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

《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

《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
黄睿;贾鹏
【期刊名称】《攀枝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6)001
【摘要】本文从奥斯丁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人手,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几对主要夫妇的结合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呈现的不同婚恋观.最后得出结论:婚姻应建立在相互爱慕和尊重的基石上,同时应考虑财产及社会地位因素,但不应仅仅考虑财产和社会地位而忽略爱情因素,这样的婚恋观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黄睿;贾鹏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泸州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ERG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比较及具体现象分析 [J], 陈百卉;郑剑锋
2.谈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微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J], 高川茗;冯文全
3.缺失与满足--浅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J], 王娇艳;李丽娥
4.需要层次理论在消费需求中的体现 [J], 张鸿雁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J], 王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以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为研究视角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以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为研究视角

38神州文化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以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为研究视角周冰 龚梦情 程永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

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编织了四对年轻人不同的爱情婚姻故事,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为角度,解读为:以生理冲动为基础建构的婚姻、以纯粹物质为基础建构的婚姻、以人格为基础建构的婚姻、以真爱为基础建构的婚姻。

关键词:马斯洛;婚恋观;傲慢与偏见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财产与土地只能由男性继承,女性无经济来源也不能接受教育,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中只能沦为附属品。

这使得她们把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找到一位有钱男士”的身上。

此社会现象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当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同时作者也试图传达婚姻必定基于真爱,但物质条件也不可或缺的婚姻观。

这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依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他将人类的需求按照阶梯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无条件选择,只为满足性;安全需求——满足物质的最低生活条件;社会需求——寻求爱情、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受到尊重与肯定;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感情上的共鸣,实现自我价值。

前四层需要称为基本需要,这是人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导致的,是生存所必需的。

后一层次的需要被称为成长需要,非生存所必需,也并非人人都具有,但是对于人们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理论,可以解读《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夏洛蒂、简和伊丽莎白四人作出不同婚姻抉择的根本原因。

1、从生理上的需要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莉迪亚和韦翰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的第一阶段,个体只为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人的需求单一化,局限在低层次的、原始的欲望当中,而很难与那些高层次的理想、自尊、价值和自我实现相联系。

在小说中,“莉迪亚天性好动,有些不知分寸,15岁的年纪便颇有几分浪荡的风情。

她对穿着红色制服的军官们有着难以抵抗的诱惑力”“在莉迪亚的想象中,只要到白利屯去一次,人间天上的幸福都会获得。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首先,小说中婚姻的目的是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

在《傲慢与偏见》中,贵族与中产阶级之间的婚姻往往是一种交易,旨在保证家族的财富和地位。

例如,达西先生一开始对伊丽莎白没有好感,主要是因为她属于家族地位较低的中等家庭。

然而,通过和伊丽莎白的相处,他逐渐了解了她的真实品质,不再将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与伊丽莎白结婚。

相反,小说中一些人物如卢卡斯太太和柯林斯先生则完全将婚姻视为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为了爱情而婚姻,而是将其视为个人利益的一种延续。

此外,《傲慢与偏见》也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处境和权力不足。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女性的婚姻往往是由家族和社会决定的,她们没有自由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力。

这一点在小说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例如珍·奥斯汀姐妹中的几位女性(如伊丽莎白和简)都受到了家庭、地位和财富的局限。

然而,伊丽莎白是个例外,她坚持选择真爱而不是地位和财富,最终得到了幸福的婚姻。

外国文学史论文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外国文学史论文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摘要:《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通过对伊利莎白及其姐妹、朋友对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性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婚恋世相,也借此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即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而强调幸福美满的婚姻要以理智和真挚的感情为基础,这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婚姻爱情正确的爱情观幸福的内涵小说发生在英国乡村,贝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待嫁闺中,两位贵族先生的出现,民兵团的到来,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田园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平凡因子。

而开头那句“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位太太,这就像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班纳特太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

她生平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

”贯穿整部小说的几个婚姻故事,既有关于伊丽莎白好友夏洛特的,又有关于她自己姐妹的婚姻,但仔细思考看来,这几个婚姻故事其实都是为了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和婚姻形成对比和映衬。

下面简要介绍下其中的四段婚姻:一、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最现实的婚姻夏洛特是伊丽莎白最要好的朋友,但她们在婚姻上却有不同的的选择。

和伊利莎白一样,夏洛特没有财富,貌不惊人,但很有头脑,也可称得上精明。

她认为“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作为一个已经二十七岁的女人,她对婚姻的选择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当她第一次遇见柯林斯的时候,她就见识了他的愚蠢,而且当他向她求婚时,她也清楚地知道“柯林斯肯定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不叫人喜欢”。

但是她还是立刻答应了,因为“婚姻一直是她的目标,至于找什么样的男人,婚后生活怎样,则不太看重,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年轻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路,而且尽管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她们最惬意的可以免于贫困的避难所”。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文献综述-推荐下载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文献综述-推荐下载

文献综述题目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 前言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英国女性莎士比亚”。

奥斯汀常年生活在英国的乡村,乡村生活是她小说的主要题材。

她的小说主要是关于“乡村里三四户人家”青年们的婚恋故事;往往通过一对对绅士淑女在通往婚姻之路上的曲折恋爱,勾画出一幅幅英国乡村婚恋时态图,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19实际初英国的社会生活。

奥斯汀所处的时代,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心,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妇女的责任是把没一个小时和每一天都贡献给丈夫、双亲,否则就是颠倒了自然秩序,违背了天意。

女性难有自立的机会,只能把结婚当作最重要的归宿,选择什么样的婚姻,对当时的女性非常重要。

这是婚姻问题成为奥斯汀最关注、最熟悉并成为她终身创作主题的重要原因。

奥斯汀的每一部小说都机智风趣,被评论家称之为社会风俗喜剧。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描绘她的小天地。

她的小说虽不涉及可怕的灾祸和重大的矛盾,只有日常生活中的风波和人物之间的喜剧性冲突,格调轻松诙谐,但这一部部描写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犹如生活中的一面面镜子,世人可以从中感到生活的意义,这就是她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甜美、温婉的作品。

故事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为线索,描写了几对年轻男女的感情和婚姻问题,包括简和宾利融洽的幸福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相互爱慕的完美婚姻、夏洛特和柯林斯依附式的现实婚姻、丽迪亚和韦翰情欲式婚姻,反映出当时英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阶级观念、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的问题。

2. 研究背景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奥斯汀的作品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应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她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尤其关注来乡下三五家邻居之间的家庭琐事和年轻男女的婚恋故事。

处在男权社会的英国,女性地位低下,她们享受着和男性不平等的待遇;限定继承法规定家族财产只能由家族中的男性继承,因此女性将婚姻作为她们一生最重要的归宿。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I. Introduction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Pride and Prejudice have been studi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are all different themes and analysis. At home, Chen Yanling and Liu Likun studied the consciousness of feminine in the novels of Austen (2007, 03). In 2008, Xiong Yanfei of the JiangXi BlueSky University carries out careful analysi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Song Wei, Jiang Li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Yanshan University) studied the feminism of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in 2009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s views on marriage gradually chang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marriag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ideal of the marriage is different from before. It describes different marriage in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attitude of the marriage about the four pairs of couple, through their experience shows the ideal of marriage.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people to train a correct concept of marriage, in a society which is full of temptations, money and interest. The correct view of love marriage is important for a people, a family, a society even a country. So the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our marriages show four types of marriage, it deeply analyzes people's view of marriage. To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 marriage, it’s enlightenment and warn.II. Literature Review2.1 A Literature ReviewJane Austen, the writer of Pride and Prejudice, was born in southern England, Austen deliberately portrayed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things, through the familiar people and that description reveals her age British gentry living landscape, such as property inheritance of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III. This topic is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four of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about the research.3.1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resources3.2 The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and search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analyzing thematerial.3.3 The use of knowledge about the material put into their paper.3.4 Communicating with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英语文献综述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英语文献综述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On Jane Austen's View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written by Zhu MengxianAbstract: Jane Austen's masterpiece Pride and Prejudice fully embodies her view of marriage. In the following,a brief review is given about her views on marriage by analysing several related articles.Key words: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views of marriageIntroduction: Jane Austen humorously described different kinds of marriage relation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Until today,this novel is still very popular among many readers and arouses people’s observation and unlimited thinking of marriage.Review: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Jane holds the view that love and marriage are associated with but not totally lie on the property and social status,the marriage which is based on the love is a true happy marriage。

There are many articles to support this view。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全面解读-6页word资料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全面解读-6页word资料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全面解读简?奥斯丁是英国著名的小说作家之一,作品主要是再现了18―19世纪交接处的社会关系,以她细腻的笔法与深邃的洞察力,展现了村镇中人的人情世态,以及中产阶级的淑女与绅士之间的爱情风波,作品风格轻松而和谐,具有丰富的戏剧色彩。

《傲慢与偏见》中的中产阶级贝纳特太太对几个女儿的婚姻之事,进行了不同的处理,表达对家庭出身一样的少女对爱情与婚姻的不同态度,深刻表现了作者的婚姻观,也就是结婚只考虑财产、金钱与地位是错误的,但是完全不考虑上面的三个因素又是非常愚蠢的,作者用刻薄理性的语言对那些只依靠金钱来维系婚姻的人进行了语言上的无情讽刺。

《傲慢与偏见》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最后实现了美好结合,表明作者对理想婚姻的不断追求,注重理性婚姻,将男女之间感情方面的因素当成是婚姻的基石。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描述了简?贝纳特与宾利、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莎白与达西、莉迪亚与魏肯等婚事,表现了在婚姻问题上存在几种典型的观点,阐述了五种婚姻关系:世俗之爱、理智之爱、肉欲之爱、真情之爱,虽然贝纳特太太的几个女儿都进入了婚姻的围城之内,但是结婚后的婚姻幸福却存在较大差异。

1.简?贝纳特与宾利之间的世俗婚姻简和宾利之间的结合,从表面上看是非常美满的婚姻,两个人之间的结合也符合绅士与淑女的范畴:宾利人长得帅气,还很有教养,待人宽容慷慨;而简则是含蓄矜持,还善良温柔,在待人方面也非常随和,从这里可以发现,两个人是将所有的优秀传统美德都结合于一身。

两人之间的爱慕之情,可以用“一见倾心”来形容,但是他们之间经历的曲折比较多,好事多磨,最后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和传统文学中的“一见倾心”进而缔结良缘有些不同之处,是作者让这对恋人历经曲折与磨难,尝尽了人间的痛苦与失落。

小说特意这样安排两个人情投意合并是不是靠外表的英俊。

进而展示作者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

作者让中产阶层嫁入豪门,对当时强调门当户对的老传统来说,是一次很大的突破,但是这对恋人之间的爱情还是让人感觉过于完美,过于理所当然,最终显得世俗平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 前言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英国女性莎士比亚”。

奥斯汀常年生活在英国的乡村,乡村生活是她小说的主要题材。

她的小说主要是关于“乡村里三四户人家”青年们的婚恋故事;往往通过一对对绅士淑女在通往婚姻之路上的曲折恋爱,勾画出一幅幅英国乡村婚恋时态图,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19实际初英国的社会生活。

奥斯汀所处的时代,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心,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妇女的责任是把没一个小时和每一天都贡献给丈夫、双亲,否则就是颠倒了自然秩序,违背了天意。

女性难有自立的机会,只能把结婚当作最重要的归宿,选择什么样的婚姻,对当时的女性非常重要。

这是婚姻问题成为奥斯汀最关注、最熟悉并成为她终身创作主题的重要原因。

奥斯汀的每一部小说都机智风趣,被评论家称之为社会风俗喜剧。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描绘她的小天地。

她的小说虽不涉及可怕的灾祸和重大的矛盾,只有日常生活中的风波和人物之间的喜剧性冲突,格调轻松诙谐,但这一部部描写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犹如生活中的一面面镜子,世人可以从中感到生活的意义,这就是她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甜美、温婉的作品。

故事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为线索,描写了几对年轻男女的感情和婚姻问题,包括简和宾利融洽的幸福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相互爱慕的完美婚姻、夏洛特和柯林斯依附式的现实婚姻、丽迪亚和韦翰情欲式婚姻,反映出当时英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阶级观念、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的问题。

2. 研究背景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奥斯汀的作品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应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她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尤其关注来乡下三五家邻居之间的家庭琐事和年轻男女的婚恋故事。

处在男权社会的英国,女性地位低下,她们享受着和男性不平等的待遇;限定继承法规定家族财产只能由家族中的男性继承,因此女性将婚姻作为她们一生最重要的归宿。

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正在火热进行,加上圈地运动,先前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正在逐步解体,城市化加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的婚姻观念逐步变化,她们希望和男性一样平等地追求婚姻幸福。

小说通过讲述四对年轻男女的婚姻故事,分别体现了女性面对婚姻的不同心理需求第一,莉迪雅和韦翰基于生理需求的婚姻;第二,夏洛特和柯林斯基于安全和尊重需求的婚姻;第三,吉英和宾利基于爱情、归属感和尊重婚姻;第四,伊丽莎白和达西基于爱情、归属感和尊重需求的婚姻。

研究意义首先,《傲慢与偏见》通过描写了四种不同基础的婚姻,告诫世人婚姻要以爱情和尊重为基础,同时财富是婚姻至关重要的保证。

这种健康的婚姻观有利于引导人们在婚姻面前做出理性的抉择。

其次,这部小说有利于我们了解十九世纪初英国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婚姻在世俗眼光中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分析作品中婚姻的心理需求,有助于现代的年轻人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婚姻的基础。

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动态国内研究状况徐永鑫(2013)认为《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折射了当时奥斯汀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单纯地为地位、金钱、荣誉或者容貌而选择婚姻是不道德的,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必须兼顾考虑经济因素,爱情与财富缺一不可。

陈艳(2013)认为奥斯汀描述了女性在婚姻选择方面的成熟之处和误区,从小说中,处处都能看到作者在强调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女性意识也是奥斯汀体现的另一要素:女性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尊严与爱情在婚姻中缺一不可。

同时,奥斯汀在文中也以其细腻的女性情感关怀中产阶级妇女的感情和婚姻问题,正如其本人所言:“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意小块两寸宽的象牙上……用一只画笔轻描慢绘”,揭示人性的弱点,强调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婚姻观的影响。

周迎春(2011)认为奥斯汀虽然已经有了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但是,她并没有找到谋求女性自由和平等的出路,而只是一心要寻找一些非同“常人”的男性来“自我觉醒”去“给予”女性自由。

而她的婚姻观更是对婚姻的误解,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难以行得通的。

所以女性如果要寻求平等,只能通过自我独立,主要是经济独立,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谈平等。

黄睿和贾鹏(2009)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典型的三类婚姻,认为莉迪亚和韦翰的婚姻是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夏洛特和柯林斯先生是建立在安全需求基础上的婚姻,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才是自我实现的。

国外研究状况Lina(2005)通过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B.J单身日记》中的布里奇特的生活、个性和婚恋观念,以及她们如何受到世人和母亲的影响,认为世俗的眼光尤其是母亲对女儿婚姻选择有重要的影响。

Halperin(1988)在研究奥斯汀的生平中认为奥斯汀当时由于不够富裕而没有能够和自己爱的人结婚,这与她在很多小说作品中强调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Ceil(1979)认为在奥斯汀的生活的年代,婚姻并不是恋爱和浪漫的结合,而是作为保持和提升家庭社会地位的一种排列组合。

Maslow(1954)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分为五个层次,需求金字塔由下而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金字塔上第二层及以上的需求默认其下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4. 结语《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甜美、温婉的作品。

故事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为线索,描写了几对年轻男女的感情和婚姻问题,包括简和宾利融洽的幸福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相互爱慕的完美婚姻、夏洛特和柯林斯依附式的现实婚姻、丽迪亚和韦翰情欲式婚姻,反映出当时英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阶级观念、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的问题。

它是家庭婚姻文学中一朵玫瑰,有利于年轻男女的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做出明智的选择,找到人生幸福。

参考文献[1]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M]. Shanghai Sanlian Book store, 2010.[2] Ceil. A Portrait of Jane Austen [M]. Hill and Wang, 1979.[3] Gillie. A Preface to Austen [M].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4] Halperin. Austen’s Lovers and Other Studies in Fiction and History from Austen to Le Carre [M].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8.[5] He Xiaohua. On Marriage Standards in Pride and Prejudic [J]. Overseas English, 2010.[6] Irvne. Jane Austen [M]. Routledge, 2005.[7] Li Xueqin, Zhang Yangyue. Views on Marriage and Happi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Overseas English, 2012.[8] Li Yuanyua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QingCongsuiyue, 2013.[9] Ma Kun. Love an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Overseas English, 2013.[10]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M]. Harper, 1954.[11] Mei Zhixin.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Overseas English, 2013.[12] Wrightson. English Society 1580-1680 [M]. Rutrers University, 1982.[13] Yao Manzhe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14] Zhao Wei, Xiao Lili. Marry for What: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Kewai Yuedu, 2013.[15] Zhong Weixuan. Three Key Factors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Overseas English, 2010.[16]陈艳, 孙娜. 重读傲慢与偏见,细读女性意识对婚姻观的影响[J]. 科教导刊,2013年第10期.[17] 邓燕林. 论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3期.[18] 范丽娜.简·奥斯汀婚姻观的成因探讨[J]. 湖南文理学院赤峰学院报,2011年第32卷第4期.[19] 黄睿, 贾鹏. 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 攀枝花学院报,2009年第01期.[20] 王付荣.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的婚姻观[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9卷第3期.[21] 王科一/译, 奥斯汀/著.傲慢与偏见[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1月.[22] 韦政通. 中国的智慧[M].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3] 王晓燕.赏18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物质社会中的一朵莲花—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观[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7卷第12期. [24] 徐永鑫.Money and Happiness—Views on the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第3期.[25] 周迎春. 简·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 学理论,2011年第3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