)拆片 先将曝光后装有胶片的暗袋表面擦拭干净, 关闭暗室门窗和照明灯,开启安全红灯并调节至 适当亮度,等待几分钟完成暗适应。拆开暗袋, 从增感屏中取出胶片装入洗片夹中。整个过程动 作要轻柔,洗片夹要放置稳妥,防止划伤和折损 胶片。 2)预浸湿 胶片放入显影液槽之前,可在清水槽中预浸 湿一下,使胶片表面润湿,避免放入显影液槽后 胶片表面附有气泡造成显影不均匀。
• 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
7)干燥 将水洗结束的底片从洗片夹中抽出悬挂在凉片架上自 然凉干,建议不要采用烘片箱烘干底片。 为了防止干燥后的底片产生水迹,在水洗后、凉片干 燥前可进行脱水处理,即把水洗后的湿胶片放入脱水液 (0.3~0.5%的洗洁精加酒精的水溶液)中浸润约5分钟, 然后取出,可使水从胶片表面快速流光,再进行凉片干燥。
5.1.4 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
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 管程

光学摄影与暗室冲洗技术管程光学摄影是指利用摄影机的光学系统和感光物质对物体的图像或文字进行拍摄工作,其获得的图像能够被人们清晰地看到或利用放大技术观察物体的细节构造。
光学摄影可以用于广泛的科学研究、检测和监视,及雕刻、技术图象、生物图象等应用领域。
暗室冲洗是指在暗室中将照片完成冲洗工作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需要一定的物质(如黑色溶液、冲洗剂、抗凝剂等)来完成照片的冲洗。
在暗室中,由于室内光线稀少,照片的冲洗时间可以延长,使照片的色彩更加饱满。
二、光学摄影的整个流程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应首先评估拍摄物体的条件,以确定最佳的摄影时机;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摄影机和镜头;最后确定校正方式。
2.拍摄阶段:在拍摄阶段,应充分利用太阳光,要按照本质客观的天文原则进行拍摄;摄影机的参数设置要反映拍摄物体的实际情况;摄影机的照相时应尽量减少抖动;胶片上机械裁定及亚黑加工等加工技术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拍摄过程中,应定期测量背景辐射的量度。
3.处理阶段:在处理阶段,应加工色彩摄影的色彩,以调整图像的色彩;调整转换函数以增强图像的局部对比;滤镜处理以增强图像的清晰度及抑制噪声;最后,对比度增强处理以增加图像的对比度。
4.冲洗阶段:在冲洗阶段,应准备好冲洗槽和暗室,并遵循专业操作程序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照片的冲洗过程要分三次,即预处理、冲洗本身和抗凝剂冲洗;冲洗完成后,应及时干燥照片,以免污染或损坏照片。
三、准备材料和设备在准备光学摄影和暗室冲洗工作流程中,应该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1.相机:光学摄影需要的相机要求性能稳定,体积大小要合适,视角要足够,最好能根据需要进行变焦,距离可调,画面清晰。
2.镜头:由于摄影机的光学系统是镜头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准备足够的镜头,以便从不同角度拍摄物体,同时也要考虑对物体的质量要求,并根据不同的拍摄条件而选择对应的镜头。
3.暗室:暗室冲洗前,首先要准备暗室的温湿度,以及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避免对人体造成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4 摄影与暗室技术摄影既是一门科学技术也是一种基本的实验技术,它涉及光学、化学和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它能真实、迅速地记录实物的瞬间图像或人眼不便观察的运动过程。
在高能粒子的径迹分析、爆炸过程分析、光谱分析、金相分析、航空测量、空间技术、生物及医学技术等研究工作中,摄影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的与要求】(1)了解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拍摄、冲洗和放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仪器与器材】照相机、放大机、上光机、胶卷、相纸、显影液、定影液及冲洗盘等暗室工具。
(一)照相机目前照相机的种类款式很多,数字照相机用电子芯片存储影像,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观看、储存或加工处理、传输,还可通过打印机或数码扩印机印出彩色照片,发展非常迅速。
传统(胶片)照相机的清晰度目前一般比数字照相机要高。
传统(胶片)照相机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按感光胶片尺寸可分为:135照相机、120照相机、127照相机、110照相机、超小型照相机、大画幅照相机等。
本实验使用传统(胶片)135照相机。
它的像幅尺寸为24×36mm ,传统(胶片)135照相机中又有平视取景器式(图24-1)和单镜头反光式(图24-2)。
不管何种款式,都是由远处物体经镜头在感光胶片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在胶片上留下潜影(图24-3)。
图24-1 图24-2照相机主要由镜头、光圈、快门和机 身等构成1. 镜头 是照相机上最主要的光学部 件,也称物镜。
一般由多片、多组透镜组合 而成的复杂光学系统,它经过精心设计,减少像差,提高分辨能力,是摄影成像的最关 键部位。
拍照时常说的“聚焦”,就是调节镜 头的前后位置(如图24—1中水平箭头所示),以使物距u 、像距v 、焦距f 三者满足1/f =1/u +1/v 的关系,使像A ´B ´清晰。
镜头上常标出镜头的焦距和口径,如东方S-4型135照相机的镜头上标有f=50mm 和1:2.8,这表示镜头的焦距为50mm ,镜头的口径与焦距之比为1:2.8,即镜头的口径为18mm 。
镜头口径越大,有利于在弱光下获得较大的像面照度。
镜头的种类很多,根据它们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鱼眼镜头、远摄镜头、近摄镜头、微距镜头、变焦镜头等。
图24-32.快门 快门是一种控制光线进入镜头时间长短的机械装置,按操作方式分为机械快门和电子快门;按结构分为帘布式和中心式两种,平视取景器式照相机一般为中心式,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一般为帘布式。
快门平时是关闭的,用快门按钮操纵开启后曝光,曝光时间由快门速度调节旋钮来选择,其刻度标志是:B 、1、2、4、8.15、30、60、125、300……等,其倒数为曝光时间,单位是秒。
B 门和T 门(有些相机上没有)为慢门,B 门是按下快门按钮时张开,放手时关闭。
T 门是按下快门按钮时张开,第二次按下快门按钮时快门关闭。
3.光圈 是装在镜头后面或组成镜头的透镜片之间的、其孔径大小连续可调的圆孔。
它由十多片弧形金属薄片制成,用来控制照射到胶片上的光强和景深。
光孔大,进光量就 大,反之就小。
到达胶片的光强∝2)(fd ,d 为光圈的孔径,f 为镜头的焦距,fd称为镜头的相对孔径,由于fd<1,所以实用中取其倒数来表示光圈的大小,如:1、1.4、2、2.8、4、5.6、8、11、16、22、32、45、64等,称为光圈数。
通常一架照相机只具备其中的一段。
光圈数越大实际光圈孔径越小,进光量愈少。
这一系列光圈数以2为公比排列,它们每相邻两数值之间曝光量相差一倍,如光圈数由8增加到11时,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减少一倍,反之亦然。
逐档改变曝光量的方法有两种:①保持曝光时间不变,逐档改变光圈数。
②保持光圈数不变,逐档改变曝光时间。
合理的选择光圈数与曝光时间,就能使感光胶片适度曝光。
大部分胶卷在出厂时都附有“曝光参考表”,可作为室外自然光下曝光量的参考。
对室内灯光下曝光量的估计比较复杂,受到灯光强弱、距离远近、单灯还是多灯等多种因素影响。
表24-1给出室内40W 日光灯情况下曝光量的参考值。
表24-1 灯—物距离与曝光量参考值光圈的另一个作用是调整景深。
景深是指底片上能够获得清晰像的最远和最近的物体之 间的距离。
景深的大小与镜头焦距f 、光圈数、物距有关。
对于f 固定的相机,光圈数大,景深大,光圈数小,景深小。
当光圈数一定时,物距大景深大,物距小景深也小。
对于变焦镜头(f 可变)照相机,焦距大景深小,焦距小景深大。
一般相机上都附有物距、光圈数与景深关系的景深表。
4.取景器 是用来选择景物、调整构图的装置。
5.卷片装置 又称输片机构,作用是在照相机内输送胶片到拍摄成像的位置。
有“自动”、“手动”两种。
6.聚焦装置 又称测距装置、调焦装置。
作用是供拍摄者检查景物在胶片上的成像清晰度情况。
有“自动”、“手动”两大类,“手动”聚焦装置有磨砂玻璃式、平视取景器式、截影式、环带棱镜式、图标式等多种。
东方S4型相机采用平视取景器式调焦,转动调焦环,使两个像重合,此时被摄物体即能清晰成像在底片上。
(二)放大机主要由灯室、聚光镜、底片夹、镜头、底 座、固定旋钮、聚焦旋钮等组成。
镜头到底片 的距离是物距,可通过调节皮腔的长度来实现 (转动聚焦旋钮)。
镜头到放大纸的距离是像 距,可通过升降灯室来实现(转动升降旋钮)。
(三)黑白感光材料1. 感光胶片 胶片和照相机一样是摄影 技术上不可缺少的。
照相机起形成影像作用, 感光胶片起记录影像的作用。
通常感光胶片分 为黑白和彩色两种。
感光胶片从外形上看有卷 片、打孔卷片和散页片。
从感色性分有全色片、 正色片和红外片。
全色片是现今使用最多最普 遍的黑白感光胶片,对所有色光都能感受,因 而它对光的敏感性与人眼对它们的敏感程度大 致相同,印放出的照片效果接近人的视觉感受。
现市售感光胶片基本上都是全色片。
正色片又 叫分色片,对除红色以外的其它色都敏感,现 只用于特殊用途。
红外片也是用于特殊用途,它对光谱的红外端敏感。
黑白感光胶片的基本结构主要有:感光层(又称乳剂层)、片基(涤纶片基、醋酸片基、玻璃片基等等)和辅助层。
感光层主要成分是卤化银、明胶和化学增感染料。
曝光时,在光量子的作用下,起化学作用:AgCl+ h υ→Ag+Cl由于被还原的银原子数和光强成比例,因而曝光后银原子数在底片上将按光照强弱分布。
明胶是使卤化银晶体均匀地分散且不沉淀,从而使感光层中的卤化银的感光能力均匀。
化学增感染料又称“色素”,作用是调节感光胶片的感光性。
黑白胶片的主要性能有曝光容度、感光度(感光速度)、解像力、密度、灰雾度、保存性、感色性、颗粒性和反差性等。
(1)曝光容度 是指胶片对不恰当的曝光所能允许的程度,容度大的胶片容纳景物的亮度范围大,其正确曝光的安全系数也大。
黑白感光胶片的曝光容度较大,一般说来,曝光量若与标准植差一倍,通过暗室技术适当补救,均可制作出较满意的照片。
(2)感光度 即胶片对光照的敏感程度。
通常用多少度表示,如标有GB21° 或 ISO100/21°的底片,其感光度为21°,其中“GB ”表示中国的国家标准,“ISO ”表示国际标准。
还有各种不同的感光度标准,它们之间有换算表。
数字越大,感光速度越快,能在光线较弱的条件下拍摄,但银粒较粗,解像力较低,反差较小,灰雾度较高,因此不要滥用高感光度的胶片。
按我国标准,每增加3个数字,感光速度增加一倍,在同样拍摄条件下,曝光量可减少一半。
如用GB24”的底片拍摄,在相同条件下,比用GB21’的底片,曝光量可减少一半。
按国际标准,ISO400/27°的底片是ISO100/21°的底片感光速度的4倍。
目前市售常用胶片,大部分为ISO100/21°。
(3)密度和最大密度 密度是指感光材料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单位面积上卤化银被还原形成的沉积量,也就是指影像变黑的程度,产生的黑色金属银多,密度大。
任何感光材料的密度是有其最大限度的,这个最大限度称为最大密度。
过期胶片拍摄的画面层次少,缺乏立体感主要就是感光性能衰退,最大密度偏低。
图24-4(4)颗粒性 形成影像银粒的粗细称为颗粒性。
一般来说,胶片越快颗粒性就越大,就越不清晰,越缺乏影像细节。
(5)反差 反差主要指底片或照片的密度范围,是暗影部分到高光部分的差度,差度大称为反差大。
景物、曝光、感光度及冲洗等都影响反差。
(6)灰雾度 即灰雾的密度。
灰雾度过大时就会影响照片的反差、层次,甚至清晰度。
感光度高的胶片、过期胶片、显影时间过长、液温过高、暗室安全灯太亮、拍摄后长期不冲洗等都会使灰雾度增大。
(7)解像力 或称分辨本领,是指胶片对景物细部能清晰分辨的能力,常以每毫米能分辨出若干条水平线来表示。
银粒细、感光层薄、反差大的底片解像力高。
(8)感色性 感光材料对色光敏感的范围及对色光敏感的程度称为感色性。
单纯由卤化银乳剂制成的感光材料,只对蓝紫光敏感,称为“色盲片”,如拷贝片、照相纸等,因此它们可在红色安全灯下操作。
若在卤化银乳剂中添加一些有机染料,可得到“分色片”和“全色片”。
一般胶卷都是全色片,暗室操作宜在全暗下进行。
综上所述,感光胶片的主要性能存在着如下的变化规律:感光度高→反差性小→宽容度大→颗粒度大→解像力小→灰雾度大→保存性差 感光度低→反差性大→宽容度小→颗粒度小→解像力大→灰雾度小→保存性好 (9)示性曲线 感光胶片经显影、 定影后所得图像的密度各点不同,用实验方法测出密度与对应曝光量对数 值,画成图24-5所示图线,称为示性曲线。
曲线可分为三段,AB 段是 曝光不足的趾部,BC 段是感光正常 的直线部分,CE 段是曝光过度的肩部。
AB 段和CE 段的密度和曝光量不成比例增长,甚至还会产生反转现象部分,会使反差过大或过小。
只有BC 段的密度是随曝光量增加而按比 例增加的,曝光稍多或稍少时,密度 虽不同,密度差却是相同的,都可获 得效果优良的底片。
2. 相纸 分印相纸和放大纸,和感光胶片相比,一是感光度较低,二是感色性较差。
印相纸是用氯化银乳剂涂布制成,感光速度慢,银盐颗粒细,对影纹细微表现力强。
放大纸是用溴化银乳剂涂布制成,感光速度比较快,银盐颗粒比印相纸粗,放大纸感光速度比印相纸快十倍左右。
根据反差性能的强弱,相纸分为1、2、3、4号,1号属于软性纸,2号属于中性纸,3号属于硬性纸,4号属于特硬纸,号数越大,相纸越硬(反差大)。
国外还有0号纸和5号纸,市售常见的为2、3号相纸。
若底片反差大,应选用号数小的相纸;若底片反差小,应选用号数大的相纸,对于正常底片印放相时,通常可选用2或3号相纸。
照相纸的表面形态还分有光面、绒面、绸面、半光和无光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