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物理学史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二模三模试题分项解析专题25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第01期40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一.选择题1.(2019湖南岳阳一中第六次质检)静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在某些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有关“场”的知识,并进行合理的类比和猜想,判断以下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 )A .电场和磁场的概念分别是奥斯特和楞次建立的B .如果把地球抽象为一个孤立质点,用于形象描述它所产生的重力场的所谓“重力场线”的分布类似于真空中一个孤立的正电荷所产生的静电场的电场线分布C .重力场与静电场相类比,重力场的“场强”等于 重力加速度,其“场强”大小的决定式为g=G/mD .静电场与磁场相类比,如果在静电场中定义“电通量”这个物理量,则该物理量表示穿过静电场中某一平面或曲面的电场线的多少【参考答案】A【名师解析】场和场线概念,包含电场和磁场概念的第一位提出者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选项A 错误;如果把地球抽象为一个孤立质点,用于形象描述它所产生的重力场的所谓“重力场线”的分布类似于真空中一个孤立的负电荷所产生的静电场的电场线分布,选项B 错误;重力场与静电场相类比,重力场的“场强”等于重力加速度,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G 2Mm R =mg ,其“场强”大小的决定式为g= G 2M R ,而g=G/m 为定义式,选项C 错误;静电场与磁场相类比,如果在静电场中定义“电通量”这个物理量,则该物理量表示穿过静电场中某一平面或曲面的电场线的多少,选项D 正确。
2.(2019安徽芜湖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成功测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B .奥斯特首先提出“电场线”的概念用来直观描述电场C .卡文迪许成功设计扭秤实验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D .“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参考答案】C【名师解析】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推论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没有测出自由落体加速度,选项A 错误;法拉第提出“电场线”的概念用来直观描述电场,选项B 错误;卡文迪许成功设计扭秤实验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选项C 正确;“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选项D 错误。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手册:物理天地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手册:物理天地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传说,伽利略为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力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力不等的铁球,同时从塔上下落。
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伽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
月球上的落体实验1971年7月26日发射的“阿波罗”15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大卫·斯科特在月球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试验(月球上是真空),他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羽毛和铁锤,结果发现两者同时落地,再一次证实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汽车大都用后轮驱动的原因(一)第一,汽车的最大牵引力就是地面对汽车的最大静摩擦力,它与车轮对路面的压力成正比。
通常,汽车后轮的压力占汽车载重量的3/4。
因此,汽车用后轮驱动可以增大汽车的牵引力。
汽车大都用后轮驱动的原因(二)第二,如果汽车用前轮驱动,前轮既要转向又要驱动,将汽车的传动和方向机构合并在一起很复杂,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比较麻烦也很费力。
蚂蚁从高处落下来安然无恙的奥秘阻力的大小与物体和空气所接触的表面积有关,越小物体的表面积和重力的比值越大,即阻力容易和重力平衡,因而微小的物体在空气中可以很慢地下落,所以蚂蚁落地不至于摔死。
不倒翁为何不倒上轻下重的物体比较稳定,当不倒翁在竖立状态处于平衡时,重心最低。
偏离平衡位置后,重心总是升高的。
这种状态的平衡是稳定平衡,所以不倒翁无论如何摇摆,总是不倒的。
“锥体上滚”的道理由于锥体的形状和两边轨道的形状,它的重心在下降,但看起来好像在上升,这只是一种假象,它的本质还是重心降低了,如图所示。
小丑在走钢丝时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当身体摇晃要倒下时,通过摆动两臂,使身体重新站稳。
两臂的摆动,是在调整重力作用线,使之通过支撑面,以恢复平衡。
求解瞬时加速度问题时应注意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相对应,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最新-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 精品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篇一:2019高三物理学史物理学史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6、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二、(选修3-1):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的值。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精确测定了元电荷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4、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5、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6、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7、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
8、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培定则9、荷兰物理学家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019年高考必备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测量出元电荷e的数值。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安培定则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由法拉第发现。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三、电磁学:(选修3-1):18、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019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Ⅰ。力的种类:(13 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力的种类:(13 个性质力) 有 18 条定律、2 条定理
1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2 弹力:F= Kx 3 滑动摩擦力:F 滑= N 4 静摩擦力: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 a 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 a 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⑩根据电荷的正负、电场线的顺逆(可判断电势的高低) 电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据移动方向 其做功 情况 电势能的变化情况
(f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 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 而受影响,这叫运动的独立性原理。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 加。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 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VI.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追及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及类似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知识点总复习附解析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知识点总复习附解析一、选择题1.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A.爱因斯坦为了解释黑体辐射,提出了能量量子假说,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B.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从而敲开了原子的大门C.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D.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有关物理学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伽利略总结并得出了惯性定律B.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C.出色的天文观测家第谷通过观测积累的大量资料,为开普勒的研究及开普勒最终得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D.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有:电场强度FEq=,电容QCU=,加速度Fam=C.库仑通过实验得出了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量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D.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新核原子序数比原来原子核序数增加14.伽俐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关于这些要素的排列顺序应该( )A.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B.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C.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D.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用实验检验推论5.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大一轮复习 物理学史归纳

高中物理大一轮复习物理学史归纳Lex Li 高中物理学史一般小题形式出现。
大家一定要注意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背熟即可!模块必修1、必修2:(力学)01、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并给以实验检验;通过斜面实验外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推断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即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提出惯性的概念。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
0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0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0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05、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06、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07、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08、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09、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2019高考物理学史总结粤教版语文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粤教版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粤教版):必修部分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史
一、力学: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①1638年,伽利略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研究了抛体运动,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②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评价: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标志着物理学的开端。
(在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是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了理想斜面实验,理想实验是实际实验的延伸,而不是实际的实验,是建立在实际事实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科学推断。
)
奥托·冯·格里克(德国马德堡市长)
①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①提出胡克定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
①根据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①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结论归纳为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
①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①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①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电磁学:
库仑(法国物理学家)
①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一一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类比万有引力定律)
富兰克林(美国物理学家)
①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并发明避雷针。
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
①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②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密立根(美国物理学家)
①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的电荷量。
昂尼斯(荷兰科学家)
①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一一超导现象。
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
①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安培(法国物理学家)
①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洛仑兹(荷兰物理学家)
①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劳伦兹(美国物理学家)
①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
(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
楞次(俄国物理学家)
①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一一楞次定律。
焦耳(英国物理学家)
①测定了热功当量J。
焦耳一一楞次定律的发现
①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一一楞次定律。
欧姆(德国物理学家)
①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②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和它们的关系
亨利(美国科学家)
①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三、热学:
布朗(英国植物学家)
①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一一布朗运动。
玻意耳(英国物理学家)
①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
查理(法国物理学家)
①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和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盖·吕萨克(法国物理学家)
①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它的体积和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
①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②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开尔文(英国物理学家)
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
热力学第三定律
①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四、波动学、光学、相对论:
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①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
①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②率先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辐射
①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②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③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
爱因斯坦
①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相对性原理一一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光速不变原理一一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②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③受普朗克能量子假说,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提出光电效应方程。
光的本质:
①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
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动量、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
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
①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康普顿(美国物理学家)
①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汤姆生(英国物理学家)
①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同时发现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②测定了电子的比荷。
巴耳末(瑞士数学教师)
①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
①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镀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玻尔(丹麦物理学家)
①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氧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
①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普里克(法国物理学家)
①发现了阴极射线。
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
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玛丽·居里夫妇
①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镭。
约里奥一居里夫妇
①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哈恩(德国物理学家)
①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7个基本单位:m,s,kg,A,K,cd,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