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 原创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从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泥沙沉积等方面入手。
首先,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大坝截断了水流的自由流动,水库中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体与岸边的交换也减少,导致大量的有机废料在水体中积聚。
这些有机废料分解产生氨氮和硝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大坝水库的堆积沉积物也被废料覆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质,还可能污染下游的农田和饮用水源,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风险。
其次,长江三峡大坝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大坝阻隔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迁徙路径,很多鱼类无法完成其生存繁殖的周期。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之一,但大坝的建成导致了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
一些特有的鱼类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另外,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对泥沙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大坝建成前,长江一年四季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到下游的农田和河道中,为农业生产和河岸生态环境提供了养分。
然而,大坝阻断了泥沙的顺流运动,在上游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
这不仅导致下游的土壤贫瘠化,还加速了海洋侵蚀,造成河道淤积。
这些问题不仅给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还加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例如,在大坝下游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恢复项目,以保护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具体案例二
案例名称
某水电站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案例描述
某水电站的建设对当地河流的鱼类种群数量和分布产生了负面影响, 导致鱼类数量减少和种群结构的变化。
影响分析
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和生存环境 ,导致鱼类种群数量的减少。
补偿措施
水电站采取了生态补偿措施,如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实施生态修复 等,以恢复和保护鱼类资源。
02
大坝建设对鱼类影响的补偿措 施
建立鱼类通道
鱼类通道
在大坝建设时,应考虑建立鱼类通道,如鱼梯、鱼闸等设施,以便鱼类能够顺 利通过大坝,保持种群交流和生态平衡。
生态流量保障
确保大坝下游的生态流量,以满足鱼类繁殖、生长和栖息的需求,防止因大坝 建设导致的生态退化。
鱼类人工繁殖和放流
人工繁殖
通过科研机构和鱼类保护组织,开展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提高繁殖效率和种 群数量。
三峡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案例描述
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数 量和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鱼类栖息 地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影响分析
补偿措施
大坝的建设阻断了鱼类的自然迁徙通道, 导致鱼类种群数量下降,影响了生态平衡 。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Biblioteka 施,如建设鱼类通道 、实施生态补偿等,以减轻大坝对鱼类的 影响。
04
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
总结词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机制,以及更加科学合理的补偿措施。
详细描述
目前对于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同时,现有的补偿 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影响,但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如过鱼设施的效率不高、生态补偿的效果不显 著等,未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补偿措施,以提 高其效果和可持续性。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 交流,共同推进大坝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摘要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4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建成10年后,中国三峡集团坚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展项目建设与运营,注重工程保护与自然养护的协调统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保护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三峡大坝,水生生态,鱼类1.水生生态1.1水质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
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净化;但同时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接纳能力;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
就总体而言,水库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1.2鱼类的影响三峡大坝的修建,使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两个环境单元,造成了生态景观的破碎,对鱼类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阻隔了洄游通道。
这对生活史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迁移的种类往往是毁灭性的;对在局部水域内能完成生活史的种类,则可能影响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导致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丧失。
据统计,三峡库区原有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三峡工程的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精品

三峡工程的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精品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中国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
这个庞大的工程对沿江地区的水文和水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中,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三峡库区的水位变化对鱼类的繁殖和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和放水调度,库区的水位不断变化,给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带来了困扰。
一方面,库区水位的升降对鱼类的产卵地选择和卵的孵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水库的蓄水和放水,导致了底栖动物和鱼类洄游的场所和路径发生了变化,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另一方面,水库的蓄水和放水还使水温、溶解氧和水中富营养物质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对鱼类的生长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水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捕鱼活动对库区鱼类资源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在三峡库区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库区的安全和航道的畅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鱼活动。
这些捕鱼活动对库区的鱼类种群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库区鱼类资源的减少和种类的减少。
此外,三峡水库的水质变化对库区鱼类生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水库的蓄水,库区的水质发生了变化。
水库的蓄水导致了水体的静止和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的氧气含量下降、水温升高,对鱼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水库蓄水还导致了水体的淤积和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影响了鱼类的食物供应。
这些水质变化不仅影响了库区鱼类的生活和生长,还可能导致鱼类的疾病和死亡。
针对以上问题,三峡工程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例如,加强鱼类资源调查和监测,对鱼类的数量、种类和繁殖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科学的蓄水和放水调度制度,合理调整水位变化幅度和频率,减小对鱼类生态的影响;同时,进行生态修复和鱼类放流,增加库区的鱼类资源;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减少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的风险。
总之,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水位变化、捕鱼活动和水质变化方面。
三峡工程对四大家鱼的影响

表3.1三峡水库运用后宜昌站年内流量变化 m3/s 3.1三峡水库运用后宜昌站年内流量变化
3.1.2
含沙量沿程变化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1a),坝下游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大: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1a),坝下游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大: 出库年平均含沙量为0.348kg/m 较天然值(宜昌1950出库年平均含沙量为0.348kg/m3,较天然值(宜昌19502006年平均值1.126 2006年平均值1.126 kg/m3)减小69%左右,宜昌以下含沙 减小69%左右, 量沿程增加,监利站含沙量为0. 量沿程增加,监利站含沙量为0. 553kg/ m3,说明宜昌至 监利段河床发生大量冲刷 。 含沙量沿程变化与河床冲刷发展相应, 含沙量沿程变化与河床冲刷发展相应,强烈冲刷基本 完成的河段, 完成的河段,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小。 含沙量沿程变化小,反映了该河段河床组成较粗, 含沙量沿程变化小,反映了该河段河床组成较粗,或者 是卵石、粗砂覆盖,限制河床冲刷, 是卵石、粗砂覆盖,限制河床冲刷,或者床沙中细沙补 给很少, 给很少,冲刷下移。
产卵场的分布图
1.2 长江水利工程的分布 长江流域水库密集 按2004年统计数据,大约有4.56万座,其 2004年统计数据,大约有4 56万座,其 中大型水库147座,中型水库1 066座,其余 中大型水库147座,中型水库1 066座,其余 皆为小型水库。
长江水利工程分布图
1.3 三峡工程概况
产卵场分布如下: 产卵场分布如下:
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 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 占全江的29.6% 占全江的29.6% 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 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 42.7% 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 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处,产卵量约占 27.7% 27.7% 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 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处也分布有小规模 的产卵场
三峡工程对鱼类洄游造成的影响

对长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的影响 对于源自类资源的影响最为显著三峡工程引起的水域环境改变,对长江物种 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影响在工程完 成后便显示出来,有的则要经过较长时期才 (一)对鱼类洄游产生了阻 能觉察。 生物的适应性是有限度的 当环境因素改变 超出了他的适应范围时, 将很难逃脱灭绝的厄运。
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 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建库 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 ,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 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三峡库区因淹没土地、移民开发和工程施工对库区植物 种及珍惜特有种类造成一定影响。库区陆生动物极为丰 富,在三峡水库建库后,淹没了大片生境,水面扩大, 导致某些不易迁徙的种类个体减少,与水有关的种群数 量增加,直接对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产生一定影响;移民 搬迁、土地开垦也造成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
库区鱼类的生态现状 据统计,三峡库区有鱼类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 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 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 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 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 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生态措施
3.设立渔业增殖站 三峡水库蓄水后, 水生物的增加对鱼类产量有良 好作用, 但也破坏了一些鱼类的繁殖场所从发展库区 渔业资源和作为补偿措施, 设立鱼类增殖站是十分重 要的对于经济鱼类主要建立人工产卵场, 设置孵化育 苗车间, 养殖水面和经济鱼类鱼苗产区, 定期定点向 水库投放鱼苗。
生态措施
库区鱼类变化 大坝对于鱼类的影响
大坝截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使栖息地破碎化,原有的水 文规律和江湖关系均发生改变,影响了长江的鱼类资源, 有些鱼类种群数量受到威胁,有些甚至从此消失。 大坝的隔离使产卵场规模萎缩,江湖关系的改变使江湖 洄游鱼类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鲤鱼等定居性鱼类明显增 长。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摘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
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
如今的建成,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发挥了无法计数的伟大效益。
但是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益的。
2011年,千湖之省湖北省发生60年一遇大旱,随后急转为涝,三峡大坝又一次被推向封口浪尖。
纵观近年,多灾害性气候,近年(今年尤为严重)各地暴雨,09年重庆洪灾,08年汶川地震,三峡大坝一直饱受非议,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因此调研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三峡大坝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一、三峡大坝简介1.概况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其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2.运作原理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
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格局为: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建筑物,两侧布置电站坝段和坝后式厂房,左、右厂房分别设置14台和1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
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40万千瓦。
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四大家鱼产卵环境的影响

部分 泥沙 , 出库含沙 量大 幅度减 少 ,03—20 20 0 6年实测 出库 排 沙比为 3 %左右 , 7 改变 了长江 中下游来 水来 沙条件 , 下游 河 坝 床将 发生长距离 冲刷 , 改变 了长 江中下游草 、 、 、 四大 家 也 青 鲢 鳙
鱼生 态环境 , 特别是对四大家鱼 的产卵期 的水流条件 带来一定
第3 9卷 第 1 9期 2008年 1 0月
人 民 长 江
Ya te Rie ngz vr
V 1 3 No 1 o . 9, . 9
0c.. t 20 8 0
文章编号 :0 1 4 7 (0 8 1 0 3 0 10 — 19 20 )9— 0 8— 4
三峡工程建成后改变 了长江 中下游 的来 水来沙 环境 , 由于
1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预估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 , 区发生 大量泥沙淤积 , 库 出库排 沙比在
3 %左右 , 0 下泄不饱和水流首先从临近坝下游的河段挟带泥沙 ,
库 区发生大量淤积 , 下泄不饱 和水 流使河床 冲刷 , 改变了四大家 鱼产 卵场 的断面水力特性 , 水深增 加 、 流速减小 、 水位下 降、 比降 变缓等都将对 四大家鱼产 卵期 、 卵场 的水流条件 带来一定影 产 响。以下根据数学模型计算 成果 , 分析三 峡水库 蓄水运用前后 长江 中下游 四大家鱼 主要 产卵场 的水流条件 变化 , 包括来水来 沙条件 、 产卵期间( 6月 ) 4~ 同流量下 的水位变 化 、 断面平均 流
速变化 、 水位 与流速关 系的变化 , 以及河床冲淤变化对产 卵场水
流 条 件 的影 响 。
以满足其挟沙能力 , 河床发生 剧烈 冲刷 。对 于卵石或 卵石夹 沙 河床 , 冲刷使河 床粗化 , 形成抗 冲保 护层 , 使强烈冲刷 向下 并 促 游转 移; 对于沙 质河床 , 因强烈 冲刷 改变了断面水力特 性 , 深 水 增加 、 流速减小 、 水位下 降 、 比降变 缓等各种 因素都 将抑制河道 的冲刷作用 , 使强烈 冲刷 向下游发展 。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 ’ 三峡 水库运 用后 , , 宜昌至大通 河段悬移质累计最 大 年冲刷 量 为 4 . 5亿 t 出现在第 6 29 , O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江平( 陶江平(2008)研究发现整个库区探测到 ) 的鱼类个体大小呈现偏态分布,小型鱼体占 的鱼类个体大小呈现偏态分布 小型鱼体占 绝大多数,中大型鱼体很少 特大型鱼体极少。 中大型鱼体很少,特大型鱼体极少 绝大多数 中大型鱼体很少 特大型鱼体极少。
生态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1.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物动物和特 有鱼类资源, 有鱼类资源,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投入力度。目 前长江流域已建立了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大鲵 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市县级30多个。 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市县级30多个。 2.建立人工繁殖放流站 人工繁殖放流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普遍采用的珍稀 濒危物种保护方法。三峡工程为保护珍稀鱼类, 在 长江上游设置长江上游胭脂鱼和白鲟人工繁殖放流 站, 长江上游长江鲟人工繁殖放流站, 长江中游珍稀 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
库区生态现状概况
• 库区鱼类的生态现状
据统计,三峡库区有鱼类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 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 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鲤鱼、草鱼、 黄颖鱼(黄腊丁、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 大口鳃鱼(Silurus meridionnalis)、青鱼、鳙 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最 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库水位逐步 升高至 175m
三峡库区示意图
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 坝址控制水面积100万 坝址控制水面积100万km2 多年平均流量4 510亿 多年平均流量4 510亿m3 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 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 防洪限制水位145m 防洪限制水位145m 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 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
生态措施
3.设立渔业增殖站
三峡水库蓄水后, 水生物的增加对鱼类产量 有良好作用, 但也破坏了一些鱼类的繁殖场所 从发展库区渔业资源和作为补偿措施, 设立鱼 类增殖站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经济鱼类主要建 立人工产卵场, 设置孵化育苗车间, 养殖水面 和经济鱼类鱼苗产区, 定期定点向水库投放鱼 苗。
生态措施
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
下泄流 量增加 水库下泄 流量等于 入库流量 低水位 6-9月 月
当入库流量较大 时,根据下游防洪 需要,水库拦洪蓄 水,库水位抬高, 洪峰过后,库水位 仍降145m
出库流量大 于入库流量
腾空防洪库容 5-6月 月 水库水位降 至防洪限制 水位145m
蓄水
10-11月 月
放水发电 12-4月 月 库水位不得 低于155m, 以保证上游 航道必要的 水深
吴强等人( 吴强等人(2007)以鲢、铜鱼、圆口铜鱼、南方鲇为例 )以鲢、铜鱼、圆口铜鱼、南方鲇为例, 显示了它们在不同江段渔获物总重中所占的比例, 显示了它们在不同江段渔获物总重中所占的比例 从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水环境变化后喜静水鱼类、喜流水鱼类、 度上反映了水环境变化后喜静水鱼类、喜流水鱼类、底栖 鱼类受到的影响。秭归至巫山段、 鱼类受到的影响。秭归至巫山段、万州江段的水体转为静 水水体,故而静水鱼类捕获量很大, 水水体,故而静水鱼类捕获量很大,而喜流水的鱼类捕获 量减少,南方鮎为底栖鱼类,在各个江段都可以捕获, 量减少,南方鮎为底栖鱼类,在各个江段都可以捕获,可 见受到的影响不大。 见受到的影响不大。
2.4库区鱼类密度 2.4库区鱼类密度
陶江平等人(2008),利用水声学探测法对库区的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进 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坝前到巫山-奉节江段,鱼类的平均密度都非常低,波 动范围不大,相差不到0. 1尾/m3;但是巫山-奉节到忠县-丰都江段,鱼类密 度增加非常快,平均密度从8. 12尾/dam3增加到2597. 06尾/dam3,变化 趋势很明显。因此从三峡水库的库首到库尾,鱼类密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 升的趋势。支流中小江和长滩河密度相对较高,香溪河次之,抱龙河和大溪 河密度最低。
(长江水系鱼类资源,1990) 长江水系鱼类资源 )
四大家鱼
青鱼
鲢鱼
鳙鱼
草鱼
铜鱼
南方大口腮鱼
鲤鱼
库区生态现状概况
7种水生生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包括 • 白鲟(Psephurus gladius) 白鲟(Psephurus gladius) •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 大鲵(Anadrinas dacidiamus) 大鲵(Anadrinas dacidiamus) •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Neophocaenoides) • 白鳍豚(Lipotes vexilifer) 白鳍豚(Lipotes vexilifer)
中华鲟 白鲟
胭脂鱼 大鲵
白鳍豚
江豚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 1.气候与水文变化 1.气候与水文变化 • 1.1气温的变化 1.1气温的变化
(三峡工程建设年鉴,2007)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1.2.径流量年际间变化
(三峡工程建设年鉴,2007)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 1.3蓄水后对库区干流水质的影响 1.3蓄水后对库区干流水质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 2.鱼类资源的影响 2.鱼类资源的影响
• 2.1鱼类总数的年际变化 2.1鱼类总数的年际变化
(王波,2009) 王波, )
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
2.2鱼类种数的变化 据吴强(2007)对库区的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与历史 资料比对,以往记载而调查未发现鱼类为50种,以往未记 载而调查发现的种类为12种。 以往较多的的胭脂鱼、岩原鲤、鳡、鳗鲡等鱼类数 量锐减。其中,胭脂鱼为国家三级保护鱼类。 南方长须鳅、斑条、兴凯、福建纹胸、成都栉、虎 鱼、四川栉为首次在库区内发现, 胡子鲇、琵琶鼠鱼等 为外来物种。
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
——以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为例 以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为例
内容提要Biblioteka 1 2三峡工程概况 三峡库区的生态现状
3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4
生态措施
三峡工程概况
三峡水库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 镇,距下游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约38km, 坝址控制水面积100万km2,多年平均流量 4510亿m3,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防洪限制 水位145m,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
2.5不同区域鱼体大小的分布 2.5不同区域鱼体大小的分布
Footel提出鱼体 体长与目标强度 关系计算得 1.当鱼体目标强 度为-60~-50dB, 其鱼体的长度范 围为4-13 cm; 2.目标强度为50~-34 dB鱼体 的体长范围为 10-60 cm; 3.目标强度大于31d;鱼体的体 长约为60 cm。
4.调整水库调度方式 其目的是在对鱼类繁殖的适宜环境调查的 基础上, 通过运用水库调度产生人造洪峰,促使 家鱼繁殖三峡工程修建后, 在家鱼繁殖期内, 特别是5 月中旬至6月上旬, 安排1-2次人造洪 峰, 以促使“ 四大家鱼” 的繁殖产卵。
谢谢!
南方长须鳅 虎鱼
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
• 2.3蓄水对库区主要经济鱼类分布的影响 2.3蓄水对库区主要经济鱼类分布的影响
三峡工程一期工程完成后库区水位为135 m, 回 水达到丰都高镇江段, 丰都以下江段水流逐渐变缓, 上游江段仍为流水水体; 2006年10月, 库区水位 蓄水达156 m, 回水达重庆江北区铜锣峡, 水位的 升高进一步导致部分江段的流水水体转变为静水 水体, 水环境的变化已深刻影响到库区中的鱼类的 生存及繁衍。吴强(2007)设了12个采样点,对 鱼类进行采样,采样点如图所示。
库区生态现状概况
• 库区气象概况
– 库区一月平均气温3.6-7.3℃,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 库区一月平均气温3.6-7.3℃ 高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4℃左右。 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左右。 – 该区夏季炎热,一般长达 140-150d,最热月7、8 140-150d,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28 30℃ 极端高温42.6 月平均气温28℃-30℃,极端高温42.6℃,无霜期 28℃ 42.6℃ 230-340d。 230-340d。 – 年降水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 年降水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 10月份的月 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 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 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 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 数为2 3d,年均蒸发量为1300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