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推荐: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推荐: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
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建筑的建造技巧差异

中西方建筑的建造技巧差异

(2)台基、踏道(踏跺)、栏杆(勾阑)
台基是单体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建筑基础露出地面的部分。踏道是从室外地面登上台基的坡道和扶手。
图3-5 须弥座台基
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普通台基施用于一般性的建筑,比较低矮,踏道也很简朴。须弥座是一种线脚非常复杂的台基,其样式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在中国已知最早的实例出现在北朝石窟中(如云冈第六窟北魏石塔的基座)。须弥座多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上。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往往使用多层的须弥座,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使用了高达8m多的三层须弥座。与须弥座相配合使用的踏道也很高级。必须使用垂带踏跺,在皇家建筑中往往还在踏跺中间设辇道。须弥座上的栏杆也是高级样式的,用石材雕造,寻杖、栏板、望柱等构件一应俱全,线脚细致,雕刻复杂,在栏杆的结束处设抱鼓石。(图3-5)
(1)木结构
在房屋建造中,木材相对于砖石材料而言优势明显:木材坚固性和柔韧性适中,既适合做竖向支撑构件,也适合做水平承重构件;木材便于砍伐、运输、加工和装配,用木材建房周期短。虽然木材也有一些弱点,如容易遭受雷火、容易虫蛀腐朽、不耐水侵等,但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充分发挥了木材柔性好的优势,以柔克刚,建立了与木材相适应的建筑结构体系。不但建造了大规模的建筑单体,而且其中还有一些“长寿”的建筑保留至今。数千年来,中国人学会了在木结构当中发现美,并有意识地欣赏和提炼,使之长存。
图3-4 上海龙华寺塔
中国传统建筑在神蕴方面与书法艺术最为接近,与其它的艺术门类也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往往需要容纳其它的艺术手段来烘托环境气氛的整体美。建筑艺术的结构美恰似书法之笔画。书法中的笔画强调“笔触”,笔画之间互相穿插搭配、自由奔放,绝不藏头收脚、缩作一团。而建筑艺术则讲究结构构件的直率自然,无论柱梁枋檩、斗栱飞椽,该出头则出头,绝无半点遮掩。木结构与墙的关系也是相互搭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极其自然生动。建筑艺术的整体美恰似书法之结构。书法讲究“间架”,强调笔画互为依托,“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作字者必有主笔,为馀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馀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清·刘熙载:《艺概》)。而建筑艺术则强调轴线,无论是整齐威严的皇家建筑、自由流畅的园林建筑,还是普通的居住建筑,都有一条看不见却感觉得出的轴线穿插在其中。没有了轴线,建筑群就会散了架。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内在气质就更为相通了。书法艺术的气韵生动,避直就曲,在建筑上处处可以得到反映。最明显的就是大屋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和檐口曲线组成,屋顶体量虽大,但绝不显笨重呆滞,相反却往往给人以翼然凌空、飘然欲飞的轻盈感。除此而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利用大量的细部做法,如收分、侧脚、卷杀、生起、月梁等来追求建筑生动的态势,就象书法艺术对字的每一笔画都精心考虑一样。(图3-4)

中西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建筑形式差异的技术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中国古代长期以木头来搭建筑,而西方主要就是靠石材来堆建筑。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中,木结构建筑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建筑的主流,古代世界上有许多民族的建筑,起初也经过木结构的阶段,随后就逐渐转向砖木混合结构或砖石结构的发展方向。

如印度,埃及,希腊等国,早在奴隶社会,已经就是以砖石建筑为主,但我们国代建筑却一直沿着木结构为主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体系。

在技术方面木材有很大的优越性。

一,便于积累储备材料,其所需木材往往就是从种植树苗开始。

二,工期短,易施工,木结构建筑所需技术简易,有时就只需要一两个熟练木工做技术较高的工作,如主持绳墨,放线定平,做梁柱榑卯,安排施工程序等等。

三,易于拆迁,在必须转移居住地址时,这种房屋易于拆迁。

四,易于扩建,木构件房屋都就是长方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数可以任意增加。

五,能适应山区地形,在山坡建造木构架房屋时,只需调整柱子的长短取平室内地面,无须平整上石方或砌筑大量基础,就是山地建筑最经济便宜的建筑形式。

在技术层面上,中国古代已经将木结构图①图②技术发展的很高。

民间木结构建筑以长方形平面的间为单位,每两个横向的屋架用檩条连接起来成为间,每增加一间即再增加一个屋架,按照需要可以任意增加间数。

其中主要结构形式有穿斗(图①)与抬梁(图②)两类。

穿斗与抬梁两类屋架的纵向联系完全依靠檩条,或更在檩条下加用方子。

檐部大多使用挑梁,挑梁又有各种做法。

屋面可以做成直线,也可以做成曲线。

这些就是中国普遍应用的形式,尽管由于各地区的气候,材料,生活习惯的不同,但结构的基本形式仍不出这两类的范畴。

我国官式木构建筑长期采用构架式结构体系,它就是由梁,柱,榑,椽,以及斗拱等若干个构件组合而成,其中特别就是斗拱,到了唐,宋已经发展成由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构件拼装在一起。

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些构件,已经逐步走向标准化,定型化。

由于木材受自然影响较大,她的生长以及快慢都决定了她在建筑中处于的地位,为了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与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不得不靠联系体重的变化与组成建筑群等手法来满足,而建筑的细部构件在形式基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强度与比例尺度都要求能够有相应的变化。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东西方木结构建筑艺术对比探析-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东西方木结构建筑艺术对比探析-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东西方木结构建筑艺术对比探析-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木材是建筑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中以木结构建筑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木结构建筑在欧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新材料的出现,对木材的设计和研究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

本文将分别介绍传统中西方木建筑结构和艺术特点,分析木材在现代受影响、发展的原因,最后对木材料在我国发展的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东西方;木结构;建筑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原始时期的居住方式主要是巢居和穴居。

巢居的最早形式是在大树上建巢,后来演变成在多株树木上结巢为屋,再到后来的在地面上打木桩修建成屋,巢居渐渐演变成落在地面上的房屋形式,这种形式的房屋多在南方被发现。

穴居早期的建筑形式有横穴、斜穴、袋状3种,后期发展为半穴居,穴居建筑的屋顶一般做得比较精致,是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建筑形式的前身,屋顶形式由中间一根木头支撑发展到多根支撑,穴居后期也逐渐发展成为地面式建筑。

传统的中国建筑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建筑、寺庙建筑还是住宅建筑,都具有三段式特征,即台基、屋身和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一般出现于中部、北方地区的宫殿建筑,抬梁式建筑一般体积较大;穿斗式多出现于东南、西南部分地区,一般用于寺庙建筑。

1.1台基台基是中国传统建筑三段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室”“堂”等汉字的底部都会带有一个“土”字,寓意着房屋是建在台基之上的。

夏、商、周时期的建筑就已经下设土台,其除了具有防潮湿的功能之外,还象征了奴隶主高贵的身份,高台基建筑从此成为身份的象征并开始流行;到了明清后期,台基经历了一个逐渐矮化的过程,但是台基的装饰开始逐渐有讲究,如采用先进雕刻镂空技术、用料珍贵的高级石台基被称为“须弥座”,这种台基在现代的寺庙建筑中仍有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摘要:中国古代木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和与夯土技术的接合等。

本文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作了简要阐述,并且从中国古典思想上分析了木结构形成的深层原因。

古代西方木结构在居住建筑上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砖石结构建筑并行发展。

由于砖石结构的教堂等公共建筑一直是西方建筑的主流,因此与砖石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一直处于次席的位置。

最后对比中西方古建筑选材,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

关键词:中国木结构建筑西方木结构建筑砖石材料框架结构人本思想一、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成对中国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建筑文化像中国那样热衷于土木结构,从史前穴居、巢居到清代的大木作、小木作,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土木及其结构技术为主旋律,从未大力发展砖石建筑,致使砖石建筑始终处在支流地位。

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

这些优势大致是:1、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是林木森郁的地区。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我国一个优良的传统。

在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很广,木料比砖石更容易获取,可迅速而经济地解决材料的供应问题,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以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

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支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业,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谚。

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任意开设。

无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件的房屋,只要在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就能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

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使整个木架构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之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样式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所以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要花上百余年才能建成,而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几十年。

故虽然木材极易失火和损坏,但依然流传至广。

5、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宇拆迁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夯土技术的结合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夯土技术,利用黄土地区取之不尽的土材做夯土台基、夯土墙。

夯土台基既避免了地下水经毛细作用蒸发到地表,又使木构免受雨水浸害,有效地保证了土和木的耐久性能,克服了土和木的重大缺陷,因此在很长时期里阻碍了石材和砖的大量应用。

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木结构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图要的一个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三角形稳定架构的做法。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如图0-1)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如图0-2)的特点是: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架构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竹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2、特有的斗栱结构(如图0-3)形式由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栱”。

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生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物理力学上具有分力之效,同时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3、灵活安排空间布局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在室内主要是依靠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

而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帐幔和各种形式花罩、博古架等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这些活动构筑物便于安装、拆卸,使室内空间既能够满足屋主自己的生活习惯,又能够在特殊情况下迅速改变空间划分。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

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唐代已经比较成熟。

到宋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

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但后继者“遵制法祖”,则妨碍了建筑的创新。

5、单体建筑形象优美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个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以及木材料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再和直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所以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6、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每一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从而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来取得。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这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7、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最早的单座房屋,随着功能提高,已不能满足各种用途需要的空间,但木结构建筑扩大空间的主要方法是加大构架尺度和增加梁架数目或增加层数,而这些都受到材料、结构技术和使用要求的限制,因此,自然的发展了单个建筑物的群体组合的形式。

虽然是一些不大的简单的单座建筑物,也可以构成庞大的复杂的整体,从而满足建筑的功能和思想性、艺术性的多方面的要求。

它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

而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在住房上的体现。

8、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涂漆和桐油等防腐措施,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目的,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中国建筑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用色大胆、强烈,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

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是帝王所专用,民居只能用灰色陶瓦;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

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但总的效果是和谐的;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

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三、从中国传统思想看古代木结构建筑盛行原因1、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与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研究,而非像西方那样执着于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把人作为主体的,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的意义。

春秋末年,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立足于人的伦理道德,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

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社会、人生等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和“物”都具有永恒性,而“人”和“人生”却具有短暂性。

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建筑物看成永久的纪念物。

建筑如同人生一样,是有寿命的,是随着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的,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永恒的石头更有生命意义。

木材源于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而石材的冰冷则暗示着死亡。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石材多用于墓室或佛塔,而住宅则多用木材。

2、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神韵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部“木头的史诗”,中国古代匠人将木头的价值予以充分的发挥,给木头注入了灵魂,使其充满了生命力,于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展现出的是礼——理——情的融合统一,是典章与艺术、理性与情感、伦理与心理的统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广泛使用木质作为原料,以木为“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正是由于以木头作为骨架,中国古代建筑集坚忍不拔与婀娜多姿于一体。

所谓以木为“骨”,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柱、木梁等构成房屋的框架。

屋顶与房檐的重量可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或划分内外空间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的负重。

“勾心斗角”这个成语含贬义,但它却形象地勾勒出了斗栱的组合方式。

斗栱是中国独有的木结构元素,凡是抬梁式的建筑都缺少不了它。

中国人讲求“方正”,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矩形构架也是一种基本的构架方式,而斗栱系统正是一种矩形的结构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