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京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教案北京课改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教案北京课改版

《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培养质疑精神。

2.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自主品赏文章的语言魅力。

3.运用讨论激活学生的智慧火花,阐述个性见解。

学习重难点:1.学习刻画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

2.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

3.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鲁迅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树立忧患意识。

4.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自主品赏文章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2、走近作者:①作家和作品: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②写作背景:(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北京19版九年级上第五课 藤野先生 教案

北京19版九年级上第五课 藤野先生 教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及爱国情怀;2、学习文章精选材料、抓住人物特征表现藤野先生品质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通过写“我”的心路历程及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来表现主要人物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写“我”的心路历程及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来表现主要人物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导入:鲁迅先生写过三个老师:第一个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第一个外国老师藤野先生;影响他一生在去世前2天还在写的章太炎先生。

背景简介:1902年21岁的鲁迅在结束了南京水师学堂与矿路学堂的学习后到日本留学,前两年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语言,后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一年多的医学,仅仅一年多的学习,但是教授他解剖学的藤野先生却如此让他难忘,并且在20多年后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

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藤野先生,找出来并且进行分析。

6—9段:第一印象11---15段:添改讲义16---19段:纠正解剖图21---22段:关心解剖实习23段:了解裹脚37---38段:怀念藤野先生小结:藤野先生是一位普通平常,但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关心学生的老师。

留下思考问题:这样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老师在我们身边也有,为何鲁迅先生这样感激这位老师?(回看最后两段)2、再读:除了描写藤野先生的段落外,其余还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写什么?1段: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看樱花2段:在会馆里学跳舞(以上两段写“我”与这些留学生的格格不入,对他们感到厌恶、失望、痛心,自己内心压抑痛苦)4段:途径“日暮里”、“水户”(看到这样的地名都引发了他深切的爱国情怀)5段:“自己”物以稀为贵,受到很好的礼遇(生活上的不适应,对于这些怜悯式的居高临下的“礼遇”并不屑,并且让他内心更加自卑及痛苦)24---28段:匿名信事件(日俄战争之后,在日本民族主义狂潮中作为弱国留学生受到巨大的屈辱)30---31段:看电影事件(不仅受到屈辱,同时激起了内心的反思)明确:以上三分之一的段落写“我”的心路历程以及“我”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九上《5藤野先生》word教案.doc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九上《5藤野先生》word教案.doc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广安区肖溪镇竹山小学苟志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边读边议,理解文章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明确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内容。

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1、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2、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3、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2)、“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3)、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4)、“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2)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相关背景信息;(2)引导学生关注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2)分组分享,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2)重点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等。

5. 情感引导:(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2. 分析并欣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选其中一种进行模仿创作;3.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和阐述。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事件,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事件。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提问:同学们对“藤野先生”这个名字有什么联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并进行赏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他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4. 课堂小结:(2)强调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藤野先生的小故事。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藤野先生》一、作者:鲁迅二、人物形象:藤野先生三、故事情节:结识藤野先生→学习生活→离别→怀念四、主题:尊敬师长、珍惜友谊、感恩他人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藤野先生》初中语文教案

《藤野先生》初中语文教案

《藤野先生》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2)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师长。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藤野先生》的内容介绍。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3. 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及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3)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鲁迅先生作品风格的把握。

(2)对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例子,进行深入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作品《藤野先生》。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自学要求。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藤野先生》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藤野先生》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藤野先生》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2.学习鲁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师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2.学习鲁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体会鲁迅先生的内心情感。

2.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

2.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段落。

2.预习过程中,注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了解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探讨鲁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2.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第四部分,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五部分,探讨鲁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讨论和分析。

四、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关爱他人、尊重师长的理解。

2.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2.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第六部分,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分析课文第七部分,探讨鲁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精选5篇)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精选5篇)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藤野先生》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藤野先生》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1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培养质疑精神。

2.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自主品赏文章的语言魅力。

3.运用讨论激活学生的智慧火花,阐述个性见解。

学习重难点:1.学习刻画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

2.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

3.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鲁迅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树立忧患意识。

4.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自主品赏文章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2、走近作者:①作家和作品: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②写作背景:(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介绍时代背景。

二、指导预习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要注意:1.通过注释和词典了解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字音绯红(fēi)宛如(wǎn)驿站(yì)解剖(pōu)油光可鉴(jiàn)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血管(xuâ)深恶痛疾(wù)诘责(jiã)挟着(xiã)教诲(huì)杳无消息(yǎo)瞥( piē)(2)解释词语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老师范读或请学生范读,一定要有情感同时大家边听边看边想。

也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探究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并讨论回答,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灾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nì)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采: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解答阅读问题。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子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陋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我”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力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糊,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