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木建筑

合集下载

山西最美十大古建筑

山西最美十大古建筑

山西最美十大古建筑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山西最美的十大古建筑。

第一座古建筑是晋祠,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的晋阳湖畔,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性建筑群之一。

晋祠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修建和扩建,现有建筑面积达 6.5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二座古建筑是悬空寺,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峡口镇,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悬空建筑之一。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修建和扩建,现有建筑面积达 2.5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三座古建筑是乔家大院,它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大院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建筑之一。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等历代的修建和扩建,现有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四座古建筑是壶口瀑布,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壶口镇,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瀑布景观之一。

壶口瀑布始建于地质年代,历经地质变迁和人类开发,现有落差达50米,宽度达100米,是中国古代自然景观的杰出代表。

第五座古建筑是平遥古城,它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修建和扩建,现有城墙长 6.4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六座古建筑是五台山,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圣地之一。

五台山始建于汉武帝元狩年间,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修建和扩建,现有佛教建筑群达3000余座,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七座古建筑是雁门关,它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隘之一。

山西的有名建筑

山西的有名建筑

山西的有名建筑
1.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州县崇山峻岭中部的悬崖绝壁上,为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2.木塔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是北魏时期的建筑遗址,也是中国古代六大木构建筑之一。

3.泰山庙会故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城北,是中国传统庙会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4.霍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境内,是世界第二大岩石雕像,高达88.8米,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象征。

5.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博物馆”。

6.五台山佛教文化景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有众多的寺庙和佛教文物。

7.赵城古城: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落,有着令人惊叹的城墙和古建筑。

8.晋祠: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祭祀建筑群,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山西有名的古建筑

山西有名的古建筑

山西有名的古建筑
山西是中国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省份,拥有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有:
1.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古老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危险的悬崖位置而著称。

2.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拥有众多古建筑、古街巷和古城墙。

3.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是清代商业巨贾乔致庸的家族宅院,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

4.应县木塔:也称为应县寺塔,位于应县城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结构塔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5.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郊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之一,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湛而闻名于世。

6.壶口瀑布寺:位于壶口瀑布景区,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古寺庙,背靠大自然的绝壁,景色壮丽。

7.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是山西省典型的土财主大院之一。

8.灵岩寺:位于临汾市翼城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和佛教艺术品。

山西古建筑介绍

山西古建筑介绍

山西古建筑介绍
山西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非常丰富的古建筑资源。

下面介绍一些
比较有代表性的山西古建筑。

1. 木塔寺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古代
木制佛塔。

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塔高9.17米,八面五层,塔身木构架,各层悬挂
彩绘佛像和壁画。

2.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拥有众多古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王家大院和清代曲家大院。

3.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大院镇,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
民居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乔家大院具有典型的山西“四合院”
建筑风格,建筑形态优雅庄重,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品之一。

4. 离堆公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是一座结合山西园林和雕塑艺术的大型
园林公园。

公园以砖雕、石雕、漆雕、铜雕等为主要景观,其中名为“九曲桥”的砖雕桥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5.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宝天镇独竹山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奇
迹之一。

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一座彩梯凌空的三层建筑群,主体建筑嵌
在悬崖峭壁上,层层上挑,形成宛如天空中悬挂的敬佛之景。

以上是山西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介绍,这些古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
髓和山西地区的文化底蕴,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山西标志性建筑

山西标志性建筑

山西标志性建筑山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建筑物代表了山西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本文将介绍几个山西的标志性建筑,以展现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

首先是平遥古城的明远楼。

明远楼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楼阁建筑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它建于明代,以其独特的木结构、精巧的雕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明远楼的建造工艺独步天下,它的主梁采用卧式结构,可以有效抵御地震的力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智慧和巧妙。

其次,介绍山西的经济中心太原的天龙山大佛。

天龙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外铜质佛像之一,高达129.26米。

它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的天龙山上,是峄山寺的主佛,也是太原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这座巍峨的佛像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龙山大佛的巨大规模和壮丽的外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展现了山西的独特风貌和传统文化。

另外,还有乔家大院,它是山西晋城市的一个古老庄园,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

乔家大院建于明代,由乔氏家族多代人建造和维护,涵盖了明、清两代的住宅、院落、祠堂和花园。

这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以其丰富的木雕和砖雕以及独特的布局设计而闻名。

乔家大院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乡村庄园文化的特点,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家族的生活和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还有位于山西的悬空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由岩石挖空建造而成的寺庙。

悬空寺建于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

悬空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在崖壁上悬空构架,显得极为奇特。

寺庙内有40多座佛像,每一座佛像都栩栩如生,制作精细。

悬空寺以其惊险刺激的建筑方式和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山西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工艺和智慧。

它们不仅是山西地区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应县木塔简介作文

应县木塔简介作文

应县木塔简介作文
应县木塔,坐落在我国山西省应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距今已经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的建筑。

它的建造工艺之精巧,技术之复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木塔总共有七层,高为五百一十六米,整个建筑最大高度为七百九十六米。

它每一层都有许多窗口,站在二楼向下看去,就会看见许多美丽的景色。

它建于辽代统和四年(980年),塔的底层用木材建成一间大门,门上有“开”字型雕刻,门内有两个巨大的木雕狮子。

它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八个门。

底层主要是进出房屋用的;第二层主要是放佛像和佛造像用的;第三层主要是放佛像和一些供奉用的东西;第四层主要是放一些桌椅、文房用品等东西;第五层主要是放木椅、木凳等东西;第六层主要是放木塔等东西;第七层主要是放木塔等东西。

—— 1 —1 —。

山西木塔简介和历史故事

山西木塔简介和历史故事

山西木塔简介和历史故事在咱们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有一座塔,它静静地矗立在山西,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位老朋友,用它那沧桑的木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山西木塔,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敬畏,走近了又觉得格外亲切的地方。

一、初见木塔,震撼不已你想象一下,当你第一次站在山西木塔前,那感觉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幅古画里。

塔身全由木头搭建,没有一根铁钉,全靠榫卯结构紧紧相连,高耸入云,直插天际。

阳光一照,那木头仿佛都泛着金光,透着股子说不出的庄严和神秘。

这时候,你心里头肯定会嘀咕:“这得是多大的手艺,才能造出这么一座塔来啊!”二、木塔里的历史故事,比戏文还精彩2.1 传说与神话说起这木塔,那可真是故事多多。

老一辈的人爱讲,说这塔底下压着条龙,是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

每到风雨交加的夜晚,塔内就会传出龙吟之声,吓得小孩子都不敢靠近。

当然啦,这只是个传说,但听着就让人心里头痒痒的,想一探究竟。

2.2 英雄与忠贞再来说说这木塔背后的英雄事迹。

据说在古时候,这里曾是边防重镇,木塔就是守军们眺望敌情的地方。

有一次,敌军大举进攻,守军们誓死抵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这些英雄,人们就在原地建起了这座木塔,寓意着他们的精神将如塔一般永存。

每次想到这些,站在木塔下,都会觉得心里头热乎乎的,好像能跟那些英雄们心意相通似的。

2.3 岁月与变迁岁月悠悠,转眼间木塔已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

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和淡定。

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好像会说话,能告诉你过去的一切。

三、木塔的今天,依旧辉煌如今,山西木塔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在这里拍照留念,感受那份古老与沧桑;也在这里祈福许愿,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像木塔一样坚韧不拔、长长久久。

而木塔呢?它就像是一位老朋友一样,静静地聆听着每个人的心声,用它那特有的方式给予着回应和祝福。

山西木结构古建筑TOP50

山西木结构古建筑TOP50

山西木结构古建筑TOP50整理自山西泽州崇寿寺山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以数量多、质量高、类型全、保存原始而独步全国。

从现存最早的唐建中三年(782)南禅寺开始,几乎每隔五十年即可找到古建筑相续,可谓脉络清晰、体系完备,是研究中国古建筑演变沿革的活教材。

全国600余座元代及元以前的早期古建筑中,山西独占500余座;近200座金代及以前古建筑中,山西占到160余座;唐、五代、宋、辽建筑亦不下50余座。

“地上文明看山西”,恰如其分。

要选出山西古建五十强,标准不同,肯定会有不同的结果。

本次排序仅依建筑年代早晚,而非综合排名。

另外在建筑的断代上,不免会存在争议,通常按国家文物局公布年代和有关专家考证为主。

1.南禅寺·大殿(1961年,国一)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位于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西侧,创建年代不祥,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据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寅朔庚午癸未时重修法显等谨志”,是重建年代之证。

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

殿前设月台,前檐明间装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

是我国目前保存年代最早,且结构完整的木构建筑。

殿内有一长8.4米,宽6.3米的大佛坛,坛上满布唐代彩塑,虽经后代装修,依然保存了唐塑风貌,为我国唐塑中的佳作。

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1964、1965年河北两次地震波及,损毁严重。

1974年抢救性维修,1975年工程告竣。

南禅寺山门2.广仁王庙·正殿(2001年,国五)广仁王庙又名“五龙庙”,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北中龙泉村北侧,创建年代不祥,现存正殿为唐大和六年(832年)遗构,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架椽,单檐歇山顶。

平面呈长方形,台基高1.2米,殿前无月台,正面明间辟门板,两次间为破子棂窗,两稍间偏小。

正殿前檐两稍间和尽间墙壁上嵌记事石碣4块,其中唐碣2块,一为元和三年(808年)河东裴少徽“广仁王龙泉庙记”,一为大和六年(832年)“龙泉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古代木建筑、民居(宅)、土窑洞构成山西建筑的主体与特色它们的重视、保护、挖掘、研究、开发迫在眉捷。

山西省位于华北区西部、黄土高原东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古化文化摇篮”之称。

在山西大地上有着星罗棋布、遍地可见的古代木建筑、民居(宅)、土窑洞,它们构成山西建筑的主体,以自有的特色而闻名于世。

这些作为古老文明的佐证,透过历史的尘埃,继续为人民所享用。

一、古代木建筑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有特殊位置的山西省,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

山西迄今尚存的古代木建筑,几乎遍及全省各地山山西古建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高超的文化欣赏价值。

山西现存的古建筑18118处,建筑种类应有尽有,其中一部分还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艺术的孤例。

目前已被确认的金代之前的木构建筑全国共有146座,而山西境内就有106处,其中的7处是唐、五代的遗存,文物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存留至今的唐朝木构建筑除敦煌196号窟檐仅存的柱斗、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的下半部分外,较完整的四座唐朝木构建筑是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和平顺天台庵正殿。

可以说,中国现存结构完整的唐朝木构建筑的大殿都在山西。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战火不断,山西却保存了这个时期的三座木构建筑:平顺的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正殿和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这些都堪称古代东方艺苑的珍品。

宋、辽、金、元时期,山西的建筑艺术最为辉煌。

辽、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吸收汉族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留下了许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建筑精品,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有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洪洞广胜寺、芮城永乐宫、临汾牛王庙、霍州署大堂,等等。

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规模宏大,健硕华美,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

山西古代砖石建筑的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山西是现存古代长城时间跨度最大的地区,保存了战国以来两千余年的长城2500多公里,其中东魏、北齐、隋、宋四朝的长城为山西独有。

山西古代的墓葬石雕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太原的隋朝虞弘墓出土一件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椁上雕绘着充满异国风情的场景,对研究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十字飞梁形制的古代桥梁藏于古画,载于古史,而现存实物世界上也仅有太原晋祠的汉白玉质鱼沼飞梁一例。

使用减柱法为晋国始祖叔虞之母建造的晋祠圣母殿,空间阔大,完整地保留了宋朝建筑的形制和结构,成为宋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 即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纷至沓来。

云冈石窟,史称武州山石窟寺,明代起称云冈石窟,始建于公无460年北魏和平元年,兴盛于5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续延至6世纪20年代,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云冈石窟东西绵延达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2个,雕像51000余躯。

石窟规模之宏大、雕刻艺术之精湛、造像内容之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后半叶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陈列馆”,被誉为世界伟大的古代雕刻艺术宝库。

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后半叶石窟造像最完美的艺术典范。

昙曜五窟 第16—20窟造像组合形式一致,布局设计严谨统一,高达13.5—16.8米的五窟主像,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为石窟造像艺术中所罕见。

第9、10窟双窟以巧丽斑斓著称于世,洞窟设计富丽堂皇,人物形象精雕细琢,造像风格别具一格。

第5、6窟双窟规模最大。

第5窟主尊释迦牟尼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雕像;第6窟表现佛祖释迦牟尼从树下诞生到初转法轮的39个画面,情节衔接自然,内容贯通一气,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现存最早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珍品。

云冈石窟艺术在主题思想、造型设计、艺术情感、宗教内涵等诸多方面成就卓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型作品,对北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第二次繁荣期的最佳作品。

李治国二看形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

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

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想北魏当年,河西沙门、西域胡僧沿武周川 今十里河谷进入平城,顾瞻山川,可以终天,遂于武周山南处兴建石窟寺,西起焦山,东至观音堂,开造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云冈石窟、青磁窑石窟多座,镌石置龛,遍罗佛像,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俨然一方佛国圣界。

十里河在进入云冈段前拐了个弯儿,形成一个狭长型小盆地。

水流南环,佛雕北壁,东西延绵约一公里,自然分作东、中、西部三区。

《金碑》所谓“峰峦后拥,龛室前开,广者容三千人,高者至三十丈。

三十二瑞相,巍乎当阳;千百亿化身,森然在目。

……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妙笔不能同其变,辩口不能谈其目,巧力不能计其数。

恍若神游于鹫峰,宛如身诣于耆。

”怎一个天上人间可以形容?武周山外包黄壤,内含砂岩。

良工神匠,巧夺天工。

如来与山峦齐耸,佛法共河水长流。

云冈山势造化仿印度阿旃陀石窟,大佛气象庄严比阿富汗巴米扬巨像,三者俱为世界石窟伟观。

云冈窟前,从北魏到辽金都曾修建过木构阁楼,其中以第三窟“灵岩大阁”最为雄壮,阔十一开间,高四或五层,远远超过了下华严寺大雄宝殿 我国现存最大佛殿。

保存至今的第五、六窟阁楼,属于明清遗构,气势已非复往昔之盛矣。

三看窟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

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大像窟又称大佛窟,因洞窟内雕有巨大的佛像而得名。

它由龟兹地区大像窟演变而成,在洞窟形制、造像样式、雕刻风格等方面都与龟兹大像窟差异较大,它的特点是椭圆形平面,穹窿式窟顶、主像占据洞窟绝大部分空间,代表的洞窟有云冈石窟第5、13、16-20窟。

佛殿窟又称殿堂窟,因窟内或窟外模拟殿堂建筑结构形式而得名。

分布在河西、中原北方地区的各处石窟,但云冈出现较早。

此类大型洞窟一般为平面长方形或接近方形,分前后室,有的窟前雕列柱。

壁面多为上下分栏造像,窟顶雕平棋藻井。

代表的洞窟有云冈第7-12窟。

小型洞窟多为单室。

塔庙窟亦称中心塔柱窟、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因窟中心有方形塔柱而得名。

它由印度支提窟发展变化而成,在新疆地区、河西地区、中原北方地区等处石窟寺中比较流行。

它在洞窟形制和结构布局方面与佛殿窟相同,代表的洞窟有云冈第1、2、6、11、39窟等,北魏时期盛行塔庙窟当与北方流行绕塔礼拜、禅修观像有关,它的宗教意义是“入塔观像”。

此外,还有一种洞窟,即禅窟,一般平面为方形,窟内无雕像,专供寺院僧人“修禅习定”,代表的洞窟有鹿野苑石窟的第1-5,7-11窟。

四看佛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云冈第16—20窟的五个洞窟,俗称昙曜五窟,位于西部窟群,属典型的大像窟。

从20—16窟分别象征着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五位皇帝。

开凿时间通常多依和平之说,其中第16窟主像雕刻延续到太和十三年前后完成。

洞窟平面均为椭圆形 亦称马蹄形,穹窿顶,摹拟古印度草庐形式,一门一窗,外壁满雕千佛。

窟内造像的主要题材为三世佛,主像形体高大,空间局促;壁面千佛图像,后期补刻了部分小龛。

佛像高肉髻,丰面重颐,高鼻深目且眉眼细长,双肩齐挺,身躯健壮,著袒右肩式袈裟或通肩衣,有的造像薄唇上蓄八字须,眉间饰白毫。

菩萨像圆脸,短身,头戴宝冠,宝缯翻飞,胸饰缨络,臂上戴钏,衣纹雕刻疏密适当。

昙曜五窟造像风格既有挺秀劲健,浑厚质朴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凉州石窟以及犍陀罗、秣菟罗造像的一些艺术特点,因而形成了新的造像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风格。

刘建军五看画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

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云冈石窟的佛教故事画,表现类型为本生故事、本行故事、因缘故事、经变故事画等。

在早期石窟中,表现的主要是因缘故事画,其雕刻手法为高浮雕。

中期石窟中,大量的佛本生、本行及各种因缘、经变故事画开始跃然出壁。

如第6窟中心塔柱四周的佛传故事,以释迦牟尼出家至成佛的故事为主线,用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体现了设计者和雕刻匠师的无比智慧和高超技艺;再如《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菩萨对坐说法像,至今仍保存有约30多幅较为完整的画面。

同时受汉代以来墓室壁画的影响,在第9、10窟前室下层画面上还出现了条状榜题,虽说风化严重,但却不失汉代遗风。

这一时期的故事画在洞窟中占据了四壁的大部分面积,彰显着自身的个性和作用。

在晚期石窟中,多数故事画镶嵌在窟室南壁、门拱附近或佛龛周围,以点缀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一种意寓浓浓的装饰美。

此外,在云冈石窟第5、6窟前室东西两侧,还存有清初绘制的16罗汉和18罗汉壁画,这是云冈石窟中为数极少的壁画中的精品。

绘画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逼真,衣纹服饰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千百年来,他们与云冈石窟中的佛、菩萨、弟子、飞天一道,共同见证着这座千年宝库的辉煌、沧桑,向世人传颂着一曲又一曲云冈石窟的千古绝唱。

李立芬六看艺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

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

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侈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第38窟“音乐树”雕刻,树枝头着花,花上各一童子各持天乐共奏,歌颂佛德。

雕刻匠师赋树予人格化,以人籁代替天籁,创造出比佛经中七宝树更为真实的形象和涵咏不尽的意境,体现了雕刻家们深厚坚实的生活积累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云冈石窟中除了乐器雕刻,还有许多造型独特的舞蹈形象,既富时代特征,又具民族特色。

鲜卑拓跋兴自漠北,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它在北方诸少数民族中音乐进步最快。

鲜卑人崇尚武力,其歌舞内容多言武事。

这种尚武的衷情,在云冈,表现于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两侧五层直檐方塔上,塔层间一对对逆发形舞者或托掌吸腿、或回首反击,姿态劲健古拙,弯曲的肢体略含僵意,透示出强烈的生命意蕴。

飞天造型是云冈舞蹈艺术的升华,也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石窟中所见双飞燕、吸腿跳、倒踢等动作,至今仍用于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中。

云冈飞天舞伎有徒手舞,也有道具舞,姿态性都很强,且很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