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评价

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评价

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由吸入有害物质引起,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在慢阻肺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即通气功能受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潴留增加,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发绀等症状。

目前,无创呼吸机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

无创呼吸机通过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改善通气功能,促进气体交换,减轻呼吸肌疲劳,从而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

对于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评价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并结合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和并发症观察,全面评估该治疗方法的优劣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通过分析患者在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评价无创呼吸机在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在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作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气道阻塞和气体交换障碍。

在COPD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旨在评价无创呼吸机在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情况、症状缓解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参考,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临床研究
21 1 第8第 1 0年1 1 3 1 月 卷 期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 并 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蓝 伟 锋
广东 省兴 宁 市第 三人 民 医院 内科 . 东兴 宁 广
5 40 150
【 要】目的 : 讨无 创正 压通 气治 疗 慢性 阻塞 性肺 疾病 并 Ⅱ型 呼 吸衰竭 的 临床 治疗 效 果及 应 用价 值 。方 法 : 摘 探 回顾性 分析 8 0例慢 性 阻塞 性肺 疾病 并 Ⅱ型呼 吸衰 竭 患者 的 一般 资料 。按 照 随 机对 照原 则 分为 观察 组 和对 照 组 ,各 为 4 0 例 。 照组 给 予常 规综 合 治疗 , 察组 在对 照组 的基础 上采 用无 创 正压 呼 吸机通 气 治疗 。两组疗 程 均为 7d 观 察 和 对 观 , 比较 两组 患者 临 床治疗 效 果及 住 院时 间 。结 果 : 察组 临床 总有 效率 为 9 .% , 照组 临床 总有 效率 为 8 .%, 观 75 对 00 两组 比较 。 察组 治疗 效 果 明显 优 于对 照 组 ,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 .5 ; 察 组患 者 平 均住 院 时 间为 (45 50 观 差 P O0 )观 1 . ̄ .)d, 对 照组 患 者平 均住 院时 间为 ( 72 50 , 1 . ̄ .)d 观察 组 的住 院 时 间明显 少 于对 照 组 , 异具 有 统计 学 意义 ( < .5 。结 论 : 差 P 00 ) 临床 采用 无创 正 压 呼吸机 通气 治疗 慢 性 阻塞性 肺疾 病并 Ⅱ型呼 吸 衰竭效 果显 著 , 能够缩 短患 者 的住 院时 间 , 轻 患 减
t e pe s r e t ao r ame t wo g o p fc u s r o ,o sre d c mp rd t e t o p fciia i r su e v n i trt t n .T r u s o o re we e fr 7 d b e v d a o ae h wo g u s o l c l v l e n r 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呼吸困难和持续进行性气道炎症。

据统计,全球有数百万人患有COPD,其中许多患者可能会发展出呼吸衰竭,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呼吸衰竭是COPD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呼吸急促、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无创呼吸机已经成为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之一。

无创呼吸机通过面罩或鼻咽罩提供持续正压通气支持,减少患者的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功能,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氧合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在COPD伴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应用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希望可以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进一步完善COPD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呼吸衰竭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无创呼吸机已被广泛应用于COPD伴呼吸衰竭的治疗中,但其临床效果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OPD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评估无创呼吸机治疗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不同患者群体在无创呼吸机治疗下的治疗效果差异;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效果;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无创呼吸机治疗在COPD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指导和决策依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评估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的关键步骤。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回顾性分析的研究设计,通过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

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i a l C h e s t H o s p i t a l ,N a n c h a n g 3 3 0 0 0 6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l o n g— t e r m f a mi l y n o n i n v a s i v e p o s i t i v e p r e s s u r e v e n t i l a t i o n( N P P V)
急性加重后会使 患者肺功能恶化 ,晚期会合并呼吸衰竭 ,严重威胁 患者的 身体健 康 ,影响 患者 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 地
治疗 C O P D 合 并 呼 吸 衰竭 ,本 期 专 题研 究探 讨 了家庭 无创 正 压 通 气 及 无 创 正 压 通 气 治 疗 C O P D 合 并 呼 吸 衰竭 的 I l 占 床 效
Ef fe c t o f Lo n g—t e r m F a mi l y No n i n v a s i v e P o s i t i v e P r e s s m ̄ Ve n t i l a t i o n i n t h e Tr e a t me n t o f S t a b l e Ch r o n i c Ob s t r u c t i v e
张志 大 ,张爱妹 ,吴海 燕 ,陈乐 蓉 ,彭建 萍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 ( N P P V ) 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 ( C O P D )合 并 Ⅱ型呼吸衰竭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重度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探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重度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探讨

l6 ・ 3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1 年 01
第 4期
● 医学研究
慢 性 阻塞 性 肺 疾 病 并 重 度 呼 吸 衰 竭 应 用 无 创 正压 通气 的 临床 探讨
叶宏波 金 晓慧 ,
(. 1 台州 医 院路 桥 院 区 ;. 2 台州路 桥 中 医 院 , 江 台 州 385 ) 浙 100
气 管 插 管或 气 管 切 开属 于 有 创 性 的 , 年 来 , 创 正 压 通 气 近 无
(oi ai oi epe uevnlin治 疗 C P nn vs epsi r sr etao) n v t v s it O D引起 的 呼 吸
衰竭成 功率 为 8 %一5 1, 院 自 20 0 8 %_ 我 J 06年 6月一 0 2 8年 1 0 2
则 视 为 治 疗 失 败改 变通 气 模 式 。 3统 计 学 处 理 。采 用 SS 10软 件 包 进 行 数 据 处 理 , . P S1 . 结 果 以 ±s 表示 , 间计 量 资 料 采 用 t 验 , 间 计 数 资料 组 检 组 采用 y 检验 。
二、 结 果
[ 中图分类号 ] G (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0—7 12 1 )403.2 0210 (0 10—160
(T >7 lk , V ) m/ g R<2 4次/ i, 道峰 压 <3 c H 0达 到 目 mn 气 0m 2 标 。病情无好转或继续恶化 ,a 2 5m 2 VO <4c H 0或 p H<7 2 呼 .; 吸渐微弱 , 不能有节律的触 发 P V 因高碳酸血 症出现 昏迷 , S;
±1 6次 ,a 24 . ±3 0 m g PC 2 9 ±1 .) m gp P0 (82 .)m H ,a 0 (5 0 2 m H ,H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医 药 科 技 出 版社 ,2 0 . 02
[] 许 翠 萍 . 枳 术 宽 中胶 囊 治 疗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4 3例 的 2 0
确 ,多 数 研 究 证 实 它 与 肠 胃 肌 电与 动 力 学 异 常 ,
Ⅱ期临 床试验 I1 J.中国新 药 与临 床杂 志 ,20 ,2 : 0 4 3

表1

2组疗 效 比较见 表 1 ,2组疗 效 比较 ,
2组 疗 效 比 较 [ ( ) 例 % ]
差异 显著 ,有统 计学 意义 (=57 1 ,P .1 。 u .7 6 >00 )
注 : 2 总 有 效 率 比较 ,观 察 组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 ,差 组
能 的作 用 。
亡 率 都 很 高 ,经 济 和社 会 负担 严 重 ,常 因感 染 或 非 感 染 因素 急性 加 重 导致 呼吸 衰 竭 。无 创 正压 通
气 ( IP )技 术 为我 们救 治 C P NPV O D呼 吸衰竭 患 者 提 供 了有 效 手段 ,作 为 C P O D伴 有 轻 度或 中度 呼
[ 考 文献 ] 参
异 有 显 著性 意 义 。
2 患 者治疗 前 中医症候 积分 比较 ,无显 著性 组 差异 ,具 有可 比性 。2组 患者 治疗 后 中 医症候 积分 比较 ,有显 著性 差异 ,见表 2 。
讨 论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的 发 病 机 理 尚不 明
[]郑筱萸 .中药新药 临床 研究 指导原则 [ .北京 :中国 】 M]
2次 /。治 疗 组 对 照 组 基 础 之 上 加 用 枳 术 宽 中胶 d
化期 问移 行 性 复 合 波 的异 常 等 有 关 ,多数 患 者 还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况较少见。本文发现的 1 例窦性心律不齐考虑与 呼吸时迷走 4 6 神经张 力变化 有关 ,多见 于正 常青 少 年,为生 理性 反 应 , 随年龄增加渐变得不 明显 ,且屏住呼吸可使心律不齐消失或变 得不 明显” 。早 期复 极多见 于男性青 壮年 ,一般 在体检 时发 现 ,是一种 良性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 ,并非器质性心 脏病征象 ,多数 无任 何症状 。窦 性心 动过缓考虑 因年 轻人
4 例 患者 8
随机 分 为 治 疗组 和 对 照 组 ,治疗 组 接 受 S R AR—S MA T I T双 水 平 无 创 呼 吸机 治 疗 ,对 照 组 接 受低 流 量 鼻 导 管吸 氧 治 疗 ,
两组 同时使 用抗 感染化痰解痘 支持 药物 治疗。结果
等 方 面 明 显优 于 对 照 组 ( 00 ) 结 论 P< . 5 。
活动量大 ,迷走神经的张力增高引起 。短 P—R间期并 不一定 代表房室传 导异常 ,如仅在体表心电图上有短 P—R间期和正
常 Q S波群 ,并无心 动过速 发作史则 不宜 诊断为 “ P—R R 短
3 汪丽蕙 ,吴树燕 . 临床医师诊疗 全 书 . 代心血 管疾病诊疗手册 现 [ 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 出版社 ,19 : 9 8
对照组持续静脉滴注可拉 明 ( r / i)2 h 4 gr n 4 ,鼻导管吸氧 2 a a V
R间期 、不 完 全 性右 束 支 传 导 阻 滞为 常 见 异 常 ,其 他 异 常 的情
均应 结合病史 ,排除心脏病变后多考虑为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
致 。左 心 室 高 电 压 在 青 年 中 出 现 ,如 果 无 继 发 性 s T—T段 改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7 %、单核细胞4 7 %,未见原始细胞,血小板19 0 。细胞形态学检 8 ×1
炎 、水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毒性脑膜炎等。细菌感染见于
结核。原虫感染见于 弓形虫、疟疾等 。 2 . 巴细胞减 少,主要 见于 接触放射线及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 素时 , 2淋
查该患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
指 中性粒细胞分 叶过 多,如 5 叶核粒细胞超过3 %。主要见于尿毒
症 、感染等 。当机体抵抗力低下及严重感染时 白细胞 明显减少 ,易发
>O 9 %,其 形态类似淋 巴细胞 ,染色偏蓝 。P X %阳性 ,血细胞形态 O 3 学检 查,此患者为急性髓 系白血病M1 。
3 病例2 . 2
中心 医院呼吸 内科 收治 的 C P 合并 I OD 】 型呼 吸 衰竭 的 3 例 患者 随机 分 为观 察组 1 8 9例 ( 常规 治疗)和 对照 组 1 例 ( 9 常规 治疗 加 用 BP P i A 呼 吸机 ) 。观 察治 疗的 临床情 况 。结 果 观 察 组上 机后 2 a O 值较 对照 组 明显下 降 hPC , < 0 5 。治疗后 2hp 值观 察组较 对照 组呈显 .) 0 4 H
红系细胞6 %,其余各阶段 粒细胞 d3 %,单核细胞 占8 0 i0 %,红系增生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深染的大小不等颗粒 ,多少不一。胞质可出现
空泡、环形包涵体等。
1 细胞退行性改变 . 4
在白血病 、严重感染时易见 ,也 可见于衰老细胞。
明显见减少 。细胞形态学检查该患为急性髓系 白血病M: 。
【 关键 词】无创 正压通 气治疗 ;慢性 阻塞性 肺疾病 ( O D) C P
中图分类 号 :R6 5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8 ( 4 ) : 4 8 3 — 4 王炜 . 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河北医科大学 学报 , 2 0 0 8 , 2 9 ( 4 ) : 6 0 1 — 6 0 2 . [ 4 ] 易岂建. 川 崎病 的诊断.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2 0 0 8 , 2 3 ( 9 ) : 7 1 6 —
7 1 8 .
大量研究表明 . 在K D急性期发生 明显免疫紊乱 , 单核细 胞和巨噬细胞 、 T细胞 、 B细胞均参与反应 , 并产生 I L 一 1 、 I L - 4 、 I L . 6 、 肿瘤坏死因子( T N F ) . 0 【 、 T N F . _ y 等大量炎症 因子 , 这些炎
症 因子介导 的免疫损伤作用 可导致血管炎 的发生 _ 2 l 。I L - 6 、
[ 5 ]N e w b u r g e r J W, T a k a h a s h i M, G e r b e r M A , e t a 1 .D i a g n o s i s , t r e a t -
b e r 2 01 3 , Vo 1 . 1 3 , No . 1 1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0 1 3 年 1 1 月第 l 3 卷第 1 1 期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l i n i c s , N o v e m
— —

1 47 7 ・
me n t , a n d l o n g t e r m ma n a g e me n t o f Ka w a s a k i d i s e a s e: a s t a t e — me n t f o r h e a l t h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f r o m t h e c o mmi t t e e o n r h e u ma t i c f e v e r , e n d o c a r d i i f s a n d Ka wa s a k i d i s e a s e , c o u n c i l o n e a d i o v a s c u — l a r d i s e a s e i n t h e y o u n g , Ame r i c a n He a r t As s o c i a t i o n. Ci r c u l a — t i o n, 2 0 0 4, 1 1 0: 2 7 47 - 2 7 71 .
K D患儿少 。 但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与典型 K D患儿表现较一
致。因此 . 虽然 i K D患儿 的实验室指标改变并 不特异 , 但 注重
其某些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可能有助于 i K D的诊断。 研究认为 ,
对拟诊 i K D的患 儿须评价其炎性 指标【 5 ] . 如E S R > 4 0 a r m / 1 h
和( 或) C R P> 3 0 m g / L时应 当考虑 i K D的可能 。本研究 结果
提示 K D组和感染组 E S R、 C R P 、 白细胞 比较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与既往研究一致 。
[ 2 ] 冯卫文 , 林娜 . 川崎病早期诊断 的研究 进展. 右江 医学 , 2 0 1 0 ,
致炎症 因子产生并诱导 P C T产生有关 , 其较 一般感染 炎症反 应更 为明显 ,另外 , P C T升高的患儿亦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 综合判断 。综合评价持续高热患儿 P C T、 C R P 、 E S R等炎性 指 标 的改 变 , 有助 于 i K D的早 期发现 , 故P C T可作 为 i K D早期 辅 助诊 断的实验室依据之一。
有统计学意义 ( 尸 < 0 . 0 5 ) 。 2 . 4 P C T增 高 患 儿 K D与 i K D组 C R P 比较 : i K D组 C R P > 3 0
典型 K D组 与 i K D组 间分 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 , 在持
续 高热患 儿特征 性临 床症状 出现前 ,根据 P C T值及 E S R 、 C R P可对 K D特别是 i K D的可能性进行 预判断 。进一 步研究 还发现 : K D中 P C T增 高组 ( P C T > 0 . 5 n g / m 1 ) 中, E S R> 4 0 mm / 1 h构 成 比在 典型 K D与 i K D间 比较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C R P > 3 0 m g / L者构成 比典型 K D高于 i K D组 ,差异无统计学
参 考 文 献
[ 1 ] 陈新 民川 崎 病的诊断治疗 现状 . 实用儿科 l 临 床杂 志 , 2 0 0 8 , 2 3
( 9 ) : 7 1 9 - 7 2 0 .
K 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 的急性发热 出疹性 疾病, 其病 因尚未 明确 , 冠状 动脉瘤破 裂或血栓 形成是该病 的主要死 因 。 早期诊 断和治疗能积极改善 K D预后 。 目前多 项 有关 i K D的研究均发现 , i K D患儿 的临床特征可能较典 型
m g / L者 5 例占 7 1 %, K D组 中 C R P > 3 0 mg / L者 2 5例 占 9 3 %, 2组 C R P > 3 0 mg / L构成 比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尸 > O . 0 5 ) 。
3 讨 论
意义 。故 E S R < 4 0 m m / 1 h而 P C T升高者亦应警 惕 i K D的可 能性 。并 由此推断 K D患儿 P C T增高可能与 K D免疫紊乱导
2 . 3 P C T增高患儿 K D与 i K D组 E S R比较 : K D中 P C T增高组
K D与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诊 断的辅助依据。而 P C T增高在
( P C T > 0 . 5 n g / m 1 ) 中: i K D组 7例增高 , 其中E S R > 4 0 mm / 1 h 者 3例 , 占4 3 %, K D组 中 2 7例 P C T增 高 , 其中 E S R > 4 0 a r m / 1 h 者2 3例 . 占8 5 %, 2组 E S R > 4 0 . 0 0 m m / 1 h所 占比例 比较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