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功能障碍康复评定

合集下载

颈椎病常用康复评定量表

颈椎病常用康复评定量表

颈椎病常用康复评定量表关节活动度(ROM)左右两侧的正常值检查如下:肩部:屈曲和伸展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180度、70度和0度;内收和外展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90度、45度和0度;内旋和外旋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80度、45度和0度。

肘部:屈曲和伸展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50度、25度和0度。

前臂:旋前和旋后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45度、35度和0度;桡偏和尺偏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125度、20度和0度。

腕部:背屈和跖屈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45度、20度和0度;内翻和外翻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60度、45度和0度。

颈部:前屈和后伸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70度、45度和0度;侧屈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25度、15度和0度;旋转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55度、30度和0度。

躯干:侧屈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45度、45度和0度;旋转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45度、45度和0度。

髋部:屈曲和伸展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150度、90度和0度;内收和外展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45度、45度和0度;内旋和外旋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20度、35度和0度。

膝部:屈曲和伸展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130度、0度和0度。

踝部:背屈和跖屈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25度、20度和0度;内翻和外翻的末期、中期和初期分别为45度、35度和0度。

简式疼痛问卷表(MPQ)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和疼痛感觉方面总分(S)以及疼痛情感方面总分(A)。

PRI包括11项疼痛分级指数,从无痛到极痛,分别为跳痛、射穿样痛、戳穿样痛、锐痛、箍紧样痛、咬痛、烧灼痛、酸痛、沉重痛、触痛和劈开样痛。

这些指数可以相加得到疼痛感觉方面总分(S)。

另外,PRI还包括4项疼痛情感方面指数,分别为耗竭样、受病困样、害怕样和受惩罚样。

这些指数相加得到疼痛情感方面总分(A)。

XXX: (1) the sensory aspect of pain。

颈椎病康复评定讲课稿范文

颈椎病康复评定讲课稿范文

颈椎病康复评定讲课稿范文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症,其主要症状为颈椎部位疼痛、僵硬、头晕、头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是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法和方案。

在本次讲课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颈椎病的康复评定内容及其重要性,并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来了解颈椎病的康复评定内容。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病程、症状、疼痛感受等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法。

2. 体格检查:包括颈椎活动度检查、颈椎肌力检查、感觉检查等,目的是评估颈椎功能是否受损以及损伤程度。

3. 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用于明确颈椎病的病变部位和程度,为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4. 评估疼痛: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比如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或NRS(数值疼痛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感受以及治疗效果。

以上是颈椎病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为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颈椎病康复评定方法和技巧。

1. 颈椎活动度评定:使用测量工具,如颈椎活动度仪,评估患者的颈椎活动度。

该评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颈椎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受限情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方法选择和康复训练计划制订。

2. 颈椎肌力评定:通过手动抗阻测试等方法,评估患者颈椎及相关肌群的力量和活动能力。

该评定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向。

3. 感觉评定:通过触觉、疼痛觉、温度觉等检测方法,评估患者颈椎相关区域的感觉恢复情况。

该评定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感觉障碍情况,指导康复方法的调整和康复训练的开展。

4. 疼痛评定:使用疼痛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疼痛评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及其变化情况,指导康复治疗的有效性评价和调整。

通过以上的康复评定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全面评估颈椎病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技术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技术

康复评定原则
标准化原则
康复评定应遵循标准化的原则,采用统一的评定方法和标准,确保评 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个性化原则
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评定,充 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对颈椎病的影响。
全面性原则
康复评定应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确保评定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疼痛、麻木等颈椎病相关症状 ,以及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辅助器具使用指导建议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合 适的辅助器具,如颈托、枕头 、座椅靠背等。
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辅助 器具,以减轻颈椎负担,缓解 疼痛症状。
提醒患者注意辅助器具的清洁 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有效。
家属参与和支持重要性
康复评定的基本方法
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特殊 检查等,用于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
3
康复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 案,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 复训练等。
新型康复技术应用前景
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
利用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 质量。
不随意运动评定
观察有无不自主运动,如震颤、舞蹈 样动作等,以评估颈椎病变对锥体外 系和小脑系的影响。
共济运动评定
通过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方法, 评估颈椎病变对共济运动的影响。
反射功能检查与评定
浅反射检查
包括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等,以观察颈椎病变是否影响 浅反射弧。
深反射检查
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等,以评估颈椎病变 对深反射弧的影响。
家属应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了 解患者的需求和困难。

颈椎病功能障碍康复评定

颈椎病功能障碍康复评定

颈椎病功能阻截xx 评定过去的研究多借助影像学进行颈椎疾患的诊断,但是影像学常无法确定与颈痛症状相关的结构病理改变。

从正常人和无症状人群的颈椎 M RI 研究中发现有很高的退行性变和异常率。

因此临床医师应当转移重心去评估颈痛患者的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的功能,美国物理治疗学会骨科分会 2008 年相关颈痛的指南中指出:临床医师应当改变过去依据影像学去判断颈痛的病因,而应重视颈椎功能评估。

因此,针对颈椎病功能阻截进行治疗,第一面对的是如何客观讨论颈椎功能。

本文将从颈椎功能的讨论角度进行综述,当前国内外对颈椎功能的讨论主要包括有肌肉力量、活动度、肌肉耐力、疲倦度、协调性、运动控制、牢固性、本体感觉等方面的评定。

1颈部肌力评定颈椎肌力的讨论在临床中有多种方式,其中徒手肌力测试 (M anual muscle testing,MMT) 使用特别宽泛,可能与它低成本和节约时间相关。

但是, MMT肌肉功能的评估素出处于简单的测量尺度及可靠性低备受责怪,其实不建议用于肌力 3 级以上的评估。

手持式测力器是由 MMT 衍生而来,用于测量颈椎肌肉力量也是有限的,由于无法测量旋转等动作,以及它们的正确性简单碰到操作者影响。

也有学者用等速肌力测试仪进行力量测试;朱清广等应用 BiodexsystemⅢ等速运动测试系统对颈椎病患者手法治疗前后进行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剖析,但无法测量出其确实数值。

固定框架测力仪能够测试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肌力,部分还能够测试旋转时肌力。

其中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 ulti-Cervical Unit,MCU)/(M ulti-Cervical Rehabilitation Unit,MCRU) 就属于此类仪器。

当前国内外已有学者用 MCU 进行颈椎等长肌力测试,能够测试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肌力,以及颈部左右旋转肌力测定,从而判断颈椎各个方向肌群的肌力大小以及肌力可否对称,对颈椎肌肉功能的最大肌力进行正确评估。

颈椎病康复评定内容

颈椎病康复评定内容

颈椎病康复评定内容
颈椎病康复评定内容
一、介绍
颈椎病是指因脊柱骨盆大多为固有性疾病,其患者的症状特点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其康复不能完全按照一定标准,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制保健方案,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

二、评估颈椎病康复的指标
1. 身体活动能力:以运动能力、活动训练、性能评估,以及游泳、瑜珈、舞蹈等活动能力的增强为指标,以达到活动能力的最大化。

2. 颈椎病康复的改善:评估颈椎病康复的改善主要包括颈椎病症状的减轻,如:头痛、颈部疼痛、肩部疼痛及麻木等,可以通过颈部转动以及X光片对比来评估。

3. 抗压能力:评估颈椎病患者的抗压能力,主要是以情绪管理、自我驯服和调节能力为指标,可以采用心理评估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评估抗压能力。

4. 其他指标:还可以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整循环治疗、腰骶椎拉伸治疗等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增强对颈椎病的认知,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生活的目的。

- 1 -。

颈椎病的评定方法

颈椎病的评定方法

颈椎病的评定方法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软组织及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退行性病变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为了准确评定颈椎病的程度和严重性,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评定方法和指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颈椎病评定方法。

1. 颈椎病疼痛指数(Neck Pain Index,NPI)颈椎病疼痛指数是一种量化评价颈椎病患者颈痛程度的工具。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评分数,包括颈痛程度、颈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疼痛对工作的影响等。

评分范围一般为0-5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2. 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是一种评估颈椎病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工具。

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根据自身的症状和功能受限程度进行评分,包括日常活动、工作能力、睡眠质量等方面。

评分范围一般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功能受限程度越严重。

3. 颈椎病影像学评分颈椎病影像学评分是通过对颈椎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分,来评估颈椎病的病变程度和严重性。

常用的评分系统包括Cobb角、测量椎间隙、计算椎体高度等指标。

评分结果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颈椎病的病变情况。

4. 颈椎病神经根压迫评分颈椎病神经根压迫评分主要用于评估颈椎病患者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和严重性。

通过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感觉、运动等方面的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分。

评分结果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

5. 颈椎病生活质量评估颈椎病生活质量评估是评估颈椎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一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评分,包括疼痛、活动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

评分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总结起来,颈椎病的评定方法主要包括疼痛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影像学评分、神经根压迫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等。

这些评定方法可以综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颈椎病康复大赛评定流程及标准

颈椎病康复大赛评定流程及标准

颈椎病康复大赛评定流程及标准颈椎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颈部疾病,它主要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过度劳累、颈部受伤等原因造成的。

颈椎病症状多种多样,典型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头痛、听力减退、手麻、手无力等。

颈椎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对其工作、学习和家庭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颈椎病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颈椎病康复大赛是针对颈椎病康复治疗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推动颈椎病康复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

评定流程及标准在颈椎病康复大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大赛的重要环节,更是为了保障大赛的公正、公平和专业性。

下面将介绍颈椎病康复大赛评定流程及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颈椎病康复大赛评定流程1.报名阶段颈椎病康复大赛的评定流程首先是报名阶段。

参赛单位(包括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等)和个人需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将相关资料提交大赛组委会进行报名。

报名表格中需要包括参赛单位或个人的基本信息、参赛项目、参赛理念等内容。

2.初审阶段在报名截止后,大赛组委会将对报名资料进行初审。

初审主要是对参赛单位或个人报名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初步审核,排除不符合参赛要求的报名资料。

通过初审的参赛单位或个人将进入下一阶段。

3.复审阶段经过初审后,大赛组委会将对通过初审的参赛单位或个人进行复审。

复审包括对参赛单位或个人的相关资质、相关业绩、相关经验等进行深入审核,以确保参赛单位或个人具备参赛的资格和条件。

4.现场评审阶段通过复审后,符合参赛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将进入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是大赛评定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最直观的评定方式。

参赛单位或个人将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现场评审,展示相关技术、案例、设备等,由评审专家进行现场打分和评定。

5.结果公布阶段经过现场评审后,大赛组委会将对评定结果进行汇总和审核,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将在指定时间进行公布,对获奖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

二、颈椎病康复大赛评定标准1.专业水平评定标准首先是参赛单位或个人的专业水平。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颈椎病的康复功能评定量表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颈椎活动度的评定
颈椎病患者V AS疼痛视觉评定
部位:
疼痛程度(0——1——2——3——4——5——6——7——8——9——10分)□0分无痛□1~3分轻微痛□4~6分比较痛□7~9分非常痛□10分剧痛
颈椎病患者颈、肩部及上肢肌力检查评定
注:6级肌力分级标准
0级: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级:有轻微的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2级: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3级:能抗重力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不能抗阻力;
4级: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的关节活动;
5级:能抗重力和充分的阻力的关节活动。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本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引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晓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功能障碍康复评定以往的研究多借助影像学进行颈椎疾患的诊断,但是影像学常无法确定与颈痛症状相关的结构病理改变。

从正常人和无症状人群的颈椎M RI 研究中发现有很高的退行性变和异常率。

因此临床医师应当转移重心去评估颈痛患者的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的功能,美国物理治疗学会骨科分会2008 年有关颈痛的指南中指出:临床医师应当改变以往依据影像学去判断颈痛的病因,而应重视颈椎功能评估。

因此,针对颈椎病功能障碍进行治疗,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客观评价颈椎功能。

本文将从颈椎功能的评价角度进行综述,目前国内外对颈椎功能的评价主要包括有肌肉力量、活动度、肌肉耐力、疲劳度、协调性、运动控制、稳定性、本体感觉等方面的评定。

1 颈部肌力评定颈椎肌力的评价在临床中有多种方式,其中徒手肌力测试(M anual muscle testing,MMT) 使用非常普遍,可能与它低成本和节省时间有关。

然而,MMT 肌肉功能的评估一直因为简单的测量尺度及可靠性低备受批评,并不建议用于肌力3 级以上的评估。

手持式测力器是由MMT 衍生而来,用于测量颈椎肌肉力量也是有限的,因为无法测量旋转等动作,以及它们的准确性容易受到操作者影响。

也有学者用等速肌力测试仪进行力量测试;朱清广等应用BiodexsystemⅢ等速运动测试系统对颈椎病患者手法治疗前后进行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分析,但无法测量出其确切数值。

固定框架测力仪可以测试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肌力,部分还能测试旋转时肌力。

其中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 ulti-Cervical Unit,MCU)/(M ulti-Cervical Rehabilitation Unit,MCRU) 就属于此类仪器。

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用MCU 进行颈椎等长肌力测试,可以测试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肌力,以及颈部左右旋转肌力测定,从而判定颈椎各个方向肌群的肌力大小以及肌力是否对称,对颈椎肌肉功能的最大肌力进行准确评估。

Burnett 等研究表明MCU 训练能有效增加颈椎肌肉等长收缩的力量以及较好地检测颈部力量。

Pearson 等使用MCU 量化评价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力量,并取得理想结果。

少数研究者使用单轴负荷传感器进行颈椎肌力及屈伸肌力比值研究。

2 颈椎活动度评定颈椎活动度为最常使用的客观测量结果。

目前临床上测量颈椎活动度的方法很多,包括传统目视测量、皮尺测量、量角仪与倾斜仪、颈椎活动度测量(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 器、电磁式动作分析仪、超声三维动作分析仪、电位计测量和X 线测量等。

但各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缺点,如目测及皮尺测量可靠性较低;电磁式动作分析仪测量颈椎活动度的报道仍较少,缺乏大样本证据;Zebris 超声三维动作分析仪目前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应用,其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CROM 和改良方盘量角仪由于设计过于简单,容易误差,临床上并不实用。

颈椎动力位X 线片测量法只用于测量椎体位移,而且射线伤害大。

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能准确地测定关节活动度,并且能够精确的测量出患者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方向的最大肌肉力量,能提供精确、客观的检查结果,有效的减少误差;但是机器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台。

3 颈部肌肉耐力及疲劳度评定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颈部肌肉耐力及肌疲劳评价主要采用耐力负荷试验过程中颈部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 信号分析,通过表面肌电测试时频域和时域分析,当肌肉疲劳时频谱曲线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现象,并且相应的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 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 产生一定规律的下降。

Edmond-ston 等发现颈痛患者颈部疲劳肌电特征变化较无症状者明显。

Halvorsen 等研究发现肌肉耐力及疲劳问题远比患者自我感觉疲劳疼痛等重要,并认为颈部肌肉耐力应成为颈椎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4 颈部肌肉协调性评定协调有序的颈部肌肉活动能够有效确保颈椎稳定性的维系,而协调性欠缺的肌肉活动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颈椎产生伤害性作用,从而诱发各种类型的颈部损伤和疼痛。

有研究报道慢性下背痛(Chronic LowerBack Pain,CLBP) 和健康人的背伸肌有着不同的激活模式。

颈椎的生理功能也需要颈椎肌肉的协调T 作来实现,因此对颈部肌肉协调性的评价是颈椎肌肉功能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国内外对于肌肉协调性的研究多以表面肌电作为测评工具,在利用肌电手段研究肌肉间协调性的问题上,国内外主要集中在简单运动形式和定性分析两方面,而定量分析目前尚缺少可行的研究依据。

主要通过测定其肌肉平均肌电/肌力比率(aEMG/Force) 以及分析主动肌与拮抗肌协同作用。

5 颈椎肌肉运动控制评定Panjabi 等提出了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三亚系模型:①被动子系统:靠骨骼、韧带、筋膜等提供支撑;②主动收缩子系统:靠肌肉组织即维持脊椎稳定的肌肉群一核心肌群的收缩来维持脊柱的动作和稳定度;③神经控制子系统:神经控制系统主导动作的发生,指通过精密的神经回路来控制肌肉收缩的时间、顺序、强度等,来维持脊柱的动作和稳定度。

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和T 作中的姿势往往单一而固定,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神经对于肌肉记忆的控制模式的改变,从而造成颈部神经肌肉控制障碍。

神经肌肉控制障碍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本体感觉输入异常、脊柱深层稳定肌失活、肌肉激活模式异常如前馈、反馈、共同收缩等。

故颈部肌肉运动控制能力的评定,并且指导纠正人们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6 颈椎稳定性的评定颈椎稳定性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Panjabi 等认为脊柱的稳定性由主动性、被动性和神经性三个相互作用的元素相辅相成,三者共同保证颈椎稳定性功能。

White 等认为脊柱稳定性为在生理载荷下限制脊柱结构不破坏或不刺激脊髓和神经根防止结构变化而出现畸形和疼痛的能力。

按照发病的原因及临床表现颈椎不稳的分类有多种,Cook 等提出的临床评估中将颈椎不稳分为临床颈椎不稳和放射学颈椎不稳。

颈椎稳定性评估目前是临床医师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观点众多意见不同。

Cook 等研究发现得到最高共识的症状是“不能耐受长时间的静态姿势”、“颈部疲劳和无法保持头部直立”、“需外力的支持,包括手或颈围”、“常需自我按摩治疗”、“感觉不稳,抖动,或不受控制”、“频繁急性发作”和“突然的动作常触发尖锐疼痛”。

颈椎不稳的体征检查达到最高共识结果包括“颈椎协调/ 神经肌肉控制薄弱”、“关节连接异常”、“异常关节活动”等。

7 颈椎本体感觉评定许多学者认为本体感觉包括关节运动的感觉和联合位置。

头部及躯干的空间方向感知不仅需要前庭和视觉输入信息的帮助,而且也需要从颈椎本体感觉信息输入,这些感觉主要来自颈椎周围的肌肉,关节和皮肤等结构。

有研究表明前庭功能丧失时颈椎的可通过本体感觉输入增加以起到代偿作用。

同时当颈椎外伤及退行性改变时颈椎的本体感受器受损,即使迷路功能完整颈椎的姿势反射也会受影响。

另外当颈椎肌张力障碍时颈部本体感觉也可被影响。

由此可知颈椎本体感觉对于日常生活的平衡、方向感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故颈椎的本体感觉评估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但是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用于评估颈部本体感觉的方法。

大多数学者在临床中应用阈值检测关节运动或运动过程中的位置感觉测试,以评价其运动觉与关节位置觉的再现能力(主动或被动)。

颈椎关节位置误差和头颈部动觉测验为颈椎本体感觉重要评价手段,Swait 等发现需进行至少6 次实验才能比较稳定的测出这两项项目,以客观的评价颈椎本体功能;并且颈椎关节位置误差和头颈部动觉测验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Lark 等发现橄榄球运动员的重新定位能力较差于非橄榄球运动员。

并且在活动度上橄榄球远动员也小于非橄榄球运动员。

Liu 等研究证实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n 3,NT-3) 能够改善颈神经背根损伤后的感觉通路重建迟缓。

因此NT-3 水平的高低可间接反映本体感觉的强弱。

8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的评定量表的评定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美国物理治疗学会骨科分会2008 年颈痛临床指南中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和病人白评功能量表(The Patient-Specific FunctionalScale,PSFS) 结合来评价颈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认为前者的评价方法属循证医学中的一级证据,并且广泛用于测评颈痛患者的功能障碍。

同时病人白评功能量表(PSFS) 是功能评估的重要补充,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En 等证实了NDI 与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Neck Pain and Disability Scale,NPAD) 具有较好的临床信效度。

M acDermid 等的综述研究也支持保留NDI 量表作为颈痛评价的常用量表。

以上量表可有效的测评颈椎疾患患者的疼痛以及检测通过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

另外JOA 颈椎病判定标准量表、N urick 颈椎病患评分量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量表和JOA 脊髓型颈椎病评定量表均可针对颈椎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综上所述,颈椎病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颈椎肌力、关节活动度、颈椎肌肉耐力和肌疲劳、颈椎稳定性、肌肉协调性及肌肉运动控制等方面。

当前现有的颈椎病诊断标准共同点都是强调颈椎症状、体征、影像的联合诊断,然而症状、体征常常与患者颈椎功能生活质量难成正相关;基于此我们应当从颈椎”功能观”角度进行颈椎病的评价及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