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燃料的组成及特性精

气体燃料的组成及特性精
气体燃料的组成及特性精

《锅炉与锅炉房设备施工》教案模块一:锅炉房设备的基本知识

单元三:锅炉燃料

1.3.3 气体燃料的组成及特性

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院(部)机电与暖通工程学院

教师王思文

授课教案

初中八年级生物: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xplore the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bon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材料器具】 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 从解剖盘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 (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 (2)取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 (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4.执行计划 (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 5.交流与评价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第一课时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5.2-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案例 学校名称:乌丹五中 课程名称:化学 内容主题: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 教师姓名:谷振辉 教龄:17年

附件一:《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学号:设计者:谷振辉问题一、连线 金刚石黑色冶炼金属 石墨吸附性做鞋油 活性炭坚硬做干电池里的电芯 炭黑还原性做钻头 焦炭导电性冰箱里的除臭剂 问题二、有人说:“C60与C-12、C-13等都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那么从书写形式上、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说出你的观点与同伴交流。 问题三、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由此你判断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化学变化中得失电子情况(),那由此推测出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是()[填稳定、活泼等描述词语]碳燃烧的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问题四、在一个燃着的通风良好的煤炉中,上面有浅蓝色的火焰,我们知道这是一氧化碳在燃烧,这些一氧化碳是怎样生成的呢? 我的问题是:

附件二:《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者:谷振辉 一、填空题: 1.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 );( )可以做防毒面具的 滤毒剂;石墨可用作高温工作下的机器中的润滑剂,反映出石墨具有( )性,( )性,( )性。 2、请用相关内容的序号填空: A.冰箱的去味剂 B.切割玻璃 C.干电池电极 D.作燃料 E.制油 墨 (1)金刚石硬度大可用来 (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强 (3)石墨的导电能力好可用来作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 泼可用来 (5)碳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可用来 3、(1)碳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燃烧,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两个反应的基本类型都属于 ,且反应过程中都 (填“放” 或“吸“)热。 (2)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反应,反应过程中 (填“放”或“吸“) 热。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式不同的是( ),不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 A 、水和冰 B 、氧气和臭氧 C 、金刚石和石墨 D 、红磷和白磷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 、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 、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式 3 “扬州八怪”之一绘制的清代字画至今仍不退色,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A 、具有可燃性 B 、在常温下稳定 C 、具有氧化性 D 、具有还原性 4、科学家发现了C 60这种物质,下列有关C 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 60是一种单质 B.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C.它的化学性质与金刚石相同 D. C 60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5.在一通风良好、燃烧正旺的煤炉中,通常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 ) A 、C+ O 2CO 2 B 、2CO +O 2 2 CO 2 C 、C+ CO 22CO D 、2C+ O 2

血管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2013级小动医二班 胡双双 学号: 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血管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摘要: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章。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各类血管因管壁结构和所在位置不同,其功能也各有特点。按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和短路血管。 关键词: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正文: 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结构:大动脉管径大于10mm ,其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大动脉管壁结构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 膜与中膜的弹性膜延续,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主动脉与大动脉部分的血管,管壁坚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这些弹性成分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在左心室射血时,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流动。此类血管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储器作用。故此种大动脉又称为弹性储器血管。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还有小动脉分支血管统称为阻力血管。 结构:小动脉管径~1mm,有完整而发达的平滑肌,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产生收缩或舒张而调节血压。微动脉管径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功能特点: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血管壁平滑肌收缩,改变血管压,从而导致所阻力改变,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试股成人骨的压力数据理解还将有成分与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使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实验器具】 新鲜鲢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前的准备: 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毕后,可以先观察我预先做好的那份实验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知识介绍: 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三、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 2.做出假设: (1)、阅读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鲫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2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 (2)、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 (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4.观察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6.交流与讨论: 【思考与练习】 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2任务工单---燃油供给系统

任务名称燃油供给系统的检修学时班级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任务成绩 实训设备 电控汽油发动机台架或 五菱宏光汽车 实训场地一体化教室日期 任务描述 客户反应该车(五菱宏光汽车)出现不易起动,怠速不稳,加速不良,油耗增 高,请按专业要求排除故障。 任务目的 请制定工作计划,并利用诊断设备确定故障位置,并对故障部件进行检测维修, 必要时更换。 一、资讯 (一)、燃油供给系统 1.下图为燃油供给系统,请简述燃油供给系统的作用和基本组成。 作用: 组成: 2. 根据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过程,完成下列方框图的填写。 燃油箱 燃油滤清器 输油管 低压回油管

(二)、电动燃油泵 1.安装位置:。 2.作用: 。 3.绘出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与ECU电气连接图。 4.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检测。 (1)关闭点火开关,断开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连接器。 (2)用欧姆表测量传感器每个端子之间的电阻,如下图所示,其电阻值为: 端子间开度°:0 10 20 30 40 50 70 80 全开V AT—E2 测量值 (电阻/ kΩ) V AT—E2 VC—E2 (3)打开点火开关,未起动发动机,测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动态数据。 端子间开度°:0 10 20 30 40 50 70 80 全开V AT—E2 测量值 (电压/ V) V AT—E2 VC—E2

(4)当节气门位置传器损坏(信号丢失)时,对电控发动机产生何影响。 (三)、ISC怠速控制阀 (1)按进气量调节方式分为:、。(2)按怠速控制阀结构与工作方式分:、、 。 (3)画出步进电机与ECU连接电路图: (4)步进电机检测参数: 传感器接口外形 检测参数脚号线色功能定义 线路状态工作状态电阻值A马达线圈A控制V ?B马达线圈 B控制V

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实验教案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 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骨的成分和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骨的成分。 难点: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三、【实验器具】 新鲜草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15%的稀盐酸、烧杯(200ml x2)、解剖盘、解剖针、镊子、酒精灯、打火机、一次性杯子(盛有清水)。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准备好鱼骨5根以上(周一下午)和其他仪器材料(实验室借)。提前将鱼骨泡入稀盐酸中。 2、导入: 同学们来上课都背着书包,大家的书包是不是有点重呀?我们能背起书包,是靠我们身体里面的骨骼来承受书包的重量。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股骨是哪里呀?就是大腿的这个骨头【拍大腿】,肱骨呢?就是手臂这里啦【捏手臂】。大家想一想,骨能承受这么高的压力,是不是与骨的组成成分有密切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骨的成分和特

性。【板书:骨的成分与特性】 3、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请一位同学上台,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有什么感觉?(硬度、弹性){谢谢,请回} 下面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板书:一、骨的特性:硬度、弹性】*做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质。记不记得之前学过钙质是一种——(无机物)。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骨胶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不是有机物?(是)根据这个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骨的组成成分有?(无机盐和有机物)【板书:二、骨的成分:假设:无机盐、有机物】 *设计实验:那么我们怎么检测骨中是否真的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呢? ①我们说,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是什么成分呢?{忘记了?有机物燃烧掉,剩下的灰烬是什么?}(无机物)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无机物?(可以)【板书:燃烧法】 ②那么有机物怎么测定?我们刚刚说骨里面含有钙质,现在老师告诉大家,骨中的钙质等无机物可以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而溶解。请同学们思考: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骨中的钙质溶解)钙溶解掉,有机物不溶解,那留下来的会是什么?(有机物)由此我们就可以测定骨中含有——(有机物)【板书:稀盐酸浸泡】 ③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我们用一个对比实验来探究其成分,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燃油供给系统构造与原理

燃油供给系统构造与原理 ·燃油供给系统组成: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喷油器、冷起动喷油器、油压脉冲衰减器等。 ·燃油供给系统功用:供给喷油器一定压力的汽油,喷油器根据电脑指令喷油。 ·一、电动燃油泵 1.电动燃油泵结构与原理 (1)滚柱式电动汽油泵

1)工作过程 ·转子偏心地安装在泵体内,滚柱装在转子的凹槽中。当转子旋转时,滚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紧压在泵体的内表面上;同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滚柱总是与转子凹槽的一个侧面贴紧,从而形成若干个工作腔。 ·在汽油泵工作过程中,进油口一侧的工作腔容积增大,成为低压吸油腔,汽油经进油口被吸入工作腔内。在出油口一侧的工作腔容积减小,成为高压油腔,高压汽油从压油腔经出油口流出。 ·限压阀(溢流阀)的作用是当油压超过0.45MPa时开启,使汽油回流到进油口,以防止油压过高损坏汽油泵。 ·在出油口处装设单向止回阀(出油阀),当发动机停机时,止回阀关闭,防止管路中的汽油倒流回汽油泵,借以保持管路中有一定的油压 2)特点 ·运转噪声大 ·油压脉动大 ·泵内表面和转子易磨损 (2)叶片式电动汽油泵

1)工作原理 ·叶轮是一个圆形平板,在平板的圆周上加工有小槽,形成泵油叶片。 ·叶轮旋转时,小槽内的汽油随同叶轮一同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出口处油压增高,而在进口处产生真空,从而使汽油从进口吸人,从出口排出 2)特点 ·运转噪声小 ·泵油压力高 ·叶片磨损小 ·使用寿命长 2.电动燃油泵的控制 (1)燃油泵继电器控制电路

·点火开关STA:起动机继电器闭合,同时ECU有STA信号,起动机起动。·STA信号和NE信号输入ECU:Tr1接通,开路继电器闭合,燃油泵运转。·起动或重负荷时:ECU中的Tr2断开,燃油泵继电器闭合,燃油泵高速运转;·怠速或轻负荷时:ECU中的Tr2接通,燃油泵继电器断开,电流流过燃油泵电阻器,燃油泵低速运转 (2)燃油泵ECU控制电路

单元四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答案

单元四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一、填空题 1.汽油机供给系由_燃油供给_装置、_空气供给_装置、_可燃混和气形成_装置、__废气排出__装置及__可燃混合气___装置等五部分构成。 2.汽油的使用性能指标主要包括__抗爆性____、___蒸发性____和____腐蚀性___。 3.汽油机所燃用的汽油的 __蒸发性_____愈强,则愈易发生气阻。 4.汽油的牌号愈____高____,则异辛烷的含量愈__多____,汽油的抗爆性愈 ___好____。 5.按喉管处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化油器分为___上吸式____ 、___下吸式_____和 ___平吸式_____。三种,其中___平吸式____多用于摩托车, 而汽车广泛采用_____下吸式 ___ 。 6.按重叠的喉管数目的不同,化油器分为__单喉管式_____和 __多重喉管式_____。 7.双腔分动式化油器具有两个不同的管腔,一个称为___单腔式___ 。另一个称为___双腔式____ 。 8.BJH201型化油器中的H代表__化油口___,2代表该化油器为 __双腔式_____化油器。 9.化油器由__主供油装置_____ 、___怠速装置_____和 ___加浓装置____三部分组成。 10.汽车上,化油器节气门有两套操纵机构。 11.目前汽车上广泛采用 __膜片式_____汽油泵,它是由发动机配气机构的__凸轮轴 _____上的__偏心轮____驱动的。 12.现代化油器的五大供油装置包括__起动__装置__主供油道___装置、___怠速__装置、___加速___装置和__加浓____装置。 13.L型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是一种_直接测定空气为基准控制喷油量___的喷油系统。二、判断题 1.汽油机燃用的是汽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所以汽油的蒸发性越好,汽油机的动力性越好。 ( X ) 2.过量空气系数A越大,则可燃混合气的浓度越浓。 ( X ) 3.过量空气系数A=1.3~1.4称为火焰传播上限。 ( X ) 4.简单化油器不能应用于车用汽油机上。 ( √ ) 5.车用汽油机在正常运转时,要求供给的可燃混合气的浓度随负荷的增加而由浓变稀。( √ )

燃油供给系统组成

燃油供给系统组成: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喷油器、冷起动喷油器、油压脉冲衰减器等。 ·燃油供给系统功用:供给喷油器一定压力的汽油,喷油器根据电脑指令喷油。 ·一、电动燃油泵 1.电动燃油泵结构与原理 (1)滚柱式电动汽油泵(视频) 1)工作过程 ·转子偏心地安装在泵体内,滚柱装在转子的凹槽中。当转子旋转时,滚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紧压在泵体的内表面上;同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滚柱总是与转子凹槽的一个侧面贴紧,从而形成若干个工作腔。 ·在汽油泵工作过程中,进油口一侧的工作腔容积增大,成为低压吸油腔,汽油经进油口被吸入工作腔内。在出油口一侧的工作腔容积减小,成为高压油腔,高压汽油从压油腔经出油口流出。 ·限压阀(溢流阀)的作用是当油压超过0.45MPa 时开启,使汽油回流到进油口,以防止油压过高损坏汽油泵。 ·在出油口处装设单向止回阀(出油阀),当发动机停机时,止回阀关闭,防止管路中的汽油倒流回汽油泵,借以保持管路中有一定的油压

2)特点 ·运转噪声大 ·油压脉动大 ·泵内表面和转子易磨损 (2)叶片式电动汽油泵 1)工作原理 ·叶轮是一个圆形平板,在平板的圆周上加工有小槽,形成泵油叶片。 ·叶轮旋转时,小槽内的汽油随同叶轮一同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出口处油压增高,而在进口处产生真空,从而使汽油从进口吸人,从出口排出 2)特点 ·运转噪声小 ·泵油压力高 ·叶片磨损小 ·使用寿命长

2.电动燃油泵的控制 (1)燃油泵继电器控制电路 ·点火开关STA:起动机继电器闭合,同时ECU有STA信号,起动机起动。 ·STA信号和NE信号输入ECU:Tr1接通,开路继电器闭合,燃油泵运转。 ·起动或重负荷时:ECU中的Tr2断开,燃油泵继电器闭合,燃油泵高速运转; ·怠速或轻负荷时:ECU中的Tr2接通,燃油泵继电器断开,电流流过燃油泵电阻器,燃油泵低速运转 (2)燃油泵ECU控制电路 ·起动或重负荷时:发动机ECU通过FPC端子向燃油泵ECU发出高电平信号,燃油泵ECU向燃油泵输出高电压(约12V),燃油泵高速运转 ·怠速或轻负荷时:发动机ECU通过FPC端子向燃油泵ECU发出低电平信号,燃油泵ECU向燃油泵输出低电压(约9V),燃油泵低速运转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等渗溶液: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 NaCl称为 生理盐水. 低渗溶液高渗溶液 2.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3.造血过程(hemopoiesis)及调节: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4.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5.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6.凝集(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RBC聚集成簇的现象(抗 原抗体反应)。 7.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主要由γ球蛋白组成,存在于血浆中。 8.循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9.循环系统: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10.渗透脆性:临床上以0.45% NaCl到0.3% NaCl溶液为正常人红细胞的脆性 范围 二、大题 1.血液功能概述: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参与体温的维持④免疫防御功能⑤生理止血 2.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运输作用③免疫作用④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肥大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吞噬和消化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特异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疫免疫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②参与血液凝固:局部凝血因子浓集,血小板磷脂表面(PF3)、抗肝素因子(PF4)、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PF2) ③促进生理性止血 5.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6.纤溶系统组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 纤溶酶(plasmin),又称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两个基本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7.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①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②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③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

第二节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 一、燃料供给系统功能及结构概述 燃料供给系统(供油系统)的功能:对发动机的性能而言,燃料系统主要具有将不含有灰尘、水分和空气等杂质的干净燃料输送给发动机的功用。此系统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排气烟度以及高压油泵、喷油器的正常工作等发动机故障现象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柴油机工作的需要,定时、定量、定压地将柴油按一定的供油规律成雾状喷入燃烧室内与空气迅速混合燃烧。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由下列组成: 1.燃油系统工作流程图(图1-2-1) 图1-2-1 燃油系统工作流程图

燃油供给装置包括:燃油箱总成、燃油粗滤器、输油泵、进油管、燃油精滤器、高低压油管、喷油器和回油管。燃油供给装置的功能在于贮存、输送、清洁,提高柴油压力,通过喷油嘴呈物状喷入燃烧室与空气混合而成可燃混合气。 二、燃油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 有关输油泵、燃油滤清器、调速器、角度自动提前器、喷油泵、喷油器的结构、原理、修理、保养请参看该发动机的使用维护说明书。1.带锁燃油箱总成(图1-2-2) 该车型的带锁燃油箱总成按容积共分3个系列,容量分别为400L、320L、270L。一般情况燃油箱总成放置在汽车前进方向的右侧,空滤总成的后部。该燃油箱总成采用钢板卷压成型,端盖咬接答焊,内表面防腐密封处理。具有耐腐蚀、防锈和不易泄漏,容积大等优点。 油箱的中上部是加油口,加油口直径为φ100mm,加油口高出燃油箱45mm,为了加油方便,加油管内带有可以拉出的延伸管,延伸管底部装有铜丝滤网。油箱盖由耐油橡胶垫密封,靠三爪弹簧片锁紧,在油箱盖上并设有通气孔,排出油箱内的蒸汽,保持内外气压一致。油箱盖上装有链索扣环,与加油管内的延伸管相连,以免盖子失落。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特性和主要用途,认识几种无定形碳及其主要用途。 (2)明确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 (3)知道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4)认识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和一氧化碳的燃烧及其产物,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含义。 (5)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使用煤炉的安全知识。 (6)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的辨证关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2)通过对C60、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

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4)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联系,碳及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金刚石、石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性质不同的理解,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教学设想:本课题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出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采用分析归纳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图文并茂,使知识活动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阅读指导——点拨释疑——总结归纳 设疑——释疑——小结应用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刀、玻璃、碳棒、导线、铅笔、灯泡、电池、无定形碳、防毒面具,手套等。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为什么说氢气是洁净、理想的高能燃料?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案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主备: 集体备课组: 上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图片,区分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利用正常值和检测值的对比判断病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体血液等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血液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病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要求我们通过化验血液来诊断病情。那么, 血液有哪些成份组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出示血液化验单激发 学生的兴趣来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活动一: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 2.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各成分有什么功能? 3.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有问题的各小组讨论。 1.血液是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 料输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血液的组成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看一看,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想一想,血液的成分由哪些 物质组成?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血液的组成 : 血浆(淡黄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成分:通过观察血浆的组成图片总结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少量) 功能: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养料和废物. 4.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活动二:观察血细胞彩图。 看一看,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有什么不同? 想 一想,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讨论填“血细胞特征比较”表。

骨的成分和特性

初一年级生物学科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一)骨的成分和特性课型新课 学习目标(1)概述骨的成分物理特性。 (2)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知识 链接 学法 指导 自主合作互助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一、自主学习 复习提纲:学生回顾记忆知识,再师友互相抽查。 1、人体的运动系统组成。 2、骨的形态:、、、。 3、人体有_____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4、骨的结构? 导学提纲:自主学习新知识,找出疑难问题。 1、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 度又有弹性。为什么骨坚硬而有韧性?它为什么又有这样的物理特性呢? 2、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5、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 性? 二、探究释疑 师友共同总结骨的特性和骨成分的关系。

弹性变____,易骨折 既坚硬又有弹性 弹性____ ,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特性 <1/3 1/3 >1/3 ________ >2/32/3<2/3无机物老年人成年人少年儿童 骨的成分及特性 ①成分:水分、无机盐(主要是____ 盐,所以骨质坚硬)、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 能使骨具有______) 。②人体骨成分的特性 钙韧性有机物大小 三、巩固理解 师友自主理解骨的成分、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互助提高 幻灯片出示检测题,学生自主完成。 全班交流正确答案,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学友解决不了的请师傅讲解,较高难度题型教师点拨后,师友交流合作提高。 1、公共汽车上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请对此加以评述,并说明其科学 道理。 2、出示学生课堂上标准的坐资图片,质疑:为什么老师上课要求正确 的坐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什么需要补钙? 5、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的原因是:( ) A 、骨中有机物成分多 B 、骨中无机物含量超过1/3 C 、骨中有机物占1/3,无机物占2/3 D 、骨中无机物的含量超过2/3 6、人体内终身存在红骨髓的部位是:( ) A 、骨密质内 B 、骨髓腔中 C 、骨松质内 D 、骨膜中 7、少年儿童若长期不注意坐、立、行、走正确姿势骨骼就会变形原因:( ) A 、骨中无机物多,有机物少 B 、骨中有机物多,无机物少 C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相等 D 、骨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 五、梳理总结 师友谈收获: 1、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 2、师友互评(主要是感谢或激励的话) 3、评选优秀师友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悬溶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水分、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气体及蛋白质。在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也就是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成年人,其血量约为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中有70-80ml的血液,其中血浆量为40-50ml;幼儿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血浆的比重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血红蛋白的量成正比;全血的比重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关。? (二)粘度? 血液的粘度或粘滞性比水大。在各种体液中,血液的粘度最大。全血粘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所含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如以水的粘度为1,则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为 1.6-2.40。在血流速度很快时,血液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

但当血液流速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与流速呈反变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可叠连或聚集成团,使血液粘度增大,这可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三)血液渗透压? 血液中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总渗透压是这两者之和,约为313mmol/L。血浆蛋白质分子量大,颗粒少,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很小,不超过 1. 5mmol/L,约相当于3.33kPa(25mmHg)。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者所起的生理作用是不同的。毛细血管壁很薄,水分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透过,血浆和组织间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几乎相等,两者的晶体渗透压没有差异,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数值虽大,却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不起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少,其胶体渗透压低于血浆,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吸引水进入血管,在保持血量、调节血管内外水的移动以及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组织细胞对血浆中晶体物质(各种离子)具有选择通透性,当由于离子移动而导致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不均分布,出现渗透压差时,便引起水由低渗透压侧向高渗透压侧移动。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交换,维持细?胞正常体积形态中起重要作用。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能保持相对恒定是

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 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2.作出假 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 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 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 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5.交流

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实 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 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 果分析及结论 【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 什么特性? 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 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 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 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 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 什么需要补钙?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学习目标】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掌握碳跟氧气的反应。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4.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要点梳理】 要点一、碳的单质 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差异。 金刚石的结构石墨的结构 2.金刚石 3.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都是由石墨的微小晶粒和少量杂质构成的,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还不是碳的单质(被称为无定形碳)。由于木炭和活性炭均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毒气、色素以及有异味的物质等。木炭和活性炭有吸附性,所以它们在制糖工业、食品工业、防毒面具制作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炭黑在常温时非常稳定,用炭黑墨汁所绘的画和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 【要点诠释】 1.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3.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4.“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要点二、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起反应。 2.可燃性(碳与氧气反应): (1)当氧气充足时,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参考教案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 西陵三中 谷春英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明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知道一种元素可以因结构不同而能组成几种不同的单质。 4.认识碳的燃烧及其产物。 5.了解碳的还原性。 6.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7.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1.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2.碳单质的可燃性 3.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学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 [讲述]与氢、氧两种元素一样,碳元素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是组成地球上生命现象的基本元素,也是给人类社会提供能源的主要元素,许多含碳的物质早就被人类的祖先用来做燃料,直至现代,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煤和石油,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燃料。 [板书]一.碳有哪些单质 1.金刚石与石墨 [观察活动]完成P.129 观察活动 [阅读]P.130前两段总结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讲解]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却很大,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讲述]碳单质还包括由石墨的细小晶体与少量杂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无定形碳。 [板书]2.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

[阅读]P.130 无定形碳 [讨论]P.130 检查站:从图中的用途,你能推知下列物质各有什么性质吗?[阅读]P.131 知识视窗 [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讲述]举例说明常温下碳的稳定性。碳受日光照射或跟空气、水分接触都不易起变化,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 能跟许多物质起反应,我们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已经知道,碳在氧 气供给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氧气供给充分时, 碳的燃烧是完全燃烧,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燃烧的热值为32.8kJ/g。 [板书] 2.碳的燃烧——可燃性 (氧气充足,碳完全燃烧)放热 [阅读]P.132氧气供给不足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讲述]在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的燃烧是不完全燃烧,产物是一氧化碳,燃烧的热值为9.2kJ/g,只有完全燃烧的1/3.6。 [板书] (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放热 [讨论]烧得很旺的炉子在加新煤后温度会降低,为什么? [板书] 3.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吸热 [讲述]碳除了与二氧化碳反应以外,还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板书] 推广:单质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设问]碳不完全燃烧及碳与二氧化碳反应都能生成一氧化碳,那么一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物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