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合集下载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 家》)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 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 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 游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 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 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 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 “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 建秩序 。
[2]书中“心猿”:
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禹正
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三、《西游记》的版本:
现存最早: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 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本。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 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 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第八章_《西游记》

第八章_《西游记》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本章要点•一,《西游记》故事演化与作者、版本•二,《西游记》的思想内涵•三,《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四,《封神演义》及其他神魔小说以“幻”出现的神怪小说•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开辟了四种类型•四种类型中,神怪小说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在于其“幻”、其“奇”,其它的则是“真”的假象。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1.真实的历史事件:•玄奘取经及弟子辨机辑录《大唐西域记》。

•弟子慧立、彦悰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大唐西域记》记载取经路线图2.由历史向神话的转变•北宋时期出现“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3卷17段),勾画了《西游记》基本框架。

书中出现白衣秀才猴行者。

•元代,师徒四人取经故事逐渐定型。

尤其是杨景贤6本24折的《西游记杂剧》,首次出现了猪八戒的形象,猴行者也演变为“齐天大圣”孙悟空。

•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西游记平话》3.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明代中叶有大手笔作家对流传久远的西游故事做出了创造性的总结:在艺术上整理加工,在思想上提炼升华。

作者是谁?•丘处机?吴承恩?还是其他人?•参看139、140页注释9、10吴承恩故居•江苏淮安吴承恩故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版本情况•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通常称作世德堂本,20卷100回。

•另外还有明刊百回本3种、明刊简本2种。

•著名的清代刊本有汪象旭、黄周星编的《西游证道书》、张书绅编的《新说西游记》等。

二,《西游记》的思想内涵1,“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心学与孙悟空形象1)猴王的生成:“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2)修炼方式: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处“断魔归本合元神”;取名“悟空”的含义:“鸿蒙开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3)孙悟空故事三构架隐喻着——放心、定心、修心三过程;4)鲁迅的观点(129~130页)•“魔”是什么呢?•明人陈元之认为,“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

2024~2025学年度初一年级七上期末语文名著《西游记》知识竞赛[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初一年级七上期末语文名著《西游记》知识竞赛[含答案]

二.选择题(2*15=30分)12.下列《西游记》中的人物,按字母表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①唐僧①猪八戒①孙悟空①观音①白骨精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1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悟空为救唐僧打杀了强盗,却被唐僧赶走。

悟空去后,一只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来害唐僧,悟空知道后,去找假悟空算账。

后来,如来识破真相,真悟空打杀了假悟空。

B.孙悟空具有高超的斗争艺术,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

C.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行者——弼马温——齐天大圣——孙悟空——斗战胜佛。

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D.唐僧师徒经历的第八十一难是在通天河被老白鼋翻落水中,弄湿了经卷。

14.《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小说,围绕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主线,讲述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小说中下面角色出场的顺序,依次是()A.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B.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龙马——沙僧C.唐僧——孙悟空——白龙马——沙僧——猪八戒D.孙悟空——唐僧——沙僧——猪八戒——白龙马15.下面有关《西游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的作者是我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B.《西游记》中“大闹天宫”这一情节最能表现孙悟空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

C.在宝象国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一只斑斓猛虎,猪八戒来到天宫求助,妖怪最后被玉帝收回。

D.《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因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而被擒,又被太上老君投入八卦炉,炼出了“火眼金睛”。

16.下面对《西游记》前五十回的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逼走了孙悟空,最后是猪八戒去花果山用激将法把大师兄请了回来。

B.猪八戒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偷吃蟠桃,破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被贬下凡,错投猪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样子。

C.观音菩萨领如来法旨,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先后收服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孙悟空。

《西游记》《水浒传》中考考点

《西游记》《水浒传》中考考点

《西游记》一、简介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中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

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全书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

第8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_,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

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内容摘要:作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在宗教思想上都有自己的倾向。

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

但是去深层次的研读作品,会发现《西游记》其实崇佛而不谈禅,是即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看似崇道, 实则敬佛,或者说是崇佛胜于崇道。

本文将就这一区别进行简单的浅析。

关键词:《西游记》《封神演义》佛教道教正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均为明中叶有代表性的神魔小说。

作为神魔小说,在满纸荒唐的神鬼妖魔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宗教幻想作支撑,或偏儒、或向道、或佞佛,总要有一定的倾向性。

尽管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宗教倾向还是难以完全抹煞的。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亦是如此。

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

但是,去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我们会发现《西游记》是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崇佛胜于崇道。

我们借此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宗教思想及态度。

一、崇佛却多道的《西游记》《西游记》虽然有明显的崇佛抑道倾向,但其主要目的却并非为了谈佛说禅。

相反,讲道的内容更多。

在小说中,佛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更注意以其深邃的哲理来征服善男信女。

其修禅成佛的途径,无非就是积德行善、念佛坐禅等等。

虽然也有一些释家降魔的护法神将、除怪的法术法宝,但相对于小说中道教的阐释和表现却稍嫌单调。

《西游记》无论是从小说的回目中屡次出现的内丹学的术语,亦或是通过小说中关于“内丹”修炼知识的描写,我们都不难看出,它在成书过程中受到了道教内丹学的较大影响。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鉴赏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鉴赏》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旨在培养阅读、欣赏与审美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要使学生通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习,了解名著的社会背景、思想意义、审美特点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识,特别是四大名著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学艺术水平,达到能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水平。

培养学生实际鉴赏能力和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三、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牢固掌握中国四大名著的基本知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特色、作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鉴赏方法等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四、教学内容重点讲析一些四大名著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特色、作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一些经典片段,点面结合,以求对四大名著的作家作品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坚持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学术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有所收获。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兼顾使用讨论法和练习法。

六、课程内容、重难点、课后作业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部分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学时分配] 7学时[教学目的]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主旨与政治倾向。

掌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分析及《三国演义》的影响。

[重点难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分析及《三国演义》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二、《三国演义》的主旨与政治倾向。

三、品读易中天的《三国演义》研究。

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分析。

《古代文学4》课程教学大纲-文学院

《古代文学4》课程教学大纲-文学院
清代文学绪论
(1 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清代社会状况及文学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三、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教学重点】 清代文学发展线索。
【教学难点】 李贽的“童心说”具有的先导意义。 【学时数】 课堂讲述、课堂讨论 1 学时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3 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水浒传》成书过程及其版本,掌握《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二、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三、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维的群像 四、 西昆体的盛衰 【教学重点】 《水浒传》高超的叙事技巧,英雄群像的塑造。 【教学难点】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的不同。 评价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学时数】 课堂讲述 2 学时,课堂讨论 1 学时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3 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其特点;掌握《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 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二、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教学重点】
《三国演义》题旨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 【学时数】 课堂讲述 2 学时、课堂讨论 1 学时
第六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2 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西游记》成书过程,掌握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 一、《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二、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三、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谈谐性 四、《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教学重点】 《西游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西游记》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超越 【学时数】 课堂讲述 1 学时,课堂讨论 1 学时

西游记作品分析和影响

西游记作品分析和影响
1、心学说(受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
王氏“心学” 程朱“理学”
“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 良知”,指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 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
小说选用“心猿”一词,比喻躁动不安 的心,将之作为孙悟空的别称。
许多回目和诗赞表明了作者把孙悟空当 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的用意。
如“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幼年“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 约四十余岁,始补为岁贡生。生性 耿直,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 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补为“荆府纪善” ,不就。晚年 放浪诗酒,终老于家。有《射阳先 生存稿》四卷。
三、《西游记》的版本:
繁本:为百回本。
1,明代刻本。明代百回本均为繁本。
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 德堂刻本,全称《新刻出像官版大字 西 游 记 》 , 共 20 卷 100 回 。 该 本 没 有 “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的故事。也即无玄奘出身的故事。
“人性”: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 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 “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 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 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 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 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 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 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 人物。
四、象征意义: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西游记》反映了人之自由与人生“意 义”问题。 ⑴大闹天宫:自由的欲望 ⑵戴紧箍:自由有危险性 ⑶取经正果:自由的转型 ⑷本事差了:自由的悖论 ⑸师徒五众:自由受人际关系制约
2、《西游记》对重建理想社会秩序的向 往。企图重建风调雨顺的自然秩序和和 谐安乐的人文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
☆《西游记》的成书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取经本事; 2、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3、《西游记》成书。
☆《西游记》取经本事始于唐僧取经。
《旧唐书· 方伎传》:唐僧,俗姓陈,名祎,
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



火焰山下


高昌古城
吴承恩



1500?-1582?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 幼有文名,但仕途不顺, 曾任长兴县丞 《射阳山人存稿》四卷 志怪小说《禹鼎志》
☆《西游记》的版本

明· 金陵世德堂本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万历二十年(1592)刊刻 20卷100回,无唐僧出身故事

清刻本:
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 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 补充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③、最早的《西游记》金陵世德堂本刊印距离 吴承恩去世仅10年,其卷首的陈元之序已不知作 者是谁。 ④、鲁迅认为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理由 之一是书中的淮安方言较多,而吴承恩是淮安人。 但据现在许多学者考证,书中的吴方言多于淮安 方言。 ⑤、《西游记》中有大量的佛道术语,如属于 道教的金丹学的金公木母、姹女婴儿、黄婆丁老、 离火坎水,属于佛教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属 于儒教的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属于医学的奇经 八脉、周天穴位等知识学问,吴承恩的经历不可 能拥有这么多知识学问。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说经”话本,三卷
成书于宋元之际,作者不详
“猴行者”
身份: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形象:白衣秀士
地位:取经路上的实际主角

“深沙神” 女儿国、大蛇岭、偷蟠桃
《西游记》杂剧


元末明初· 杨景贤
首次出现猪八戒 深沙神→沙和尚 “江流儿”、“闹天宫”
3、通过对道教、道土的抨击,既斥责了神道的虚妄 可笑,更是针对着明朝的社会现实。 明世宗崇尚道教,把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封为 “真人”,委以高官。小说描写了许多倚仗权势, 为恶作祸的道士,既揭露了道士的妖言惑众,又影 射了明代皇帝信奉道教,以及“厂卫”特务统治的 现实。
4、《西游记》最大的思想价值就在于精心塑造了神话 英雄孙悟空形象


简本:据百回本删节而成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 有唐僧出身故事; 《西游记传》(《四游记》中杨志和做)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 出身故事。

★《西游记》的主题:
一.哲理性主题:
1)心性修炼说
金紫千、石麟、郭明志 2)人生哲理说
孟繁仁、吴圣昔、冷铨清、竺洪波 3) 赎 罪 说 余国藩、诸葛志
《西游记》连环画壁画
赵朴初题写“大佛寺”牌匾。寺庙大门两旁的对联为:上联“睡佛 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下联“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张掖大佛寺建于 西夏永安元年即1098 年,旧名迦叶如来寺, 又名宏仁寺,俗称卧佛 寺,是我国惟一一座西 夏佛教寺院。安放在 大佛寺里的释迦牟尼 涅梁像,是中国最大的 室内卧像。
[5]人物表白: 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 灵山。” (24回) 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千经 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 [6]、众家评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灵台方寸,心也。”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C、非凡的智慧才能
3、“幻中有理”:
明· 谢肇淛(浙)《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 亦有至理存焉。” 清· 刘一明《西游原旨序》:“《西游》一记, 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 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 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 是“修道奇书”。 梁启超称《西游记》是一部“哲理小说” (《告小说家》)
二.宗教性主题:
1)佛教中兴说 冯 2)道教修炼说 扬、周克良 李安纲、郑启宏
三.社会性主题:
1)主题矛盾说 张天翼、高明阁 2)主题转化说 何其芳、李希凡 3)主题统一说 沈玉成、胡光舟 4)讽喻现实歌颂斗争说
童思高、霍松林 5)时代思潮说 6)人 才 说
吕晴飞、田同旭 张锦池、王辉斌
《西游记》的哲理意蕴
一、“幻中见趣”:游戏性主题
二、“幻中见实”:政治性主题

“歌颂反抗精神”、“歌颂光明和正义” “揭露和批判晚明黑暗社会现实”、“批判佛教”

“主题转化”说:“反抗” ——取经神话
宣传宗教教义 宣扬心学思想
三、“幻中见理”:哲理性主题

一、“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至多不过是一部 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 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 则出于游戏” 二、“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 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 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 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 同。
[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

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 紧缚牢拴莫外寻。 ”(7回)
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帝,却原来昏庸无比;十万天兵在金盔金甲的天将率领下威风无 比,却挡不住孙悟空的金箍棒;神仙居住的瑶池天宫,西天的极乐净土,竟然是妖魔丛集 之薮;法力无边的如来佛,不仅和各种邪魔有姻亲部属的关系,而且说起话来充满铜臭味; 以阎罗为首执行因果报应法令森严的地府,却也关系网密布,贿赂公行;取经路上遇见的 九个人间王国,国王也多是无道昏君。
“木叉送马”、“火焰山”
《 平话? 》

《永乐大典》13139卷
“梦斩泾河龙”

《朴通事谚解》
“车迟国斗圣” “红孩儿” “大闹天宫”
“火焰山”
“女儿国”
★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遗迹
“唐僧取经故事遗迹”——两处“西游记壁画” : 第一处,现存最有价值的玄奘取经故事壁 画,相对集中于甘肃安西县境内属于敦煌石窟 艺术系统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取经壁画, 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 内。 第二处,《西游记》连环画壁画。这一组 壁画残迹现保存于张掖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巨 型塑像屏壁背面的南侧。图上绘有“大闹天 宫”、“活人参果树”、“火云洞之战”、 “唐僧逐悟空”、“路阻火焰山”、“四众西 行”等情节。
◇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内涵甚丰,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 实的光芒。
1、通过对神权机构和人间王国的描述,影射明代的 腐朽皇权和黑暗现实。
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 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题材演化
《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西游记》杂剧 ↓ 《平话?》 ↓ 《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 玄奘法师口述、其门徒辨机整理,记录途中见闻
“皆存实录,匪敢雕华”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弟子慧立、彦悰撰写
目的在于神化法师、弘扬佛法
放心—定心—修心

客观:肯定了人的个性和价值
大闹天宫: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奇妙丰富的想象和现实寓意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 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 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 言魔。” “极幻之文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寓极真之理”
张掖木塔
☆孙悟空原型

“进口说”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国产说”
唐· 李公佐《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
“石中生人”的夏启
“铜头铁额”的蚩尤 “与帝争位”的刑天

“混血说”
哈奴曼——猴子国大将
无支祁(唐· 李公佐《古岳渎经》)
☆《西游记》的作者
1.吴承恩说 吴玉搢jì n(清代)、鲁迅、胡适 2.丘处机说 汪象旭(清代)、张易克、柳存仁、陈敦甫、陈志滨、金有景 (国内) 3. 陈元之说 陈君谋、张锦池

鲁 迅 《 中 国 小说 的 历史 的变迁》:
“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 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说 的‘《西游记》„„以猿为 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 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 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 经很足以说尽了”。


“心猿”:心学思想的形象注脚 主观:宣扬“致良知,求放心”的心学思想
☆明刊本无作者署名,清刊本多题丘处机撰。 ☆乾隆年间始有作者吴承恩的提法。
直到上世纪20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的认定,《西游记》 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几乎成为定论。
☆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主要理由: ①、《淮贤文目》是文章或文集的辑目,不是书目;其 《西游记》可能只是一篇游记散文,不是小说;就如王 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丘处机弟子李志常的《长春真 人西游记》、耶律楚材的《西游录》等。另,与吴承恩 同时的杭州人张瀚也写过一篇《西游记》,记载他的巴 蜀之行;他还有一篇《东游记》,记载他的金陵之行。 张瀚的文章尚存,而吴承恩的文章已佚,把吴承恩定为 《西游记》的作者,是冒名顶替。 ②、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明代书籍著作的书目 集,其卷八《舆地类》中明确的将吴承恩的《西游记》 名目收入,说明吴的《西游记》是山水游记之类的文章 或文集,而非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