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选取诗歌1.《The Road Not Taken》两条分叉的路口,就像婚礼上的两条道路。

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这个抉择很有可能改变原本的生活轨迹。

2.《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首诗歌是晚上在农场的一角的事情,作者发现树林里的积雪在黑暗中变得那么深邃而具有吸引力,而他们的马匹则听见他的召唤犹豫不前。

这时作者意识到他的开车时间必须到达目的地,最后跟自己说服道:「可我还有远远的路途要走,所以我必须离开」。

二、教学目标1. 学习诗歌的意义、语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了解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思辨。

4.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想象互动策略:认知教学间接策略可有效激发及激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认识诗歌元素:了解诗歌的元素,如韵脚、韵律、节奏和元音等,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3. 认知困惑策略:对学生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明白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四、教学流程阶段一:导入老师让学生掌握元音(a e i o u)的发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两句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The dog ran in the fog.同学一个一个模仿朗读老师板书上的两句诗。

要求同学不但发出声音,而且尽可能使各个元音发音正确。

阶段二:教学展开开始探究第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

教师朗读全诗后,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诗中的一些难懂的内容和概念,以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然后老师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意象感知活动,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构成和主旨。

学生跟读整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和背景。

接下来探究第二首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外国诗歌赏鉴》部分,内容包括两首外国诗:《荒原》和《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

通过分析两首诗歌的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诗歌的主题。

2. 背景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3. 诗歌赏鉴:(1) 《荒原》①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如“荒原”、“风”、“火”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 《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① 意象分析:关注诗歌中的“苍蝇”、“窗户”等意象,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歌,设置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二首》2. 板书内容:《荒原》: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分析《荒原》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比较两首诗歌的结构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3) 摘抄《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的典型句子,并进行赏析。

有关《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有关《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有关《外国诗两首》的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魅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外诗歌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1)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背景及作品特点;(2)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形式和修辞手法;(3)熟悉中外诗歌的差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2 能力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诗歌;(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拓宽国际视野。

第二章:诗人与诗歌简介2.1 诗人一:普希金2.1.1 生平背景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提倡民主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

2.1.2 诗歌特点普希金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

他的诗歌作品包括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等多种类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 诗人二:雪莱2.2.1 生平背景雪莱(1792-1822)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2.2.2 诗歌特点雪莱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想象力,语言优美,意境宏大。

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包括自然、人生、爱情、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诗歌文本分析3.1 普希金的《自由颂》3.1.1 诗歌主题《自由颂》表达了普希金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俄罗斯封建专制现实的批判。

3.1.2 意象与修辞手法(1)意象: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阳光、大海、风暴等,象征着自由的力量;(2)修辞手法:使用了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增进对文学艺术的热爱;(2)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国际视野;(3)培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2)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差异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2)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读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和讲解。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析;(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文章;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外国诗人,并简要介绍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2.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展现创新思维;3. 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浓厚兴趣,拓宽国际视野;4. 注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人文素养。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外国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两首经典的外国诗篇:英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路不拾遗》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哦,白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以《路不拾遗》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哦,白昼》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寓意和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及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路不拾遗》和《哦,白昼》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独特。

不同点:《路不拾遗》以叙事为主,寓意深刻;《哦,白昼》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外国诗歌,尝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更多外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外国诗歌《咏鹅》(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2. 第二首外国诗歌《夜思》(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诗歌学习:(1)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一首诗歌《咏鹅》。

(2)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二首诗歌《夜思》。

(4)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包括朗读、背诵和情感表达。

(2)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两首外国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材料。

3. 学生分组合作的道具或设备。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导入新课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二)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

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

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提问: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

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提问: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

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教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合作探究提问:1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

(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

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

结果不必求统一。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

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

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

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

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问: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学生展开讨论,方法同前)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

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加深体会,同时争取当堂会背。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

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诗歌,古今中外的都行,只要是有鲜明形象的,如《关雎》《饮酒》《天净沙•秋思》。

这些诗歌,或是人物生动,或是景物具细,总之形象鲜明,亲切可感。

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却没有什么形象可言。

怎么看待这一点呢?(学生展开讨论,方法同前)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

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

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

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板书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哲理诗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一条未走的路》(一)导入新课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走的路》。

(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

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提问: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可让学生课后去举例、比较;这里如果需要,可略举一二,点到为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学生独立思考,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

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

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但人生的路如射出的箭,泼出的水,一经射出,一朝泼出,便无法收回。

因为时光不会倒流。

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林间深处的小路陷入沉思。

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

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它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

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